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清取自11例曼氏血吸虫单感染、10例埃及血吸虫单感染及37例曼氏、埃及血吸虫混合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经metriphonate或羟氨喹治疗。对21例单感染患者中的12例于治疗后1~4月进行随访。 IgG循环免疫复合物(IgG-CIC)用2.5%PEG沉淀及~(125)碘标记的A蛋白孵育方法测定;IgE循环免疫复合物(IgE-CIC)用略加改良的Meretey氏等(1979)方法测定;血清总IgE用纸放射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对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抗原的IgE抗体(血吸虫相  相似文献   

2.
作者以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肝片吸虫和猪蛔虫的成虫以及曼氏血吸虫尾蚴作抗原进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以曼氏血吸虫新鲜尾蚴作尾蚴膜反应,以感染曼氏血吸虫的小鼠肝冰冻切片为抗原作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以及用曼氏血吸虫成虫抗原进行琼脂双扩散试验,检查了取自利比里亚曼氏和埃及血吸虫病流行区某医院的埃及血吸虫病人血清。受检者按尿中有无埃及  相似文献   

3.
复殖目吸虫生殖系统对其本身的生存是重要的,并占居体腔的较大部分。在感染人类的血吸虫中,雌虫所产的卵是引起病理变化的重要病因。所以,对于生殖系统功能的认识有助于血吸虫病化学治疗的发展。本研究系选用敏感的曼氏血吸虫的波多黎各株、日本血吸虫的日本株、埃及血吸虫的埃及株。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成虫是感染仓鼠40~44天后取得的,埃及血吸虫是感染90天后取得的。将成虫转移到含有50微居里/毫升氚化胸腺嘧啶核苷溶液中(稀释于  相似文献   

4.
估量人体血吸虫寿命的资料来自病例报告及社群患病率分析两方面。血吸虫病患者离开流行区到非流行区定居后发现血吸虫卵的最长年限;埃及血吸虫为27年(Berbertan,1953),曼氏血吸虫为32.5年(Harris,1984),日本血吸虫为46年(Hall等,1980)。 从流行区一个社群不同年龄组患病率用数学模型的分析结果,Hairston(1973)及Warren(1973)认为平均寿命在2~5年之间,即埃及血吸虫为3.8年,曼氏血吸虫为3.5年,日本血吸虫为4.5年。根据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及日本血吸虫每年自然消失30、34及25%计算,三种血吸虫留存1%虫数的年限分别为12、11及16年。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为了检查敌百虫对埃及血吸虫感染的效果,在苏丹中部吉齐拉灌溉区的海见卡村,将156例混合感染埃及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的病人(6~13岁)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敌百虫(2次用10mg/kg的剂量)、羟氨喹(60mg/kg)、吡喹酮(40mg/kg)进行治疗,并随访了5个月。  相似文献   

6.
血吸虫重复感染(Reinfection,RI)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是造成传染源难以控制,病情加重,慢性和晚期病人数量增加的重要因素。Nakao(1987)指出,RI精确的传染方式缺乏充分的资料,应加强对受治疗者的纵向观察和监测,有助于修订防治方案。在感染机理方面,国外对曼氏和埃及血吸虫研究较多,对日本血吸虫研究较少,国内则更少报道。鉴于感染人类的血吸虫生活史和生态学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复习影响曼氏和埃及血吸虫重复感染因素的研究进展,亦有助于考虑日本血吸虫的有关研究;本文亦收集了日本血吸虫病的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观察了麻风树种子的提取物对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螺类宿主的作用以及对曼氏血吸虫感染期幼虫(毛蚴、尾蚴)和  相似文献   

8.
最近,巴西和塞内加尔有关基因图谱研究显示:人类5号染色体上Sm1(5q31-q33)基因与人类对曼氏血吸虫易感性有关。苏丹研究发现,6号染色体的基因Sm2(6q22-q23)与曼氏血吸虫感染后肝纤维化相关。巴西以家庭为基础的研究表明曼氏血吸虫20%~44%感染水平的变异可能与遗传有关,提示存在曼氏血吸虫感染强度的遗传危险性。Charlesh等在肯尼亚一埃及血吸虫病高流行区对人群中影响埃及血吸虫感染强度与影响发生感染相关疾病的危险性遗传因素进行了评估。研究采用逐户问询法进行人口统计和家谱调查,收集家系有关资料;用NuclePore滤过法计数尿中的(每日1…  相似文献   

9.
Forsyth和Rashid(1967)曾报道用敌百虫治疗埃及血吸虫病可使虫肺移的作用。本文作者用田鼠作试验,探讨敌百虫对埃及血吸虫、梅氏血吸虫(S.mattheei)和曼氏血吸虫的作用,取得如下结果。在用敌百虫治疗后20天田鼠体内虫体减少情况:埃及血吸虫为63%,梅氏血吸虫为40%,曼氏血吸虫仅14%。治疗后间隔不同时间进行剖检,观察到埃及血吸虫肺移,其他两种血吸虫则无此现象。组织切片检查表明,肺内的虫体为宿主  相似文献   

