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研究踝足矫形器(AFO)不同的佩戴时间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52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训练佩戴组16例、日间佩戴组19例和日夜佩戴组17例。3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训练佩戴组仅在运动训练时佩戴AFO;日间佩戴组平日运动时亦佩戴AFO,每日佩戴6~8 h;日夜佩戴组除清洗及进行部分训练项目时取下AFO外,其余时间均佩戴。3组患儿总疗程均为2个月。分别在康复治疗前、后测定患儿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APROM),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儿痉挛情况,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中的D区及E区评定患儿的站立和步行能力。 结果3组患儿的APROM、MAS评分和GMFM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日间佩戴组、日夜佩戴组患儿的APROM、MAS评分和GMFM评分均高于训练佩戴组(P<0.05),日间佩戴组和日夜佩戴组的APROM、M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日间佩戴组GMFM评分明显高于日夜佩戴组(P<0.05)。 结论日间佩戴AFO 6~8 h对于缓解痉挛型脑瘫儿童踝跖屈肌群痉挛并提高其运动能力,较仅训练时佩戴AFO或日夜佩戴AFO更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基于肌内神经分布的针刺方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和中医推拿对痉挛型脑瘫尖足畸形患儿痉挛程度、踝关节活动度以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25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中医推拿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干预方案基础上增加基于肌内神经分布的中医针刺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和中医推拿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个月;中医针刺治疗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儿的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APROM),同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D、E功能区评分和综合痉挛量表(CSS)评估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痉挛程度。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APROM、GMFM和CSS评分均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的的APROM、GMFM和CSS评分分别为(78.72±8.25)°、(79.80±9.95)分和(8.68±1.63)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以及中医推拿的基础上增加基于肌内神经分布的中医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粗大运动功能和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尖足畸形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的疗效。 方法选取因下肢痉挛导致尖足的脑瘫患儿4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注射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2组均给予康复训练,注射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BTX-A注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踝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对患儿下肢痉挛程度进行综合评定。 结果治疗前,注射组患儿MAS评分[(3.31±0.76)分]、PROM值[(108.27±11.38)°]、GMFM-88评分[(54.31±10.31)分]与对照组患儿MAS评分[(3.40±0.65)分]、PROM值[(106.10±11.44)°]、GMFM-88评分[(55.62±10.22)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注射组治疗2周后、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治疗2周后外,剩余时间点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注射组同时间点比较,对照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BTX-A联合康复训练可快速改善尖足畸形脑瘫患儿的下肢痉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定位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矫形器康复训练治疗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BTX-A注射,并于BTX-A注射24h后指导脑瘫患儿穿戴膝踝足矫形器进行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对2组患儿下肢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检测、比较2组患儿大腿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踝关节活动范围情况。 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分别经6周治疗后,发现其MAS评分[分别为(1.26±0.63)分和(2.56±0.71)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GMFM分值[分别为(69.21±11.67)分和(62.61±10.74)分]及大腿内收肌角[分别为(100.9±21.1)°和(89.3±23.2)°]、腘窝角[分别为(126.1±10)°和(117.4±13.4)°]、踝关节活动范围[分别为(80.1±9.1)°和(70.4±9.2)°]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儿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BTX-A治疗脑瘫患儿下肢痉挛具有定位准确、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可有效缓解脑瘫儿童下肢痉挛,如注射BTX-A后穿戴膝踝足矫形器进行康复训练,则能进一步缓解痉挛性脑瘫患儿下肢痉挛并提高其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徒手肌肉定位和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强化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的影响。 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1例下肢痉挛脑瘫患儿分为徒手定位组(31例)和超声引导组(30例),2组患儿均接受BTX-A注射,注射部位均为内收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徒手定位组采用徒手定位注射,超声引导组在超声引导下给予BTX-A注射,并在注射后第3天进行强化康复训练。注射前、注射后12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 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对2组患儿的下肢痉挛进行评定。 结果注射前,2组患儿MAS、GMFM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12周,2组患儿MAS均较组内注射前降低(P<0.05),且超声引导组注射后12周MAS评分[(1.43±0.50)分]低于徒手定位组[(1.77±0.56)分](P<0.05)。注射后12周,2组患儿GMFM评分较组内注射前升高(P<0.05),且超声引导组注射后12周GMFM评分[(72.43±10.50)分]高于徒手定位组[(67.10±11.25)分](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BTX-A联合强化康复训练能显著降低下肢痉挛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增加其关节活动度,提高运动功能,改善姿势步态。  相似文献   

6.
