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对可能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文教育效果的因素进行调查,为医学人文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方法 用自制问卷对某校在学的10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问卷项目包括对象基本情况、其课外人文相关经历、其是否亲身参与一些人文关怀活动、这些经历是否影响其对人文教育的态度。使用SPSS 19.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字2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及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态度差异。结果 被调查者认为,对人文教育有促进作用的相关经历类型前四位分别为义诊义工活动、人际关系融洽、抢救患者经历和患病经历,选择人数分别占95.8%(91/95)、92.6%(88/95)、89.5%(85/95)和88.4%(84/95)。而对人文教育有阻碍作用的相关经历类型前四位分别为学业压力、工作负荷、有限沟通和人文关怀欠缺,选择人数分别占100.0%(95/95)、95.8%(91/95)、91.6%(87/95)和84.2%(80/95)。此外,不同类别硕士研究生在相关经历可能对人文教育造成影响的认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授课形式,应拓宽人文教育途径,采用灵活的人文考核方式,全面提升人文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某医学院校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教学满意度状况,为进一步探索临床流行病学授课方式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校2013级全体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整群抽样,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在临床流行病学授课完成后进行调查。共调查559名研究生,其中硕士研究生324名(58.0%),博士研究生235名(42.0%);统招研究生350名(62.6%),在职研究生209名(37.4%)。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授课教材满意度评价、课程设置和授课教师满意度评价等多个方面,由被调查者自填完成。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平行双录入,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连续型变量采用x±s,分类变量采用n(%)表示;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分组比较,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进行分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理论教材总体评价结果低于实习教材,二者的实用性、满足学习需求和难易程度的满意率分别为83.7%(468/559)、87.5%(489/559)、67.1%(375/559)和92.7%(518/559)、89.6%(501/559)、83.0%(464/559);其中41.6%的在职研究生(87/209)和36.7%的硕士研究生(119/324)认为理论教材偏难的比例较高。课程设置和教师评价方面,研究生对于教师教学态度(99.5%,556/559)、教师教学方法(98.6%,551/559)、理论结合实习授课方式(97.5%,545/559)等条目满意度较高,均达到95.0%及以上。满意率最低的方面为课时数(67.4%,377/559);有32.6%(182/559)的研究生认为目前课时较少,其中博士研究生(44.7%,105/235)和统招研究生(37.1%,130/350)认为课时少的比例较高。结论 该校临床流行病学授课效果较好,研究生对于所使用教材、课程设置、授课教师满意度较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今后教学工作中,应适当增加课时,并针对在职和统招研究生不同的学习特点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授课效果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郑州大学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掌握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欢迎程度、支持度以及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等,对771名医学生展开了线上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770%的学生认为老师经常在课堂中穿插思政教育内容;6690%的学生对课程思政持欢迎态度;7886%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方式方法恰当;9014%的学生表示老师们会通过讲授大体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来进行课程思政;7613%的学生表示课程思政能够增加他们医学人文意识,树立正确的“三观”;7484%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最好的开展形式,其次为集体观看相关纪录片等影视资料(5616%);6990%的学生表示课程思政能够提升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可见,课程思政不仅对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还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应进一步加强人体解剖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以更好地促进知识传播、临床技能培训以及医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肿瘤放射治疗新技术》课程加入实践课后的教学效果。方法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放射治疗新技术》第3轮授课中加入实践课,授课前及授课结束后以无记名问卷的方式对选课学生进行2次调查评估。结果 授课前及授课结束后调查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和95.8%。24名学生中17名(70.8%)来自非肿瘤专业。课程结束后,所有学生对放射治疗的了解程度均较授课前有明显的提升,其中86.96%的学生对授课内容及安排“非常满意”,91.3%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感觉满意。放射治疗新技术应用—观摩与实践课被学生评价为收获最大的章节之一。结论 该门课程在针对不同专业医学生的讲授中,实践课与课堂理论讲授部分同等重要,多种实践教学模式的联合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人文素养与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在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浙江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将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改革后人文素养与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结合的教学设立为实验组课程,改革前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设立为对照组课程。从课堂情况、知识运用、能力培养3大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让学生对改革前后的教学进行评分。采用SPSS 17.0进行t检验。结果 人文素养与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结合的教学在课堂气氛、参与度、师生交流、帮助记忆、知识理解、知识应用、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摄取知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4分制问卷计分分别为(3.96±0.20)(3.92±0.28)(3.75±0.44)(3.92±0.28)(3.96±0.20)(3.96±0.20)(3.83±0.38)(3.92±0.28)(3.79±0.41)(3.88±0.34)(3.83±0.38),均优于以教师授课为主教学的对照组;尤其在课堂气氛、参与度、知识应用、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改革效果尤为突出。结论 人文素养与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结合的教学可以提高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让学生熟悉老年医学核心技能,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全国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毒理学基础”课程建设现状。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择2019年至2020学年开设“毒理学基础”课程的全国中医高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编制问卷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雷达图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6所中医院校,83.09%(344/41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毒理学基础”课程,而学习动力主要为应对考试。