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伴有高血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降压治疗的适应证。制定目标血压值,除了要考虑ICAS患者的血压水平外,还要考虑其基础疾病以及年龄。目前没有统一的目标血压值。对ICAS相关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高血压是否要降压,以及降压的最佳血压值,尚无统一意见。对过高的血压进行降压,以及避免过度降血压,是业内学者的共识。要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决定降低血压幅度,对伴有高血压的ICAS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降压治疗能防止其复发。目前,还没有关于ICAS及其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压管理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操作技术。方法对53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53处支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支架成功率94.3%,操作相关并发症9.4%(5/53),围手术期症状性卒中发生率9.4%(5/53),严重致残、致死率1.9%(1/53);2术后定期随访,症状性卒中的发生率7.5%(4/53);结论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成功率高,但操作相关并发症、围手术期症状性卒中的发生率较高,为减少卒中并发症,需要严格的术前准备及围手术期措施,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机制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斑块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梗死患者60例,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分型标准,并根据颅脑DWI表现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ICAS)患者分为动脉—动脉栓塞组(A组)、低灌注或混合性脑梗死组(B组)、穿支动脉受累组(C组)各20例。另外,同期选取20例无症状性ICAS患者作为无症状性ICAS组(D组); 所有患者均行HRMRI扫描,评价斑块特征。结果 4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分布、强化、斑块内信号、责任动脉的狭窄程度、病变管壁体积百分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4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病变局部血管重构指数特征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A,B,C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病变局部血管重构指数特征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HRMRI可作为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特征,但不同机制的斑块特征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易损性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s y m p t o m at i 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ICAD)密切相关。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直观观测sICAD患 者颅内动脉管壁结构、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信号特点、管壁重构指数及强化程度等,在 sICAD患者的鉴别诊断、卒中风险评估及治疗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方法 本研究连续入组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诊断为ICAS(狭窄>50%)的患者,根据既往是否有狭窄侧血管负责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分为症状性ICAS组和无症状性ICAS组。同时纳入年龄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对照组。进行整体认知和各认知域(包括记忆、执行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结构功能)的测评。比较组间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脑大小血管病负荷、脑萎缩、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型差异,筛选认知功能可能的影响因素,采用协方差分析控制混杂因素,比较3组间整体认知和各认知域Z分差异。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70例ICAS患者,其中无症状性ICAS患者103例[男性52例,平均年龄(55.86±11.78)岁],症状性ICAS患者67例[男性44例,平均年龄(57.49±10.75)岁],同时纳入91例对照[男性39例,平均年龄(56.21±9.70)岁]。症状性ICAS组较无症状性...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卒中是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所致的临床综合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MR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已经成熟应用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介入治疗已经十分广泛,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分级对于介入治疗十分重要。本文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评估和分型研究进展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国大陆地区居民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等危险因素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的关系.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综合效应分析采用RevMan 5.0.23版本软件进行meta分析.经异质性检验后对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进行OR值的合并;血脂代谢异常(TG、TC、HDL-C、LDL-C)进行MD值的合并;绘制漏斗图和计算失安全系数判断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检验meta分析结果稳定性.结果 最后9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均为病例-对照研究,研究论证强度中等.性别(男性)、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对ICAS影响的合并OR(95%CI)值分别为1.00(0.82~1.23,P=0.99)、1.04(0.82~1.33,P=0.74)、0.91(0.69~1.20,P=0.51)、1.35(0.73~2.50,P=0.33)和1.71(1.04~2.81,P=0.03);TG、TC、HDL-C、LDL-C对ICAS影响的合并MD(95%CI)值分别为0.12(0.00~0.25,P=0.05)、0.06(-0.09~0.20,P=0.43)、-0.12(-0.23~-0.01,P=0.03)和0.24(0.14~0.33,P<0.001).结论 基于目前的研究,中国大陆地区居民糖尿病、LDL-C是ICAS的危险因素;HDL-C是ICAS的保护因素;尚无证据显示男性、吸烟、饮酒、高血压、TG、TC是ICA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2年脑卒中复发率可超过20%,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ICAS性脑梗死(ICAS-IS)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穿支动脉闭塞。目前,针对ICAS脑卒中的不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和复发率等预后情况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明确。文中介绍了ICASIS的不同发病机制、影像评估及其预后。基于MR-DWI的梗死模式是最常见的评估发病机制的影像学方法,但其并不完全等同于ICAS-IS的病理生理机制。近年来,其他影像学方法的发展加深了临床医生对ICAS-IS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和评估。综合多种影像学方法的研究表明,血流动力学受损或动脉-动脉栓塞机制导致的ICAS-IS同流域脑梗死复发率高于穿支动脉闭塞。对不同机制的ICAS-IS进行风险分层,目的是为了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进而改善患者预后,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超说明书Enterprise支架在严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CAS)病变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单中心由颅内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或闭塞病变引起的、3个月内曾发生 低灌注脑梗死或TIA的症状性患者,所有患者经DSA检查确定血管狭窄程度,狭窄率为70%~100%。给 予Enterprise支架置入,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手术技术成功(前向血流mTICI 2b/3级)率、狭窄程 度的变化、围手术期(术后1周内)卒中事件的发生和死亡以及远期血管再狭窄率。 结果 共纳入36例患者,34例为≥70%的狭窄性病变,2例为闭塞病变。36例患者共置入Enterprise支架 38枚,其中2例串联病变置入支架4枚。手术技术成功率94.44%(34/36),狭窄率从(89.21±5.13)% 减至(23.56±3.57)%(P =0.021)。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2例(5.6%),均为穿支病变。平均随访 12.37±3.11个月,无死亡及复发病例。20例(55.56%)患者于术后18.25±2.13个月复查了头颅CTA,其中 1例基底动脉及椎动脉V4段串联病变者,术后8个月CTA复查显示V4残余狭窄消失,但基底动脉残余狭窄 加重约20%,其余患者残余狭窄均消失。 结论 Enterprise支架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 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 ICAS)的发生率和6个月预后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登记唐山工人医院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住院患者231例,均经头及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评估颅内外大血管,按血管病变分布情况,分为s ICAS组、非s ICAS组,并对s ICAS组进行6个月随访,按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s ICAS患者6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31例,其中有108例(包括单纯颅内动脉病变95例和颅内外联合病变组13例)存在s ICAS,s ICAS发生率为46.8%。单因素分析显示s ICAS患者6个月良好预后与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值比(odds ratio,OR)0.87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75~0.980,P=0.02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 0.354,95%CI 0.132~0.984,P=0.039)、抗凝治疗(OR 2.597,95%CI 1.123~6.004,P=0.026)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轻度狭窄患者相比,血管重度狭窄(OR 0.182,95%CI 0.035~0.943,P=0.042)和闭塞(OR 0.156,95%CI 0.029~0.833,P=0.021)患者、入院NIHSS评分更高(OR 0.768,95%CI 0.661~0.892,P=0.001)患者以及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 0.177,95%CI 0.051~0.608,P=0.006)患者6个月预后更差;给予抗凝治疗(OR 7.714,95%CI 2.440~24.389,P=0.001)患者6个月预后更好。结论唐山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中接近半数存在s ICAS。入院NIHSS评分更高、血管重度狭窄和闭塞、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s ICAS患者6个月预后更差,而抗凝治疗能够改善s ICAS患者的6个月神经功能残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