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纳米递送系统是当前解决抗肿瘤药物靶向性差、毒副作用大及生物利用度低等关键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微环境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如血管异常、缺氧和酸性pH等,这些复杂的性质极大的影响药物在肿瘤部位的递送。基于肿瘤微环境来设计纳米递药系统可以改善递送效率以增强抗肿瘤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肿瘤微环境的组成、特征及基于肿瘤微环境所设计的纳米递药系统的应用研究,并讨论了其中存在的挑战和机遇,旨在为促进纳米递送系统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黄剑宇  梁启凡  李俊松  王若宁  狄留庆 《中草药》2020,51(23):6102-6111
传统中药矿物药三氧化二砷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近年来还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治疗实体瘤的效果。其抗肿瘤机制主要包括促进细胞凋亡、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逆转耐药性以及抑制血管生成等。然而三氧化二砷的体内靶向性较差、肾脏清除速率快、以及高剂量对正常组织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对实体瘤的治疗应用与临床转化。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在传统纳米制剂的基础上,提高了药物在肿瘤部位的聚集、控制释放以及诊断等能力,在精准治疗、提高生物利用度和降低毒副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三氧化二砷的抗肿瘤机制及抗肿瘤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三氧化二砷抗肿瘤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肿瘤细胞在缺氧条件下利用糖酵解为其提供物质与能量,满足快速生长和增殖的能量需求,即“Warburg效应”。即使在有氧条件下,肿瘤细胞也主要依靠糖酵解提供能量。因此,参与葡萄糖代谢过程中的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耐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近年来,肿瘤糖代谢方面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已有研究表明,多种因子参与对肿瘤能量代谢的调控,其中尤以GLUT1的作用最为关键。该文综述了GLUT1靶向型中药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揭示GLUT1靶向型中药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在化疗药物递送的可行性和有效性。GLUT1靶向型中药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可以克服传统靶向策略及高渗透长滞留(EPR)效应的瓶颈。综上所述,GLUT1靶向型中药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并在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用于治疗RA的常规剂型存在诸多局限性,例如非特异性、疗效不佳、用药剂量大、给药频繁以及全身性副作用。目前,纳米技术已经能够解决传统治疗的局限性并简化疾病的复杂性,因此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递送系统正逐渐成为一种用于RA诊断和治疗的新策略,其可使负载的抗炎药物通过主动和被动靶向至发炎区域,实现对关节的特异性、克服剂量和给药频率的增加以及与之相关的不良反应。该文旨在对近年来基于纳米载体的药物递送系统在RA领域中的最新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阐述如何使用纳米系统将治疗药物输送到发炎关节以控制RA进展。通过探讨目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亟待解决的挑战,为未来深入研究基于纳米技术的共递系统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CTDDS)被设计用于将治疗剂靶向递送至结肠疾病部位,以改善药物治疗效果,降低全身不良反应,提高生物利用度,对于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十分有利。然而,疾病状态下,胃肠道的生理环境改变会影响药物的治疗功效。临床常用的治疗IBD的药物长期服用会导致严重的全身性不良反应,中药作为其补充和替代药物,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微米和纳米颗粒因其相对适宜的粒径、较长的药物滞留时间、可控的药物吸收率等优势,逐渐成为治疗IBD的有效工具,文章主要综述影响药物口服递送的胃肠道生理因素,微/纳米制剂的剂型设计和药效作用研究进展,旨在为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的结肠靶向递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纳米技术为肿瘤药物治疗提供了新型递送载体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性,延长其半衰期,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但传统的以合成材料为载体的纳米递送系统靶向性差,易被免疫系统清除,并具有潜在的系统毒性.以细胞膜包被药物或纳米粒制备的仿生纳米递药系统具有载药量高、主动靶向性强、生物相容性好等优势,已成为药物制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此外,...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高渗透强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 EPR)成为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的主要理论基础。由于EPR效应的问世,纳米技术在抗肿瘤研究领域引起了更多的关注。然而,由于复杂的肿瘤微环境、肿瘤异质性、小鼠肿瘤模型与临床肿瘤模型的差异,基于EPR效应的新药研究在临床试验中表现远低于预期。