课程开设学期与学生意愿一致率为59.90%(248/414)。理论课教学内容、选用教材和学时满意度较好的比例分别为64.73%(268/414)、55.07%(228/414)和59.90%(248/414)。实验课设置、教学效果和学时满意度较好的比例分别为59.66%(247/414)、62.08%(257/414)和58.21%(241/414)。实验课设置5次[27.29%(113/414)]或4次[26.81%(111/414)]较好,每组人数4人最好[53.86%(223/414)]。最感兴趣实验项目为骨髓微核试验[29.21%(59/202)],还需增加综合设计实验和操作性强实验项目。课程核心知识掌握情况雷达图为正常运作型,各校学生掌握情况间均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全国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毒理学基础”课程设置及学生核心知识掌握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需从开设学期、教材选用、讲授内容、实验项目等方面优化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探讨研究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对489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结果 发放问卷489份,回收有效问卷 488份(99.80%)。71.11%(347/488)的人完全赞成开设医学统计学课程,23.98%(117/488)的人比较赞成。对统计学的认同程度、学习动机、课后独立完成作业情况、对统计教学内容总体满意度是成绩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547、1.723、1.374、1.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在课堂上引入案例或者相关文献进行实例分析、淡化并简化数学公式、采用理论与上机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完善教学方式等,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课程与教学质量决定了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质量与水平。调查了67所院校5个医学类专业大四及以上医学生(n=5 996)对医学人文教育认知与发展建议。研究发现,不同医学人文课程开设率不同、拟增设医学人文课程需求不同;课程内容和学习兴趣是医学人文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大班讲授和闭卷考试仍占医学人文课堂主导,建议增加问题驱动教学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成性评价等多样化教学与考核。建议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医学人文课程与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等方面系统改革创新,加强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构建互通型学习共同体,提升医学人文教育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对分课堂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在本科生中随机选取一个教学班(117人)为实验班,进行对分课堂教学;另选一个班(115人)为对照班进行讲授式教学。期末时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均接受统一考试,实验班学生同时接受教学情况问卷调查。采用SPSS 19.0对两班考试平均成绩行t检验。结果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72.21±7.42)分和(69.77±8.8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7,P=0.02)。问卷结果显示,接受对分课堂教学的学生中,68.81%(75/109)的学生能够完成对分课堂的课后作业,93.58%的学生(102/109)认为对分课堂“明显提高”或“有提高”自身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53.21%的学生(58/109)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感到很满意。结论 对分课堂适合医学遗传学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学研究生的职业信仰现状及其对教育途径的评价。方法从职业信仰情况和职业信仰教育途径两方面展开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对象来源于上海某高校附属医院研究生。对392份有效问卷中每个选项的百分比进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92.6%(363/392)的研究生认为极端事件对自己未来从业有很大影响;14.8%(58/392)的研究生有清晰职业生涯规划;79.6%(312/392)的研究生选择通过加强学习、参加培训实现自我提高;薪酬待遇是医学研究生择业主要因素(4.47分);75.5%(296/392)的学生认为现有职业信仰教育形式老套、单一;85.5%(335/392)的学生认为现有教育方式方法有待提高;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教育被认为是最有价值内容(4.22分);最有效学习形式为小组专题学习(4.53分)。结论造成医学研究生职业信仰存在偏差且对现行教育方式不满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的影响、职业信仰的缺失、医学生的特殊身份以及陈旧的教育引导方式。对医学研究生的信仰教育应针对以上因素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1.
医学人文学与医学人文并无一个标准的定义,其应用较为含混,其实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关联。医学人文学属形而下的概念,正在形成相对严谨的学科体系,是一学科群,更多地探讨医学与人文如何结合的问题。医学人文学伴随现代医学的一系列自身无法解决的社会伦理问题而产生。而医学人文是一哲学概念,属形而上,侧重探讨现代医学内在的人文性。医学人文伴随医学的诞生和发展,贯穿医学理论和实践,医学人文是医学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在医院或组织中,把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尊重人的尊严、权利和价值,满足人的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是医院人本管理原理组织操作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刘春蓉  罗丽容  林洁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3):1019-1020
杜友兰博士认为"关爱"是一种人性,是一种伦理的章程,是一种情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护理介入。关怀照护是护理专业的核心和精髓,美国学者Leninger博士认为没有关怀就没有护理。现就基础护理中弘扬人文关怀精神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医者理想的人文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宗旨。为使这一宗旨得以实现,医学工作者必须全面提高人文修养,以德为本,以高尚的人文品格和过硬的医疗技术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9.
关于开设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影响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们对生命和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入 ,人类身心疾病的社会文化根源得以充分暴露 ,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因此 ,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进而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病患 ,以满足医学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需要。二、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现状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还处在成长发展阶段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1.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专业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0.
医学人文教育: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现代医学模式已实现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因此,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医学界的关注。相对于西方国家的医学人文教育,我国在培养系统建设、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力量充实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要缩短这一差距,有必要在健全课程体系、组织协调与教师培养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