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卒中类型、卒中部位与卒中后癫痫的多因素关系,为卒中后癫痫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1804例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卒中部位、卒中后癫痫发生的时间等资料,根据卒中后是否发生癫痫,将患者分为卒中后无癫痫组(n=1487)和卒中后癫痫组(n=317),分析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结果共317例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其中早发性癫痫141例(44.48%),迟发性癫痫176例(55.52%)。不同卒中部位及卒中类型的癫痫发病率为17.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部位中的顶叶合并蛛网膜下腔、额叶合并颞叶、额叶合并颞叶和枕叶、单一颞叶是卒中后发生癫痫的危险因素(P<0.01),其中单一颞叶是卒中后早发性癫痫的危险因素(P<0.01)。脑梗死患者常见早发性癫痫(23.66%),脑出血患者常见迟发性癫痫(47.95%)。结论卒中类型中的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卒中后癫痫有关;卒中部位中顶叶合并蛛网膜下腔、额叶合并颞叶、额叶合并颞叶和枕叶、单一颞叶与卒中后癫痫有关。  相似文献   

2.
卒中后认知障碍为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目前认为血压与卒中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血压可能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产生潜在影响,并且控制血压可能有助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改善或预防。血压与卒中后认知障碍之间的相关性较为复杂,可能取决于特定的血压参数和卒中的不同阶段。目前卒中后的最佳血压控制水平尚不统一。本文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血压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血压影响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机制,以及控制血压的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阐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提供重要依据,以期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从而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抑郁是卒中后常见的后果,卒中后抑郁的神经解剖学特征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卒中后抑郁病灶研究的进展情况,并探讨了卒中后抑郁病灶研究结论不一的原因,提出了卒中后抑郁病灶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
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卒中后癫痫发作的患病率、临床表现与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自2003年9月1日至2006年2月1日因卒中住院的患者445例进行同顾性研究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 本研究中约9.1%(40例)卒中患者出现卒中后癫痫发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皮层病灶、病灶范围大于一个脑叶的卒中患者更容易出现卒中后癫痫发作(P相似文献   

5.
<正>卒中相关睡眠障碍(stroke-related sleep disorders,SSD)是卒中后常见症状之一,SSD是指在卒中后首次出现或卒中前已有的睡眠障碍在卒中后持续存在或加重,并达到睡眠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组临床综合征。SSD分为两种类型:卒中后睡眠障碍和卒中伴随睡眠障碍[1],主要包括失眠障碍、睡眠呼吸障碍(sleep disorderedbreathing,SDB)、昼夜节律相关睡眠-觉醒障碍(circadianrhythmsleepwakedisorders,CRSWDs)、中枢性过度睡眠、  相似文献   

6.
卒中后抑郁的病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抑郁是卒中后常见的后果,卒中后抑郁的神经解剖学特征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卒中后抑郁病灶研究的进展情况,并探讨了卒中后抑郁病灶研究结论不一的原因,提出了卒中后抑郁病灶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教学对提升血管神经病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成效。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目前在读的血管神经病学研究生开展卒中后抑郁教育及关注卒中患者情感障碍活动,评价比较教育前后研究生人文素养。结果通过卒中后抑郁教学,血管神经病学研究生对卒中患者情感障碍关注增加,沟通能力提高、临床人际关系改善。结论对血管神经病学研究生进行卒中后抑郁教学,可以很好地提升研究生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社区居民接受突发预警(Suddens)和面、臂、言语、时间(the Face Arm Speech Time,FAST)
卒中教育的效果,并在接受教育前、接受教育后及3个月后对卒中警示症状的知晓情况进行调查,了解
FAST用于国内卒中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来自重庆市渝中区的208例社区居民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Suddens和
FAST卒中教育。
结果 Suddens教育组和FAST教育组各104例居民,接受卒中教育后即刻及3个月后,对卒中警示症状的
知晓率均明显提高(P均<0.001)。与接受教育后即刻比较,FAST卒中教育组3个月后的卒中警示症状
知晓水平均无明显下降,能正确报告全部3个FAST症状的比例为76.9%;而接受Suddens卒中教育组3
个月后的卒中警示症状知晓水平均明显下降,能正确报告全部5个Suddens症状的比例仅为42.3%,较
接收教育后即刻显著下降(P =0.000)。
结论 FAST较Suddens更容易记忆,适用于国内的公众卒中教育。  相似文献   