因此,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很多探索,笔者从改善肿瘤微环境、纳米粒子的设计和修饰、物理辅助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提高EPR效应的策略,以及不依赖EPR效应的抗肿瘤药物递送技术,为抗肿瘤纳米药物的设计和临床转化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多烯紫杉醇是天然抗肿瘤药物紫杉醇的衍生物,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肿瘤活性,但其溶解性低、组织分布广,限制了临床应用。刺激响应型纳米递送系统凭借其载体材料结构的多元性、环境敏感释药性,有效改善了多烯紫杉醇这些缺陷,在此基础上,修饰靶向因子可使药物靶向递送,改变药物的组织分布,进一步提高抗肿瘤效果。综述近年多烯紫杉醇刺激响应型及靶向因子修饰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提出其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未来趋势等关键问题,以期为多烯紫杉醇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发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不可逆转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特点为学习记忆功能损害,是痴呆类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目前,用于诊断和治疗AD的靶向药物较少,输送受到了中枢神经系统血脑屏障的限制,导致大脑特异性较差。纳米药物在脑部递送系统的应用为AD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且被认为是诊断、治疗和监测AD的辅助手段。据此,在现有改善AD症状药物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纳米医学原理,总结纳米药物治疗AD的可能途径与靶点,强调了该领域现存问题和未来展望,促进AD疾病未来科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是脑组织和脑毛细血管之间的保护性屏障,是药物进入脑组织发挥作用的主要屏障,极大地增加了脑部疾病的治疗难度。跨BBB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借助载体和制剂优势实现药物的跨BBB高效递送,进而增强药物对脑组织疾病的治疗效果。脂质体和胶束以其独特的结构以及递药优势在跨BBB靶向治疗脑部方面受到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基于此,作者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了跨BBB脂质体和胶束递药系统的研究现状,围绕跨BBB能力、靶向性、安全性等方面分析了其应用优势及产生机制,同时根据其现阶段的临床转化情况探讨了跨BBB脂质体和胶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应对策略,以期为跨BBB纳米靶向药物的研制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癌症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使用单一化疗药物治疗癌症易产生多药耐药性,联合用药可以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优势。姜黄素是从活血化瘀中药姜黄中提取的亲脂性多酚类物质,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因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发挥协同抗癌作用,克服多药耐药,已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姜黄素抗癌作用及常用纳米递药系统基础上,重点综述姜黄素与化疗药物合用的协同纳米递药系统,为抗肿瘤药物的高效递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化学疗法是治疗癌症的主要疗法之一,但传统抗肿瘤药在体内呈全身性分布,肿瘤组织内很难达到有效药物浓度,且自身又不具备辨别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的能力,易造成全身毒性反应,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近几年,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及普遍应用,纳米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s)在抗肿瘤药物靶向给药系统中的研究日益增多,因其特有的结构及理化特征,具有作用于特定靶点,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减少对正常细胞和组织器官的毒副作用,可以长期用药等优点,有望成为抗癌药物的优良载体,对MSNs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应用也已成为现在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对2008—2015年MSNs在抗肿瘤药物靶向给药系统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分别介绍了MSNs在抗肿瘤药物被动靶向、主动靶向、物理或化学条件响应型靶向及其他复合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以期对目前具有良好抗肿瘤作用的化药、天然药物及中药单体化合物的减毒增效及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肿瘤内部血管异常是造成肿瘤微环境异常的重要因素,而微环境不仅与肿瘤恶性程度转移复发密切相关,其所造成的酸性环境、乏氧等因素严重影响肿瘤的常规治疗及放化疗疗效。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为目标靶点的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药物不仅能拮抗肿瘤血管新生,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肿瘤内部血管正常化,从而降低细胞间质压,改善肿瘤内部血供,提高放化疗的疗效。既往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已证实,许多中药在与放化疗联合的综合治疗中具有增敏增效作用,同时近年研究亦证明许多中药具有抗肿瘤血管新生并降低血清VEGF浓度、抑制VEGF表达作用。因此,从促肿瘤血管正常化角度探讨中医药抗肿瘤机制对寻找中医疗法在综合治疗中时间的切入点,优化治疗方案,并进一步阐明中医药在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倭艘桓鋈碌牧煊颉?  相似文献   

14.
