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不同Calot三角解剖入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时间为2018年~2020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8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恢复情况、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CRP、TNF-α、IL-6水平均上升,且对照组高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可有效缩短患者手术用时,促进患者手术后恢复,且炎症反应更轻、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107例,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观察组(n=56)和对照组(n=51).对照组选择胆囊三角入路,观察组选择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10例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420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0例,对照组患者行开腹手术治疗,而观察组患者经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对比开腹手术的方法优势明显,且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经腹腔镜下切开胆囊底部应用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80例,同期选取病情情况相似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0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饮食恢复时间;保胆取石组患者术后第2年复查胆囊收缩功能和胆囊壁厚度,统计胆囊结石复发率。结果保胆取石组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上与胆囊切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饮食恢复时间,保胆取石组明显优于胆囊切除组(P〈0.05),术后第2年复查胆囊收缩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随访2—8年胆结石复发5例。结论经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结石复发率低,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更加安全、创伤小且恢复快,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就诊于我院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情况及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各项指标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效果显著,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相比,具有能优化各项手术指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优势,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32例胆囊后三角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胆囊切除的一种常规手术方式。因腹腔镜视野的独特性和操作上的间接性,后三角入路已成为胆囊切除术中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但手术并发症较高仍是阻碍LC开展的主要因素,其中以胆管损伤最为常见。如何快速有效地经过后胆囊三角入路分离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并且避免胆管损伤就成为LC术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下胆囊切除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并发急性胆囊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并发急性胆囊炎患者119例,其中61例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观察组),58例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情况、炎性因子[包括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介素-8(Interleukin 8,IL-8)、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ɑ,TNF-ɑ)]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肠胃功能恢复时间、 引流管置留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早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3.28%)低于对照组(13.79%)(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治疗胆囊结石并发急性胆囊炎临床效果优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利于患者炎性水平及伤口的恢复,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比较后腹腔入路与经腹入路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的肾癌患者36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和B组,分别采取后腹腔入路和经腹入路在腹腔镜下行肾部分切除手术治疗。结果两组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恢复进食时间方面,A组均所用时间均短于B组。结论此法具有良好的效果,且安全性高、创伤小,但后腹腔入路在相关指标因素上要优于经腹入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讨论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 tectomy,LC)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2004年8月~2010年10月收治的217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全麻下行三孔法LC的临床资料。 结果 93.1%(202例)成功完成LC,4.6%(10例)中转开腹,5例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行ERCP取石后治愈。无胆管损伤、胆漏、出血等手术并发症。术后根据手术操作情况决定是否放置引流。术后住院2~12d,平均4.5d。193例术后随访半年无手术并发症。 结论 在急性胆囊炎的病例中采用后三角入路三孔法LC安全可行、手术成功率较高、容易掌握,可减少手术并发症,尤其适用于胆囊三角严重粘连患者,值得提倡与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胆囊良性病变患者29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45例患者,采用经脐单孔LC的方式进行手术;对照组145例患者采用三孔法LC手术方式。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程度、开始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对照组手术时间则明显短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本研究可以证实,经脐单孔LC术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其术后疼痛程度明显小于三孔法LC,且具有较佳的美容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左外叶的解剖学结构,对比 “2步分层法”和传统法在腹腔镜左外叶肝切除中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4月期间实行“2步分层法”腹腔镜左外叶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46例,并与2014年以前行传统腹腔镜左外叶肝切除的53例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肿瘤部位及大小、术前肝功能、肝储备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基本接近,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步分层法”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2步分层法”在腹腔镜左外叶肝切除中改良不切断镰状韧带,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操作,节省手术时间,方法简单易学,加上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可使其成为左外叶肝切除的标准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肾前筋膜间平面无血腹腔镜上尿路手术入路精准解剖与技巧(Inter-prerenal-fascia planes in urological laparoscopic operations,IpULO)。 