罗颖  刘夕东  梅洪 《中国康复》2011,18(6):469-470
目的:观察踝足矫形器(AFO)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ADL的影响。方法:CP患儿26例,随机分为AFO组和对照组各13例,在采用相同的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AFO组患儿每次治疗后坚持佩戴AFO。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2组患儿腓肠肌痉挛程度;测量休息位踝关节角度(rROM);脑瘫粗大运动评分量表(GMFM)评定站立和走跑跳两大运动功能及参照Barthel指数评定ADL能力。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2组患儿腓肠肌痉挛程度及rROM均明显改善(P〈0.05);AFO组表现更明显(P〈0.05)。GMFM和ADL评分AFO组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结论:AFO可降低CP患儿下肢的肌张力,矫正足踝部畸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在脑性瘫痪(脑瘫)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将34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BTX-A局部多点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行康复训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d、2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及印油毯足印分析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3d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痉挛评分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至3个月,2组痉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GMFM评分均有提高,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印油毯足印分析显示,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步行足长、步速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幅评分2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但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注射配合康复训练可快速有效地缓解脑瘫患儿下肢痉挛及提高其步行功能,缩短住院疗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电刺激定位技术与经验定位引导肉毒毒素A(BTX-A)注射治疗脑瘫患儿踝跖屈肌群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45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电刺激定位组23例,经验定位组22例。2组接受BTX-A注射后3d,开始进行10d物理治疗,之后改由家长在家治疗。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以下评定:①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②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③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④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D、E项评分;⑤步行速度。结果 2组患儿的PROM、MAS评分、CSS评分、GMFM评分和步行速度,在治疗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ROM、CSS评分在治疗后3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在治疗后3d、2个月、3个月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MFM评分在治疗后2个月、3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行速度差值在治疗后2个月、3个月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刺激定位技术较经验定位引导BTX-A注射结合物理治疗能更好地缓解脑瘫患儿踝跖屈肌群痉挛,提高患儿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联合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尖足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性瘫痪患儿10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35例)、B组(36例)、C组(36例)。BTX-A注射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行,注射剂量分别为3 U/kg、4 U/kg、5 U/kg,注射后每组均给予4个疗程的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MTS)评定腓肠肌痉挛程度,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GMFM-88)及儿童平衡量表(PBS)评估患儿粗大运动D、E区及平衡功能。 结果 治疗后,3组患儿MTS、关节角度R1及R2、PBS、GMFM的D区及E区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注射BTX-A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 U/kg、4 U/kg、5 U/kg的BTX-A注射联合康复训练均能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尖足状态,但不同剂量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推荐剂量为3 U/kg。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联合踝足矫形器(AFO)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内翻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3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内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BTX-A局部注射治疗,并于BTX-A注射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上述干预基础上穿戴AFO进行辅助治疗,每天AFO穿戴时间≥6h,每周治疗7d,连续治疗1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12周时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评级(MAS)、Clonus量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最大步行速度、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下肢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2周、4周及12周时2组患者下肢MAS评级、Clonu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12周时2组患者下肢MAS评级均较治疗4周时有不同程度上升,此时观察组MAS评级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发现观察组Clonu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2周、4周时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最大步行速度、FAC评级及MB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且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时发现观察组患者下肢FMA评分、最大步行速度、FAC评级及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BTX-A局部注射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内翻基础上辅以AFO干预,能增强抗痉挛效果,延长疗效持续时间,进一步改善患侧下肢运动及步行功能,提高患者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结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站立与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BTX-A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BTX-A组采用BTX-A注射下肢痉挛肌群结合功能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单纯的功能训练。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进行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和E两项评分。结果:治疗后2周、3及6个月时,2组患儿CS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且在治疗后3及6个月时BTX-A组CS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GMFM(D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且在治疗后3及6个月时BTX-A组GMFM(DE区)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肉毒毒素注射和单纯的功能训练均能缓解脑瘫患儿肢体痉挛,改善运动功能,但BTX-A注射结合功能训练能更有效缓解脑瘫患儿的肢体痉挛,提高其运动能力,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患儿的步态,提高其站立与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辅助常规康复功能锻炼对合并腓肠肌痉挛脑瘫患儿痉挛程度、肌张力及粗大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注射BTX-A。比较两组患儿的痉挛程度、肌张力及粗大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肌张力、跟腱反射、踝痉挛和综合痉挛量表(CS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痉挛状况明显改善,观察组患儿的肌张力、跟腱反射、踝痉挛和CSS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的修订Ashworth量表(MAS)评分明显改善,观察组患儿各时间点的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明显提高,观察组患儿D区和E区的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BTX-A辅助常规康复功能锻炼可以明显改善合并腓肠肌痉挛脑瘫患儿的痉挛程度,降低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肌内效贴(KT)贴扎方法对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A组25例和观察B组24例。3组患者儿均给予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观察A组和观察B组则在常规上肢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两种不同肌内效贴贴扎方法进行治疗,肌内效贴治疗隔日1次,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儿上肢的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精细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和前臂旋后角度。