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肩袖肌群训练对粘连性肩关节囊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1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8例。2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综合康复疗法(手法、功能性电刺激、干扰电治疗、超短波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肩袖肌群康复训练,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d,连续治疗3个月。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以及治疗1、3个月后采用欧洲肩关节协会的评分系统Constant量表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1、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Constant量表各子量表评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1、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Constant量表评分总分分别为(62.53±1.52)分和(86.71±0.85)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的(52.03±0.95)分和(65.79±0.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综合康复疗法的基础上增加肩袖肌群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对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本体感觉训练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25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2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4及8周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CMS)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测量(FIM)中的"自理能力"评估其独立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CMS总分及各分项目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上升趋势(均P0.05);治疗4周后,2组CMS评分中疼痛、外展和肌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日常活动功能、关节活动范围(前屈、外旋、内旋)及CMS总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CMS总分及各分项目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肩关节镜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控制训练对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2021年2月至8月,北京同仁医院康复科门诊首次发病的原发性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观察组(n=17)。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神经肌肉控制训练,每天1次,每周5 d,共6周。训练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肩关节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JOA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提高(|t|>14.835,|Z|>2.070,P<0.05),观察组JOA的疼痛、ADL、ROM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Z=-2.191,t>2.060,P<0.05)。结论神经肌肉控制训练能有效改善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脉络宁复合液臂丛神经阻滞后手法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脉络宁组(M组)与倍他米松组(B组)各25人,分别采取脉络宁复合液和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臂丛神经阻滞后手法松解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观察治疗前后的肩关节疼痛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后3个月脉络宁组与倍他米松组肩部疼痛与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络宁组优于倍他米松组,两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脉络宁复合液和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行臂丛神经阻滞后手法松解都能有效缓解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肩部疼痛症状,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2治疗后3个月随访疗效观察,脉络宁组优于倍他米松组,远期疗效稳定。3脉络宁复合液行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松解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避免了激素带来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曲安奈德注射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对患者VAS、Melle及PSQI评分的影响。方法:现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接收的1200例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成观察与对照两组,对照组(600例)采取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60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超声引导下曲安奈德治疗,将最终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对比两组数据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V A S)明显减轻,肩关节功能活动评分(Melle)、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对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曲安奈德注射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睡眠质量,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移动式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障碍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移动式平板训练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对照组加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PNF)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Tecnobody本体感觉评估系统(ATE及Time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评估2组患者的本体感觉、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疗8周后,2组ATE值及Time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BB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但BBS、MBI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移动式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及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优于PNF疗法;对于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两者未见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自行设计的本体感觉训练干预方案对肩袖损伤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于医院行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年龄、病程、受累肩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生活质量状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疼痛、功能活动、肩关节活动度、肌力4个维度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干预方案用于肩袖损伤患者术后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肩关节功能水平,还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肩胛胸壁关节运动训练治疗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探讨其对肩关节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肩袖损伤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按照常规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肩胛胸壁关节运动训练,疗程12周。治疗前及治疗6周和12周后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MS)、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及肩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及12周后,2组CM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除力量测试评分外其他项目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VAS及关节活动范围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VAS评分及肩关节前屈角度改善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后,2组日常活动、活动范围及CMS总分3个方面较治疗6周后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CMS总分及各分项分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VAS及关节活动范围均较治疗6周后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及增加肩胛胸壁关节运动训练在治疗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中均有明显疗效,但增加肩胛胸壁关节运动训练后在改善肩关节功能方面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上肢机器人训练对改善肩袖损伤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60例肩袖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物理因子和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上肢机器人辅助下运动训练。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应用肩关节位置重现偏差角度、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Constant-Murley量表(CMS)、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肩关节位置重现偏差角度、VAS较前降低(P<0.05),PROM、CMS、FIM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肩关节位置重现偏差角度、PROM、VAS、CMS、FIM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肩袖损伤术后患者,常规运动疗法结合上肢机器人训练能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肩部本体感觉及上肢运动功能,减轻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平乐正骨手法结合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2例肩周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平乐正骨手法结合针刺治疗,两组均进行功能锻炼,手法和针刺1次/d,共治疗14 d,功能锻炼2次/d,5 min/次。通过观察治疗前、治疗7 d、治疗14 d后的VAS评分、肩关节囊厚度、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治疗14 d后的临床疗效评价效果,进行3个月随访,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7 d、14 d后VAS评分、肩关节囊厚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7 d后,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对照组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14 d后,肩关节囊厚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肩关节囊厚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HSP)患者的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3例HS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机器人训练组(22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训练4周。于治疗前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UE)评分及肩关节本体感觉评定(肩关节前屈45°、90°时的角度差绝对值)。结果:2组完成本研究者均为20例。