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DLSS患者103例,按手术方式分为OLIF组(n=51,行OLIF),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PLIF)组(n=52,行PLIF)。对比两组手术情况、疗效与围手术期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脊髓功能、腰腿疼痛(VAS)、腰椎功能(JOA)。 结果 OLIF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1年疗效优于PLIF组(P<0.05);OLIF组术后1 d、3 d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低于PLIF组(P<0.05);OLIF组术后1 d、3 d血清晚期蛋白氧化产物、丙二醛水平低于PLIF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于PLIF组(P<0.05);OLIF组术后6个月、1年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JOA评分高于PLIF组,潜伏期、腰腿疼痛VAS评分低于PLIF组(P<0.05)。 结论 OLIF治疗DLSS效果显著,创伤更轻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传统开放性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微创通道(LUXOR)辅助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 方法 选择采用LUXOR通道辅助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34例,回顾性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和术前及随访时的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和影像学检查资料,并与同期行传统开放PLIF手术的30例患者进行比较。 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病变节段、术前腰背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PLIF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3,6月时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PLIF组(P<0.01)。术后随访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手术节段均在术后半年内获得良好的节段融合。 结论 与传统PLIF手术比较,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腰背疼痛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早期感染清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资料,将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且需行清创治疗的60例患者纳入清创组,于同期未发生SSI的患者中按照1∶4比例随机抽取240例纳入无感染组。对患者一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影像和实验室相关资料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感染清创相关的危险因素,并选取属于计量资料的因素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合并糖尿病、总住院时间、住院花费、脊柱侵袭性指数(SII)、手术时间、手术椎体数、失血量、术中输血、皮下脂肪厚度、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细胞、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和术前血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II、皮下脂肪厚度、血清白蛋白和术前血糖是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早期感染清创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II的临界值为9.5,皮下脂肪厚度的临界值为23.5 mm,血清白蛋白的临界值为35.8 g/L,术前血糖的临界值为6.18 mmol/L。结论更高的SII、更厚的皮下脂肪、更低的血清白蛋白和术前更高的血糖会增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发生早期感染清创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9月本院96例行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4例行PLIF术治疗(PLIF组),52例行OLIF术治疗(OLIF组).记录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融合率及术后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 invasive posterior 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疾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分析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术42例(微创组)及同期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50例(传统组)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临床疗效。 结果 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 d肌酸激酶水平、术后3月ODI评分及术后1 d、术后3月VAS评分比较,微创组均低于传统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X线照射次数,微创组多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患者出现1例术后背根神经节激惹症状;传统组出现1例术中硬膜撕裂,1例术后切口浅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ODI、VAS评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与PLIF手术比较,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病变具有创伤小、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可扩张套管下椎弓根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对比研究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采用可扩张套管下椎弓根内固定PLIF技术(微创组)和传统PLIF手术(传统组)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分别为12例和22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ODI评分和椎间融合率,并对两组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微创组与传统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减少(P<0.05);两组间椎间融合率无明显差异,临床疗效满意.微创组术后康复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P<0.05).结论:可扩张套管下椎弓根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切口小、出血少、软组织损伤轻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取得与传统开放手术同样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术后病变节段Cobb角的改变与邻椎病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诊断为腰椎退行性病变且行PLIF的患者 68例,病变节段累及L4~5,按PLIF术后病椎的融合角度是否>5°分为A组和B组各34例,比较两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手术后住院时间、术后JOA评分、术后矢状面病变节段融合的Cobb角及术后2年邻椎退变的发生率。结果 A组手术平均时间(126.06±17.3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54.38±94.72)ml、平均术后引流量(258.62±117.67)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4.65±2.67)d、术后JOA评分(26.65±1.65)分,分别与B组[手术平均时间(130.82±18.2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64.65±84.59)ml、平均术后引流量(260.88±85.89)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4.44±3.09)d,术后JOA评分(26.94±1.1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术后A组邻椎退变发病人数为3例,发病率为8.82%,B组邻椎退变发病人数为10例,发病率为29.41%,两组比较A组邻椎退变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腰椎减压内固定融合术的患者,病变节段的融合角度过小可使患者相邻节段Cobb角更易于发生退变,术中应避免融合角度过小,从而降低邻椎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节段椎管减压配合不同融合方式对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LSS)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多节段LSS合并LDH患者85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n=43)、B组(n=42)。A组采取多节段椎管减压配合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采取多节段椎管减压配合椎间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有关指标情况、术前、术后1 d、3 d血清应激反应有关指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肾素(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发症、疗效、植骨融合情况、术前、术后1周、12个月、24个月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 结果 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与住院费用低于B组(P<0.05);两组术后1 d、3 d血清AngⅡ、R、hs-CRP、IL-6水平均较本组术前提高(P<0.05),A组术后1 d、3 d上述血清指标水平均低于B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优良率、植骨融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12个月、24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本组术前降低,JOA评分较本组术前提高(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多节段椎管减压配合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或椎间植骨融合术均是治疗多节段LSS合并LDH值得肯定的术式,临床疗效满意,而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费用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斜前方腰椎间融合术(O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科收治的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患者2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3例采用OLIF手术治疗(OLl F组),16例采用PLIF手术治疗(PLl F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腰痛和患肢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术后3个月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结果 29例患者均获12~36个月随访,平均(20±3. 