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非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的方法,有注射器小量间断注入湿化法、输液管持续滴注法、雾化式吸入法、人工鼻湿化法、微量泵持续泵入湿化法。旨在指导普通病区已在非机械通气状态下患者的人工气道湿化,应根据患者个体肺部治疗管理中选用最佳湿化方式,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2.
两种不同湿化方法在人工气道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机械通气中两种湿化方法在人工气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实验组42例,采用精密输液器持续滴入气道湿化液;对照组42例,采取传统的气道内定时、间断注入湿化液,然后比较两组的湿化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结果:实验组的湿化效果不但明显好于对照组,而且并发症少(P<0.01).结论:机械通气中采用精密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明显优于传统的气道内定时、间断注入湿化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袁迂  潘云珍 《求医问药》2011,9(5):152+156
目的:探寻为经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气道湿化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湿化法为38例经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持续进行气道湿化护理。结果:此38例患者均未出现痰栓塞、痰痴形成、刺激性咳嗽等呼吸道阻塞的症状。结论: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湿化法可有效地为行机械通气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持续的气道湿化。  相似文献   

4.
人工气道的湿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建立人工气道后,对其管理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而湿化是人工气道管理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如何根据病人选择合适的湿化装置、温度及湿度,如何评估湿化效果?这些都是人工气道湿化中应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同行针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现就建立人工气道患的湿化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患者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治疗使用人工鼻期间,人工鼻不同更换时间对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为人工鼻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我院综合ICU行机械通气治疗使用人工鼻的患者共99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实验1组、实验2组、对照组,人工鼻更换时间分别为24、48、72 h,其余护理措施相同,观察3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结果:人工鼻不同更换时间,每24、48、72 h更换在气道湿化效果方面分别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使用人工鼻可以24、48、72 h更换,临床护理人员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更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密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法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湿化效果。方法将120例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采用精密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气内管间断给药湿化法,观察两组的湿化效果。结果实验组在刺激性呛咳,痰痂形成,气道粘膜损伤,肺部感染等方面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密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法效果好,并发症少,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8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人工鼻组和常规呼吸机湿化罐组。观察两组患者痰液的黏稠度,比较两组湿化效果。结果:Ⅰ度(稀痰)痰液病例在人工鼻组为66.67%,在湿化灌组为27.78%,人工鼻组湿化效果明显优于湿化灌组(P<0.01)。结论:人工鼻能有效地保证呼吸道湿度、温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呼吸机使用期间适宜的气道湿化方法,以降低痰粘稠度及痰培养细菌阳性率.方法 将70例机械通气超过5d的患者分实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使用呼吸机湿化装置湿化;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盐酸氨溴索行持续气道湿化.结果 实验组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出血、肺部感染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联合使用盐酸氨溴索行持续气道湿化明显优干传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机械通气气道管理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丽娟  李新萍 《广西医学》2001,23(3):539-541
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及人工呼吸机研制的改进 ,使各种呼吸衰竭的治疗疗效不断提高。进行机械通气时 ,作好气道管理是降低死亡率 ,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近年来 ,我国护理人员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对气道湿化、排痰、氧疗等方法进行了改进 ,提出了一些的新的观点。1 气道湿化的进展  气道的充分湿化对气管粘膜具有保护作用 ,纤毛运动活跃 ,能有效地排出下呼吸道的一些分泌物。正常情况下吸入气体通过鼻腔、口腔、咽喉后 ,由于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蒸发使气体得到湿化。而机械通气时 ,人工气道的建立 ,失去了气道的屏障加温湿化作用 ,使粘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排列表将62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1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液;对照组31例,采取传统的气道内定时、间断注入湿化液,比较两组的湿化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结果实验组的湿化效果不但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并发症少(P〈0.05)。结论机械通气中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明显优于传统的气道内定时、间断注入湿化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陆莉金  李建芳 《广西医学》2020,(16):2174-2177
目的观察自制新型气道湿化装置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行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25例。研究组行机械通气过程中采用新型气道湿化装置对气道进行湿化;常规组行机械通气过程中采用呼吸机湿化罐加温湿化液对气道进行湿化。比较两组患者带管时间、住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时间、痰液黏稠度、湿化液温度、每日湿化液用量、呼吸回路产生冷凝水情况、湿化效果。结果研究组带管时间、住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时间短于常规组,气道湿化效果及痰液黏稠度优于常规组,每日湿化液量少于常规组,呼吸回路无冷凝水生成(均P<0.05)。结论新型气道湿化装置能及时、有效、持续、安全地向行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内输送适宜温度的湿化液,降低痰液的黏稠度,减少呼吸回路冷凝水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保证人工气道湿化的持续性和安全性。方法:用输液泵持续向人工气道内注入湿化液,达到湿化液稳定而持续的有效湿化人工气道的功能。结果:气道内分泌物稀薄,能顺利通过吸痰管,没有结痂或黏液块咳出。结论:持续气道内注入湿化液,符合气道丢失水分后的生理需要,使气道始终处于湿化状态,此种方法湿化气道效果优于间断给药。  相似文献   

13.
