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述博  张本斯 《骨科》2015,34(5):569-573
摘要 目的 探讨匹伐他汀在防治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雄性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n=10),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匹伐他汀预防组(1 mg·kg-1·d-1)和匹伐他汀大剂量(3 mg·kg-1·d-1)治疗组、小剂量(1 mg·kg-1·d-1)治疗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通过皮下注射野百合碱55 mg·kg-1,诱导大鼠形成肺动脉高压。8周后,比较各组存活率、平均肺动脉高压(mPAP)、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B(PDGF B)、Rac1mRNA的表达及白细胞介素 6(IL 6)分泌水平。结果匹伐他汀预防组、正常对照组大鼠均存活,匹伐他汀小剂量治疗组、大剂量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60.0%,80.0%,40.0%(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匹伐他汀治疗组mPAP均降低(均P<0.01),肺组织PDGF B表达、IL 6分泌及Rac1基因表达均降低(均P<0.01)。结论匹伐他汀可能是通过对Rac1基因和PDGF B表达的调节以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抑制IL 6分泌等机制防治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大鼠肝卵圆细胞端粒酶活性,探讨端粒酶表达与卵圆细胞增殖分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2-AAF/PH模型诱导大鼠卵圆细胞增殖,改良的胶原酶灌注结合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用细胞免疫荧光和电镜鉴定卵圆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卵圆细胞端粒酶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其意义.结果 采用2-AAF/PH模型成功诱导大鼠卵圆细胞增殖.分离的卵圆细胞核大,卵圆形,胞质少,呈铺路石样生长.电镜发现细胞核质比大,胞质内细胞器少且发育不成熟.细胞免疫荧光结果表达OV-6、AFP、CK-19、albumin、c-kit.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表达在门静脉周围增殖的卵圆细胞核内,随着卵圆细胞逐渐向肝细胞方向分化,TERT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大鼠正常肝组织TERT mRNA表达水平最高,为LE-6卵圆细胞的2.27倍;分离的卵圆细胞TERT mRNA表达水平为LE.6卵圆细胞的1.26倍;采用2μg和4μg细胞提取物分析细胞的端粒酶活性,随着LE-6卵圆细胞传代次数的增加,由24代传至40代,端粒酶活性由△A=1.05、1.15降低到△A=0.25、0.45(t=17.74,12.38,P<0.05).结论 卵圆细胞具有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可能是卵圆细胞维持其增殖能力和多分化潜能的一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神经上皮肿瘤中端粒酶活性及其调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You Y  Pu P  Peng Q  Xia Z  Huang Q  Wang C  Wang G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2):90-93
目的 研究神经上皮肿瘤的端粒酶活性及其RNA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 TERT)的表达水平,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开拓思路。方法 改良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及RT-PCR法检测65例神经上皮肿瘤患者肿瘤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及其RNA和hTERT表达水平,并与8例正常脑组织的标本进行对照。结果 神经上皮肿瘤端粒酶阳性率为61.5%(分别r=0.607,r=0.678,均P<0.01)。结论 端粒酶活性及hTERT与神经上皮肿瘤恶性程度有关;hTERT是调节端粒酶活性的关键酶。  相似文献   

4.