5)个月。O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后腰痛和患肢痛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PLIF组有2例患者出现术中硬膜囊破裂、脑脊液漏发生; OLIF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采用OLIF与PLIF治疗均疗效显著,但OLIF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等优点,更符合现代微创手术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入路Cage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腰椎滑脱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ALIF)组和后外侧植骨融合术(PLF)组、经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组,每组40例,观察手术相关指标及远期机体功能情况。结果 PLI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2.3±12.1)h,术中出血量为(60.3±9.5)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5.5±0.7)d,NRS评分为(1.5±0.2)分,术后3、6、9、12个月后的ODI评分分别为(24.1±3.4)分、(19.4±3.1)分、(13.5±2.5)分、(9.8±1.6)分,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ALIF组和PLF组,PLIF组椎间隙高度(9.3±1.2)mm,明显大于ALIF组和PLF组(P0.05)。结论经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能够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改善远期机体功能,在腰椎滑脱的治疗中具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Ventilator dependency follow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However, few reports have focused on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ventilator dependency following CABG.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ventilator dependency follow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Methods: The relevant pre-, intra- and post-operative data of patients without a history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undergoing isolated CABG from January 2003 to December 2008 in our center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Elapsed time between CABG and extubation of more than 48 hours was defined as postoperative ventilator dependency (PV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VD was 13.8% (81/588). The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the PV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n-PVD group (8.6% versus 2.4%, p=0.0092). Besides the length of ICU and hospital stay, PVD correlated with negative respiratory outcomes.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VD were preoperativ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OR=2.456, 95%CI 1.426-6.879), preoperative hypoalbuminemia (OR=1.353, 95%CI 1.125-3.232), preoperative 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PO2) (OR=0.462, 95%CI 0.235-0.783) and postoperative anaemia (OR=1.541, 95%CI 1.231-3.783). Conclusions: Preoperativ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preoperative hypoalbuminemia, low preoperative PO2 and postoperative anaemia were identified as four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ventilator dependency following CABG.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电磁导航引导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我院骨科2018年9月~2019年9月椎间孔镜治疗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3例,分为导航组(27例)和常规组(36例)。记录两组人口学特征及手术相关指标,采用VAS、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两组人口学和术前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透视次数、穿刺及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JOA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电磁导航引导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以减少透视次数、穿刺和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术中辐射暴露,提升穿刺定位效率。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统计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分析其变化的特点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L4~5后路椎体间融合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L4~5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和L4滑脱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的116例患者,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随访资料完整患者40例,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8例,L4腰椎滑脱12例,随访12~24个月,分析治疗前后骶骨倾斜角变化。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 < 0.05)。腰椎管狭窄与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因手术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P > 0.05)。治疗前后MacNab评分优和良中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后路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关键词:后路椎体间融合;腰椎前凸角度;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滑脱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1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通道单侧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腰椎管内囊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6月~2018年 1月在我科采用经皮通道单侧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13例腰椎管内囊肿患者的资料及临床恢复情况,其中滑膜囊肿5例,腱鞘囊肿3例,脊膜囊肿3例,表皮样囊肿2例,于术前和末次随访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来评估临床疗效。术后1周行腰椎CT三维重建,术后随访行腰椎MRI平扫和增强。 结果 手术时间 74 ~200 min,平均119.2 min;术中出血量40~105 ml,平均61.5 ml;住院时间5~10 d,平均6.7 d;随访4~ 47月,平均23.8月。所有患者完全切除囊肿,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JOA评分和VAS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显著改善,术后 CT三维重建示单侧半椎板开窗范围,随访期间未见囊肿复发,无腰椎畸形或脊柱失稳的并发症。 结论 经皮通道单侧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腰椎管内囊肿,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确切等优点,且很好保护了脊柱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与不同抗凝药联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并符合标准的158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按氨甲环酸注射方法及术后使用抗凝药分为4组:A组,术中静脉注射氨甲环酸+术后利伐沙班抗凝;B组,术中静脉注射氨甲环酸+术后依诺肝素抗凝;C组,术中静脉+局部注射氨甲环酸+术后利伐沙班抗凝;D组,术中静脉+局部注射氨甲环酸+术后依诺肝素抗凝。各组患者一般情况、术前准备、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一致,比较其失血量、凝血功能、输血及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联合使用氨甲环酸的患者能有效控制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输血率及血浆D二聚体;术后使用利伐沙班或依诺肝素抗凝,出血量、输血率及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当。 结论 TKA术中应用氨甲环酸静脉+局部注射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的失血量、输血率及血浆D二聚体;术后使用利伐沙班或依诺肝素进行抗凝,两者对失血量及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用定量CT测量肺解剖容积联合肺功能检测分析肺复张形态和肺功能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本试验是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肺部术后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使用定量CT计算肺解剖容积,同时测量肺功能指标包括FVC、FEV1和FEV1/FVC。然后分析肺容积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根据肺复张指标,将患者分为非肺膨胀组和肺过度膨胀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肺容积变化和肺功能差异。 结果 共纳入40例患者,手术导致肺功能和肺容积都降低,其术前FVC (r=0.36, P=0.037 )、FEV1 (r=0.35, P=0.041)与肺容积呈正相关,术后3个月的FVC、FEV1与肺容积无显著相关 (P>0.05)。与非肺膨胀组相比较,肺过度膨胀组患者术前FEV1/FVC更低,且术后3月患者FEV1/FVC改善约5%;单因素分析表明个人吸烟史在肺过度膨胀组中更常见(P=0.045)。 结论 定量CT测量肺容积改变结合肺功能检查可用于早期识别术后肺过度膨胀形态,而吸烟史是肺肿瘤术后患者发生余肺过度膨胀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