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对称性、周围多个关节的慢性炎症,并可出现关节外多系统损害.近年研究发现,血小板活化指标与该病活动性有一定关系.本文通过检测137例RA患者及50名健康成人外周血CD62P、CD63水平,以探讨RA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的变化及其与RA病情活动性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小板参数与病情活动的关系.方法 用麦道-尼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15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中病情活动者134例,临床缓解期18例以及54例正常人的血小板参数,同时检测反应病情活动的实验室指标如血沉,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以及相关性.结果 在血小板参数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客明显高于临床缓解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0.05),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小板参数中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容分别与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呈正相关.结论 血小板参数中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客可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病情活动性和治疗效果评价的简便有效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3.
4.
2008年1月-9月,笔者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小板参数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与病情活动指标、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比较RA活动组54例,缓解组20例和正常对照组25例的血小板参数变化,分析54例活动期RA患者血小板参数与病情活动指标(ESR、CRP、IgG、IgA、IgM、C3、C4、 RF)及临床症状(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皮下硬结、口唇紫黯、肌肤甲错、舌体瘀斑或瘀点出现率)的相关性.结果:RA活动期患者PLT、PCT显著高于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MPV也较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高(P<0.05);而RA缓解期PLT、PCT、MPV、PDW四项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未见差异;PLT、PCT与反映RA病情活动的室验室指标ESR、α1-AGP及免疫学指标IgG、IgA呈正相关;活动期RA患者PLT与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口唇紫黯、肌肤甲错、舌体出现瘀斑或瘀点等症状显著相关; PCT与口唇紫黯、肌肤甲错相关;MPV与关节肿胀、口唇紫黯、肌肤甲错呈负相关.结论:(1)PLT、PCT与RA病情变化有关,可作为判断RA疾病活动的临床指标;(2)PLT、PCT、MPV与RA血瘀证症状相关,可作为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及判断中医药疗效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6.
7.
血小板参数在评定类风湿关节炎病情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观察血小板参数与类风湿关节炎 (RA)病情活动的关系。方法 采用美国雅培CELL DYN(R) 170 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RA各组患者及正常人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并用上海迅达医疗仪器公司ESR -3 0自动血沉分析仪、美国BECKMANArrayTMProteinSystem用速率散射法检测ESR、RF、CRP指标。结果 RA活动期组PLT、MPV、ESR、CRP、RF与正常组及临床缓解组比较均明显增高 ,有显著性差异 ;PCT、PDW临床活动期组与正常组及临床缓解期组相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RA活动期组较临床缓解期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 (P <0 .0 0 1) ,体积增大有明显差异 (P <0 .0 1) ,且与疾病活动期指标ESR、CRP、RF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疾病活动性与血小板计数升高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对北京朝阳医院1999年~2001年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并伴有明显血小板计数升高的30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与其疾病活动的血清学指标——血沉及C反应蛋白值之间有显著直线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93和0.87,P<0.01),并与其疾病活动的临床指标—最僵时间及Ritchie指数也有显著直线正相关关系(r为0.93,P<0.01)。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升高与其疾病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可作为疾病活动性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性关节炎白色微血栓与血小板参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微血栓形成时,PLT、MPV、PDW、PCT4项参数的变化。方法:正常对照组50人,类风湿性关节炎63例(Ⅰ组),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白色微血栓(Ⅱ组)12人。用日本东亚SXny·KX-21型血液分析仪检测PLT、MPV、PDW、PCT。结果:Ⅰ组PLT、MPV、PCT、PDW较对照组明显增加。Ⅱ组PLT较Ⅰ组减少,MPV、PDW明显增加。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白色微血栓形成时,PLT增加,MPV增大,血小板处于高度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难治性的免疫性疾病,在中医学属"痹证"范畴。其发病关键是肝肾不足,肾虚为先。从中医基础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出发,论述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疾病活动指数,分析治疗2年后患者缓解率及相关因素。方法调查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比较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数、肿胀数、血沉、患者的总体评估(VAS),分析2年后的缓解率及相关因素。结果 2年后随访率为46%,失访率为54%,缓解率为42%,未缓解率为58%;治疗2年后关节的肿胀数、压痛数、血沉及VAS均明显下降;缓解者DAS28与病程、年龄、晨僵时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之间并无相关性。结论通过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疾病活动指数,了解疾病的活动程度,定期给予患者疾病评估,指导治疗;同时增强患者的教育意识,提高随访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TS合成酶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80健康者为对照组。通过PCR法分析两组TTS、IDO 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TTS mRNA的表达在不同活动度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表达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CRP、ESR、R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活动度越高,CRP、ESR、RF、DAS28评分越高;观察组TTS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DO mRNA的表达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活动度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TS mRNA的表达不同,活动度越高,TTS mRNA的表达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S mRNA的表达量与ESR的含量、DAS28得分呈正相关。