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机器人训练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UE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且机器人训练组FMA-U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肩关节前屈45°、90°时的角度差绝对值均显著减小(P<0.05),且机器人训练组肩关节前屈45°、90°时的角度差绝对值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训练比较,常规康复训练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曲安奈德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粘连性肩关节囊炎诊断患者4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并予以超声引导下曲安奈德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玻璃酸钠注射治疗,均为期4周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后8周随访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活动评分(Melle)、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结果:治疗2周,2组VAS、Melle及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但2组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VAS、Melle及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有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8周随访,2组VAS、Melle及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均P0.05);但较治疗4周相比较,2组患者虽各项指标评分有所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VAS疼痛评分与PSQI睡眠质量改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VAS疼痛改善程度与患者睡眠质量指数PSQI提高呈正相关(r=0.732,P=0.031)。结论:超声引导下曲安奈德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可有效减轻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及提高睡眠质量,其临床疗效优于单一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另疼痛改善与睡眠质量指数提高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肌骨超声影像在肩痛患者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总结肌骨超声影像引导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与支撑。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于庆阳市人民医院就诊接受治疗且符合相关收纳标准的肩痛患者200例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00)与对照组(n=100)。对照组患者予以盲法注射糖皮质激素,观察组患者给予肌骨超声影像引导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变化,并总结肌骨超声影像评估结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5.00%vs. 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疼痛VAS评分相较治疗前显著下降[(2.03±0.13)分vs.(6.98±1.23)分、(5.38±0.15)分vs.(7.24±0.57)分],且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89.12±5.12)分vs.(41.65±3.63)分、(77.48±4.05)分vs.(42.34±3.37)分],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肌骨超声影像的评估结果显示,患者主要以滑囊炎、粘连性肩关节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等为主。结论肌骨超声影像引导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肩痛,临床效果稳定且显著,明显缓解患者疼痛且改善关节功能,肌骨超声评估能够为治疗提供参考,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4.
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施行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后其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符合要求的20例受试者依年龄、性别、功能障碍程度、偏瘫侧等条件以一一配对的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强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角度重建法测量膝关节位置觉和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测量平衡功能。 结果:观察组患侧膝关节位置重现的平均偏差变小(P<0.01),屈膝30°、45°的测试中,试验后膝关节位置偏差与训练前测量值对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侧膝关节位置重现平均偏差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试验后的BBS评分值,两组对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肩关节闭链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肩关节闭链稳定性训练,每周训练5d,持续训练8周。于训练前、训练4周、6周及8周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上肢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及Brunnstrom上肢功能分期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经8周训练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0.33±0.90)分]和上肢FMA评分[(39.73±10.14)分]均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MBI评分[(65.00±23.38)分]与对照组MBI评分[(65.00±13.36)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8周训练后,观察组上肢Brunnstrom分期4期及5期人数百分比(65%)与对照组(45%)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肩关节闭链稳定性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肩部疼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功能训练联合针灸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介入针灸配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QOL)的影响。 方法:将121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与对照组(60例),两组均使用常规基础治疗与功能训练,治疗组加针灸治疗,每日1次,10天1疗程,共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评分(SS-QOL)。 结果: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SS-QOL评分各方面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提高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两组生理、社会、环境、心理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除治疗1个月心理评分外其余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生理、心理、环境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 结论:功能训练与针灸联合治疗早期介入可以从多方面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万里  卞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11):1021-1024
摘要 目的:探讨将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技术增加到肩袖损伤后康复治疗方案中,观察其对肩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肩袖损伤后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理疗、运动治疗及Maitland关节松动术,总的治疗时间为1h/d。10d为1个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各疗程间无间隔。治疗组增加肩关节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15min,1次/d。肩关节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技术包括:①胸锁关节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②肩锁关节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③盂肱关节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④肩胸关节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评估:①患肩关节治疗前后的关节活动范围(ROM);②应用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的肩关节评价标准,对照量表对8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肩关节功能逐项进行评估。 结果:纳入患者80例,分为两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肩关节ROM及功能评分变化:①对照组治疗3个疗程后,肩关节ROM及功能评分均提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②治疗组治疗3个疗程后肩关节ROM及功能评分均明显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技术对改善肩袖损伤患者的肩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肩关节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肖乐  刘超  谢冰  贺曦  王爱民 《中国康复》2017,32(1):84-85
目的:观察ICB足底矫形鞋垫结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本体感觉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佩戴ICB足底矫形鞋垫。结果: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2组平衡功能及运动学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均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踝关节外翻角度、踝关节外翻力矩及地面反作用力(内侧方向)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增加(P0.05),膝关节内收力矩及膝关节内收冲量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减小(P0.05),步速、步幅及地面反作用力(垂直方向)观察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运动学参数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CB足底矫形鞋垫结合本体感觉训练可明显改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平衡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肩三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对患者肩关节活动及相关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82例肩周炎患者,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以肩三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肩关节功能及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中功能、活动度及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肩部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肩部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三针联合温针灸在治疗肩周炎中治疗效果较高,能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疼痛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视觉反馈下的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足内翻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 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视觉反馈下的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评定2组患者的本体感觉重现角度与目标角度的差值、足内翻角度、10米最大步行速度(MWS),同时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本体感觉重现角度与目标角度差值、踝关节足内翻角、MAS评分均校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上述指标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MWS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视觉反馈下的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足内翻的治疗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