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通过测量肩关节盂长短径形态数据,分析数据之间相关性,指导关节盂骨缺损的预估。 方法 选取青岛大学解剖室完整成对肩胛骨标本共50对(100例),进行编号后根据左右侧进行分组,分别测量关节盂长径,关节盂短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结果 100例肩胛骨标本中,各项数据平均值分别为:关节盂长径(35.46±3.29)mm,关节盂短径(26.11±3.20)mm。左右侧分组平均值:左侧关节盂长径(35.28±3.81)mm,右侧关节盂长径(35.24±3.31)mm,左侧关节盂短径(25.83±3.18)mm,右侧关节盂短径(26.38±3.23)mm,左右侧关节盂短径存在相关性(P<0.05,r=0.882,R2=0.777),线性关系式为:y(右侧关节盂短径)=2.907+0.869x(左侧关节盂短径)。关节盂长径与短径存在相关性(P<0.05, r=0.810,R2=0.657),线性关系式为:y(关节盂短径)=-1.816+0.787x(关节盂长径)。 结论 左、右侧关节盂短径间以及同侧关节盂长、短径间存在正相关性;该相关性可修正人工测量关节盂最佳拟合圆直径的误差,指导临床术前预估关节盂骨缺损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CT三维重建的肩胛冈解剖形态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对患侧肩胛骨进行CT平扫的319名患者(左肩179例,右肩140例),进而对患侧肩胛骨三维重建形态并分型。假设肩胛冈内侧端与肩胛骨内侧缘交点为A点,冈盂切迹与肩胛冈上缘的交点为B点,冈盂切迹为C点,肩峰内侧缘为D点,肩峰外侧缘为E点,AB的内1/3点为F ,AC的内1/3点为G,AB的外1/3点为H,AC的外1/3点为I,FG的中点为J,HI的中点为K,BC的中点为L。研究参数:AB、AC、AD、AE、BC、HI、FG的距离;B、H、F、L、K、J、E、I、G的厚度。 结果 CT重建下肩胛冈形态分为6型:大梭型、小梭型、木棒型、粗杆型、S型和细杆型。AE、BC、AC以及AD的长度大梭型、木棒型和粗杆型长于小梭型,S型和细杆型 (P<0.05)。AB的长度大梭型长于木棒型和细杆型 (P<0.05)。FG的高度大梭型高于小梭型 (P<0.05)。HI的高度大梭型高于其他所有类型 (P<0.05)。B、C、H、K、I、F、J以及G的厚度,大梭型以及粗杆型厚于细杆型以及小梭型 (P<0.05)。 结论 CT三维重建下肩胛冈分为6型:大梭型、小梭型、木棒型、粗杆型、S型和细杆型。不同的肩胛冈形态分型为临床医生选择内固定以及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肩胛下角的解剖形态学特点,从而探讨其解剖学意义。 方法 选取275例人体干燥肩胛骨标本,设肩胛下角为a点,盂下结节为b点,肩胛冈与肩胛骨内侧缘交点为c点,肩胛上角为e点,冈盂切迹为f点,经a点做cf连线的垂线,与cf交于d点;用游标卡尺、量角器分别测量a点厚度(以肩胛下角最厚处为准),ab、ac、ad长度,∠bac、∠ace(肩胛骨解剖学意义上矢状面投影)、∠ace′(肩胛骨解剖学意义上冠状面投影)角度。 结果 根据形态学特点发现肩胛下角分为3型:副角型(145,52.73%)、U型(87,31.64%)、V型(43,15.64%)。其中,副角型与V型在a点厚度、ab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副角型与U型,副角型与V型在ac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副角型与V型,U型与V型在ad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副角型与U型在∠ace′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左右两侧肩胛下角在∠bac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在本次实验中,发现肩胛下角存在三种形态学变异,以副角型为主,其解剖形态学分型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喙突内外径和前后径以及关节盂最大前后距离(关节盂宽度),探究喙突内外径及前后径与关节盂宽度在数值上的关系,为用喙突重建关节盂骨质缺损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对成年肩胛骨的喙突最大内外径、最大前后径和关节盂宽度进行测量,然后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关节盂宽度为(26.96±4.17)mm,喙突内外径为(14.87±3.38)mm,喙突内外径是关节盂宽度的55%±6%,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具有相关性。