从50年前“癌灵一号”成功应用于白血病治疗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三氧化二砷(As2O3)进一步应用于实体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然而,由于砷本身毒性大,且在到达肿瘤组织前会被免疫系统快速清除,其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应用仍处于开发研究阶段。靶向递送系统具有毒性小、靶向性好的优点,与新技术新材料结合后,在实体瘤的治疗中显现出优势,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鉴于此,研究者们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被动靶向性、主动靶向性和响应性释放的新型As2O3靶向递送系统,以实现As2O3的定时定位靶向递送。总结和梳理了近年来有关As2O3靶向递送系统应用于实体瘤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As2O3靶向递送系统应用于实体瘤的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陈敏  孙萍  宿洁  康悦  李新朋  张波 《中国药学杂志》2022,57(15):1232-1240
通过文献检索,对国内外近20年蛋白多肽类药物在纳米粒、脂质体、传递体、微球、水凝胶等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按照载体材料、所用技术、性能或给药途径等进行分类介绍,为蛋白多肽类药物新制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结果发现研究较多的蛋白多肽类纳米粒有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壳聚糖纳米粒、固体脂质纳米粒和无机纳米粒;脂质体有长循环脂质体、靶向脂质体、长循环靶向脂质体和多囊脂质体;微球有口服微球、注射微球和鼻黏膜给药微球;水凝胶主要为环境敏感型水凝胶,如温度敏感型水凝胶和pH敏感型水凝胶。这些新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稳定性,延长其体内半衰期,减少给药次数,增加治疗效果,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实现了该类药物的靶向、缓控释给药。但上述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议进一步加强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制药新技术、新辅料、新剂型和新给药系统的研究,以便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第二大疾病,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但大多数化疗药物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损害。如何更高效地递送抗肿瘤药物,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增强抗肿瘤作用,同时减少其在正常组织中的分布以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是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难题。为实现抗肿瘤药物的精准递送并达到增效减毒的目标,研究人员利用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ELEX技术)筛选可特异性靶向肿瘤标志物或肿瘤细胞的核酸适配体,设计了以适配体为靶向分子(配体)的新型脂质体靶向递药系统。笔者对核酸适配体技术与常见的肿瘤标志物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适配体-脂质体递药系统的抗肿瘤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可为选择适宜的肿瘤标志物作为靶标以及应用核酸适配体技术研发高效低毒的抗肿瘤中药脂质体靶向制剂提供参考,同时对于促进核酸适配体技术在靶向递药系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In respect to the enhanced incidence rate of cancer worldwide,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cancer therapy using novel strategies. Chemotherapy is a common strategy in cancer therapy, but its adverse effects and chemoresistance have limited its efficacy. So, attempts have been directed towards minimally invasive cancer therapy using plant derived‐natural compounds. Cryptotanshinone (CT) is a component of salvia miltiorrihiza Bunge, well‐known as Danshen and has a variety of therapeutic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such as antioxidant, anti‐inflammatory, anti‐diabetic and neuroprotective. Recentl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anti‐tumor activity of CT against different cancers. Notably, this herbal compound is efficient in cancer therapy by targeting various molecular signaling pathways. In the present review, we mechanistically describe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CT with an emphasis on molecular signaling pathways. Then, we evaluate the potential of CT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and enhancing the efficacy of chemotherapy by sensitizing cancer cells into anti‐tumor activity of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and elevating accumulation of anti‐tumor drugs in cancer cells. Finally, we mention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CT, for instance, using nanoparticles to provide targeted drug deliver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姜黄素3-苯羧基-三苯基溴化膦-聚乙二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TPP-PEG-PLGA)脂质体的线粒体靶向性及促肝癌细胞凋亡效果。方法 以薄膜水化法制备姜黄素TPP-PEG-PLGA脂质体,评价该载药系统的稳定性、溶血、体外释放及体内代谢情况;以荧光实验研究脂质体的肝癌细胞摄取、线粒体靶向和肝肿瘤组织靶向效果;在等剂量给药条件下,评价姜黄素TPP-PEG-PLGA脂质体促肝癌细胞凋亡效果。结果 姜黄素TPP-PEG-PLGA脂质体呈圆球型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较小的溶血率和良好的缓释药物性能;药动学结果显示,姜黄素TPP-PEG-PLGA脂质体能将药物的半衰期延长3倍,生物利用度提高4倍;荧光实验显示,TPP阳离子能促进脂质体的细胞摄取,靶向进入线粒体,还可以提高药物在肝肿瘤组织部位的靶向和滞留效果;细胞药效显示,姜黄素TPP-PEG-PLGA脂质体能明显升高肿瘤细胞内H2O2水平,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提高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明显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这些细胞凋亡试验结果均明显优于姜黄素脂质体和姜黄素。结论 本研究表明姜黄素TPP-PEG-PLGA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线粒体靶向功能,能增强药物促肝癌细胞凋亡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