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虎口掌侧动脉背侧穿支形态学特征,为虎口掌侧动脉背侧穿支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用3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尸手标本,通过巨微解剖、血管铸型等方法,重点观测:①虎口背侧营养血管的起源、走行与分布;②虎口掌侧动脉背侧穿支与虎口背侧血管的吻合特点。另1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新鲜标本进行摹拟手术设计。 结果 虎口背侧血供属多源性,由虎口掌侧动脉(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拇指尺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穿支和虎口背侧动脉(第1掌背动脉)分支供养。①第1掌背动脉恒定起自桡动脉,走行于第1掌骨间隙,分出桡侧、尺侧和中间3个终支,有桡神经浅支发出的同名指背皮神经伴行;②虎口掌侧动脉向虎口背侧发出尺侧、中间和桡侧穿支,与第1掌背动脉分支形成恒定的吻合,营养虎口背侧皮肤。 结论 以虎口掌侧动脉背侧穿支为蒂,可形成跨区域供血虎口背侧皮瓣转位修复示指近侧段、鱼际部和拇指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供第1掌骨背桡侧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依据。 方法 解剖 20具防腐固定成人手标本,观测第1掌背桡侧皮支血管链的起源、外径、长度及吻合。1例新鲜成年手标本动脉造影。 结果 在拇长展肌腱止点深面可见一条粗大皮支起始,39侧来源自桡动脉浅支,1侧来源于桡动脉主干。该皮支主干沿拇短伸肌腱桡侧向远端走行,相距2 mm。在掌指关节平面,与指掌侧动脉穿支吻合。 结论 以第1掌骨背桡侧该皮支为轴心血管设计轴线,切取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在解剖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远端蒂尺侧上副动脉穿支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通过对14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尺侧上副动脉穿支的起源、走行、数量、外径及吻合情况。 结果 尺侧上副动脉起点距肱骨内上髁上方(16.6±1.9)cm,外径(1.6±0.2)mm,穿支动脉出现率93%,在尺侧上副动脉全程都有分布,管径0.5~1.3 mm之间,并在深筋膜表面形成纵向稠密的血管吻合网。远端穿支位置相对恒定,距肱骨内上髁上方距离(3.3±1.2)cm,管径(0.9±0.3)mm,并与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发出的皮肤穿支形成血管吻合,有1~2条伴行静脉,直径(0.8±0.4)mm。 结论 尺侧上副动脉穿支所形成的血管吻合网血供可靠,远端穿支管径较粗、位置恒定,以肱骨内上髁上方3 cm尺侧上副动脉远端穿支穿出点为皮瓣旋转点,以臂内侧中下部皮肤为供区,不携带尺侧上副动脉,设计远端蒂尺侧上副动脉穿支皮瓣,可用于修复肘关节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测第2掌背动脉远段皮支链的组成和分布,为第2掌背动脉皮支链皮瓣修复手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11例成年新鲜手标本,其中10例标本用红色乳胶灌注尺动脉和桡动脉,1例标本用塑料混合液灌注尺动脉和桡动脉制作铸型标本。解剖观测第2掌背动脉远段发出皮支的走行、皮支链的形成、分布和吻合,血管蒂外径和长度。结果在10例乳胶灌注的标本中,5例男性的第2掌背动脉共发出皮支29支,直径为(0.366±0.129)mm,蒂长为(5.956±1.328)mm;5例女性的第2掌背动脉共发出皮支31支,直径为(0.350±0.110)mm,蒂长为(6.196±1.277)mm。通过两样本t检验比较发现男、女第2掌背动脉动脉的直径和蒂长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第2掌背动脉发出的皮支在手背浅筋膜内相互吻合形成皮支链,营养相应的皮肤。桡神经手背支恒定地穿行在第2掌背动脉远段皮支之间。结论依靠第2掌背动脉远段的皮支链作为第2掌背动脉皮瓣的血管蒂,修复手指皮肤的小面积缺损,并可同时修复损伤部位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5例新鲜中国成人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观测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蒂长与外径、走行与类别。 结果 15例标本共出现68个穿支,每侧4.5个穿支,小腿外侧近端穿支呈多源性;腓动脉在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穿支数所占比例最大,这一区间穿支蒂最长,为(5.23±0.75)cm;腓骨头下5~20 cm 范围内穿支外径较粗,小腿外侧近段穿支以比目鱼肌肌穿支为主,中远段以 长屈肌肌穿支和肌间隙支为主。 结论 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腓动脉穿支较为恒定,穿支蒂较长,外径较粗,适合设计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  相似文献   

6.