喙突前后径为(9.71±3.27)mm,与关节盂宽度无相关性。结论:喙突内外径和关节盂宽度有相关性,提示喙突内外径越大,关节盂宽度也越大。这为用喙突重建复发性肩关节脱臼导致的关节盂骨质缺损提供解剖学数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中国人群踝关节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为踝关节置换术假体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形态学数据支撑。 方法 模拟人工踝关节置换手术,对191例(男性106例、女性85例)踝关节CT影像数据行三维重建,重建图像测踝穴前后倾斜角(APA)、胫骨下端最大前后径(MTiTh)等32个形态学参数,并计算胫骨平均纵横比(MTiTh/TiW)和距骨平均纵横比(TaAL/TaW)等3项参数比。 结果 (1)所检验32个参数中有23个存在性别间差异(P<0.05),其中除踝穴前后倾斜角(APA)和踝穴前后距(APG)等3个参数外,其余20个参数为男大于女;(2)测量数据与之前本课题基于X线片结果比较,除踝穴前后距(APG)、踝穴前后倾斜角(APA)、胫骨远端滑车切迹长(TiAL)等3个参数外,其余8个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X线片大于CT;(3)由于种族与地域等的差异,中国正常成人踝关节三维形态学参数与法国、意大利、韩国、中国台湾人群等既往研究数据相比,数据之间存在差异;距骨体形态与埃及、希腊和华北地区人群存在差异。 结论 中国成人人群踝关节形态学参数与西方人群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体髋臼盂唇的形态解剖和组织学特点。 方法 解剖12例经福尔马林固定及8例新鲜冰冻成人髋关节标本,测量:(1)髋臼盂唇的宽度和厚度;(2)盂唇增加髋臼窝表面积;(3)髋臼盂唇增加髋臼窝的深度;(4)髋臼盂唇所增加髋臼窝的容积等指标, 并对髋臼盂唇进行HE、甲苯胺蓝、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点。 结果 髋臼盂唇为具有类软骨特性纤维环,最大宽度在时钟2:00位,为(7.37±2.72) mm,最大厚度在9:00位,为(6.25±1.60) mm;髋臼盂唇增加髋臼窝的深度为(5.30±0.83) mm,增加髋臼窝表面积为(4.98±0.94) cm2,增加髋臼窝的容积为(7.69±2.03) ml。髋臼盂唇的截面为三角形,关节囊侧为疏松结缔组织,富含血管,基底侧附着于骨性髋臼上,关节面侧与髋臼软骨通过盂唇-软骨复合体过渡区相连。 结论 髋臼盂唇为覆盖在骨性髋臼缘上的纤维组织环,具有一定的类软骨特性,主要起到稳定髋关节的作用。髋臼盂唇的血供主要来自关节囊,关节面侧通过盂唇-软骨复合体过渡区与关节软骨相连续,是髋臼盂唇损伤的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肝门静脉左支新的分型和研究方法,为肝数字解剖研究提供数据和参考。 方法 应用Hisense CAS对110例国人上腹部增强CT数据进行肝血管三维重建,准确显示肝门静脉左支的三维图像。分析肝门静脉左支分支的形态特点及分布规律,进行编码并统计分析。 结果 根据门静脉左支走行特点可分为6型:I型61例(55.45%),II型29例(26.36%),Ⅲ型13例(11.82%),IV型4例(3.64%),V型2例(1.82%),VI型1例(0.91%)。 结论 Hisense CAS能够准确地显示肝门静脉三维影像,方便进行肝内管道观察,为肝门静脉分支分型的数字解剖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针对较大数据的观测,用编码的方法非常方便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下的肩胛下角形态学分型特点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集290个肩胛骨三维重建影像资料,g是肩胛下角,n是盂下结节,m是肩胛冈与肩胛骨内侧缘交点,k是肩胛上角,r是肩胛冈盂切迹,h是g点到mr垂线的交点,观察肩胛下角形态学特点,并测量相关数据。测量g点最厚部分,gn、gm、gh的长度,∠ngm、∠gmk(肩胛骨在冠状面上的投影)、∠gmk’(肩胛骨在矢状面上的投影)的度数。 