方法 采用尸体解剖、320排CT影像解剖研究及临床病例活体腹腔镜手术研究,对IpULO手术中肾前筋膜间平面相关解剖标志在腹腔镜下的形态特点进行观察研究。 结果 肾前筋膜间平面是肾前间隙多层次的无血管筋膜结构,层面间充满蜘蛛丝网格状白色纤维组织,在IpULO手术过程中存在7个重要的外科平面:Told’t 筋膜间平面、结肠融合筋膜肾前融合筋膜间平面、结肠融合筋膜胰十二指肠前融合筋膜间平面、胰十二指肠后融合筋膜肾前融合筋膜间平面、肾前融合筋膜肾筋膜前叶间平面、肾筋膜前叶肾脂肪囊外平面、肾前肾筋膜前叶下平面。 结论 IpULO手术是基于层面外科的精准解剖入路,肾前筋膜间平面是IpULO手术的重要解剖层面,术中能推窗见景,避免解剖迷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应症的选择,术中注意事项,避免副损伤的技巧和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原则。方法:对438例各类胆囊疾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情况及应变措施,术后发生胆汁瘘的处理方法和效果进行与总结。结果:中转开腹8例,术后开腹3例,术后胆汁瘘共12例,其中9例行保守治疗治愈。结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引起的废用性胆囊选择腹腔镜手术要慎重,术中根据calot三角情况采用最佳处理方法,术后胆瘘在胆汁流量较少情况下可观察一周再决定是否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中作用。方法:将8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比较二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结论:循证护理可以减少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脐辅助腹壁微小瘢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2年7月六安市立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21例胆囊良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脐辅助腹壁微小瘢痕行LC 236例为A组,行经脐单孔LC 85例患者为B组。选取2009年8月—2010年8月胆囊良性疾病行常规法LC 152例患者为对照组( C组)。对比分析3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患者对切口美容的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A组236例中,226例成功完成手术,10例术中转改为三孔LC,手术中转率4.24%(10/236)。B组85例中,77例成功完成手术,7例术中改为两孔、1例改为三孔LC,手术中转率9.41%(8/85)。C组152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其他术式。3组患者均无出血、胆漏、胆管损伤等并发症。3组间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C组比较,A、B组下床活动时间早、住院时间少、美容满意度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A、B两组间比较, A组手术时间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脐辅助腹壁微小瘢痕行LC,适应证更广,手术难度较低,操作方法简单易学,安全性高,术后腹壁瘢痕微小,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中国人群胆囊管变异的临床情况并结合近20年的手术经验,为腹腔镜胆囊手术预防胆管损伤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重庆重钢总医院1993年4月至2011年12月总共20 0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囊管变异3 265例,变异率为16.33%,其中胆囊管汇入点变异3 200例,短胆囊管51例,胆囊被肝组织包绕14例。胆囊管汇入点的变异占绝大部分,其中胆囊管与肝总管平行低位汇合371例,占11.36%;胆囊管横过肝总管前面汇入995例,占30.47%;胆囊管绕过肝总管后面再汇入643例,占19.69%;胆囊颈部之囊状凸与胆总管粘在一起963例,占29.49%;胆囊管与胆总管高位汇合228例,占6.98%。结论中国人群胆囊管变异以胆囊管汇入点异常为主;临床医师术中应熟悉胆囊管变异的分型,术中仔细认清解剖结构,必要时采取术中胆道影像学检查并且掌握好中转开腹指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应用颅骨表面解剖标志指导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安全、精准、快速开颅技术。 方法 从2016年4月至2019年6月选取15具颅骨标本和8具尸头标本,定位颅骨标本解剖标志点:二腹肌沟顶点、乳突尖、星点及关键点(横窦-乙状窦移形处相对应颅外标志点),研究颅骨解剖标志点间的关系,制定开颅技术,并将该开颅技术应用于28例患者,通过评估相关指标,评价此开颅技术的可行性。 结果 (1)解剖研究及尸头验证:关键点与二腹肌沟顶点距离左侧为(16.79±3.50) mm、右侧为(14.82±2.96) mm,关键点与星点距离左侧为(19.53±3.84) mm、右侧为(22.59±4.08) mm,关键点与乳突尖的距离左侧为(33.98±3.87) mm、右侧为(32.78±3.29) mm,关键点与星点的距离左、右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将开颅技术应用于8例尸头标本,均未出现静脉窦损伤。(2)临床应用:28例患者进行开颅技术验证,23例横窦乙状窦暴露充分,无钻孔所致静脉窦破损,平均开颅时间为(23.1±2.2) min,骨瓣1.8 cm×2.0 cm,骨窗直径2.0~2.5 cm,术中骨瓣复位。 结论 以眶下缘与外耳道上缘连线为基线,过二腹肌沟顶点作基线的垂直线,在垂直线上定位二腹肌沟顶点上方14 mm(左侧)/12 mm(右侧)的点,确定此处为钻孔骨孔中心点并形成骨孔,可以获得满意的术区显露,避免静脉窦的损伤,为临床安全、精准、快速开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应用颅骨表面解剖标志指导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安全、精准、快速开颅技术。方法从2016年4月至2019年6月选取15具颅骨标本和8具尸头标本,定位颅骨标本解剖标志点:二腹肌沟顶点、乳突尖、星点及关键点(横窦-乙状窦移形处相对应颅外标志点),研究颅骨解剖标志点间的关系,制定开颅技术,并将该开颅技术应用于28例患者,通过评估相关指标,评价此开颅技术的可行性。结果(1)解剖研究及尸头验证:关键点与二腹肌沟顶点距离左侧为(16.79±3.50) mm、右侧为(14.82±2.96) mm,关键点与星点距离左侧为(19.53±3.84) mm、右侧为(22.59±4.08) mm,关键点与乳突尖的距离左侧为(33.98±3.87) mm、右侧为(32.78±3.29) mm,关键点与星点的距离左、右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将开颅技术应用于8例尸头标本,均未出现静脉窦损伤。(2)临床应用:28例患者进行开颅技术验证,23例横窦乙状窦暴露充分,无钻孔所致静脉窦破损,平均开颅时间为(23.1±2.2) min,骨瓣1.8 cm×2.0cm,骨窗直径2.0~2.5 cm,术中骨瓣复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传统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小儿外科2011年9月—2013年3月收治456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30例采用腹腔镜(腹腔镜组)手术治疗,226例采用腹横纹小切口(传统手术组)手术治疗,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发现62例(26.96%,62/230)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同时行对侧疝囊高位结扎,全组无一例中转开腹;单侧手术时间(19.3±5.4)min,双侧手术时间(26.8±6.2)min;切口均I期愈合,无明显手术瘢痕;术后阴囊肿胀3例,无阴囊血肿和医源性隐睾病例;随访3~21个月,复发2例。传统手术组:单侧手术时间(20.8±6.5)min,双侧手术时间(28.6±7.8)min;患儿切口下有少量积液3例,切口感染1例,阴囊肿胀202例,阴囊血肿9例,医源性隐睾2例;随访3~21个月,复发4例,对侧新发7例。两组患儿单侧和双侧手术时间、切口感染率、医源性隐睾率、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阴囊肿胀、阴囊血肿及对侧新发疝发生率比较,腹腔镜组均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腹腔镜与传统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比较,具有切口美观,术后阴囊肿胀、血肿发生率低等优点,可同时发现并处理对侧隐匿性疝,术后对侧新发率低,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