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治疗后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治疗后的MAS评分与观察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B组治疗后的FMFM评分为(82.96±5.08)分,显著优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73.08±4.73)分,前臂旋后角度为(30.17±2.35)°,却显著低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36.76±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KT治疗可有效地改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且贴扎方法不同,疗效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通过体感游戏实现的动作观察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每日行40分钟动作观察训练,训练方式为进行微软Xbox Kinect平台的体感游戏,先行观察,后跟随游戏模仿练习。2组儿童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d,连续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中文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儿童平衡功能评定量表(PBS)、残疾儿童评估量表(PEDI)对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社会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GMFM、PBS和PED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GMFM和PEDI评分分别为(29.19±8.19)分和(59.81±7.1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体感游戏实现的动作观察训练能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运动能力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结合肌力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例痉挛型双瘫患儿依据其意愿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3例,均进行综合康复训练,且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BTX-A注射和肌力训练。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中站立相(D)和走、跑、攀登相(E)二项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前后两组MAS评分和GMFM中D项、E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注射结合肌力训练能快速有效地缓解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肌肉的痉挛,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下肢痉挛肌群联合运动疗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站立姿势平衡控制功能的影响。 方法67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BTX-A组35例,对照组32例。BTX-A组患儿采用BTX-A注射下肢痉挛肌群和康复训练,对照组患儿仅接受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每天1次,每次约90 min,每周治疗5次,连续2周,每隔3个月治疗2周,共治疗20次。指导家长于其它时间实施家庭康复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采用平衡测试仪对患儿进行站立平衡功能评定。 结果2组患儿睁眼、闭眼状态下的身体重心动摇大小的幅度(轨迹长和外周面积)和身体稳定性(摆幅指数),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身体重心动摇的幅度均有减小,身体稳定性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组间比较,BTX-A组患儿身体重心动摇的幅度减小更明显,身体稳定性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痉挛肌群给予BTX-A注射,能明显提高患儿的站立姿势平衡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全身振动训练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尖足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5岁痉挛型双瘫脑瘫尖足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腓肠肌内外侧头肌腹部,每个靶肌肉注射剂量为3 IU/kg,一次性注射完毕,注射后24 h给予常规康复治疗5个疗程,每个疗程3周,每周治疗5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全身振动训练,患儿采取站立位,每次振动时间为2 min,休息1 min,共3~4次为一组,每日一组,每周治疗5 d,疗程与常规康复治疗同步。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评分(MTS)评价小腿三头肌痉挛情况;采用肌肉快速牵张时出现卡住的角度(快角,记录为R1)和肌肉慢速活动下关节全范围活动度(慢角,记录为R2)评价踝关节活动度;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D区(站立功能)、E区(走跑跳功能)评分评价运动功能。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述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 治疗前,2组患儿MTS评分[观察组(3.60±0.56)分;对照组(3.57±0.63)分]、R1[观察组(-8.27±7.98)°;对照组(-9.30±7.01)°]、R2[观察组(7.43±7.75)°;对照组(7.20±7.55)°]、GMFM-88评分[观察组(35.10±7.07)分;对照组(36.63±7.46)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2组患儿MTS评分[观察组(2.43±0.68)、(1.83±0.46)和(2.17±0.75)分;对照组(2.83±0.79)、(2.33±0.61)和(2.70±0.75)分]均小于组内治疗前,R1[观察组(4.17±6.20)°、(9.87±5.47)°和(4.90±7.04)°;对照组(0.27±7.16)°、(3.73±7.49)°和(-1.73±7.32)°]、R2[观察组(18.07±6.15)°、(24.47±5.85)°和(19.30±5.98)°;对照组(15.07±6.55)°、(19.10±7.80)°和(14.03±7.13)°]、GMFM-88评分[观察组(49.20±7.38)、(58.47±7.17)和(64.37±7.11)分;对照组(45.10±8.75)、(51.73±8.41)和(56.83±8.44)分]均大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的MT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R1、R2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1个月的GMFM-88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GMFM-88评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能有效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尖足及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2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小腿三头肌BTX-A局部注射治疗,于治疗前后给予下肢改良Ashworth评分(MAS),并评定伸膝踝关节背屈度.结果:治疗1、2、3个月后,观察组M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同时间点对照组(P<0.01,0.05);2组伸膝踝关节背屈度均较治疗前及同时间点对照组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后MAS评分才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BTX-A局部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比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小腿三头肌痉挛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2组均给予神经发育促进技术、推拿及物理因子治疗等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每次20min,每天1次,每周5天,共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儿下肢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利用关节量角器对其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进行测量,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综合评定和观察。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均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评分[(1.79±0.54)、(1.00±0.60)和(2.29±1.7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82±0.53)、(1.15±0.44)和(2.52±1.89)分],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的角度均大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的角度[(97.06±19.03)°、(53.38±12.54)°、(8.38±9.11)°]均大于对照组治疗后[(98.94±21.42 )°、(56.52±12.90 )°、( 5.30±14.30)°],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总分均大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GMFM总分(138.18±54.86)大于对照组治疗后(112.21±62.44),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可以有效地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增加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矫正鞋垫对痉挛型脑瘫儿童平衡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穿戴矫正鞋垫进行辅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儿童平衡量表(PBS)、88项粗大运动量表(GMFM88)D能区、E能区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儿PBS评分、GMFM88-D、E能区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上述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儿PBS评分[(27.5±12.7)分]、GMFM88-E能区评分[(29.8±12.1)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GMFM88-D能区评分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穿戴矫正鞋垫进行辅助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瘫患儿平衡控制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