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温厥阴病 活用乌梅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近来重温《伤寒论·厥阴病篇》,玩味张仲景名方乌梅丸的药性配伍,结合自己以往的临证经验,认为乌梅丸不仅只为蛔厥而设,实乃厥阴诸病的主方,无论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只要谨守厥阴病机,临床灵活运用乌梅丸,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花椒等组成,具有寒热并调,气血兼顾,扶正祛邪,调肝和脾的功效。厥阴病多寒热错杂,方中乌梅酸能制蛔,花椒、细辛辛能散寒,黄连、黄柏苦能泄火,黄连、干姜、黄柏、细辛等同用,寒热并调。伤寒三阴证多为虚寒,厥阴则为三阴之末,阴尽而阳生,故方中桂…  相似文献   

2.
<正>胸痹是临床常见的心系疾病,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属难治性疾病。历代医家常从气滞、血瘀、寒凝、痰浊、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证论治。笔者跟随导师王兴臣教授学习以来,发现老师擅从六经欲解时入手,每获良效,深受启发,兹举案例如下。1验案举例胡某,女,61岁,2015年2月14日初诊。主诉胸闷胸痛阵作2余年,于当地服用益气活血之中药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近来症  相似文献   

3.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为厥阴病篇众方之首。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蛔厥"及"久利不止"。在现代临床中亦应用于各个学科,尤以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脾胃科疾病多见。笔者在跟师抄方学习中,多次观察到老师应用乌梅丸屡获良效,故试从老师用药配伍、方证对应及厥阴病欲解时等三个方面浅析老师应用之原理,与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4.
论“欲解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任 《河南中医》2005,25(3):9-10
《伤寒论》指出了六经病变的“欲解时”,即六经病变欲解的有利时辰。本人认为:“欲解时”其实质即是指出了环境因素对六经病变等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重要影响作用。仲景意在示人应抓住治疗的有利环境与时机,以取得最佳疗效。现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浅析六经病欲解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如峰 《河南中医》2016,(3):373-375
阳病病在皮肤、络脉部,而在"从巳至未上(9∶00-15∶00)",即日中之时,其应为夏,人体正气盛于络脉、皮肤,此时太阳之邪易解。阳明病病在肠胃之腑,而在"从申至戌上(15∶00-21∶00)",即日入之时,其应为秋,人体正气盛于腑,则此时阳明之邪易解。少阳病病在分肉,而在"从寅至辰上(3∶00-9∶00)",即平旦之时,其应为春,人体正气盛于分肉之间,则此时少阳病易解。三阴病病变部位在五脏部分,夜半人体正气入脏,所以三阴病欲解时均在夜半之中,即太阴病亥至丑上(21∶00-3∶00);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00-5∶00)。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00-7∶00)。三阴病的欲解时未能完全重合,而是逐个向后推一个时辰,这与少阴病、厥阴病的特点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类承法 《光明中医》2009,24(9):1641-1642
乌梅丸为蛔厥专剂,久利良药,厥阴主方,只要善抓主症,审因析机,病证结合,灵活加减,做到证治相应,方证一体,谨守病机,知常达变,就能举一反三,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乌梅丸首次出现在东汉医圣仲景所注《伤寒论·厥阴病篇》中,作为驱虫鼻祖之剂,又可治疗久泻久痢。《医方考》、《伤寒寻源》等古医典籍及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方剂学》都将其作为驱虫剂使用。但事实上,自明朝至近代以来,很多中医大家都对此提出过不同的观点,大多数医家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  相似文献   

8.
谢小红  温立新  张金付 《新中医》2018,50(11):238-241
简版:早醒型不寐患者大多在夜半阴阳交会之时发生,乃三阴不能按时所主,阴阳不能相顺接,卫阳早出于阴则寤。 “六经病欲解时”理论认为,少阴、厥阴所主之时为阴阳转化的重要环节,是阴阳相交顺接的关键。若期间阳气来复太过或不及,少阴、厥阴不能按时所主,出现阴阳不和,则常表现为入睡后易早醒、醒后不易入睡的睡眠障碍。早醒型不寐患者常以少阴、厥阴欲解时为发病之时,常须辨时、辨证,辨清阳不入阴之发病机制,从而正确选择方药,助其阴阳之气相顺接,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而使早醒向愈。  相似文献   