9.
刘震  尚伟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4):332-335
卒中是引起癫痫的常见原因,本文就卒中后癫痫发作和卒中后癫痫的定义、发病机制、卒中后癫痫发作类型、癫痫发作的影响因素及治疗进展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卒中后抑郁发病率较高,准确的评估有利于临床诊疗。目前,对卒中后抑郁的评估多依赖 量表。对于不影响语言表达的卒中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卒中后抑郁分级量表和蒙哥马利抑郁 量表应用最为广泛,且其信度和效度均较高。对于失语患者的卒中后抑郁评价量表虽然开发的比较 多,但临床应用相对较局限,其中卒中失语抑郁问卷和失语抑郁评估量表应用相对较多。目前针对卒 中后抑郁评估量表的应用人群、评估指标有所差异,在应用这些量表时,相比原发疾病,评估者更重 视抑郁情绪的问题,这可能会造成患者的不配合和排斥,从而影响量表评价的准确性,这些局限性 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对缺血性卒中且不伴抑郁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卒中且不伴抑郁的住院患者共16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入院48 h内缺血性卒中常规脑梗死二级预防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10 mg/d×1周,之后20 mg/d)治疗,治疗3个月,共观察6个月。对两组患者在入组时、治疗半个月、治疗3个月及入组6个月时分别进行Fugl Meyer运动量表(the Fugl Meyer Motor Scale,FMMS)、Montreal认知评估量表(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th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检测,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在治疗3个月及随访6个月时两组患者FMMS、Mo C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治疗15 d时两组患者FMMS、Mo CA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在随访6个月时两组患者HAMD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治疗15 d及治疗3个月时两组患者HAMD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不伴抑郁患者中早期应用帕罗西汀治疗能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并促进认知功能恢复,且能减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后抑郁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生存和功能恢复的严重并发症,患病率约30%,多发生于脑卒中1年内,尤其是脑卒中3个月内。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脑卒中后病残、脑卒中前抑郁病史、脑卒中严重程度、认知功能障碍和焦虑症状等。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其中康复治疗可以显著减少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改善预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脑卒中后抑郁发生机制、优化康复治疗方案,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cerebral artery stenosis,MCA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51例急性脑梗死合并MCAS的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d)组和小剂量(阿托伐他汀10 mg/d)组,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记录1 y内复发的脑梗死事件、采用改良mRS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卒中神经功能。结果 151例患者中,大剂量组患者80例,小剂量组患者71例,1 y内再发脑梗死事件大剂量组4例(4/80,5%),小剂量组12例(12/7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随访1 y后,两组mRS评分及mR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更能减少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糖尿病前期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9年6月间收治2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据患者血糖水平分为正常血糖组(n=80)与糖尿病前期组(n=120),糖尿病前期组依据自愿接受干预控制原则分为血糖控制亚组(n=68)、无血糖控制亚组(n=52).分别于患...  相似文献   