结果 CT 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肩胛下角大体有3种类型:副角型 (175,60.34%)、U型(81,27.93%)和V型(34,11.73%),此外,副角型的g点最厚部分及gn与V型差异有显著性 (P<0.05);在gm上,副角型比U型和V型长(P<0.05);在gh上,V型比副角型和U型短(P<0.05);在∠gmk’上,副角型比U型大(P<0.05)。双侧肩胛下角在∠ngm上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基于 CT 三维重建结果,将肩胛下角分为3种类型,以副角型为主,V型少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于CT重建的肩胛上角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 方法 根据志愿者肩胛骨CT重建形态进行分型。设肩胛上角为A点,肩胛切迹最低点为B点,肩胛冈与肩胛骨内侧缘之交点为C点,A点在CE连线上的垂点为D点,冈盂切迹为E点,肩胛下角最低点为F点。研究参数:A点厚度;AB、AC、AD距离;∠A(AB连线与AC连线的夹角);∠ACF在矢状面的度数;∠ACF在冠状面的度数。 结果 CT重建下肩胛上角分为3型:山丘型48%,冠状面∠A(93.76±7.69)°;山峰型47%,冠状面∠A(86.69±6.23)°;烟囱型5%,冠状面∠A(85.33±7.10)°。其中,山丘型及烟囱型A点均较山峰型薄(P<0.05);在AB、AC、AD、∠A、∠ACF(冠状面)中,山丘型与山峰型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AD、∠A中,山丘型与烟囱型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CT重建下肩胛上角分为3型:山丘型、山峰型、烟囱型;不同的肩胛上角分型可能对颈肩痛及肩胛提肌综合症有着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于CT重建的肩胛上角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 方法 根据志愿者肩胛骨CT重建形态进行分型。设肩胛上角为A点,肩胛切迹最低点为B点,肩胛冈与肩胛骨内侧缘之交点为C点,A点在CE连线上的垂点为D点,冈盂切迹为E点,肩胛下角最低点为F点。研究参数:A点厚度;AB、AC、AD距离;∠A(AB连线与AC连线的夹角);∠ACF在矢状面的度数;∠ACF在冠状面的度数。 结果 CT重建下肩胛上角分为3型:山丘型48%,冠状面∠A(93.76±7.69)°;山峰型47%,冠状面∠A(86.69±6.23)°;烟囱型5%,冠状面∠A(85.33±7.10)°。其中,山丘型及烟囱型A点均较山峰型薄(P<0.05);在AB、AC、AD、∠A、∠ACF(冠状面)中,山丘型与山峰型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AD、∠A中,山丘型与烟囱型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CT重建下肩胛上角分为3型:山丘型、山峰型、烟囱型;不同的肩胛上角分型可能对颈肩痛及肩胛提肌综合症有着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分析尸体骨盆与其三维重建数字化模型及3D打印实体模型的三维特征测量结果差异。 方法 选择1具中年男性骨盆标本,根据骨盆的生理学结构特点在骨盆标本表面选取并固定共计14个特征点,并使用三坐标仪测量并记录特征点的三维坐标;使用CT设备对固定了特征点的骨盆标本进行1.0 mm的断层扫描;使用三维医学图像软件(Delta Medical Studio,DMS)对获取的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记录特征点的三维坐标;使用3D打印设备(熔融沉积成型,FDM)及光固化成型(Stereo Lithography Appearance,SLA)打印三维重建模型,三坐标仪测量记录特征点的三维坐标;通过记录的三维坐标分别计算尸体标本、数字模型、3D打印实体模型的特征点之间的距离及夹角;从最大误差、平均误差、t值验证等角度分析三组数据的误差情况。 结果 三维重建数字化骨盆模型的特征测量距离的平均误差约为0.5 mm,角度平均误差约为0.35 o;3D打印模型相对于骨盆标本的距离测量的平均误差约为0.8~1.1 mm,角度平均误差约为0.4°~0.5°。 