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基于喹唑啉为母核设计发现新型抗肿瘤活性化合物。方法 以邻氨基苯甲酰胺和三氟乙酸酐为起始原料采用缩合、环化、氯代和偶联反应等合成了一系列4-氨基-2-三氟甲基喹唑啉衍生物(5a~5u)。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评价所得目标化合物对人肺癌细胞A549、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白血病细胞K562、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人前列腺癌细胞LNCaP这5种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活性。结果 化合物5c在5 μmol·L-1时对PC-3肿瘤细胞的抑制率为49.3%,化合物6a对LNCaP和K562、以及6b对PC-3的抑制率超过了50.0%。结论 本实验设计合成的4-氨基-2-三氟甲基喹唑啉类化合物多数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特别是4-氨基的N-甲基化产物6a、6b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较原型化合物(5n与5u)显著增强,为该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合成槲皮素-3-O-酰基酯,探索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芦丁为原料,经苄基化保护、酸水解、酯化反应,再经钯/碳(Pd/C)催化加氢脱苄基得到12种槲皮素-3-O-酰基酯,使用红外(IR)、氢谱(1H-NMR)、碳谱(13C-NMR)、液质联用(ESI-MS)测定结构,采用邻二氮菲法和1,1-二苯-2-苦基肼(DPPH)法考察了12种目标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测定抗肿瘤活性。结果 光谱确定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抗氧化性实验显示,大部分目标化合物的清除率(SC50)小于槲皮素或与槲皮素相当,提示3-OH不是槲皮素抗氧化活性的必需基团,目标化合物对人食管癌细胞EC109、人食管鳞癌细胞EC9706、人胃癌细胞MGC-803、人前列腺癌细胞PC-3四株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增强。结论 合成了12个目标化合物,与母体槲皮素比较,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设计合成(E)-N′-芳基亚甲基-4-(4-苯基嘧啶-2-基氨基)苯甲酰肼衍生物,并对其抗HIV-1的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4-氨基苯甲酸乙酯为起始原料,通过5步反应合成了目标化合物,采用荧光素酶(luciferase)报告基因检测了合成化合物对于HIV-1转录抑制活性。结果 目标化合物对于HIV-1的转录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7p活性最优,在2 μmol·L-1浓度下HIV-1转录抑制率为(73±0.05)%,在20 μmol·L-1浓度下HIV-1转录活性为(90±0.01)%。进一步研究表明,化合物7p以浓度依赖性在NH1和NH2细胞中抑制HIV-1的转录活性以及下调RNA聚合酶Ⅱ CTD二号位丝氨酸磷酸化。最后,分子对接表明化合物7p与CDK9有很强的结合作用。结论 该系列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HIV-1的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合成6,7-二甲氧基-4-芳胺基喹唑啉衍生物及其抗肿瘤活性筛选。方法以2-氨基-4,5-二甲氧基苯甲酸和醋酸甲脒为原料,合成了10个4位芳胺取代的6,7-二甲氧基喹唑啉衍生物,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PTK-101试剂盒并对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结果合成的化合物经IR,1H-NMR,MS结构表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表明,这类化合物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其苯环4′位的取代基变化对活性具有显著影响。结论6,7-二甲氧基-4-芳胺基喹唑啉衍生物可能会在治疗肿瘤特别是非小细胞肺癌方面发挥更大。  相似文献   

5.