Jia CK  Zheng SS  Shi SH  Zhang AB  Xie HY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7):1052-1055
目的 研究肝移植后环孢素对核因子κB (NF κB)的活性与γ干扰素 (IFN γ)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的方法 ,分别测定移植后环孢素处理前后脾细胞NF κB的活性及移植肝中IFN γmRNA的表达。结果 大鼠原位肝移植后 ,在Wistar Wistar同基因移植组中 ,仅在 5d和 7d时间段检测到较低的NF κB活性 ,各时间段肝组织中仅有较弱的IFN γmRNA表达 ;SD Wistar急性排斥组中 ,各时间段均检测到明显的NF κB活性 ,肝组织的IFN γmRNA也处于高表达状态 ;SD Wistar急性排斥加用环孢素治疗后 ,显著的抑制了NF κB的活性 (P =0 0 0 1) ,肝组织IFN γmRNA的表达也同样受到显著抑制 (P <0 0 0 1) ,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r =0 815 ,P <0 0 1)。结论 原位肝移植后IFN γmRNA表达的变化 ,至少部分是由于NF κB活性改变所致 ,环孢素可以降低NF κB活性 ,进而抑制IFN γmRNA表达 ;阻断NF κB分子途径是治疗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茯苓醇提取物抗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茯苓醇提取物对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Wistar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 ,建立异位 (腹腔 )心脏移植模型 ,移植前按组分别以橄榄油、茯苓醇提取物及环孢素A灌胃 ,并设SD大鼠空白对照组。术后观察移植心的存活时间 ,测定各组术后第 7d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 2 (IL 2 )和γ干扰素 (IFN γ)含量以及CD3+、CD4 +、CD8+细胞和CD4 +细胞与CD8+细胞的比值 (CD4 +/CD8+) ,并观察移植心的病理变化。结果 接受茯苓醇提取物 2 5mg·kg-1·d-1或 5 0mg·kg-1·d-1灌胃的大鼠 ,移植心存活时间显著延长 ,病理损害程度减轻 ,外周血IL 2及IFN γ的含量以及CD3+、CD4 +、CD8+细胞百分比和CD4 +/CD8+比值降低 ,与环孢素A 5mg·kg-1·d-1灌胃的结果相当。结论 茯苓醇提取物对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羟喜树碱(OPT)和环孢素A(CsA)对异基因心脏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协同抑制作用。方法 以纯系SD大鼠为供者,纯系Wistar大鼠为受者,行异体颈部异位心脏移植。40只受者大鼠心脏移植后随机分成4组。A组接受安慰剂。B组接受 OPT1.0mg·kg-1·d-1,腹腔注射。E组接受CsA 10mg·kg-1·d-1,导管灌胃。F组联合应用OPT和CsA,方法剂量同B、E组。结果A组平均存活期为(6.05±0.76)d,B组为(11.45±1.99)d,E组为(14.45±4.85)d,F组有5只大鼠平均存活期为(45.00±19.43)d,另5只大鼠在移植60d后停用OPT和 CsA,存活期超过730 d,并经试验证明形成特异性免疫耐受。结论OPT和CsA的联合应用显著降低异基因大鼠心脏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明显延长心脏移植存活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53蛋白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明确p53蛋白与端粒酶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将取自于瘢痕疙瘩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标本随机分成A、B两组。A组:采用腺病毒介导法,将野生型p53基因转染至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B组:未将野生型p53基因转染至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用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两种方法检测A、B两组成纤维细胞中p53蛋白的表达,用TRAP-ELISA法检测A、B两组成纤维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结果A组的成纤维细胞中p53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B组;而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53蛋白能够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残余肾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影响。 方法 采用5/6肾大部切除大鼠模型,分别给予5 mg·kg-1·d-1(n=8)、10 mg·kg-1·d-1(n=8)、20 mg·kg-1·d-1(n=8)的atRA灌胃。单纯肾大部切除非干预组(NX组,n=8)和假手术组(sham组,n=8)为对照。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肾皮质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肾组织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R)水平。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激活蛋白1(AP-1)亚单位c-jun和c-fos 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 atRA 灌胃10周时, 3种剂量atRA组收缩压明显低于NX组(P < 0.05),但不同剂量atR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X组大鼠肾皮质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显著高于sham组(P < 0.05)。atRA治疗组肾皮质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显著低于NX组,其中20 mg·kg-1·d-1组二者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剂量组。atRA抑制残肾皮质AT1R表达约30%,而20 mg·kg-1·d-1剂量组AT1R表达水平最低。atRA组AP-1亚基c-jun和c-fos mRNA表达显著低于NX组(P < 0.05)。 结论 atRA能明显抑制5/6肾大部切除大鼠肾皮质RAS主要成分的高表达。  相似文献   

9.