结论 三维重建模型和3D打印实体模型对于骨盆术前的参考及测量精度方面具备可靠性,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3D打印模型作为骨盆术前规划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分析尸体骨盆与其三维重建数字化模型及3D打印实体模型的三维特征测量结果差异。 方法 选择1具中年男性骨盆标本,根据骨盆的生理学结构特点在骨盆标本表面选取并固定共计14个特征点,并使用三坐标仪测量并记录特征点的三维坐标;使用CT设备对固定了特征点的骨盆标本进行1.0 mm的断层扫描;使用三维医学图像软件(Delta Medical Studio,DMS)对获取的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记录特征点的三维坐标;使用3D打印设备(熔融沉积成型,FDM)及光固化成型(Stereo Lithography Appearance,SLA)打印三维重建模型,三坐标仪测量记录特征点的三维坐标;通过记录的三维坐标分别计算尸体标本、数字模型、3D打印实体模型的特征点之间的距离及夹角;从最大误差、平均误差、t值验证等角度分析三组数据的误差情况。 结果 三维重建数字化骨盆模型的特征测量距离的平均误差约为0.5 mm,角度平均误差约为0.35 o;3D打印模型相对于骨盆标本的距离测量的平均误差约为0.8~1.1 mm,角度平均误差约为0.4°~0.5°。 结论 三维重建模型和3D打印实体模型对于骨盆术前的参考及测量精度方面具备可靠性,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3D打印模型作为骨盆术前规划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三维CT图像对髌骨下极骨折分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5月至2020年11月67例髌骨下极骨折的三维CT图像并分型。用Kappa系数评估观察者间可信度和观察者自身可信度。 结果 髌骨下极骨折分为无移位骨折(Ⅰ型)和移位骨折(Ⅱ型)两型。移位骨折可分为3个亚型:Ⅱa型,大块型骨折,包括髌骨下极1枚孤立性骨折块,或2枚较大的骨折块;Ⅱb型,粉碎性骨折,多枚较小的骨折块,包括冠状位和矢状位骨折块;Ⅱc型,袖套样撕脱骨折,沿髌骨下极整个弧面的呈内外方向的长弧形骨折,多为粉碎性的,骨折块非常薄。本研究中Ⅰ型8例,Ⅱa型11例,Ⅱb型42例,Ⅱc型6例。观察者之间的可信度平均K值为0.782(0.682 ~ 0.896),基本可信;观察者自身可信度平均K值为0.837(0.786 ~ 0.884),完全可信。 结论 本文髌骨下极骨折分型方法有较高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臂丛分支在肩胛下肌前方的CT定位,提高Bristow-Latarjet术式临床操作时安全范围的认知。 方法 福尔马林固定的上肢标本16侧(男10,女6)。解剖和使用显影线标记16侧肩的臂丛分支(肌皮神经、腋神经、桡神经)在肩胛下肌前方的位置、行程,CT水平位上测量肩关节内旋45°、中立位、外旋45° 3个体位2~5点位置肌皮神经到关节盂的距离及成角规律,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 结果 ⑴臂丛在肩胛下肌前方,由内往外神经的排列分别是腋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⑵CT水平位上测量肌皮神经在3个体位的数据,组间比较:角度上比较,2~5点位置的内旋位与中立位、与外旋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距离上比较:2点位置的外旋位与中立位、与内旋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立位与内旋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5);3~5点位置的内旋位与中立位、与外旋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点位置的外旋位与中立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7)。组内比较:内旋位2点位置的角度分别与3~5点位置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3~5点位置的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 Pearson分析:盂的高度HL与内旋位2点位置的角度呈负相关,与3点位置的角度呈正相关,与内旋位2点位置的距离呈负相关,与3~5点位置的距离呈正相关。 