钱建钦  李彩霞  申潜  阮昊 《中国药学杂志》2022,57(16):1387-1394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缬沙坦胶囊和分散片中N-亚硝基二甲胺(NDMA)和N-亚硝基二乙胺(NDEA)2个亚硝胺类遗传毒性杂质的残留量。方法 采用安捷伦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3.0 mm×150 mm,1.8 μm),以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A,甲醇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1。质谱采用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离子源,多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检测模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NDMA和NDEA线性范围、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专属性均满足分析要求。经检验,102批缬沙坦胶囊和52批缬沙坦分散片中,NDMA和NDEA含量均不超过定量限浓度,均符合规定。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专属性好,适用于缬沙坦胶囊和分散片中NDMA和NDEA的限度检查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进一步发现氟喹诺酮的有效结构修饰策略以提高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基于药效团拼合药物设计原理,用噻唑酮作为氧氟沙星C-3羧基的等排体、芳苄叉基为其修饰基,构建了新的3-芳苄叉噻唑酮-氟喹啉-4-酮的氧氟沙星衍生物(6a~6l),其结构经用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MTT方法评价了体外对SMMC-7721、Capan-1和HL60这3种癌细胞株的抗增值活性。结果 12个新结构的氟喹诺酮-3-噻唑不饱和酮目标化合物被合成,其活性显著强于母体氧氟沙星1,其中卤苯基化合物强于其他取代基的活性,尤其是氯苯基化合物(6k)对Capan-1细胞的活性与对照抗肿瘤药多柔比星相当。结论 芳苄叉基噻唑酮替代氟喹诺酮C-3羧基有利于提高其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长叶纽子果根(Ardisia virens Kurz var. annamensis Pitard.)的化学成分。方法 长叶纽子果根体积分数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ODS、制备液相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信息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在长叶纽子果根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O-咖啡酸岩白菜素(1)、11-O-(3',4'-二甲基没食子酰基)岩白菜素(2)、11-O-乙酰岩白菜素(3)、岩白菜素-11-O-α-D-半乳吡喃糖苷(4)、百两金皂苷B(5)、朱砂根皂苷D(6)、朱砂根皂苷G(7)、(+)-丁香树脂酚(8)、丁香酸(9)、十八碳癸二烯酸-2,3-二羟丙基酯(10)。结论 化合物1~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人血清中舍曲林、度洛西汀、氟伏沙明、氟西汀和去甲氟西汀浓度同时测定的LC-MS/MS方法,实现临床样本的治疗药物监测。方法N-甲基氟西汀和N-甲基度洛西汀为内标,用甲醇-乙腈(1∶1,V∶V)混合溶剂沉淀蛋白;使用ES Sonoma C18(2)色谱柱(2.1 mm×50 mm,3 μm),以0.2%乙腈和50%甲醇水溶液(含6 mmol·L-1乙酸铵)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使用三重四级杆质谱进行质量分析,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以MRM的扫描模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所建方法经验证,空白基质对分析物和内标无干扰,注射完高浓度样品后各分析物和内标均无残留,基质效应符合文件要求(内标归一化的基质因子变异系数CV%<15%),处理后的样品24 h内分析稳定、未处理样本4 ℃冰箱存放1周稳定,舍曲林、度洛西汀、氟伏沙明、氟西汀及去甲氟西汀分别在9.22~295.16、10.80~345.60、8.10~259.12、10.11~323.54及5.90~188.70 ng·mL-1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方法的准确度高、精密度好。结论 该方法的样本处理简单,样本分析时间短,可实现大量临床样本的快速分析,已成功应用于临床服用舍曲林、度洛西汀、氟伏沙明、或氟西汀的患者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性质稳定,眼刺激性小的透明质酸功能化白蛋白纳米粒。方法 以香豆素6为荧光探针,采用乳化-沉降法制备白蛋白纳米粒,碳二亚胺法将透明质酸偶联到纳米粒表面,荧光胺衍生化法测定氨基的减少量计算取代度,考察纳米粒的制剂学性质和对家兔眼刺激性。结果 修饰后透明质酸对白蛋白纳米粒表面氨基的取代度为25.06%,纳米粒呈球形,包封率为86.94%,载药量为2.97%,48 h累计释放率接近70%,Draize实验结果表明功能化纳米粒对家兔眼部无明显刺激。结论 该方法成功制得透明质酸功能化的白蛋白纳米粒,所得纳米粒刺激性小,有望作为眼后部给药的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Knoevenagel反应合成1-羟基茚-2-甲酸。方法:以邻苯二甲醛和丙二酸为原料,以三乙胺或哌啶为催化剂,进行合成反应。结果:合成反应产物经1H—NMR和13C-NMR波谱测定,确定其化学结构为1-羟基茚-2-甲酸。结论:以邻苯二甲醛和丙二酸为原料,以三乙胺或哌啶为催化剂,反应产物是1-羟基茚-2-甲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松茸中砷含量很高且含有不同的砷形态,包括:砷甜菜碱(AsB)、砷胆碱(AsC)、三价砷(AsⅢ)、五价砷(AsV)、一甲基砷(MMA)、二甲基砷(DMA)、三甲基氧化砷(TMAO)和砷糖.然而,有机砷化合物被认为毒性较小,甚至无毒,所以总砷含量不能提供关于其毒性的全部有效信息,需分析其具体的砷酸盐形态.方法 我们...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一种二维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对注射用头孢美唑钠在含不挥发性流动相的一维色谱中检出的未知杂质进行结构解析。