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设计合成(E)-N′-芳基亚甲基-4-(4-苯基嘧啶-2-基氨基)苯甲酰肼衍生物,并对其抗HIV-1的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4-氨基苯甲酸乙酯为起始原料,通过5步反应合成了目标化合物,采用荧光素酶(luciferase)报告基因检测了合成化合物对于HIV-1转录抑制活性。结果 目标化合物对于HIV-1的转录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7p活性最优,在2 μmol·L-1浓度下HIV-1转录抑制率为(73±0.05)%,在20 μmol·L-1浓度下HIV-1转录活性为(90±0.01)%。进一步研究表明,化合物7p以浓度依赖性在NH1和NH2细胞中抑制HIV-1的转录活性以及下调RNA聚合酶Ⅱ CTD二号位丝氨酸磷酸化。最后,分子对接表明化合物7p与CDK9有很强的结合作用。结论 该系列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HIV-1的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合成槲皮素-3-O-酰基酯,探索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芦丁为原料,经苄基化保护、酸水解、酯化反应,再经钯/碳(Pd/C)催化加氢脱苄基得到12种槲皮素-3-O-酰基酯,使用红外(IR)、氢谱(1H-NMR)、碳谱(13C-NMR)、液质联用(ESI-MS)测定结构,采用邻二氮菲法和1,1-二苯-2-苦基肼(DPPH)法考察了12种目标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测定抗肿瘤活性。结果 光谱确定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抗氧化性实验显示,大部分目标化合物的清除率(SC50)小于槲皮素或与槲皮素相当,提示3-OH不是槲皮素抗氧化活性的必需基团,目标化合物对人食管癌细胞EC109、人食管鳞癌细胞EC9706、人胃癌细胞MGC-803、人前列腺癌细胞PC-3四株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增强。结论 合成了12个目标化合物,与母体槲皮素比较,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进一步发现氟喹诺酮的有效结构修饰策略以提高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基于药效团拼合药物设计原理,用噻唑酮作为氧氟沙星C-3羧基的等排体、芳苄叉基为其修饰基,构建了新的3-芳苄叉噻唑酮-氟喹啉-4-酮的氧氟沙星衍生物(6a~6l),其结构经用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MTT方法评价了体外对SMMC-7721、Capan-1和HL60这3种癌细胞株的抗增值活性。结果 12个新结构的氟喹诺酮-3-噻唑不饱和酮目标化合物被合成,其活性显著强于母体氧氟沙星1,其中卤苯基化合物强于其他取代基的活性,尤其是氯苯基化合物(6k)对Capan-1细胞的活性与对照抗肿瘤药多柔比星相当。结论 芳苄叉基噻唑酮替代氟喹诺酮C-3羧基有利于提高其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喹唑啉为母核设计发现新型抗肿瘤活性化合物。方法 以邻氨基苯甲酰胺和三氟乙酸酐为起始原料采用缩合、环化、氯代和偶联反应等合成了一系列4-氨基-2-三氟甲基喹唑啉衍生物(5a~5u)。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评价所得目标化合物对人肺癌细胞A549、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白血病细胞K562、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人前列腺癌细胞LNCaP这5种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活性。结果 化合物5c在5 μmol·L-1时对PC-3肿瘤细胞的抑制率为49.3%,化合物6a对LNCaP和K562、以及6b对PC-3的抑制率超过了50.0%。结论 本实验设计合成的4-氨基-2-三氟甲基喹唑啉类化合物多数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特别是4-氨基的N-甲基化产物6a、6b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较原型化合物(5n与5u)显著增强,为该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替尼类药物的关键中间体N-芳基喹唑啉-4-胺化合物的新合成方法,优化反应条件,确定反应底物适用性,推测反应可能机理。方法 以取代邻氨基苯甲腈(1a~1e)和芳胺(2a~2e)为原料,甲酸为反应底物和溶剂,Cu(OTf)2为催化剂,发生多组分串联反应一锅合成N-芳基喹唑啉-4-胺化合物(3a~3g),考察催化剂及用量、溶剂、反应物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结果 在Cu(OTf)2的催化下,取代邻氨基苯甲腈、芳胺和甲酸能顺利发生串联的加成/缩合/环化反应,在取代邻氨基苯甲腈5 mmol,芳胺6 mmol,Cu(OTf)2 0.5 mmol,甲酸20 mL,110 ℃反应12 h的条件下,以80%~95%的收率得到7个N-芳基喹唑啉-4-胺化合物,目标产物结构经1H-NMR和13C-NMR确证。结论 该方法为合成替尼类药物关键中间体N-芳基喹唑啉-4-胺化合物提供了一种高效简便的绿色工艺,反应条件温和,产物收率高,操作安全简便,对环境友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根部的抗肿瘤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柱、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多种方法对狼毒大戟根部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HR-ESI-MS、NMR等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运用CCK-8检测法测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肺癌细胞A549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狼毒大戟中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oxocallitrisic acid(1)、ent-12-hydroxy-12[R]-abieta-8(14),13(15)-dien-16,12-olide(2)、13β-hydroxy-7-oxoabiet-8(14)-en-19,6β-olide(3)、decandrol A(4)、daphneaine B(5)、二氢红花菜豆酸(6)、phenethyl-6-O-α-L-arabinofuranosyl-β-D-glucoside(7)、2-(4-hydroxyphenyl)ethyl-O-α-L-arabinofu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ide(8)、γ-pyrone-2-O-β-D-(6-galloyl)-glucopyranoside(9)、6-hydroxy-2-methoxy-4-O-α-L-arabin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0)、(2,3-trans,4E)-2,3-methano-4-decen-1-ol)(11)和3, 4′-O-dimethylellagic acid(12)。