林见欢  黎春常  梁肖玉 《广东医学》2006,27(12):1790-1790
人工气道建立后,完全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与湿化作用,加之人工气道患者咳嗽能力减弱,呼吸道失水增加,未经湿化的气体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下呼吸道,会导致一系列湿化不良的并发症,干燥气体的吸入还可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损伤,致使气道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呼吸道湿化是保证气道通畅的重要环节。对于无机械通气、直接在气管套管吸氧的患者而言,理想的湿化更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改良持续人工气道湿化技术在防止气道干燥、结痂引起呼吸困难中的效果。方法:根据痰液的黏稠度和性质配制湿化液,应用微量泵调节滴速持续气道内泵入。结果:改用持续人工气道湿化技术后,气道湿化效果好,无一例气道干燥结痂引发呼吸困难的发生。结论:微量泵持续湿化人工气道,使气道持续保持湿化状态,易于痰液稀释和排出,防止了人工气道的干燥结痂而引起的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最佳气道湿化方法.方法 随机选取入ICU行机械通气大于48 h、既往无肺部疾病、年龄大于18岁的脑卒中患者,分为A、B两组各10例患者.A组为试验组,采用新型MR850湿化器;B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MR410湿化器.室温控制在20℃~24℃.通气模式均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吸入氧浓度(FiO2)≤45%,呼气末正压(PEEP)≤7 cmH2O.观察两组患者的湿化效果、气管导管不同点吸入气体的温度、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气道峰压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体温、分钟通气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痰液黏稠度、气道阻力、肺部感染情况等方面均比对照组发生率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机械通气48 h后,吸入气道内的气体温度接近人体的体温,湿化效果满意,并发症少.结论 采用MR850湿化器使吸人气体的温湿度接近人体的生理水平,接近最佳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持续加温式湿化器在脱机后人工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20例脱机后仍需保留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持续加温式湿化器湿化脱机后人工气道湿化法)和对照组(微量泵持续泵入无菌注射用水湿化法)各60例,观察2组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加温式湿化器湿化脱机后人工气道湿化法效果优于微量泵持续泵入无菌注射用水湿化脱机后人工气道湿化法,具有有效减少并发症,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明显改善患者舒适度,并可减少护理工作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雷胜霞  王薇  毛利平 《吉林医学》2012,33(17):3756-3758
目的:比较持续氧气雾化湿化法与持续推注湿化法对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20例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持续推注湿化法,观察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湿化法。观察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痰液黏稠度及刺激性咳嗽、痰阻、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氧气雾化湿化法对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优于持续推注湿化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气管切开气道湿化不同方法的效果.方法 抽查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管理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各3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手工方法进行间断气道湿化,试验组采用微量注射泵进行持续气道湿化.结论 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手工方法,突出表现为气道刺激小、不易形成痰痂和肺部感染并发症少等优点,更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138-141
目的探讨微量泵持续恒温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卧床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82例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卧床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微量泵持续常温气道湿化护理,观察组予以微量泵持续恒温气道湿化护理。比较两组湿化效果、气道并发症,湿化护理前后评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结果气管切开后24 h,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湿化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气管切开后48 h、14 d,观察组的气道湿化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刺激性干咳、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气管导管堵管和呼吸做功增加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切管切开后14 d,两组PSQI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恒温气道湿化能够提高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对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卧床患者的气道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输液泵持续滴注法湿化人工气道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常人体的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有湿化和温化作用,这是呼吸系统非特异性防御功能的重要部分[1].因呼吸衰竭而需建立人工气道者,其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对吸入气体的加温与湿化作用.因此,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当前,临床上用于人工气道的湿化方法各异,效果和并发症也各不相同.2005年8月~2007年9月,对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采用输液泵持续滴注法湿化人工气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