9.
乌梅丸是张仲景所创之经典名方,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其在现代临床应用较广,可涵盖内外妇儿多科疾病,亦被多数医家奉为治疗疑难杂症的验方。史锁芳教授对乌梅丸的领悟颇深,临床应用屡获良效,多从厥阴病辨证、厥阴欲解时及开阖枢理论三个角度去运用,在临床实践中紧扣“寒热错杂、虚实并存”的病机,“厥阴欲解时”的时机,“开阖枢”逆乱之气机三方面的特征,并强调乌梅丸原方药物不可或缺,剂量灵活变化,同时注重服药时间,方能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在厥阴主风理论指导乌梅丸的推广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英锋 《中医杂志》1998,39(1):15-16
  相似文献   

11.
试探六经病“欲解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说的理论依据、机理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六经病之“欲解时”是指某经病邪在某种特定时间内有可能得以解除的观点。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有严格的时间节律,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有很大的差异。在“欲解”的特定时间内辩证施治,则天时资助药力,祛邪却病,可望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78-980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各有三个时辰的"欲解时",然其在临床辨治的应用方法一直缺乏明确的解读。顾植山教授结合《黄帝内经》解读"三阴三阳""开阖枢"的动态有序变化的时空规律,发现三阴三阳六经病在其欲解时段可出现规律性的临床特征,进而提出了"六经病欲解时"的特色临床辨治理论,拓宽了伤寒经方的应用方法。通过导师老膺荣经治的三个临床病案,初步介绍龙砂医学流派这一基于伤寒六经病"欲解时"理论的特色辨治思路及特点。  相似文献   

13.
正刘敏教授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刘教授仁厚敦敏,广师求益,先后受教于伤寒名家陈瑞春、熊曼琪、姚梅龄教授及金匮名家、国医大师伍炳彩教授,醉心中医经典,临证擅用经方。笔者幸列门墙,侍诊年余,耳濡目染,获益匪浅。今不揣浅薄,撷要忝析刘教授乌梅丸治汗心法,就正于同道。1厥阴汗证理法乌梅丸所治之汗,不脱伤寒六经。凡遇汗证,常有医家径取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等,或有效如桴  相似文献   

14.
15.
16.
浅谈六经病欲解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经痛欲解时的显示,是因卫阳在一昼夜间的消长出入中,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内为不同的经优先注入较强 的抗邪能力和自稳调节能力。卫阳在一昼夜间的消长出入时间节律不能完全与昼夜阴阳出入同步,原因是与人类一贯的 寤寐节律相关。各经病,在其欲解时内可欲解,也可明显增重。故而,了解六经病欲解时理论有助于临床有针对性的因经 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厥阴篇是学习仲景著作的一大障碍以至于近人陆渊雷先生说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无可研索,甚至否定厥阴病的存在和厥阴篇的真实性,他说少阴太阴之外,更无厥阴也[1]。又因为厥阴病也是临床上复杂而疑难的疾病,所以柯韵伯曾感叹六经以厥阴最为难治[2]。所有这些笔者认为均与对厥阴病病机的认识不到位有关。  相似文献   

18.
李杰 《新中医》2016,48(2):207-208
正"欲解时"一词首先出自《伤寒论》,为张仲景根据"天人相应"理论推测某一经功能活动相对旺盛,正邪搏争时正胜邪却,邪气有可能得以解除,有利于疾病康复的时间。《伤寒论》在第9条、第193条、第272条、第275条、第291条、第328条分别提出了六经病均有一个"欲解时"。太阳病"欲解时"的具体时间为:"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说明太阳经自得其位的时间是从九点至十五点,此时是大自然阳气最盛,人体的太阳经气亦最旺盛,因而由风寒阻遏所形成的太阳病可应时而解,故柯韵  相似文献   

19.
李月红 《光明中医》2009,24(3):409-410
六经病欲解时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太阳的一天的周期的节律变化提出阳气的重要性,运用取象比类的思想把这种变化规律和人的生命规律相同,提出六经病欲解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体现了张仲景治病求体于阴阳,六病愈解各有其相应的时辰。根据这一理论,为后世研究时间治疗学开辟了途径。  相似文献   

20.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强直及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常伴有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疼痛等非运动症状,属中医学“颤证”范畴。笔者从六经辨证中厥阴病的角度,以培育阳气为主组方治疗帕金森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