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神经梅毒(NS)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自1999年1月至2012年5月间住院期间确诊的37例N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自2006年以来,诊断NS患者数明显上升.确诊病例中发病年龄中位数45(27~71)岁,男女比例为2.4∶1.其中3例合并HIV感染.无症状NS5例(占13.5%),有症状脑膜炎型11例(占29.7%),脑膜血管梅毒7例(占18.9%),实质性NS14例(占37.8%),其中麻痹性痴呆10例,脊髓痨4例.37例患者CSF TPHA均为阳性,26例(占70%)RPR阳性.平均脑脊液压力149mmH2O,8例(占22%)脑脊液压力升高(≥180mmH2O);13例(占35%)脑脊液白细胞数〉10/μl;平均脑脊液蛋白0.78g/L,24例(占65%)蛋白升高(〉0.5g/L);接受青霉素及头孢曲松治疗、随访记录完整的17例患者中,11(36%)例临床症状改善,10例脑脊液蛋白及异常淋巴细胞增多改善,7例RPR滴度下降或转阴.结论 近年来神经梅毒发病率升高,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脑脊液检查为诊断NS的主要手段.对于HIV患者,应提高对神经梅毒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2.
赵金柳  肖文 《基层医学论坛》2016,(32):4483-4485
目的:探讨晚期梅毒患者治疗后的血清学反应。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123例为有症状的神经梅毒,9例患者为无症状神经梅毒,21例为隐性梅毒。分析患者治疗后血清及脑脊液 RPR 滴度变化,比较滴度升高患者与未升高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1个月时复查 RPR 滴度,48例患者滴度升高,占31.4%;15例患者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余升高2倍。48例滴度升高的患者,隐性梅毒患者4例,无症状神经梅毒1例升高,有症状神经梅毒43例,有症状神经梅毒治疗1个月后滴度升高比例最高。123例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复查脑脊液 RPR,7例患者脑脊液 RPR 滴度升高,占5.7%。男性,年龄36岁~45岁的患者,治疗后 RPR 滴度升高的发生率更高(P<0.05或<0.01)。结论晚期梅毒患者经正规驱梅治疗后1个月,有部分患者 RPR 滴度反而上升,临床上应予以重视,必要时进行重复驱梅治疗,以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1):22-25
目的对比HIV阳性与HIV阴性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HIV阳性和HIV阴性经腰椎穿刺明确为神经梅毒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梅毒治疗史、病程、实验室检查结果、神经梅毒分型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IV+组375例,HIV-组141例。HIV+组男性363例(96.80%)多于HIV-组的92例(65.25%)(P0.001),HIV+组中位年龄35(30,42)岁小于HIV-组的56(48,64)岁(P0.001)。HIV+组Log2血RPR滴度的倒数≥32共282例(75.20%)多于HIV-组的67例(45.16%)(P0.001)。HIV+组脑脊液TPPA阳性260例(53.33%)及Log2脑脊液RPR滴度的倒数≥1的共53例(14.13%)均少于HIV-组的131例(92.91%)及72例(51.06%)(P0.001)。HIV+组脑脊液糖、氯化物均低于HIV-组(P0.001)。HIV+组无症状神经梅毒345例(92.00%)多于HIV-组的60例(42.55%)(P0.001)。HIV+组脑血管炎型8例(2.13%)、脑实质型7例(1.87%)均少于HIV-组的22例(15.60%)、56例(39.72%)(P0.001)。结论 HIV阳性神经梅毒中男性患者、血RPR1∶32、无症状神经梅毒均多于HIV阴性者。而HIV阴性神经梅毒的年龄、脑脊液TPPA阳性率、RPR阳性率、细胞数、蛋白、糖、氯化物、脑血管型和脑实质型发病率均高于HIV阳性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神经梅毒治疗后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test,RPR)滴度变化替代脑脊液检测预测疗效的可行性。方法:治疗47例符合条件的神经梅毒患者后,记录6个月的血清RPR滴度及脑脊液异常,并分析治疗前不同血清RPR滴度下有效预测值的差异。结果:治疗后6个月,26例(55.3%)患者血清RPR治疗有效,37例(78.7%)患者脑脊液异常治疗有效,治疗前血清RPR≥1∶16的患者组血清RPR滴度变化更能预测脑脊液异常的变化。结论:在高血清滴度的患者中,血清RPR可以替代脑脊液检查预测神经梅毒患者的疗效,避免过多腰椎穿刺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HIV和(或)AIDS(HIV/AIDS)合并HBV和(或)HCV(HBV/HCV)感染者肝损伤22例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HIV/AIDS合并HBV/HCV感染者的临床特点及肝损伤情况。结果 22例HIV/AIDS合并HBV/HCV感染者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除多种机会性感染外,HIV/AIDS合并HBV/HCV感染可导致慢性肝损伤,表现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从而影响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进行。结论对HIV/AIDS合并HBV/HCV感染者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肝功能评估,如肝功能较差,在选择和制定HAART方案时,需剔除损伤肝脏的药物;调整HAART方案时,不可随意停用对HBV/HCV病毒有影响的药物,以避免肝损伤的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血RPR对无症状神经梅毒发生的预测作用。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进行腰椎穿刺的HIV阴性且无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的梅毒患者共126例,其中无症状型神经梅毒患者59例,非神经梅毒的普通梅毒患者67例。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脑脊液白细胞和脑脊液蛋白含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NLR和血RPR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计算Youden指数并确定诊断最佳截断值。