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曹林德  廖锦元  唐勇 《华夏医学》2000,13(1):111-112
CT仿真内窥镜 (CT Virtual endoscope简称 :CTVE)技术是以螺旋 CT资料为资源 ,采用特殊的计算机软件对空腔器官内表面具有相同像素值的部分进行立体重建 ,以模拟光学纤维内窥镜效果的方式来显示其内腔的结构 ,并附加伪彩着色 ,以获得人体腔道内三维或动态三维解剖学图像的一种方法 ,1 994年 Vining[1 ] 等首先报道了 CTVE成像技术在结肠及支气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后 ,此项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拓宽。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医疗机构已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1  CTVE成像技术条件1 .1 螺旋 CT容积扫描 ,即在床进和曝光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就诊的20例进行肠镜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CT仿真内窥镜检查,分别获得检查部位的仿真内窥镜及立体剖面等3D图像,并对其成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0例患者诊断结果19例与手术结果一致,1例误诊病例,准确率为95%。CT仿真内窥镜能清楚地显示检查部位的内部结构,其成像较纤维电子内窥镜清晰,能准确反映病灶病变的位置。结论 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用于结肠患者中可准确地对病灶进行观察,能清晰准确地反映肿物表面细节,同时还能发现异常粘膜纹。采用CT仿真内窥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具有无痛、无创、快速、准确的优点,其图像显示清晰,诊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在喉部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初步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3D)及仿真内窥镜(VE)在喉部的临床应用,并与单层螺旋CT对比分析其优越性。方法:对46例患者(其中正常组8例,病变组38例)进行喉部16层CT常规扫描和多平面(MPR)重建,并分别行CTVE检查。每例患者均采用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正常组重点观察其正常解剖结构,病变组重点观察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周围结构受侵犯情况。所有病变组的观察结果均经病理和临床综合检查证实。并通过对不同重建层厚图像的比较,分析不同层厚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运用16层螺旋CT进行薄层容积扫描,MPR重建及CTVE的Auto Navigator和任意方位、任意角度旋转的成像技术可更清晰地显示喉腔内的正常解剖结构及病变的部位和形态,图像质量高,三维立体关系明确。结论:16层螺旋CT的3D及CTVE成像技术较单层螺旋CT在技术上有重大进步,能够更清晰显示喉腔内结构,大大提高了重建图像的质量,在喉部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CT仿真内窥镜(CT virtual endoscopy,简称CTVE)及纤维喉镜对喉部肿瘤的诊断结果,提高CTVE在喉部肿瘤诊断上的应用。方法:依病理结果将喉部息肉、乳头状瘤、喉癌及正常者60例分为4组,分别比较CTVE及纤维喉镜对喉部肿瘤的诊断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CTVE和纤维喉镜检查对喉部息肉、喉部乳头状瘤及喉癌的诊断无显著性差异(P>0.05);灵敏度CTVE略低于纤维喉镜,漏诊率CTVE稍高于纤维喉镜,而特异度和误诊率二者相同。结论:喉部CTVE是一种全新的无创伤性的检查喉部肿瘤的方法,其结果可与纤维喉镜相媲美,是纤维喉镜的很好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螺旋CT仿真内窥镜在喉部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为39例患者使用螺旋CT扫描后经软件处理行仿真内窥镜成像,并与纤维喉镜对照。结果喉部病变39例中CT仿真内窥镜从头端入路,显示喉内解剖结构,病变位置,形态,大小,范围情况与纤维喉镜所见基本一致,而从足端入路可显示纤维喉镜不能显示的病变声门下及气道狭窄远端情况,而对于小的,扁平病灶CT内窥镜显示欠佳。结论CT仿真内窥镜是一种无创性安全检查方法,可作为纤维喉镜的补充检查手段,具有一定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膀胱内窥镜技术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50例患者膀胱行容积扫描,利用Navigator软件对容积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形成仿真膀胱内窥镜的影像,应用Fly Throgh软件多角度观察膀胱,全部病例均行纤维膀胱镜检查。结果:MSCTVE技术显示效果满意,与纤维膀胱镜对照及手术病理证实符合率100%,较好的显示了肿瘤特征。但对浅表隆起凹陷均不如纤维内窥镜敏感。结论:MSCTVE显示肿瘤病变准确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8.