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TTS mRNA表达升高,可能与色氨酸代谢失调相关,且疾病活动度越高,TTS mRNA的表达量越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酸抗体(ACCP)在类风湿关节炎(RA)的早期诊断及预测疾病活动性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RF和ACCP,比较它们单独或联合诊断RA的价值.分析RF和ACCP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结果ACCP对RA诊断的敏感度为80.2%,特异度为94.8%.ACCP+RF-IgG+RF-IgA+RF-IgM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49.6%,特异度为100.0%;ACCP在RA的非常早期、早期、中晚期的检测值分别为(123.56±98.45)、(193.28±113.46)、(349.49±104.65)RU/mL,随着疾病的进展,其检测值有增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89,P〈0.05),而RF-IgG、RF-IgM、RF-IgA在不同疾病分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87、1.547、1.368,P〉0.05)。ACCP和RF滴度与DAS28评分呈正相关(r=0.286、0.243,P〈0.05),与血沉、X线分期、病程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RF联合ACCP应用可进一步提高RA早期诊断的准确性.RF和ACCP与RA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RA活动度、病程以及生物制剂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月135例绝经后女性RA患者并随访1年。根据是否使用双膦酸盐分为两组。检测患者血清:BGP、β-CTX。计算RA患者疾病活动指数(DAS28评分,CDAI、SDAI)和HAQ评分;用DEXA检测各组受试者腰椎及股骨颈及全髋骨密度(BMD);记录患者是否使用生物制剂治疗。用单因素回归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各变量和骨密度的关系。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病程和股骨颈及全髋的骨密度存在显著关系。生物制剂的使用和骨密度无显著性相关。结论绝经后女性RA患者的髋部骨密度取决于病程,无论是否使用双膦酸盐。生物制剂使用和骨丢失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中miR-146a的表达,探讨miR-146a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 RA患者40例,其中活动期20例,非活动期20例,留取血浆提取和纯化miRNA,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iR-146a的表达,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活动期患者血液中炎性指标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明显增高;受累指关节滑膜增生厚度、miR-146a的表达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抗CCP抗体、受累指关节滑膜血流分级与滑膜动脉阻力指数(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RA活动期患者体内,miR-146a与滑膜增生厚度、血流分级、RF均有明显的正相关(P<0.05);而与血液中其他一些炎症指标(ESR、CRP、抗CCP)均无相关性(P>0.05)。而非活动期患者的miR-146a与各项炎症指数均无关联(P>0.05)。结论 miR-146a在RA活动期患者血浆中高表达,且与反映RA患者病情活动度的一些特异性指标相关,而与其他一些非特异性指标无相关,提示血浆miR-146a可以作为RA患者疾病活动度的一个较特异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的322例RA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治疗转归。按有无间质性肺病分为RA无ILD组283例,RA-ILD组39例。对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322例RA患者合并ILD的患病率为12%,且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85%);RA-ILD组中男性患者的比例较RA无IL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RA-ILD组的发病年龄显著高于RA无I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RA-ILD组RF滴度较RA无ILD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间病程、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免疫球蛋白G(IgG)、血小板(BPC)、补体(C3、C4)、抗核抗体(ANA)阳性率、抗SSA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病情反复发作,其中男性2例(17%),女性10例(83%)。结论老年、男性、RF滴度高可能是RA并发ILD的危险因素;女性患者病情易反复,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可由成纤维细胞、角朊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表达,在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与增殖、诱导血管生成、胚胎发育、创伤愈合、肿瘤生长与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与VEGF密切相关,RA患者滑膜液中VEGF高表达,活动期滑膜液中VEGF的表达量要高于稳定期的表达量,阻断VEGF表达作为选择治疗RA的靶点有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及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取我院体检的健康者8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骨质疏松发生率和骨密度;治疗3个月后,比较骨量正常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reg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与病情活动度、RA相关抗体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40例RA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Treg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10及TGF-β1,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Foxp3 mRNA,分析Treg细胞百分率与病情活动度及RA相关抗体的相关性。结果 RA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的百分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5.36±1.55)%vs(7.49±1.46)%,P<0.01],Foxp3mRNA表达也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RA组IL-10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0),而TGF-β1则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相关性分析显示IL-10水平与Treg细胞百分率及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正相关;RA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百分率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患者疼痛模拟视觉评分、健康评估问卷、DAS28评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临床和实验室病情活动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RF、抗CCP抗体滴度也无相关性(P>0.05)。结论 RA患者中Treg细胞数量减少并存在功能异常,疾病活动度越高的患者可能Treg细胞数量减少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浆及血小板GMP-140的变化并研究其变化在该病中的意义,为这一疾病的治疗探索合理的方案。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FCM)和放射免疫法测定31例RA患者血小板膜表面以及血浆GMP-140的水平。结果:RA患者血小板膜表面和血浆GMP-140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RA患者血小板膜表面和血浆GMP-140水平增高,提示患者体内部分血小板活化,这些活化的分子标记物又参与炎症反应,加重原发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