结论 化合物1,4,5,7~9和11为首次从大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9,11和12为首次从狼毒大戟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对人肝癌细胞Hep-G2表现出较好的细胞毒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值为32.81 μmol·L-1,提示该类二萜化合物可能与狼毒大戟的抗肿瘤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活性为导向,筛选蛹虫草子实体有效部位,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并检测其体外抗氧化作用。方法 通过硅胶色谱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蛹虫草子实体进行分离纯化,检测各组分对PTP1B的抑制活性;应用核磁碳谱、氢谱数据分析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利用MTT法检测单体化合物对PC12细胞的增殖作用,及其对过氧化氢(H2O2)损伤的PC1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试剂盒检测单体化合物对细胞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 发现5个对PTP1B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活性成分,将其中活性最高的成分进一步分离纯化,获得单体化合物,经鉴定为β-D-吡喃葡萄糖基-9-甲基-4,8鞘氨醇(5),其对PTP1B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半抑制浓度(IC50)为(3.42±0.59) μmol·L-1。该单体化合物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 首次以抑制PTP1B活性为导向,在蛹虫草中分离得到脑苷脂类单体化合物,其具有抑制PTP1B作用和体外抗氧化活性,为蛹虫草用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檵木水溶性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树脂、硅胶、凝胶、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檵木叶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S,9R)-roseoside(1),rhododendrin(2),epirhododendrin(3),(1S,2R,4S,5S)(-)-Angelicoidenol 2-O-β-D-glucopyranoside(4),dihydroalangionoside A(5),(Z)-3-hexenyl β-primeveroside(6),benzyl β-primeveroside(7),(Z)-3-hexenyl 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8),rhododendrol 4'-O-β-D-glucopyranoside(9),3-(4-hydroxyphenol)propyl β-D-glucopyranoside(10)。结论 化合物1~7,9,10均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通关藤中4种C21甾体化合物(通关藤苷I、通关藤苷G、通关藤苷H和17β-通关藤苷元B)对人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A2780/Taxol(A2780/T)耐药的逆转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人卵巢癌A2780/T细胞分为对照组、C21甾体单用组、紫杉醇单用组、C21甾体联合紫杉醇组(1:1),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中效原理分析两药联用效应(Fa)与合用指数(CI)的关系;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及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ABCB1、SLC4A2、SLCO1A2 mRNA及P-gp表达水平;药物外排实验检测A2780/T细胞内紫杉醇及罗丹明123的蓄积量。结果 4种C21甾体单用或与紫杉醇联用均能抑制A2780/T细胞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效应。通关藤苷G、通关藤苷H与紫杉醇联用48 h具有协同效应,能够显著抑制A2780/T细胞迁移、阻滞细胞于G2/M期、促进细胞凋亡,显著抑制ABCB1、SLC4A2、SLCO1A2 mRNA水平,下调P-gp表达,显著促进了紫杉醇及罗丹明123在A2780/T细胞内的蓄积。结论 通关藤苷G、通关藤苷H与紫杉醇联用均产生协同效应,可逆转人卵巢癌A2780/T细胞对紫杉醇的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基因ABCB1、SLC4A2、SLCO1A2及P-gp的表达水平,促进紫杉醇在A2780/T细胞内蓄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人类快速延迟整流性钾通道基因(the human Etherh-à-go-go-Reloted Gene,hERG)特异性打分函数(RF-hERG-Score),用于预测化合物对hERG的抑制活性(pIC50)。方法 采用随机森林算法,以AutoDock Vina(传统打分函数)分子对接生成的1 847个化合物-hERG复合体结构和实验测定的半抑制浓度(pIC50)数据作为训练集进行训练。结果 在十倍交叉验证中,RF-hERG-Score比RF-Score(通用打分函数)和AutoDock Vina更准确,其预测的pIC50与实验值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p)为0.603、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Rs)为0.623、均方根误差(RMSE)为0.849。