第1跖骨颈部跖侧动脉分布及吻合的临床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足底第1跖骨颈部附近的动脉吻合特点,为临床涉及该部位动脉的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2侧成人足标本,动脉乳胶灌注,制作血管显微解剖标本,对第1跖骨颈部跖侧的动脉分布及吻合进行观察。结果:在第1跖骨颈部跖侧,由第1跖底动脉向胫侧和腓侧分为两支,两者与第1跖底动脉主干呈‘Y'型分布。两个支在长屈肌腱下,分别向胫侧和腓侧分为上行支和下行支,两侧的上行支和下行支分别与各自的发起动脉又各自形成一个‘Y'型。以上三者相互联系形成立体型的"3Y吻合"。第1跖骨中远1/3交界附近,还有第1跖骨胫侧动脉自第1跖底动脉发出,该动脉也分为上行支和下行支,形成第4个"Y",考虑到该处则共形成"4Y吻合"。结论:第1跖骨颈部跖侧的动脉吻合的参与血管较多,结构较复杂,本文中作者引入"3Y吻合或4Y吻合",能够较形象地描述该处的动脉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7.
第二和第三掌背动脉皮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为掌背动脉远段皮支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侧成人手标本动脉乳胶灌注后,解剖观测第2、3掌背动脉走行,皮支的起始部位、走行、外径和吻合方式,模拟掌背动脉皮支皮瓣的切取方法。结果第2、3掌背动脉位置恒定,其皮支发出部位主要集中在远1/3段,直径大于0.2mm者占15%,小于0.2mm占85%,可解剖长度大于20mm;在指蹼处指蹼动脉1~3支,大于0.3mm者为1支,可解剖长度超过10mm。结论以掌背动脉远段皮支为蒂可设计顺行或逆行皮支皮瓣,修复近、中手指皮肤缺损。以指蹼动脉为蒂的顺行皮瓣可修复近、中节手指掌侧皮肤缺损。皮瓣面积以不超过20mm×40mm为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临床设计以胫后动脉肌间隙穿支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8例成人新鲜小腿标本,解剖观察胫后动脉肌间隙穿支血管及其分支的分布规律,设计以胫后动脉穿支为血管蒂的显微削薄穿支皮瓣、联体穿支皮瓣、穿支蒂嵌合穿支皮瓣及穿支分叶皮瓣,并模拟皮瓣切取。 结果 胫后动脉平均发出4.8支(3~7支)肌间隙穿支,有3支较恒定、外径较粗的穿支分别位于内踝上(6.7±1.1) cm、(15.8±1.8) cm和(22.6±1.7) cm处;在深筋膜下穿支可发出多支皮支、骨膜支、肌支,骨膜支的穿支主要集中在小腿中段,在同一分支点两皮支起始外径均≥0.5 mm的穿支主要集中在中、上段。 结论 在小腿中、上段的胫后动脉的第1、2穿支较恒定、外径较粗、蒂较长及可发出多种组织分支,适合切取胫后动脉穿支蒂显微削薄穿支皮瓣、联体穿支皮瓣、嵌合穿支皮瓣及穿支分叶皮瓣。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为降低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穿支动脉相关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15具(30侧)尸头,充分暴露大脑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各区域穿支动脉的数量、起始管径及分布区域等。将A1段按长度平均分为6区(A~ F区),观察6区穿支动脉的分布特点,寻找最佳临时阻断区。选取动脉内红色乳胶灌注充盈良好的10具尸头,显微镜下观测A1段髓质支及Heubner回返动脉自皮质至髓质的深度及分布区域。 结果 大脑前动脉A1段长度为(15.13±4.76)mm,其发出穿支动脉共244支,其中A区63支(25.82%),B区54支(22.13%),C区51支(20.90%),D区31支(12.70%),E区20支(8.20%),F区25支(10.25%)。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长度、穿支动脉数量及穿支动脉起始外径左右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 熟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动脉的解剖学特点是术中减少或避免穿支动脉损伤的关键。A1段E区常可作为最佳临时阻断区。  相似文献   

10.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研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背阔肌肌皮穿支血管在皮肤内的走行和分布面积,探索背阔肌穿支皮瓣的切取范围和预测该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方法:(1)选用10具新鲜尸体,采用改良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解剖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口径大于0.5mm)。分别拍摄X线片以显示胸背动脉在背阔肌内和其穿支血管皮肤内的形态和分布。测定穿支血管的数量、口径及其供应区域的面积。(2)在解剖研究基础上应用了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肢体和躯干皮肤缺损共6例。结果:发现胸背动脉发出3~6支肌皮穿支胸背动脉血管供应皮肤。其中最大的胸背动脉穿支起自外侧支,位于腋后襞下6~8cm。其以下从外侧支发出的穿支数可多达3个,每间隔1.5~4cm发出穿支。每个穿支斜行3~5cm穿过肌肉达皮肤。穿支动脉口径约为0.3~0.6mm,均有两条伴行静脉。临床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6例,皮瓣最大面积为20cm×12cm,最小为15cm×8cm。皮瓣全部成活,随访8~14个月,皮瓣外形均满意,无需二次手术修薄皮瓣。供区隐蔽,无背阔肌功能障碍。结论:本研究为预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及安全可靠地切取该穿支皮瓣提供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1.
