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锥体外系和部分功能区的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变化及其与PD的关系.方法 PD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按Hoehn-Yahr分级量表将20例双侧症状患者作为中晚期PD组,10例单侧症状PD患者作为早期PD组.选取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名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MR头部平扫和DTI检查.在FA图和ADC图上测量各兴趣区(双侧黑质、红核、苍白球、壳核、尾状核、丘脑、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扣带回、额叶白质和中央前回)的FA值和ADC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D组的黑质、尾状核、丘脑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中晚期PD组的中央前回的FA值较对照组和早期PD组明显减低(P<0.05),中晚期PD组的扣带回的FA值低于对照组(P<0.05);中晚期PD组、早期PD组与对照组其余兴趣区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病变的严重程度与黑质FA值呈负相关(r=0.039,P=0.025).3组之间各兴趣区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病情级别的增加,ADC值呈增高趋势.结论 黑质、尾状核、丘脑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有助于PD的早期诊断;DTI可为PD的在体研究提供更多与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有关的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双侧丘脑和双侧基底节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变化,评价DTI技术用于早期PD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PD患者26例为PD组,按Hoehn-Yahr分级量表将患者分为PD组1和PD组2;健康志愿者26例为对照组;常规行MR头部平扫和DTI检查,比较双侧丘脑、基底节区的部分各向异常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PD组尾状核和丘脑的部分各向异常分数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D组兴趣区的ADC值在各组之间、病变双侧之间和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随着病情级别的增加,ADC值呈增高趋势。结论:磁共振DTI的尾状核、丘脑的FA值有助于PD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扩散张量成像(DTI)与扩散峰度成像(DKI)诊断帕金森病(PD)患者脑白质损伤的价值。方法 对45例PD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人群(对照组)进行磁共振DTI及DKI检查扫描,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将PD患者分为认知功能未受损者20例(PD-Cu组)和轻度认知障碍(MCI)者25例(PD-MCI组)。应用FMRIB′s Software Library(FSL)软件中的dtifit功能计算各向异性分数(FA)等DTI相关标量指标;应用扩散峰度估计器(DKE)计算平均峰度(MK)等DKI相关标量指标;通过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TBSS)方法分别比较PD-Cu组与对照组、PD-MCI组与PD-Cu组之间的脑白质纤维束差异。结果 PD-Cu组与PD-MCI组患者的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MSE)评分、MoC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PD-Cu组脑白质纤维束FA值、MK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D-Cu组比较,PD-MCI组脑白质纤维束FA值、MK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大脑微结构变化。方法 对40例PDSD患者(SD组)和20例PDNSD患者(NSD组)采用帕金森病相关量表评估运动症状(MS)和非运动症状(NMS),分析DTI的FA与SD的关系。结果 SD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PD-NMS)筛查问卷(NMSQ)总分较NSD组高,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总分较NSD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D患者PDSS评分与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NMSQ总分呈负相关(r=-0.64、-0.63、-0.46,P均<0.01);SD组FA值较NSD组降低的脑区有右侧丘脑前辐射、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右侧边缘叶、右侧下丘脑及右侧杏仁核、右扣带回纤维、右内侧丘系;SD组睡眠障碍程度与右侧丘脑前辐射FA值呈负相关(r=-0.38,P=0.04)。结论 PDSD患者参与睡眠调节的大脑微结构病变明显,病变与PDSD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可利用DTI对病情进行评估,并可能会成为早期诊断睡眠障碍PD患者的影像学标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上灰质核团和脑白质的纹理分析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病情发展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前瞻性分析30例PD患者与22例正常对照者进行DTI扫描,工作站后处理得到两组的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在ITK-SNAP软件上勾画ROI,包括双侧尾状核头、苍白球、壳核、黑质、红核、小脑齿状核和双侧半卵圆区,用A.K软件进行纹理特征的提取,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aximum relevance minimum redundancy,mRMR)选择5个联合诊断效能最高的纹理特征,并构建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建立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并用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评估.降维所得的纹理特征与PD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及病程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Hoehn-Yahr(H-Y)分级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降维选择后得到的5个纹理特征,ROC分析得出其独立预测PD的曲线下面积(AUC)范围为0.692~0.871,构建PD预测模型,该模型的AUC、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2、0.86、0.89、0.84.交叉验证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9、0.84、0.94.5个纹理特征与上述各临床评分量表及病程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基于DTI的纹理分析对PD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但对病情发展的评估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6.