在两组外部测试集中,RF-hERG-Score的Rp、Rs和RMSE也高于其他2种方法,并且优于相应文献报道模型的预测性能。结论 RF-hERG-Score提高了hERG抑制剂结合亲和力的预测准确度,为利用计算模拟方法实现药物心脏毒性的较准确预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药效团模型-分子对接-结合自由计算的分层虚拟筛选策略结合酶活性抑制实验,挖掘活络丸中对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 COX-2)有抑制作用的成分。方法 使用Schrödinger 2020-4软件中PHASE模块进行COX-2小分子抑制剂药效团模型的构建,应用筛选出来的最佳药效团模型对活络丸中药化合物库进行虚拟筛选,对筛选到符合药效团模型的成分进行基于靶点结构的分子对接、结合自由能计算,选择潜在抑制成分进行酶活性测定实验,并对活性较好的小分子进行药代动力学、毒理学性质预测。结果 构建的最佳药效团模型具有两个氢键受体和两个芳环中心;体外酶活性抑制实验结果显示,筛选出的11个潜在靶向抑制成分均对COX-2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抑制活性较强的成分为表儿茶素IC50为(0.93±0.15)μmol·L-1、木犀草素IC50为(1.96±0.19)μmol·L-1及槲皮素IC50为(2.09±0.28)μmol·L-1,ADMET计算发现木犀草素、表儿茶素、槲皮素成药性较好。结论 采用药效团模型、分子对接、结合自由能计算及体外酶活性抑制实验,挖掘活络丸中对COX-2有抑制作用的成分,为骨关节炎中药来源的单体成分的现代化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合成聚乙二醇接枝壳聚糖偶联脱氧胆酸(mPEG-CS-DA)纳米载药系统,并以姜黄素(Cur)为模型药物,构建两亲性纳米胶束,并对其进行理化表征。方法 采用两步反应合成mPEG-CS-DA,分别用IR、1H-NMR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其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并考察其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能。筛选mPEG-CS-DA-Cur纳米胶束制备方法,并测定其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分布及体外释放度。结果 以透析法制备的载药纳米胶束具有较高的包封率,较小的平均粒径和无残留溶剂的特点。mPEG-CS-DA-Cur的载药量为(12.11±1.52)%,包封率为(89.37±4.12)%,平均粒径为161.4 nm,分布均匀,胶束中药物体外释放缓慢、稳定。结论 研究合成了1种新型的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是1种良好的胶束载体材料,对难溶性药物Cur具有很好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后续药物进行靶向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考察磺胺醋酰-氧氟沙星脂质体制备工艺中的各因素影响以及药物的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磺胺醋酰-氧氟沙星脂质体,电子显微镜观察脂质体粒径,过滤法分离游离药物,紫外线(UV)测定包封率,微孔显色法测定其抗菌活性.采用单因素实验来考察脂质体成膜时水浴温度、水浴时间和磷脂比对脂质体包封率以及回收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鉴定中药复方制剂正心降脂片的高分辨质谱分析方法,系统阐明其化学成分组成。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对正心降脂片成分进行分析,色谱柱为Thermo Accucore aQ RP18(2.1 mm×150 mm, 2.6 μm),流动相采用乙腈(A)-0.1%甲酸水(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采用加热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同时扫描模式采集数据。根据一级准分子离子精确质荷比、二级质谱碎片离子信息、文献报道和对照品比对鉴定正心降脂片的化学成分。结果 共鉴定了正心降脂片中105个化学成分,包括21个有机酸、59个黄酮类化合物(黄酮氧苷类37个,黄酮碳苷类10个,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12个)、19个醌类化合物(11个蒽醌类和8个菲醌类)、3个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及3个其他类型化合物。其中29个化合物采用对照品比对进行了鉴定,并对各成分的药材来源进行了归属。结论 对正心降脂片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全面地分析,为其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及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synthesize 5-substituted indole-3-deoxypodophyllotoxin derivatives and study their antitumor activity. METHODS The target compounds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a series of reactions and their anti-tumor activity in vitro were evaluated against Hela, K562 and K562/A02 cell lines by MTT as assay. RESULTS Ten target compounds were synthesized and confirmed by 1H-NMR, 13C-NMR, and HR-ESI-MS. All the target compounds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cytotoxic activity in vitro. Most of the compounds had significant anti-MDR activity in vitro. CONCLUSION 5-Substituted indole-3-deoxypodophyllotoxin derivatives have good antitumor activity and worth of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