结论 肩关节内旋45°时肌皮神经的安全范围显著大于中立位及外旋45°,建议内旋位操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转子间骨折中股骨干近侧断面环周皮质在CT三维影像上的形态学特征,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皮质支撑复位提供结构基础和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80例AO/OTA分类31-A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通过CT扫描和三维重建,导入Mimics软件,进行骨折块分割与模拟复位后,沿与股骨干轴线呈130°角方向的斜断面,测量股骨干近侧断面残留的环周皮质长度及其前侧壁、外侧壁、后侧壁构成的宽度、以及前后壁皮质断面夹角。结果 A1型骨折21例,环周皮质长度平均为88.7 mm;前侧、外侧、后侧皮质宽度为36.9,36.9,27.3 mm;前后皮质断面夹角16.2°。A2型骨折59例,环周皮质长度平均为60.0 mm;前侧、外侧、后侧皮质宽度为32.3,27.4,9.2 mm;前后皮质断面夹角40.2°。A2型骨折残留环周皮质长度显著小于A1型骨折(P<0.01)。其中后侧皮质宽度变异度最大,前侧皮质宽度变异度较小,基本维持稳定(C.V分别为75.5%、20.0%)。结论转子间骨折中股骨近侧断面残留的环周皮质长度在A1与A2型间存在显著差异。后侧皮质宽度明显为小且变异度大,但前侧皮质宽度基本稳定,可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髂骨开窗入路行骶髂关节感染手术的优势及可行性。 方法 2013-2015年,我院采用经髂骨开窗入路治疗5例骶髂关节感染患者,其中3例骶髂关节结核,另2例骶骨感染累及骶髂关节。依据CT测量骶髂关节在髂骨外板的投影数据,结合病灶的具体位置确定髂骨开窗位置,充分暴露病灶行清创手术。术后随访感染治疗效果及该入路对骶髂关节功能的影响。 结果 本组5例患者均获得大于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骶髂关节感染消除,并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平片及CT检查未见骶髂关节脱位、不稳征象。 结论 经髂骨开窗入路显露充分,避免损伤关节周围韧带及前侧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减少对关节稳定性影响,手术风险小。与经典的前、后侧入路相比优势明显,可以作为骶髂关节手术入路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转子间骨折中股骨干近侧断面环周皮质在CT三维影像上的形态学特征,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皮质支撑复位提供结构基础和解剖学依据。 方法 收集80例AO/OTA 分类31-A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通过CT扫描和三维重建,导入Mimics软件,进行骨折块分割与模拟复位后,沿与股骨干轴线呈130°角方向的斜断面,测量股骨干近侧断面残留的环周皮质长度及其前侧壁、外侧壁、后侧壁构成的宽度、以及前后壁皮质断面夹角。 结果 A1型骨折21例,环周皮质长度平均为88.7 mm;前侧、外侧、后侧皮质宽度为36.9,36.9,27.3 mm;前后皮质断面夹角16.2°。A2型骨折59例,环周皮质长度平均为60.0 mm;前侧、外侧、后侧皮质宽度为32.3,27.4,9.2 mm;前后皮质断面夹角40.2°。A2型骨折残留环周皮质长度显著小于A1型骨折(P<0.01)。其中后侧皮质宽度变异度最大,前侧皮质宽度变异度较小,基本维持稳定(C.V分别为75.5%、20.0%)。 结论 转子间骨折中股骨近侧断面残留的环周皮质长度在A1与A2型间存在显著差异。后侧皮质宽度明显为小且变异度大,但前侧皮质宽度基本稳定,可作为骨折复位中获得皮质支撑砥住的主要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髋臼前壁骨折模型,比较4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 选取20个防腐成人半骨盆标本,建立髋臼前壁骨折模型。将骨折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采用真骨盆上缘重建接骨板固定,B组采用真骨盆内缘重建接骨板固定,C组采用顺行拉力螺钉固定,D组采用逆行拉力螺钉固定。