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是目前人体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脊髓的特殊结构和毗邻,使扩散张量成像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快速成像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个问题。对颈髓的DTI研究显示,人体颈髓ADC及FA值呈有序分布;对各种脊髓病变,DTI还可以显示常规T2WI不能显示的病理学改变。脊髓DTI是一种有意义和潜力的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评价高尿酸血症早期肾功能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3例男性无症状高尿酸血症(AH组)、30例痛风(GA组)患者及23名健康志愿者(HC组)。检测血清尿酸浓度(SUA),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行常规MRI及DTI,比较3组间肾皮、髓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FA)值、SUA、eGFR差异,并分别分析其与SUA及eGFR的相关性;同时分析SUA与eGFR间的关系。结果 HC组SUA值低于AH组及GA组(P均<0.05),GA组eGFR低于HC组(P<0.05)。AH组与GA组肾皮质和髓质的FA值均低于HC组(P均<0.05);AH组、GA组肾皮质ADC值和GA组肾髓质ADC值均低于HC组(P均<0.05)。肾皮、髓质FA值(r=-0.41、-0.40)及肾皮、髓质ADC值(r=-0.34、-0.28)与SUA均呈负相关(P均<0.05),而肾皮、髓质DTI各参数与eGFR无明显相关性;SUA与eGFR呈负相关(r=-0.43,P<0.05)。结论 DTI可用于评估高尿酸血症早期肾功能损伤;高尿酸血症肾皮质ADC值及肾皮、髓质FA值均低于正常人;肾皮、髓质ADC值及FA值与SUA均呈负相关,SUA与肾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9.
扩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定量分析是有效利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的桥梁和关键.本文分析扩散张量成像的定量计算和纤维追踪算法,对扩散张量成像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0T MR DTI及脊髓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3.0T MR成像系统对49名健康志愿者行脊髓DTI。分别测量颈髓、下段胸髓的ADC和FA值,同时进行各段脊髓DTT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颈髓与下段胸髓之间ADC和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45、0.196)。在DTT彩色编码图上,正常脊髓纤维束显示为头尾向的一束,存在头尾侧各向异性。 结论 脊髓DTI是描述扩散特征并直观显示脊髓纤维束的有效检查技术,可为脊髓病变提供扩散定量值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正常肾脏的DTI特点,分析检查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方法 对10名健康志愿者行肾脏DTI检查,测量肾皮质及髓质的ADC值及FA值.分析同一测量者在不同时间的测量结果、不同测量者的测量结果及同组受检者不同时间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正常肾皮质的ADC值高于髓质(t=20.126,P<0.001),两侧肾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肾脏髓质的FA值高于皮质(t=42.713,P<0.001),两侧肾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同一测量者在不同时间的测量结果、不同测量者的测量结果及同组受检者不同时间的检查结果,其组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75,alpha系数均大于0.8.结论 DTI可以反映正常肾脏超微结构的特点,检查结果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DTI评价坐骨神经挤压伤的价值。方法: 建立32只兔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并随机分为8组,每组4只,分别于损伤后24 h、4天、8天、2周、4周、6周、8周、10周行DTI及纤维束示踪,并对4只兔在建模前扫描作为损伤前组;测量并比较损伤前及各时间段损伤远端坐骨神经FA值、λ⊥及λ//,分析光镜及电镜下损伤远端神经的病理改变。结果: DTI纤维束重建显示挤压伤后远端神经截断,2周后远端纤维束逐渐增多,至10周时接近损伤前。损伤后24 h FA值较损伤前下降(P<0.01),损伤4天后FA值显著降低(P<0.001); 6周后FA值显著回升(P<0.001), 10周FA值仍低于损伤前(P<0.01)。损伤后4天远端λ⊥显著升高(P<0.001), 6周后显著回落(P=0.007),10周后λ⊥恢复至损伤前水平。损伤后远端λ//无显著变化。损伤远端FA值及λ⊥的变化与病理改变基本一致。结论: DTI能够反映兔坐骨神经挤压伤后神经变性及再生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DTI观察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小脑微观解剖结构的变化情况,探讨相应功能改变及发病机制。方法 PD组为25例符合PD诊断标准的患者,包括震颤亚组12例,非震颤亚组13例;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者进行常规颅脑MR检查和DTI检查,分别计算出全脑的FA图及平均弥散率(MD)图。采用基于体素依赖分析(VBA)方法的SPM 5软件分别比较PD组和对照组、震颤亚组和非震颤亚组的FA图和MD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D组右侧小脑后叶FA值增高,MD值减低;与非震颤亚组相比,震颤亚组FA值升高的脑区包括左侧小脑前叶、右侧小脑后叶及脑桥,MD值减低的脑区包括左侧小脑前后叶、右侧小脑后叶及脑桥。结论 PD患者小脑结构的完整性在发病早期已发生改变,小脑可能对PD患者的功能障碍起到代偿作用,并参与静止性震颤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下探讨不同灰质核团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 imaging,DTI对帕金森病前驱期(prodromal Parkinson′s disease, pPD)的诊断与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 收集20例pPD患者作为病例组(pPD组),同时选取28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HC组),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DTI检查,运用DSIstudio软件对所有被检者的DTI图像进行后处理,自动提取pPD与HC组患者基底节、中脑、脑干多个相关灰质核团各参数(FA、MD、AD、RD)值,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比较各参数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对两组患者的诊断效能;并且对各组参数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PD组与HC组基底节、中脑、脑干多个相关灰质核团、多个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logistic回归方程模型下,最佳阈值为0.63时,诊断pPD的AUC为0.964,鉴别诊断两组的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额叶及胼胝体压部脑白质损伤情况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对2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脑部DTI扫描后,测量双侧额叶和胼胝体压部的各向异性分数值(FA),应用成组t检验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健康对照组的相应区域进行比较,并用部分相关性检验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中各部位相应FA值与PANSS量表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纤维束成像技术(DTT)重建胼胝体和扣带束。