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近视儿童各屈光成分值与性别、屈光度、年龄的关系。方法:3~12岁近视儿童79例140眼经门诊睫状肌麻痹后检影验光,采用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Zeiss IOL Master)测量其眼轴长度(AL)、角膜屈光力(K1、K2)、前房深度(ACD),计算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的比值AL/CR,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 近视儿童的屈光度值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P=0.59)。女性的眼轴长度明显短于男性(t=-3.00,P=0.003),角膜屈光力大于男性(K1:t=2.10, P=0.04;K2:t=2.69,P=0.008),前房深度小于男性(t=-3.78,P=0.00);② 近视屈光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488),与角膜屈光力呈负相关(K1:r=-0.262;K2:r=-0.277);③ 年龄与眼轴长度(r=0.173)、前房深度(r=0.233)呈正相关;④ 本研究近视儿童的AL/CR值为3.087±0.11,近视屈光度与AL/CR比值呈负相关(r=-0.732)。结论:在静态屈光状态下,近视儿童的屈光成分存在性别差异。儿童近视是眼轴和角膜屈光力两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随着年龄增长,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增加,角膜屈光力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调节训练对近视儿童屈光度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择6 ~12岁近视儿童患者62例(117眼),根据近视程度分为3组:Ⅰ组(<-3.00D)48眼;Ⅱ组(-3.00D~-6.00D)37眼;Ⅲ组(>-6.00D)32眼,分析进行调节训练1年后的屈光状态、年近视增长幅度的变化.结果 同原近视增长幅度比较,调节训练后,年近视增幅显著减缓(P<0.05);不同近视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调节训练能有效延缓近视儿童屈光度的发展,尤其对低中度近视患者控制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青少年近视屈光状态及变化规律,探讨近视加深的原因。方法选取确诊为近视眼的患者357例(714只眼)。按年龄段分为7~11岁、12~14岁、15~17岁、〉18岁4组,收集每例患者每年的屈光度,以等效球镜值为屈光度值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1岁、12~14岁、15~17岁、〉18岁加深的度数分别为:(0.92±0.40)D/年、(0.63±0.41)D/年、(0.48±0.29)D/年和(0.25±0.41)D/年,4个年龄段组患者近视加深度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12~14岁组与15~17岁组外,其他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儿童的屈光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加深,但不同年龄阶段近视加深的速度明显不同,即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加深的速度逐渐减慢。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了解断奶后Zmu-1:DHP和DHP两个品系豚鼠屈光状态和眼球径的发展规律。方法 首先进行3周龄两品系豚鼠屈光检测,然后选择Zmu-1:DHP品系豚鼠12只,DHP品系8只,按品系分成两组。在4-12周龄,每隔一周检测屈光度、眼轴长和角膜曲率等参数。结果 3周龄,327只Zmu-1:DHP品系豚鼠,屈光度为-5.19?.92 D,近视率达85.1%;而117只DHP品系豚鼠屈光度为2.13?.40 D,近视率仅为22.6%。4-12周龄,Zmu-1:DHP品系豚鼠近视不断加深,屈光参差>1.5D;DHP品系豚鼠屈光发育稳定。T-检验,Zmu-1:DHP品系豚鼠眼轴长度、玻璃体腔深度显著高于DHP品系,视力低于DHP品系。多因素方差分析,Zmu-1:DHP品系豚鼠散光随时间变化显著(P<0.01),而DHP品系不显著(P=0.07)。相关性分析,Zmu-1:DHP品系豚鼠屈光状态与眼轴长相关系数为-0.79(P<0.01)、与玻璃体腔深度相关系数为-0.75(P<0.01);而DHP品系相应相关系数为-0.19(P=0.09)和-0.34(P<0.01)。结论 Zmu-1:DHP品系豚鼠近视高发,正视化过程难以完成,其近视与眼轴长度和玻璃体腔深度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近视性弱视患者在视知觉学习治疗中近视屈光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2006~2009年在广西视光中心弱视门诊行视知觉学习治疗的近视性弱视患者54例(98只眼),前瞻性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近视屈光度,并对治疗前后屈光动态按患者弱视程度、近视程度和疗效等特征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1)近视性弱视视知觉治疗后的球镜和等效球镜高于治疗前(P〈0.01);球镜、等效球镜的年均变化为(0.52±0.79)D/年和(0.54±0.81)D/年;等效球镜年均增长在1.00 D以内者占76.53%,年均增长超过1.00D者占23.47%.(2)轻、中、重度弱视的球镜和等效球镜动态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柱镜动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轻、中、重度近视弱视眼的球镜、柱镜和等效球镜动态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疗效的弱视眼屈光度动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球镜和等效球镜呈现出从无效到治愈逐渐降低趋势.结论 近视性弱视视知觉治疗后近视屈光度增长,且主要来自于球镜的增长,弱视重度弱视屈光动态变化超过轻、中度弱视,不同近视程度和疗效弱视眼的"近视化"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儿童的屈光度及屈光参数变化规律相关性。方法:采用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器测定800名儿童眼W-W、ACD、K2、K1、AL指数,并接受电脑验光处理,根据眼睛SE指数,将其分远视、正视、低度近视、中度近视、高度近视等五个组,把数据录到到相应软件中进行分析,探讨屈光度和年龄不同组之间生物参数之间相关性。