对各组标本进行轴向压缩实验,测量骨折断端水平位移,计算剪切刚度,比较4组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 结果 相同加载载荷下,骨折断端水平位移:A组>B组>C组>D组,内固定剪切刚度:D组>C组>B组>A组。载荷为400 N时各组水平位移及内固定剪切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载荷为800 N至2000 N时,除C组与D组间水平位移及内固定剪切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髋臼前壁骨折模型可用于髋臼前壁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采用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前壁骨折的稳定性高于重建接骨板固定方式,其中顺行拉力螺钉固定与逆行拉力螺钉固定的稳定性相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三维CT观察,探讨垂体腺瘤患者蝶窦解剖结构改变及其经鼻蝶手术意义。 方法 选择东风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51例垂体腺瘤患者影像学资料。术前行鼻窦CT扫描,将CT扫描图像输入计算机,应用Mimics 15.0软件重建蝶窦分隔,观察并记录其数目、形态、偏向,术中所见与之对比;观察蝶窦的气化类型、颈内动脉隆突及裂隙和Onodi气房的出现率。 结果 本组51例患者中,蝶窦呈鞍前型3例,半鞍型12例,蝶鞍型18例,鞍枕型18例。蝶窦内无分隔1例,1纵隔36例,2纵隔11例,3纵隔2例;肿瘤充满窦腔、分隔数目无法判断者1例;横隔2例,斜型隔1例。分隔的前缘居中19例,偏左14例,偏右16例,分隔前缘遭肿瘤破坏,无法判断者1例。有5例共7侧蝶窦分隔的后缘附着于颈内动脉隆突。观察到颈内动脉隆突双侧12例,单侧2例;颈内动脉隆突裂隙5例。5例9侧存在Onodi气房。所有患者术中所见蝶窦内骨性分隔与术前三维重建图像一致,在蝶窦分隔的导引下均快速、准确地实现了鞍底的定位。 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能良好显示蝶窦内骨性分隔及蝶窦侧壁的隆突,有利于指导经鼻蝶手术中快速、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20.
背景:近年来尽管对髋臼形态特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髋臼结构和位置的特殊性,有关髋臼表面形态的定量描述至今尚未统一,这势必会影响髋关节病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目的:探讨髋臼几何参数的CT测量方法。 方法:选取70例髋关节CT受检者,其中正常成人50例(两侧共100个髋关节),单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20例。对所有受检者髋关节CT图像进行冠状面重建和三维重建,比较正常成人髋臼上外倾角冠状位和三维测值,比较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组患侧与正常侧髋臼上外倾角。选择配伍组设计方差分析,分别比较扫描床面为参照面和以身体冠状面为参照面测量左右侧髋臼后外展角、前髋臼指数及后髋臼指数。 结果与结论:髋臼上外倾角在冠状位测值为(39.99±6.1)°,在三维图像上测值为(40.13±5.80)°,2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双侧上外倾角在冠状面的测量值,正常侧为(48.95±3.80)°,脱位侧为(63.56±6.35)°,二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以扫描床面为参照面测量正常髋臼后倾角、前髋臼指数、后髋臼指数左右侧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以身体冠状面为参照面测量髋臼后倾角、前髋臼指数、后髋臼指数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以冠状面为参照平面测量双侧后外展角和前、后髋臼指数准确可靠,可客观反映髋臼情况,为髋关节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确切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