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韩晓丹  张俊伶 《中国肿瘤临床》2016,43(22):1017-1020
肠道菌群是寄居在人体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群落,维持着宿主肠道微生态的稳态,肠道微生态失调促进肿瘤的发生,但特异的肠道共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可能抑制肿瘤的发生。肠道菌群对宿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成熟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其可增强烷化剂、Toll 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 )激动剂、免疫检验点抑制剂、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等的抗肿瘤作用。肠道菌群主要通过调节肿瘤浸润髓源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影响抗肿瘤免疫反应,重新编程肿瘤浸润髓源细胞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肿瘤治疗方法。肠道菌群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但其临床应用还面临着较多问题。本文就肠道菌群对肿瘤的发生和肿瘤治疗的有益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人体的肠道菌群之间存在共生或拮抗关系,并形成了独特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在经过了长期的协同进化之后,肠道菌群与人体间形成了密切的共生关系,参与人体的多种重要生理活动,因此,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人体肠道菌群结构的形成取决于多种因素,如饮食、性别、分娩方式、宿主遗传特征、宿主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和抗生素的暴露等。健康人的肠道菌群以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变形杆菌为主,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这些细菌保持着种类和数量上的动态平衡,它们不仅可以保护肠道上皮细胞,还在宿主的生命活动中参与免疫、营养、生物拮抗、延缓衰老和抗肿瘤等生理过程。肠道菌群可以通过激活抗肿瘤细胞因子、调节肠道微环境和维持基因组稳定等途径抑制肿瘤的发展并调节炎症反应。不仅如此,完整的肠道菌群还有利于抗癌药物药效的发挥。肠道菌群通过菌群易位、免疫调节、代谢、酶降解、多样性减少和微生态变化来影响化疗的疗效及毒性。同时,化疗会显著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加重患者的不适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细菌可以影响化疗的疗效或毒副反应,而且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可能提高化疗疗效和降低毒性。本文就肠道菌群与化疗疗效和副反应的关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人类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体系,具有抗炎、抗菌、免疫、神经、营养、代谢等多方面作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人体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CRC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而中医药作为我国医疗体系中一个特色治疗技术,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达到抗肿瘤作用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与CRC的发生关系以及中医药调节作用加以综述,为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并防治CRC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杨柳  梁新军 《中国肿瘤临床》2018,45(24):1239-1242
近年来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宏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微生态及其代谢模式的改变可通过破坏正常组织细胞DNA、激活致癌信号传导途径,产生促肿瘤代谢物和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等多因素来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研究者们尝试利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和预防肿瘤。目前,以益生菌和排泄物移植技术为代表的微生态制剂可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分泌抗肿瘤细胞因子及调节免疫系统来抗肿瘤。微生态制剂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希望,但目前肠道菌群微生态在结直肠癌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深入探讨。本文就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结直肠癌的诊治探索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我国全部恶性肿瘤的第 3 和第 5 位,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结直肠癌病因复杂,其中 肠道微生态是影响癌变过程的关键环节。肠道菌群是维持人体胃肠道及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肠道微生物病原体在结直肠 癌发病机制包括微生物代谢、宿主免疫和炎症途径的调节、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调节、细菌基因毒素等环节。传统中药 给药方式主要为口服,中药进入胃肠道后不可避免与肠道微生物发生相互作用。中药主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从而调 节宿主免疫功能,以及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调节等途径实现防治结直肠癌的作用。实验研究证实,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系 统的平衡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菌群失调具有改善作用;中药可以提高宿主抗癌免疫反应以及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下的 骨髓来源的细胞功能发挥抗肿瘤疗效;促进有氧培养菌的耐酸能力并抑制了厌氧培养菌的耐酸能力,从而增强了整体肠道 菌群的抗氧化性。另外,中药亦能改善微生物的代谢、减轻代谢性炎症,以及抑制产生大肠杆菌的体外和体内基因毒性, 中草药的药效成分经肠道微生物转化后发挥抗炎、镇痛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综上,肠道菌群在部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中具有重要作用,调节肠道菌群是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的重要靶标。  相似文献   

6.
肠道微生态在消化、吸收、代谢、免疫以及抑制病原菌定植中起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既能调节机体的先天性免疫,又能通过细菌本身和其代谢产物刺激机体的获得性免疫应答。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导致机体免疫机制的异常,进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特别是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7.