结果 (1)无症状神经梅毒组血清RPR、NLR、脑脊液白细胞和脑脊液蛋白含量均高于非神经梅毒的普通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8~16)vs. 4(2~8);(2.86±1.07) vs. (2.17±0.78);10(7~18)vs. 2(2~4);34(25.9~45.0)vs. 23.4(16.3~33.4),均P<0.05]。(2)NLR和血清RPR诊断无症状神经梅毒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3、0.753,灵敏度分别为0.695、0.831,特异度分别为 0.672、0.552。结论 NLR和血RPR与神经梅毒密切相关。血NLR在预测无症状神经梅毒的特异度高于血RPR。高水平NLR(NLR≥2.2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无症状神经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几种诊断方法对无症状神经梅毒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32例病期大于1年的潜伏梅毒、复发梅毒、血清RPR持续阳性的无神经症状的梅毒患者抽取脑脊液并进行脑脊液(CFS)白细胞和蛋白常规和梅毒实验室试验(VDRL)、梅毒血清快速反应素试验(RPR)、荧光密螺旋体抗体(TPPA)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2例梅毒患者CFS五项检测,有21例出现阳性,其中5项全部阳性有1例,3项阳性4例,2项阳性4例,1项阳性12倒;常规检测发现7例异常(21.88%),其中3例(9%)蛋白和5例(16%)白细胞升高,5例(16%)VDRL阳性患者同时出现RPR和TPPA阳性,7例(22%)RPR阳性患者同时出现TPPA阳性,17例(53%)TPPA阳性有10例其它4项皆为阴性。结论病期大于1年复发梅毒、血清RPR持续阳性患者其脑脊液存在异常,可能存在无症状神经梅毒,应及早采取神经梅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test, RPR)阴性梅毒患者发生神经梅毒的可能性。方法 选取2015—202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皮肤科血清RPR阴性的梅毒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 共纳入血清RPR阴性的梅毒患者58例,其中男23例,女35例,年龄21~75岁,平均(43.1±12.1)岁,平均病程(5.1±1.7)年。早期梅毒患者1例(1.7%),晚期41例(70.7%),不明分期16例(27.6%);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27例(46.6%);驱梅治疗患者54例(93.1%),未经治疗4例(6.9%);重复驱梅治疗患者15例(25.9%)。腰椎穿刺结果显示,5例患者疑似神经梅毒,均出现脑脊液WBC升高,其中1例脑脊液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 TPPA)阳性;3例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其中2例经头孢曲松强化驱梅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2例在腰穿前3~6个月血清RPR阳性,RPR波动于1∶1~1∶2。结论 血清RPR阴性梅毒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杭州市西溪医院收治的88例诊断为AIDS合并PSM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AIDS合并PSM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DS合并PSM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纳入患者平均年龄(37.34±11.24)岁,以男性为主(89.77%)。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合并疾病由多到少依次为口腔念珠菌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结核、曲霉菌感染、慢性乙型肝炎、肺孢子虫病。死亡患者15例,占比17.05%。62.50%的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个/μl。消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RNA≥105copies/ml均为AIDS合并PSM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AIDS合并PSM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易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消瘦、HIV RNA≥105 copies/ml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王永新 《中外医疗》2014,(27):195-196
目的探究成人HIV/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为HIV/AIDS合并肺结核提供诊治基础。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HIV/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98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实验室检查、血清抗体测定、CD4细胞计数测定、影像学检查等临床分析,观察其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98例患者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出现率达69.39%,咳嗽、咳痰、咯血呼吸系统症状出现率达94.90%;抵抗力严重下降出现率达100%,在检查方面抗HIV阳性率为100%,但仅有39.8%的患者PPD和痰涂片阳性。还有少部分患者出现白细胞和CD4淋巴细胞的异常。此外(80.61%)患者X线提示双肺肺肺纹理不清。CT检查提示63.27%出现不同程度的肺部空洞和弥漫浸润性病灶和多发肺内结节,50.00%例患者有淋巴结肿大,12.24%肺空洞,9.18%)患者出现粟粒性阴影,1.02%)患者出现肺门占位性病变。结论大多数该病症患者均会出现全身症状、呼吸道症状和免疫力下降、肺部影像学异常等特点。所有人抗HIV均为阳性,其中一部分患者会出现白细胞和CD4淋巴细胞计数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