结果:经分析后得知,低度近视和中度近视、高度近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和中度近视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和高度近视之间K2、K、ACD指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和中度近视之间K2、K、W-W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后得知SE、ACD、AL之间存存在较强相关性(P0.01),SE和W-W指数之间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在儿童中,其屈光发育过程中,屈光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AL指数上升,5岁-12岁的儿童出现轴性近视较为常见,且W-W、ACD、K2、K1指数对屈光度变化也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视眼的屈光度、眼轴、角膜屈光力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近视眼的屈光度、眼轴、角膜屈光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近视的成因。方法:将204例(348只眼)近视患者分为三组:低度近视组62眼(屈光度<-3.0D);中度近视组159眼(屈光度-3.0D~-6.0D);高度近视组127眼(屈光度>-6.0D)。测量患者眼的屈光度、角膜屈光力及眼轴,与近视程度、角膜屈光力、眼轴的关系。结果:在低度近视组,62只眼屈光度与眼轴长度无显著相关性,而屈光度与角膜水平径、垂直径屈光力呈正相关(P<0.05),相关具有显著性;在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屈光度与眼轴长呈正相关(P<0.05),相关具有显著性,且随近视度数的增加,与眼轴长的相关系数呈递增趋势,而中、高度组患者眼屈光度与角膜水平径及垂直径屈光力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中,低度近视眼患者受角膜屈光力的影响相对较大,而眼轴的作用甚微;在中、高度近视眼患者中,眼轴长是影响近视程度的主要因素,而角膜屈光力几乎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学龄期近视儿童眼前节生物学参数之间,以及与近视屈光度、眼轴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眼科门诊7~15岁双眼近视儿童631例,均选取右眼。所有儿童均使用复方托吡卡胺麻痹睫状肌后检影验光并计算获得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通过索维眼科光学生物测量仪检测获得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角膜曲率(keratometry,K)、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并计算获得眼前节长度(anterior ocular segment length,AnL)、 LT/AL、 ACD/AL、AnL/AL、AL/角膜曲率半径(corneal radius,CR)值,比较各数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低度、中度及高度近视组,SE(F=571.843,P < 0.01)、AL(F=71.248,P < 0.01)、AnL(F=4.678,P < 0.05)、ACD/AL(F=7.786,P < 0.01)、AnL/AL(F=14.165,P < 0.01)、AL/CR(F=135.263,P < 0.01)、LT/AL(F=4.705,P < 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和ACD呈正相关(r=0.208,P < 0.01),和K值呈负相关(r=-0.451,P < 0.01)。AL和LT、AnL之间无显著相关性。ACD和LT呈负相关(r=-0.378,P < 0.01)。SE和AL、LT均呈负相关(r=-0.696,-0.128,P < 0.05)。SE和K值无相关性,但控制变量AL后,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667,P < 0.01)。SE和LT/AL、AnL/AL均呈正相关(r=0.268,0.465,P < 0.01),和AL/CR比值呈负相关(r=-0.826,P < 0.01)。控制变量AL后,SE和LT/AL呈负相关(r=-0.349,P < 0.01),和AnL/AL则无相关性。结论:随着近视屈光度的增加,眼前节各屈光成分也发生相应改变,但相较眼轴的增长,眼前节结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9.
王颖君  吴慧锋  赵丹  龚余丹  韩亮 《浙江医学》2015,37(2):91-93,97
目的 观察儿童眼轴长度(AXL)、角膜曲率(K)、前房深度(ACD)等屈光参数以及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特点。方法 收集64 例(64 眼)汉族近视儿童的资料(6~12 岁),以右眼为研究对象,采用散瞳验光测定屈光不正度数并计算等效球镜度数(SE)、角膜地形图测定并计算K 值、A 超测定AXL和ACD。角膜像差通过角膜地形图数据转换成Zernike多项式获得。所有病例均跟踪随访观察1 年,对比1 年前后的各参数的变化,分析各屈光参数与高阶像差间的相关性。结果 患儿1年后出现显著近视化方向漂移,以眼轴延长为主要特征,ACD 亦有显著加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角膜高阶像差则无显著变化(P>0.05)。入选时角膜Zernike 3阶总像差与SE 显著相关(P<0.01),Z(4,0)球差与SE 也显著相关(P<0.05)。1年后,角膜像差与SE 及各屈光参数无显著相关性(均P >0.05)。结论 儿童在青少期近视化进展显著,且以眼轴延长为主要特征,而角膜高阶像差与近视化发展的相关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儿童屈光性弱视波前像差的特点,探讨波前像差在屈光性弱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83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经1%阿托品散瞳3d后进行检影验光,电脑验光、20d后复光,获得矫正视力,并行波前像差检查,观察各类高阶像差的分布,近视、远视及散光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弱视程度与高阶像差的关系。结果眼球总RMS(波前像差的均方根)值与屈光度呈正相关(P<0.05),随散光度的增加,高阶像差中的三叶散光、慧差、球差都增加(P<0.05)。结论像差随屈光度数的增大而增大,散光度数对高阶像差有明显的影响。高阶像差分析有助于了解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