第2指蹼动脉吻合类型及其在手背逆行岛状皮瓣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第2指蹼动脉的吻合类型,为临床以第1指掌侧血管为蒂的手背逆行岛状皮瓣转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使用22只经血管灌注乳胶的手标本和34只手动脉铸型标本,对第2指蹼动脉分支分布及与手掌侧和背侧动脉的连接形式等进行解剖观测。结果:第2指蹼动脉恒定存在,外径0.8±0.2mm,有1~2条伴行静脉。依其与指掌侧总动脉和掌背动脉的连接部位可分为:Ⅰ.中央型(66.1%);Ⅱ.掌侧偏型(25%);Ⅲ.背侧偏型(7.1%);Ⅳ.双侧偏型(1.8%)。结论:①第2指蹼动脉吻合恒定存在,这是形成以手掌侧血管为蒂的手背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基础;②Ⅰ、Ⅱ型指蹼动脉可为皮瓣提供良好的血供,Ⅲ、Ⅳ型则欠佳  相似文献   

12.
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提供系统翔实的解剖学依据。方法14只新鲜成人尸体手标本,灌注红色乳胶,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手背和2~5指指背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情况及外径。结果手指近、中节每侧各有1~7支间接背侧皮支,2~8支背侧皮支。手指近节中段、近节远段、中节近段或中段每侧较为恒定的存在一支较粗大的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皮支平均外径通常≥0.30mm。掌背动脉终末段和远端掌深弓穿支的指背分支在近节指背与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交通。不同节段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在指背外侧缘交互吻合,在指背外侧缘形成一条营养血管链。结论以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解剖简单、快捷,旋转弧长,利于修复手指中远节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3.
第4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活体及标本解剖观测,为第4掌背动脉逆行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对40例活体(80侧手)用Doppler血流探测仪检查第4掌背动脉的出现率。8例新鲜的成人手标本灌注红色乳胶,2例在第3指掌侧总动脉起点处加压灌美蓝。结果:第4掌背动脉的出现率为96%。以其血供来源将其分为3型。其血供的基础是第4掌背动脉远近侧轴点处2条较粗大的皮支,皮支之间在筋膜层构成了丰富的网状血管结构,在指蹼处与指掌侧总动脉或分支之间有吻合支相连,设计以此吻合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15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该皮瓣适宜于修复小指、环指远指节间关节以近的不同平面的皮肤缺损,特别适宜于小指脱套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以拇指桡侧筋膜血管为蒂第1掌骨背侧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为以拇指桡掌侧动脉掌指关节周围分支为蒂的第1掌骨背侧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尸体手标本32个,分别进行血管染料灌注、血管造影、透明标本、显微解剖观察。结果:①拇指桡掌侧动脉掌指关节周围分支在第1掌指关节桡背侧与拇指桡侧指背动脉吻合,并在第1掌骨背侧区域形成筋膜、皮下血管网;②第1掌骨背侧有2条同行浅静脉干,其位于拇短伸指肌腱两侧,并存在静脉瓣膜。结论:以拇指桡掌侧动脉第1掌指关节周围支为主要血供来源,经拇指背静脉交通至头静脉为主要回流途径的血管筋膜蒂皮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供区创伤较小,临床上可用于修复拇、示、中、环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尺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观察10具动脉铸型标本。取新鲜成人尸体25具(50侧),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前臂内侧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 格式输入Mimics 图像工作站,对尺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 结果 该区共有外径≥0.5mm 的穿支(7.0±2.0)支,外径(0.6± 0.2) mm,蒂长(2.7±1.4)cm,单穿支的供血面积(26.0±7.0)cm2。尺动脉除在远端发出粗大的尺动脉腕上皮支,在肱骨内上髁以下8~10cm处也有较粗、恒定的穿支,尺动脉多个穿支相互吻合形成前臂内侧血管链。 结论 可以尺动脉近端穿支为基础设计游离皮瓣,以内侧血管链为基础设计长而窄的增压穿支皮瓣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三角纤维软骨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尺动脉腕背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结果:尺动脉腕背支在豌豆骨近侧3.9cm处起于尺动脉,分为升支和降支。其中降支为腕背支的延续,大多数(70%)沿第5掌骨尺侧缘径直下行达第5掌骨头、体交界处与小指动脉尺侧支相吻合;少数(30%)降支至豌豆骨附近变为纤细,由小指动脉尺侧支上行与之吻合。降支或小指动脉尺侧支循第5掌骨头尺侧走行时发1~3支、外径0.3~0.7mm骨膜支,分布于第5掌骨背内面骨膜。结论:可以尺动脉腕背支降支为蒂设计第5掌骨骨膜瓣转位修复三角纤维软骨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