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双侧额叶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额叶FA值与PANSS量表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703,P<0.05),纤维束成像技术不能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差别。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健康对照组存在脑白质细微结构的差异,DTI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受损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Meta分析法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Pubmed、CNKI、万方、维普等,收集有关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MCI研究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自建库至2015年1月31日。从文献中提取轻度认知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NC)所使用的定量指标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hy,FA)值对不同脑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后扣带束、海马、海马旁回、内囊后肢、上、下纵束、穹窿、胼胝体膝部及压部、钩束)的测量数据,用Meta分析软件(Review manager 5.3)对最终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汇总分析,获得汇总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及95%可信区间(95%CI)。结果共纳入47篇文献(30篇英文、17篇中文),MCI组的FA值低于NC组,汇总WMD及95%CI为–0.05[–0.05,0.04],上述脑区除枕叶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CI患者存在脑白质微细结构的损害,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能够提供MCI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 TBI)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5例轻度m TBI患者(病例组)和15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分别行常规MR、DTI检查。选择双侧额叶白质、双侧内囊区、胼胝体膝部及压部中线位置各一个点(共6个)为感兴趣区,分别测定FA值、ADC值。将病例组与对照组各部位的FA值、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各部位ADC值均无显著性差异。双侧额叶白质区、双侧内囊区及胼胝体压部FA值病例组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FA值能定量测定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水分子代谢的情况,DTI可以作为一项客观指标,定量评估轻度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并为对病情发展和预后的观察带来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及磁共振波谱(MRS)在帕金森病(PD)的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早期PD患者20例(早期PD组)、中晚期PD患者20例(中晚期PD组)和非PD志愿者20例(对照组),同时行DTI、MRS,观察3组在DTI中双侧基底核区、双侧额叶、双侧丘脑区的FA值和ADC值及MRS所显示的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Cr值。结果:3组双侧基底核区的FA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对照组、早期PD组、中晚期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双侧丘脑区、双侧额叶区的FA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对照组、中晚期PD组、早期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各兴趣区的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NAA/Cr值、Cho/Cr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对照组、早期PD组、中晚期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PD患者,DTI中FA值在双侧基底核区开始减小,在双侧丘脑区、双侧额叶区出现明显减小;MRS中NAA/Cr值、Cho/Cr值随着PD患者病情进展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的扩散张量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脑梗死的扩散张量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的影像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包括40例脑梗死患者.影像检查时间从卒中发病后11h至9个月.计算病灶侧与对侧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各向异性指数(AI),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急性期和亚急性早期、亚急性晚期病灶在扩散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慢性期病灶表现为低信号和/或高信号.急性期、亚急性早期病灶ADC平均值(3.2272±1.0126)低于对侧(7.8861±0.5407),P<0.001.慢性期病灶ADC平均值(11.6629±1.4251)高于对侧(7.7248±0.7164),P<0.001.亚急性晚期病灶ADC平均值与对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814.各期病灶的FA、AI平均值低于对侧,P<0.001.结论扩散加权成像可快速检出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责任病灶,但ADC图不能准确评价各期脑梗死灶水分子的扩散状态.FA和AI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示病灶各向异性扩散的降低.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缺损是脑卒中致残的主要原因,在临床量表评估之外,运用影像学方法评估运动功能以早期预测临床结局,为康复干预提供依据正成为新兴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从扩散张量成像(DTI)角度,围绕该技术在预测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监测治疗反应及评估白质纤维束重塑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旨在为临床合理应用该技术,指导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