人体健康与稳态的菌群结构密切相关.肠道菌群、营养物质和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稳态决定着机体的健康状况.正常生理状态下,肠道内菌群在种类、数量和生态功能等方面相互影响,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在体内发挥营养消化吸收、机体免疫防御、器官功能正常等多项生物学功能.但由于年龄、饮食、药物等各种外界因素均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导致肠炎、肠癌、肝癌、肺癌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近年临床科学家已经把目光聚焦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人类健康维护中的作用及其机理上.  相似文献   

8.
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菌群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共生菌、益生菌和病原菌的比例维持相对稳定。肠道菌群失调可改变肠道内的生理环境,还能通过各种途径引起人体肠外组织器官生理状态的改变,甚至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脑肠轴是其中一条通路,由免疫、代谢、神经内分泌和迷走神经等途径构成。本文旨在讨论肿瘤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以及肠道菌群通过脑肠轴的4条途径改变机体的应激水平,从而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同时就肠道菌群调控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在肠道屏障功能维护中的作用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是重要的消化器官,其表面稳定而具有功能性的黏膜屏障是分隔机体内环境与食物抗原及微生物的生物界面.肠道菌群是定植于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在维持内外环境稳态中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紊乱主要体现于共生菌及病原菌的生长失衡,并与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组成或代谢产物影响肠道黏膜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本文就肠道菌群对肠道黏膜屏障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介绍,为了解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提供部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寄生在人肠道细菌数达1014个,是人体细胞数量10余倍,包括共生和病原微生物,共同组建了微生物生态群落,即肠道微生态。肠道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的地方,而微生物为宿主提供人体自身所不具备的酶与生物转化途径,因此能够分解人体不易消化的多糖、寡聚糖、糖蛋白等,生成短链脂肪酸,为宿主提供能量,并为肠道菌群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物质。其次,肠道微生物通过与宿主发生共代谢作用产生效应,如:脂肪的乳化吸收、胆固醇的代谢途径及肠肝循环等多条代谢途径参与药物及其它外来化合物的分解代谢。另外,肠道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自身表面抗原,借助宿主免疫系统形成屏障效应对抗病原微生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态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宿主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到目前为止,通过一定的手段干预肠道微生态的治疗取得了一些成效。随着人们对肠道微生态与肿瘤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有价值的发现和启示不断涌现。更深入的探索和挖掘有助于增进对肠道微生态的了解,寄希望能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更多可行性的方案。本文综述了肿瘤临床转归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肿瘤营养不良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降低生活质量、增加死亡率,根据肿瘤产生部位不同其发生率在40%~80%,改善肿瘤患者营养不良至关重要.肿瘤营养不良与肿瘤自身高代谢、肿瘤相关厌食症以及肿瘤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密切相关.目前肿瘤专用肠内营养制剂并没有完全消除患者的营养不良风险.人体肠道菌群可通过多种机制维持人体健康,健康的...  相似文献   

12.
大量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衡与人类癌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肠道菌群不仅在维持肠道屏障和代谢营养方面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微生物有助于调节局部和全身免疫功能,进而参与机体癌症的发病机制。粪便菌群移植(FMT)是一种调节肠道菌群的方法,它的有效机制主要基于有益微生物的增强、微生物组多样性的增加以及正常菌群的恢复。最近有研究表明,以病原体数量明显增加和有益细菌水平相对降低为特征的微生物改变与胃肠道和胃肠道外癌症的发展有关,提示调节肠道菌群是治疗人类癌症具有前景的手段之一。本文围绕FMT在治疗消化系统癌症、非消化系统癌症和癌症相关并发症上的作用展开论述,总结FMT在癌症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肠道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成功能复杂的肠道微生态系统,与宿主互利共生并影响宿主健康,被称为人类的“第二个基因组”。肠道微生态失衡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研究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多样性和丰度改变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这些微生物可通过调节宿主炎症与免疫、参与物质代谢、破坏基因稳定性等而影响肿瘤的进程。但各研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可能与研究方法不一致和肠道微生物的复杂性等多种因素有关。通过饮食疗法、补充益生菌或缺失菌种以及应用抗生素等来调节肠道微生态可能成为肿瘤防治的新方法。本文就目前关于肠道微生态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并指出肠道微生物研究在肿瘤学领域面临的一些挑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以及未来靶向肠道微生态的肿瘤防治新方向,以期为开展进一步肿瘤-微生物研究理清思路,加速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为肿瘤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詹宏杰  梁寒 《中国肿瘤临床》2015,42(13):675-679