螺旋CT仿真内镜成像(CT virtual endoscopy,CTVE)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将螺旋CT扫描获得的图像进行后期处理,重建空腔脏器内表面的立体影像,达到与纤维内镜相似的效果.Satava[1]1996年率先应用该技术于支气管内腔的观察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已应用于几乎人体所有空腔脏器,超出了纤维内镜的应用范围.喉部螺旋CT仿真内镜成像拓宽了喉部病变的检查范围,作为一种新方法与喉镜结合可提高喉部病变的检出率.本文回顾分析50例CTVE成像方法及表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旨在提高喉部病变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电子束CT仿真内窥镜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0 引  言  电子束 CT(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 ography,EBCT)、仿真内窥镜成像 (EBCT virtual endoscopy imaging,EBCT- VEI)技术乃是电子束 CT与仿真内窥镜技术相结合 ,将 EBCT快速扫描所获得的大量资料 ,输入工作站后通过一系列重建处理及经管腔导航技术 (flythrough) ,使受检器官三维成像 ,逼真模拟内窥镜检查过程 ,可用于消化道、气管和鼻旁窦等部位的检查。本文对该技术作一简要介绍。1  EBCT- VEI物理学原理   EBCT由电子束扫描替代了 X线管与检测器的机械扫描 ,扫描速度较普通 CT提高几十倍。采用连续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仿真内窥镜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virtual endoscopy,CTVE)的成像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不同部位的病变行CTVE检查,层厚3-5mm,螺距1.3-1.5,重建重叠率50%,利用Navigatgor软件生成仿真内窥镜图像并与纤维内窥镜及手术对照。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了满意的CTVE图像,准确率为95%。结论:适当的检查前准备、扫描参数、阈值和观察方法是CTVE检查的关键,CTVE提供了一种无创性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电子束CT对犬心脏的三维重建。方法 犬静脉注射造影剂Ultravist后,经电子束CT增强容积扫描得到犬心脏断面图像,采用表面重建法,在PentiumⅡ主机上,完成心脏三维重建。结果 由于克服了配准等缺点,因此重建出的三维心脏精确,光滑,且能任意角度旋转。结论 为临床人体器官的重建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仿真内窥镜临床应用32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CT仿真内窥镜(CTVE)的检查方法、镜下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患者及正常人行螺旋CT容积扫描后,利用Navigator软件对容积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获得仿真内窥镜的影像,应用Fly through软件沿管腔中轴方向推进观察。全部患者均经纤维内窥镜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结果 喉、气管支气管、胃、结肠及膀胱CTVE获得类似纤维内窥镜显示的管腔器官腔壁或腔内病变形态的效果。尚能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螺旋 CT仿真内窥镜在诊断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技术。方法 :5 2例可疑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在禁食禁水至少 4 h,口服产气粉后立即进行螺旋 CT扫描。扫描参数 :层厚 5~ 7mm,螺距 1.5~ 2 mm,重建间距 2 .5~ 3.5 mm,然后输入工作站进行消化管内腔三维、多平面体积重组 (CPVR)、表面阴影遮盖 (SSD)及透明 (Raysum)重建方法。结果 :CT仿真内窥镜作为一种无创诊断手段与三维重建技术综合应用 ,对诊断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其使用效果与操作技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平扫结合重组技术诊断输尿管结石7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结合重组技术对输尿管结石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确诊的输尿管结石患者64层螺旋CT平扫资料,在工作站进行输尿管多平面及曲面重建。结果:75例共发现结石87个,肾盂输尿管移行处22个,输尿管中段35个,下段包括输尿管膀胱壁内段30个;52例见软组织边缘征,膀胱壁内段结石3例见并发膀胱充盈缺损。与横断位图像测量相比,重组图像测量结石大小,14个结石提高了分级级别。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结合重建可获得良好的输尿管成像,重组图像可校正结石大小的临床分级,为临床提供更多精准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冯骏  刘长健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1,14(6):520-521,524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血管外科等方面疾病诊断中的应作用,并比较SCTA各种成像方法的价值。方法:对43例患者进行了SCTA成像,分为两组:即血管性病变组、肿瘤及其病变与相邻血管的关系组。造影剂和扫描技术参数根据受检病变的性质、范围、部位而定。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表面成像显示(SSD)以及多平面重建(MPR)的图像重建技术。结果:SCTA可获得良好的血管成像,能满意地显示血管形态和病变,如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动脉栓塞等;能准确地诊断肿瘤下相邻血管的关系。结论:SCTA三维及二维重建成像的联合应用,可较准确地诊断多种血管性疾病,以帮助和指导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常规X线血管造影(或DSA)。  相似文献   

16.
分析10例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甲状旁腺腺瘤的CT扫描。结果发现,9例病变多位于甲状腺后方,颈动脉鞘内方,气管和食管旁沟内;瘤呈卵圆形,边界光整,较大者可坏死,囊变,少见钙化。静脉增强扫描有助于区分血管和肿瘤。提示CT系一直观的甲状旁腺腺瘤定位诊断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16层CT对进展期胃癌术前分期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CT 对进展期胃癌术前的TNM分期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60例临床诊断胃癌患者,16层CT平扫 增强扫描后进行容积重建处理,显示胃癌病变累及的部位、范围、大小、周围组织侵犯及局部淋巴结的情况,区别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进行TNM的分期. 结果 16层CT检查结果与手术及病理对照:T分期的准确性95%,能够显示黏膜及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侵犯情况;N分期准确性95.7%,淋巴结检出水平明显提高;M分期检出率达100%.CT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100%,准确性93.3%,阳性预测值93.3%. 结论 16层CT 3期增强及图像后处理分析可提高胃癌T、M分期的准确性,是胃癌术前准确分期的可靠方法.CT扫描计划合理制定及3维重建方法合理选择影响病变的清晰显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栓塞的 CT表现及演变过程 ,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方法 :采用薄层 CT扫描 ,对实验性兔肺栓塞进行不同时间间隔的影像学观察 ,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随栓塞时间的延长 ,肺野内可观察到局限性透过度增高 ,片状炎症样阴影、胸膜牵拉及胸腔积液等一系列影像学改变。肺栓塞早期局限性透过度增高区域 CT值与正常区域相比较呈下降趋势 ,并具统计学意义(P<0 .0 5)。结论 :本研究为 CT扫描应用于临床诊断肺栓塞以及为肺栓塞的动态 CT观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