15.
认知行为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认知行为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作用。方法将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第4周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和HAMD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共348例脑卒中患者,其中,治疗组197例,对照组151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示:治疗前两组无差异,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评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4周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性改善(t=2.044,P=0.045)。治疗组的PSD发生率为23.35%,对照组为34.44%,前者显著低于后者(X^2=66.391,P〈0.001)。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并降低PS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强化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中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艾森卒中风险评分(ESRS)量表筛选住院的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氯吡格雷组予氯吡格雷75mg及阿司匹林100mg口服,1周后仅予氯吡格雷75mg,口服。阿司匹林组予阿司匹林200mg,口服,1周后改为100mg,口服。随访3个月和1年,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随访3个月时,脑卒中复发率:阿司匹林组为6.3%,氯吡格雷组为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阿司匹林组为14%,氯吡格雷组为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脑卒中复发率:阿司匹林组为13%,氯吡格雷组为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阿司匹林组为38%,氯吡格雷组为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长期应用获益较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使用HAMD、MoCA、SAS和NIHSS四项量表综合评价脑卒中后72 h、1和2月发生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的抗抑郁药物干预效果,为不同时段的PSD药物干预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入选脑卒中病例223例,于脑卒中后72 h予HAMD评分,≥8分者随机分为72 h对照组和72 h治疗组;余患者于脑卒中后1月再次予HAMD评分,评分≥8分者随机分为1月对照组、1月治疗组;余患者于脑卒中后2月再次予HAMD评分,评分≥8分者同前再随机分为2月对照组、2月治疗组;各组均予常规药物及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案,治疗组加用帕罗西汀20 mg/d治疗。对以上各组病例于脑卒中后3个月随访,进行HAMD(24项版)量表、SAS量表、MoCA量表及NIHSS量表的评分。结果 (1)72 h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HAMD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而MoCa、SAS和NIHSS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1);1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S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而HAMD、SAS和NIHSS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1),2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四项量表评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2)72 h、1月和2月治疗组在第3个月随访时的MoCa、SAS、HAMD及NIHS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1)脑卒中后不同时间出现PSD患者的抗抑郁干预效果有时间段差异,PSD出现时间越晚,抗抑郁治疗达到明显效果所需的时间越短;(2)脑卒中患者发生PSD后及早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不仅可改善抑郁,对焦虑、认知和神经功能康复也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丁螺环酮对舍曲林抗抑郁的快速起效作用(ROAA)。方法:本研究是一项为期6周、不同剂量、随机、开放、对照的临床实验。9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单一舍曲林)、舍曲林联合低剂量丁螺环酮(低剂量组)30例和舍曲林联合高剂量丁螺环酮(高剂量组)30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总体印象表(CGI)等进行临床评估。观察治疗1周丁螺环酮是否使舍曲林的抗抑郁作用快速起效,并进一步评估第2、4、6周的临床差异。结果:以基线、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6周为观察点,3组被试无论HAMD总分还是HAMA总分,组间主效应不显著(P0.05),时间主效应均显著(P均0.01),组别×时间交互效应均显著(P均0.05)。治疗1周,对照组5例起效(16.7%),低剂量组8例起效(26.7%),高剂量组14例(46.7%)起效,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P=0.036),事后检验对照组与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05)。结论:高剂量丁螺环酮对舍曲林的抗抑郁作用有快速起效的作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二、三级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灯盏生脉胶囊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效果.方法 本研究是以社区医院为单位的随机对照开盲临床试验.在北京市城区选择5家二级医院,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单位按照统一的入选和排除标准登记试验者.在完成基线评估后,试验组患者服用试验药物灯盏生脉胶囊3个月,对照组患者维持原治疗.试验开始后3个月和12个月时复查,对于脑卒中复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监测到第18个月.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入选495例和504例脑卒中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试验组平均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和纤维蛋白原与治疗前相比分别下降了1.7%、4.3%和8.2%(t值分别为4.13、6.65和8.50,均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HDL-C/TC比值分别上升了7.6%(t=2.15,P=0.033)和11.6%(t=3.67,P<0.01);而对照组TC、HDL-C、HDL-C/TC比值均显著下降.试验组脑卒中后抑郁的患病率也有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没有变化.试验组脑卒中复发率、心血管事件率和全死因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但是仅有死亡率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灯盏生脉胶囊可以有效地调节脑卒中患者血脂水平,降低血糖和纤维蛋白原浓度,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全死因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不同时段抑郁的发生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期脑卒中病例223例,卒中后72h予HAMD评分,将≥8分者随机分为抗抑郁药物组(干预组)、对照组,〈8分者1月再予评分,将其中≥8分者用相同方法再分为干预组、对照组,〈8分者2月再予评分,将其中≥8分者用相同方法再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将〈8分者3M再次评分,分为≥8分、〈8分组,各组卒中后3月予MoCa、NIHSS评分、mRS分级。分析卒中后不同时段抑郁的发生情况,比较分析各时段对照组3月时MoCa、NIHSS评分、mRS分级。结果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分别为72h内19.73%,1月时35.03%,2月时53.51%,3月时46.15%;各对照组3月时MoCa评分比较,72h组与其余各组均有明显差异,P均〈0.01;NIHSS评分比较,72h组与1、2月组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各组预后良好率(mRS分级)比较P均〉0.05。结论卒中后急性期(72h)的发病率偏低,恢复期(2~3月)的发病率较高。急性期PSD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但抑郁越早发生,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影响越大,致残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