10.
以前已有多篇关于动物和人体感染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或埃及血吸虫后,在循环中找到血吸虫抗原的报道。本文报道了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黑猩猩体内循环抗原的消长情况。12只黑猩猩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另2只黑猩猩留作对照。感染血吸虫的部分动物用硝基乙烯呋喃衍生物治  相似文献   

11.
新近研究显示,曼氏血吸虫成虫糖脂提取物可被曼氏及埃及血吸虫感染者血清特异性IgG抗体识别,表明这些糖脂可能在对血吸虫的免疫应答中起着积极作用。为了解血吸虫感染者对血吸虫糖脂的抗体应答特征,以及进一步阐明针对这些糖脂的抗体在保护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作者检测了埃及血吸虫病人及经吡喹酮治疗后2年对再感染易感和具抵抗力的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12.
在非洲同时流行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人们常同时感染这两种血吸虫。本文作者采用一个毛蚴感染亚历山大双脐螺及热带小泡螺后逸出的尾蚴感染仓鼠,就这两种血吸虫的雌、雄成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血吸虫在宿主体内的发育及产卵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将仓鼠分成三组:第一组为单性感染组,即用单性毛蚴感染亚历山大双脐螺和热带小泡螺,用每种螺所选出的约200条尾蚴经皮下接种感染仓鼠;第二组为异种交叉配对感染组,即埃及血吸虫雄虫与曼氏血吸虫雌虫  相似文献   

13.
14.
严重的蠕虫感染多发生在学龄儿童,它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西非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感染并存。1986年的调查发现马里首都巴马科4所小学的学生中,埃及血吸虫的感染率是30%—82%,曼氏血吸虫为9%—13%。本研究旨在查明巴马科小学生中蠕虫感染的情况及其对  相似文献   

15.
用波多黎各和埃及两个地区的曼氏血吸虫进行动物实验,以比较波多黎各(PR)和埃及的曼氏血吸虫(E)童虫表膜抗原是否有差别,并就动物体内两个地区血吸虫诱发的交叉保护性的能力作了评价。表膜抗原:实验使用的抗血清为(1)接  相似文献   

16.
由于假阴性和假阳性反应,血吸虫粗抗原皮内试验近年来已不为人所喜用。为了提高血吸虫皮内试验抗原的可靠性,作者提纯了一种血吸虫酸性蛋白水解酶,能致敏宿主,只引起速发型超敏反应,对埃及或曼氏血吸虫感染均有特异性。作者用小鼠肥大细胞脱粒试验及猴皮内试验对曼氏及埃及血吸虫粗抗原与提纯蛋白水解酶的抗原性质进行了比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光照和黑暗环境对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尾蚴逸出的影响,作者于1975年8月~10月在肯尼亚的现场和实验室内,将人工感染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扁卷螺和自然感染埃及血吸虫的中间宿主膀胱螺置于自然光线和黑暗环境中作尾蚴逸出实验。后来在日本鹿儿岛实验室内又设计了各种条件,重复进行了以上实验。一、现场实验在自然条件下,每小时一次连续24小时观察尾蚴逸出,结果自下午6时至次日上午8时,两种血吸虫均无尾蚴  相似文献   

18.
作者利用感染动物肠管组织内的日本、埃及和曼氏3种人体血吸虫虫卵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虫卵经过一系列处理和临界点干燥后,样本镀金300~400(?)厚,以 Jeol-JSM-u_(?)型扫描电镜的1,000倍放大率观察覆盖于卵壳表面的微细结构。观察结果发现:3种人体血吸虫卵的形状大多数是卵圆形的,而日本血吸虫卵更接近圆形。3种人体血吸虫卵都有微棘覆盖;埃及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的虫卵微棘基本相似,而日本血吸虫的微棘  相似文献   

19.
临床寄生虫学、热带病学和病理学等著作都认为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所引起的病变和发病机理很少或没有什么区别。一般认为日本血吸虫卵肉芽肿和曼氏血吸虫卵肉芽肿是相似的。作者指出,事实上除了日本血吸虫排卵多而病变较重外,尚有许多其他不同之处。例如日本血吸虫卵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下列有助于血吸虫疫苗发展的一些流行病学问题作了介绍。1.血吸虫病的感染和分布:现已证实血吸虫病流行于75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受威胁的人口约5~6亿。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存在于53个国家。40个有曼氏和埃及血吸虫病流行的国家和6个有间插血吸虫病流行的国家对血吸虫疫苗感兴趣。2.感染的分类:目前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的定量技术主要有Kato法和尿过滤法。虽然应用这些方法能定量地分析感染度,但并不能反映感染的全部情况。3.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