人体肠道菌群代谢成分通过与受体结合、刺激炎症因子分泌,与其他变化一起,引起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 )的发生。而肠道内的益生菌则通过屏障作用、抑制DNA 损伤等机制保护肠道黏膜,抵御CRC 的发生,并可被用于预防及辅助治疗CRC 。胃肠道手术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的代谢,影响微生态平衡。本文将针对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关系的最近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是寄生于肠道内微生物的总称。肠道菌群受到宿主饮食和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同时,肠道菌群也可以参与调控宿主免疫状态。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证实了肠道菌群与抗肿瘤免疫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具有相关性,且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提升免疫治疗疗效,但是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对肠道菌群与肿瘤免疫治疗现有的研究进展及不足进行了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6.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第5位、死亡率第3位的恶性肿瘤;对于有手术机会的胃癌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案仍是手术切除,由于胃癌患者精神心理因素、肿瘤消耗、机械梗阻、分解代谢增加等因素会导致患者严重的营养代谢问题,继而影响手术的安全性以及术后康复。外科手术是胃癌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由手术带来的创伤、生理结构的改变,以及术后的化疗则进一步加重上述问题。肠道微生态是人体免疫功能等重要组成部分,而现有研究提示肿瘤代谢、外科手术、化疗等均可能造成肠道菌群的改变。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发展,胃癌的综合治疗越来越为外科医生所重视。如何改善患者胃癌术后身体营养状况、减轻肠道菌群紊乱,进而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已成为胃肠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回顾对行胃癌患者围术期肠内营养治疗及肠道微生态调节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The prevalence of colorectal cancer (CRC) has markedly increased worldwide in the last decade. Alterations of bile acid metabolism and gut microbiota have been reported to play vital roles in intestinal carcinogenesis. About trillions of bacteria have inhabited in the human gut and maintained the balance of host metabolism. Bile acids are one of numerous metabolites that are synthesized in the liver and further metabolized by the gut microbiota, and are essential in maintaining the normal gut microbiota and lipid digestion. Multiple receptors such as FXR, GPBAR1, PXR, CAR and VDR act as sensors of bile acid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is review, we mainly discussed interplay between bile acid metabolism and gut microbiota in intestinal carcinogenesis. We then summarized the critical role of bile acids receptors involving in CRC, and also addressed the rationale of multiple interventions for CRC management by regulating bile acids–microbiota axis such as probiotics, metformin, ursodeoxycholic acid and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Thus, by targeting the bile acids–microbiota axis may provide novel therapeutic modalities in CRC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肠道菌群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治疗中的地位得到广泛认可,是当前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肠道菌群可通过促进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塑造肿瘤免疫环境,并且可能关联其他免疫生物标志物如肿瘤突变负荷、肿瘤新生抗原、微卫星不稳定,影响ICI治疗最终疗效。因此,通过对肠道菌群准确有效的干预,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成为肠道菌群临床转化研究的重点。目前以肠道菌群为治疗靶点,借助抗生素、粪便移植、口服益生菌等手段来提高ICI疗效,减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治疗方式值得深入研究,但临床仍面临较多问题。为此,本文就肠道菌群与ICI治疗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肠道生态系统的改变会影响人类的健康,甚至引发结直肠癌。大量证据表明,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中普遍存在一种病理性微生物群失衡状态。本综述从免疫与炎症反应、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和基因损伤三个方面总结了肠道微生物引发结直肠癌的机制,介绍了肠道微生物群相关的结直肠癌诊断标志物,分析了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放化疗及免疫治疗中的新进展,希望为结直肠癌的防治及诊疗提供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肠道菌群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目前仍是临床上一个值得期待的研究热点。肠道菌群失调与肿瘤恶液质的发生发展有着重大的联系。运用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可以作为肿瘤放化疗后的辅助治疗,对机体的免疫调节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肿瘤恶液质的发生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肠道菌群的影响,在肿瘤恶液质的防治中肠道菌群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讲,肿瘤恶液质的发生也会造成机体肠道菌群的失调,对于这种情况,用中药来对肠道菌群失调来进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对肿瘤恶液质起到改善作用,通过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对肿瘤恶液质的影响来探索中药、肠道菌群失调以及肿瘤恶液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本文所要阐述的,目的是促进祖国医学在肿瘤治疗方面发挥更大的效用,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优势,尽早攻克肿瘤这个医学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