聂寒  苏珂  龙艳  蒋姗姗 《骨科》2015,34(5):593-597
摘要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功能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青蒿琥酯小剂量组(10 mg·kg-1·d 1)、中剂量组(20 mg·kg-1·d 1)、大剂量组(30 mg·kg-1·d-1),依那普利组(10 mg·kg-1·d-1)。采用高糖高脂饮食联合一次性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法建立2型糖尿病肾病模型。分别干预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糖、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等评估肾功能情况;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检测大鼠血清MCP 1、TNF α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24 h尿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糖均一定程度下降(均P<0.01),尤以青蒿琥酯中、大剂量组下降更显著(均P<0.01)。模型对照组MCP 1及TNF α的含量分别为(181.71±23.06),(3.98±0.24) pg·mL-1;青蒿琥酯小剂量组分别为(157.47±38.53),(3.14±0.38) pg·mL-1,中剂量组分别为(138.65±18.03),(2.58±0.11) pg·mL-1,大剂量组分别为(105.09±12.64),(2.25±0.16) pg·mL-1,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青蒿琥酯对2型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是通过减少炎性因子MCP 1、TNF α的分泌,抑制肾脏炎性反应,调节肾功能,缓解肾脏的病理损伤,从而延缓肾脏病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端粒酶的3种组分与其活性的关系,探讨端粒酶激活的关键因素。方法:采用TRAP法检测大肠癌组织及相邻正常黏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用RT-PCR检测端粒酶3种组分的表达。结果:在64例(85.33%)癌组织中检测到端粒酶活性,正常黏膜中没有端粒酶活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hTR和TP1基因的表达在癌组织和正常黏膜没有差别,hTERT在癌组织中的表达要明显高于正常黏膜,差别具有显著性(P<0.01),hTERT基因表达强度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结论:大肠癌端粒酶活性表达具有肿瘤特异性,hTERT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粘膜,大肠癌中端粒酶活性和hTERT基因表达强度密切相关,hTERT基因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端粒动力学改变与端粒酶活化间的关系及其在大肠癌形成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TRAP-ELISA法检测58例大肠癌及其中30例相应癌旁组织、远癌切端肉眼正常粘膜组织和6例良性大肠疾患端粒酶活性。Southern-blot-ECL法对上述30例大肠癌患者T、P、N不同位点和6例良性大肠疾患的粘膜进行平均端粒长度测定结果 T组TRFS值较P、N组明显缩短,而端粒酶活性表达T组(91.4),  相似文献   

12.
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对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对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CR-CLISA法检测尿液中脱落的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并以肾癌及非肿瘤患者的尿标本对照。结果:59例尿路上皮癌患者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率为88.1%,而肾癌患者为10.0%,非肿瘤患者为20.0%,前者与后两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分化程度及不同临床分期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亦是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我们应用中药复方雷公藤对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防治作用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造模及分组:将6周龄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正常组(A组,n=15)与DN组(n二45)。DN大鼠予以链豚佐菌素45mg/kg腹腔注射,72h后,测血糖31389mmo/L者纳人实验用鼠,再分为模型组(B组)、苯那普利组(C组,sing·kg’·d-’/灌胃)、复方雷公藤组(D组,以混悬液1.8g·kg-’·d-‘灌胃),各组n二15。A、B两组以等量蒸馏水灌胃。于实验第1、2、4周末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粒酶活性及其亚单位表达水平与人胰腺癌发生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银染法(PCR-银染,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CR-ELIS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DNA测序等技术,对24例人胰腺癌中端粒酶活性及其亚单位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24例胰腺癌标本中端粒酶活性及hTERTmRNA表达表达阳性率为87.5%、83.3%,而癌旁组织为12.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hTERTmRNA的表达是人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关键性因素。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的转移及临床分期明显相关。结论:端粒酶参与了胰腺癌的寻生;hTERTmRNA表达水平的上调可在胰腺癌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人胰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及临床病理特征有关,且有助于判断胰腺癌的恶性程度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反义人端粒酶RNA组分基因对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克隆人胃癌细胞端粒酶RNA组分(hTR)基因片段并构建其正交和反义真核表达载体,研究反义端粒酶RNA对人胃癌细胞株MKN-45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RT-PCR方法从人胃癌细胞株MKN-45中扩增出人hTR部分cDNA序列,将该片段分别正向的反向插入PEF6V5-His-TOPO载体后构建人端粒酶RNA组分(hTR)基因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随后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该正,反义载体转染入人胃癌细胞株MKN-45,用TRAP法观察后端粒酶活性的改变。