方法 一维色谱的流动相为磷酸二氢铵溶液(取磷酸二氢铵5.75 g,加水730 mL使溶解,加10 %四丁基氢氧化铵19.2 mL)-四氢呋喃-甲醇混合液(730∶12.5∶300)(用磷酸调pH值至4.5),色谱柱采用Shim-pack GIS C18(4.6 mm×250 mm,5 μm)柱,流速1.0 mL·min-1。二维色谱流动相为1%甲酸水溶液(A相)/乙腈(B相),梯度洗脱,采用Shim-pack GIS C18(4.6 mm×150 mm, 5 μm)色谱柱,流速1.0 mL·min-1,柱温为25 ℃。采用50 μL定量环收集一维色谱分离到的未知杂质成分。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源进行离子化,氩气做碰撞气,全扫描-数据相关分析模式(DDA)进行检测。基于未知杂质的母离子和子离子的精确分子量、头孢美唑的质谱裂解规律和同位素分布等信息,推断出可能的分子结构。结果 对注射用头孢美唑钠中的3种未知杂质进行了结构鉴定,杂质1和杂质3为头孢美唑钠的同分异构体,为热降解杂质,杂质2为7-甲巯基头孢美唑,是头孢美唑钠的工艺杂质。结论 本方法采用二维色谱对注射用头孢美唑钠中3种超过鉴别限的未知杂质进行了结构分析,为采用不挥发性流动相分离得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未知杂质的定性研究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刘博  任丽萍  张佟  黄姗  范慧红 《中国药学杂志》2021,55(22):1890-1894
目的 为有效控制复方氨基酸(15)双肽(2)注射液的产品质量,标定甘氨酰-L-酪氨酸的首批国家标准物质的含量,同时揭示肽类药品标准物质标定过程中的一些共性特殊问题。方法 采用紫外光谱、高分辨质谱和一维/二维核磁共振谱对其进行结构确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有关物质的测定及稳定性考察,采用质量平衡法进行标准物质含量计算,并通过核磁共振定量法对质量平衡法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 确证了甘氨酰-L-酪氨酸的结构,并测定了首批甘氨酰-L-酪氨酸国家标准物质的含量为88.4%。结论 针对本品的特点,分别采用多种不同方法对本品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确保国家对照品标定结果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吗啡、羟考酮、哌替啶及芬太尼4种治疗药物浓度的方法,并用于治疗药物的监测。方法 血浆样本经乙腈沉淀蛋白后,以氘代吗啡作为内标,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药物浓度。以Agilent Eclipse XDB-C18柱(2.1 mm ×50.0 mm, 1.7 μm)为色谱柱,甲醇-水(2.0 mmol·L-1醋酸铵)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电喷雾离子源,应用多重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正离子扫描分析。结果 吗啡、羟考酮、哌替啶及芬太尼的血药浓度在50.0~10 000.0 n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5.0%,提取回收率及基质效应均在85.0%~115.0%内,稳定性等符合要求。结论 该方法灵敏、快速、专属性强,可以用于吗啡、羟考酮、哌替啶及芬太尼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及药动学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分离提取左卡尼汀注射液中三甲胺含量的方法,及采用离子色谱法对三甲胺进行检测研究。方法 以L9(34)正交试验优化提取条件,采用0.25 mol·L-1NaOH溶液创造碱性环境,40 ℃加热20 min,连接N2流量为0.4 L·min-1,用0.1 mol·L-1甲磺酸溶液吸收气体,有效实现左卡尼汀注射液中三甲胺的分离提取;采用DionexIonPacTM CS12A(4.0 mm×250 mm)色谱柱,DionexIonPacTM CG12A(4.0 mm×50 mm)保护柱,以17 mmol·L-1甲磺酸溶液为淋洗液,流速0.5 mL·min-1,柱温30 ℃,电导检测。结果 三甲胺在0.30~48.64 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3,检出限为0.012 μg·mL-1(S/N=3),定量限为0.3 μg·mL-1(S/N=10),精密度良好,溶液置于室温24 h或2~8 ℃48 h内稳定。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7.33~100.82%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7%(n=9)。结论 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取分离左卡尼汀注射液中的三甲胺,离子色谱检测方法灵敏度高,回收率和重现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余莉  叶朝辉  姜林燕  吕勤 《中国药学杂志》2022,57(13):1107-1111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早产儿咖啡因血清浓度的方法,并对66例早产儿给药7 d后的咖啡因血清谷浓度进行监测及疗效评估。方法 采用咪达唑仑作为内标,样品经过蛋白沉淀法处理后上样。色谱柱为UPLC BEH C18(2.1 mm×50 mm,1.7 μm),柱温设为30 ℃,流动相由甲醇和0.1%甲酸组成,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1,洗脱时间为4 min,进样量10 μL。收集连续使用咖啡因7 d后早产儿血清,进行咖啡因血清谷浓度测定,并观察患儿在用药第8~12天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血清中内源性物质不干扰待测物定量,咖啡因血清浓度在0.5~64 μg·mL-1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为0.999 5)。66例早产儿给药7 d后咖啡因血清浓度为(8.92±6.31) μg·mL-1,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8.18%和10.60%。咖啡因血清浓度水平与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有一定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3和0.011)。结论 本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所需样本量少,能快速准确测定咖啡因血清浓度,为临床安全有效使用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提供保障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