结果 所克隆的基因片段其碱基序列与献报导完全一致,且插入载体的方向完全正确。与正常对照,转染正义载体,空载体比较,转染反义载体端粒酶活性显下降。结论 本实验已成功克隆和人端粒酶RNA组分(hTR)基因的部分序列并成功构建hTR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而且反义端粒酶RNA能有效降低人胃癌细胞株MKN-45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环孢素A对原位肝移植后干扰素γ基因转录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利用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设立同基因对照组 (Ⅰ组 )、急性排斥组 (Ⅱ组 )和环孢素A治疗组 (Ⅲ组 )。分别于移植后 1,3,5 ,7,12d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方法测定移植肝组织中IFN γmRNA的表达 ,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方法测定脾细胞的活化T细胞核因子 (NFAT)和核因子κB(NF κB)的DNA结合活性 ,并以病理形态学变化作参照。结果 Ⅱ组移植后各时点脾细胞NFAT和NF κB的DNA结合活性较Ⅰ组明显增强 (P <0 0 5 ) ,IFN γmRNA表达明显增高 (P <0 0 5 )。Ⅲ组移植后NFAT和NF κB的DNA结合活性较Ⅱ组明显减弱 (P <0 0 5 ) ,IFN γmRNA表达明显降低 (P <0 0 5 )。NFAT和NF κB的DNA结合活性与IFN γmRNA转录水平间均表现出良好的相关关系 (r =0 781,r =0 815 ,P <0 0 5 )。结论 原位肝移植后NFAT和NF κB活性变化是环孢素A调节IFN γ基因转录的重要机制。阻断NFAT和NF κB分子途径是治疗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用补体裂解片断C4d监测大鼠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补体裂解片断C4d在监测大鼠肾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以封闭群Wistar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将42只受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A组在肾移植术后10d内给予小剂量环孢素A(5mg·kg-1·d-1)治疗;B组除使用环孢素A外,另给予霉酚酸酯10mg·kg-1·d-1灌胃。术后第3、5和10周观察各组移植肾形态变化及移植肾组织中C4d沉积情况。结果从术后第3周起,A组开始出现轻微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明显。B组于术后第5周开始出现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程度轻于A组。术后第3周A组即出现明显C4d沉积,至第10周时沉积已较广泛。B组也有C4d沉积,但沉积程度较A组同时段轻(P<0.05)。结论移植肾组织中C4d的沉积早于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可作为预测慢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hTERT激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肾清饮对大鼠肾问质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5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和药物干预组,药物干预组包括肾清饮预防组(S组)、肾清饮低剂量组(SL组)、肾清饮高剂量组(SH组)、苯那普利组(B组)、肾清饮+苯那普利组(S+B组),每组8只。对M组和药物干预组大鼠采用腺嘌呤灌胃法建立肾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M组给予腺嘌呤灌胃,第4~6周给予蒸馏水灌胃;S组前3周同时给予腺嘌呤及肾清饮(0.4ml/d)灌胃,每毫升肾清饮含生药2.4g,第4~6周给予肾清饮(0.4ml/d)灌胃;SL组和SH组前3周给予腺嘌呤灌胃,第4~6周给予肾清饮灌胃,剂量分别为0.4ml/d和1.2ml/d;B组前3周给予腺嘌呤灌胃,第4~6周给予盐酸苯那普利灌胃,剂量为10mg·kg^-1·d^-1;S+B组前3周给予腺嘌呤灌胃,第4~6周同时给予盐酸贝那普利(10mg·kg^-1·d^-1)及肾清饮(0.4ml/d)灌胃。比较各组大鼠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h尿蛋白定量、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肾组织病理学表现、问质纤维化指数评分及肾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表达。结果与C组相比,M组SCr、BUN、24h尿蛋白定量和血浆ET-1水平及肾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B1(TGF-β1)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M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SCr、BUN、24h尿蛋白定量和血浆ET-1水平及肾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TGF-β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减轻(P〈0.05);各药物干预组之间相比,s组SCr、BUN、24h尿蛋白定量和血浆ET-1水平及肾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TGF-131mRNA表达降低最显著(P〈0.01)。结论肾清饮可延缓肾间质纤维化,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20.
前列腺穿刺物端粒酶活性测定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前列腺穿刺物端粒酶活性,探讨其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1例可疑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前列腺穿刺,对穿刺物行端粒酶活性测定及病理检查。端粒酶活性采用端粒重复放大程序(TRAP)PCR银染色法作定性检查,同时采用TRAP-PCR ELISA法作半定量测定。结果:26例前列腺癌患者中,端凿酶活性检测阳性22例,阳性率为84.6%,平均活性值为0.4506;15例非前列腺癌患者中,阳性4例,阳性率为26.7%,平均活性值为0.1263。两组之间端粒酶表达率及活性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癌旁组织17例,阳性2例(11.8%)。前列腺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肿瘤分级、分期及术前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无关(P>0.05)。结论:前列腺穿刺物端粒酶活性测定是一种诊断前列腺癌的有用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