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碎裂QRS波(fQRS)、病理性Q波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fQRS及病理性Q波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评估心电图对陈旧性心肌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335例确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将OMI伴单纯fQRs波患者分为前壁组(61例)、下壁组(40例)和侧壁组(15例),并对各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根据fQRS波时限,将OMI伴fQRs波患者分为fQRS≥110ms组(36例)、fQRS〈110ms(156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病理性Q波QRS波群时限,将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分为QRS≥110ms组(21例)、QRS〈110ms(75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OMI伴单纯fQRs波患者不同部位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OMI伴fQRs波患者fQRS≥110ms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高于fQRS〈110ms组(P=0.026);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QRS≥110ms组成对室性期前收缩(P=0.045)发生率明显高于QRS〈110ms组。结论OMI患者fQRs时限越长,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越高;OMI患者QRS波时限越长,发生成对室性期前收缩的风险越高,QRS时限是O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预警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病理性Q波、碎裂QRS波(fQRS)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探讨病理性Q波及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对335例确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将OMI伴fQRS波患者按照fQRS波时限分为fQRS≥110ms组(36例)、fQRS <110ms(156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将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按照病理性Q波QRS波群时限分为QRS≥110ms组(21例)、QRS <110ms(75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OMI伴fQRS波患者fQRS≥110ms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高于fQRS<110ms (p=0.026);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QRS≥110ms组成对室性期前收缩(p=0.045)及室性逸搏心律(p=0.026)发生率明显高于QRS<110ms组.结论 OMI伴fQRS患者随着fQRS时限延长,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随之增高;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随着QRS波时限延长,发生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逸搏心律的风险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心电图QRS波特征和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RS)的发生率及其时限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在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确诊为心肌梗死的患者335例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QRS波形态分为病理性Q波组(96例)、fQRS波组(158例)、两者均有组(42例)和两者均无组(123例);根据OMI的不同部位分为前壁组(61例)、下壁组(40例)和侧壁组(15例);按照fQRS时限分为fQRS时限≥110 ms组(23例)和fQRS时限<110 ms组(93例).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统计各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①335例OMI患者心电图分析:fQRS波发生率明显高于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P<0.01),不同部位OMI患者fQRS波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fQRS波组不同部位OMI(前壁、下壁、侧壁)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fQRS时限≥110 ms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fQRS时限<110 ms组.结论 OMI患者心电图fQRS波发生率高于病理性Q波;不同部位OMI心电图fQRS波发生率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QRS时限延长可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提示fQRS波可提高OMI的诊断率,对OMI室性心律失常及其心脏事件的发生具有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梗)伴碎裂宽QRS波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择邯郸市第一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1月间收治的200例急性心梗患者,根据入院12导联心电图中是否出现碎裂宽QRS波,分为碎裂QRS波(fQRS)组、无fQRS组,比较fQRS组与无fQRS组的心电特征指标、心功能指标。再根据fQRS波群宽窄情况,将fQRS组分为窄fQRS组与宽fQRS组,比较窄fQRS组与宽fQRS组的心功能指标、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猝死发生率。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碎裂宽QRS波与急性心梗患者心功能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在心电特征指标方面,fQRS组患者的QRS时限、QTc间期均长于无fQRS组(P0.05)。fQRS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无fQRS组(P0.05),其NT-proBNP水平高于无fQRS组(P0.05)。宽fQRS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窄fQRS组(P0.05),其NT-proBNP水平高于窄fQRS组(P0.05),其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均高于窄fQRS组(P0.05)。经相关性分析,碎裂宽QRS波与急性心梗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预后呈负相关,其与急性心梗患者的NT-proBNP水平、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等呈正相关。结论心电图中出现碎裂QRS波会对急性心梗患者的心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碎裂宽QRS波,其预后较差,临床上可将碎裂宽QRS波作为急性心梗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出现碎裂QRS波(fQRS)与住院期间严重心脏并发症及心源性死亡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了住院治疗且资料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6例临床资料.在入院72 h内心电图fQRS的发生情况,依据心电图是否出现fQRS分成fQRS组和无fQRS组.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后碎裂QRS波的发生率为52.6%(82/156),其中下壁70.7%(58/82),前壁42.3%(35/82),侧壁15.8%(13/82),下壁明显高于前壁及侧壁.fQRS组出现高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室速/室颤、心源性死亡事件明显高于无fQRS波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fQRS患者易并发严重心律失常,且病死率高,预后差.fQRS在检出和预警高危患者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fQRS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235例OMI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QRS心电图特征,分为病理性Q波(A组)、OMI伴碎裂QRS波(fQRS)(B组)、OMI伴病理性Q波和fQRS(C组),对所有病例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三组的室性心律失常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A、B、C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69.1%、74.4%、71.7%,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或两种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0.6%(14/68)、40.5%(49/121)、43.5%(20/46),B、C组与A组比较P均<0.05。A组室早总数≥720个/24 h、成对室早、室早Lown分级3~5级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C组;A组多源性室早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P均<0.05)。结论 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fQRS是OMI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碎裂QRS波(fQRS)发生情况与梗死部位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AMI患者,根据入院72 h内心电图fQRS的发生情况,分有fQRS组(A组),无fQRS组(B组),A组又按fQRS出现的导联数分为A1亚组(出现在2个导联)和A2亚组(出现在2个以上导联)。观察不同组梗死部位分布情况及住院期间各类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的发生率。结果:A组各类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的发生率及下壁心肌梗死(MI)分布率显著高于B组(均P0.05);A2亚组各类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的发生率及下壁MI分布率显著高于A1亚组(均P0.05)。结论:AMI后心电图fQRS者出现情况与梗死部位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出现(尤在多导联出现)fQRS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健康成年人群碎裂QRS波群的检出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碎裂QRS波群(fragmented QRS, fQRS)在健康人群中的检出率、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入选连续1 000例无症状的健康体检者(年龄18~65岁),采集其静息状态下的常规心电图.fQRS的定义为至少2个连续导联的QRS波群存在≥2个R波或者R波的波顶或S波的波谷出现切迹.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确定与fQRS检出相关的指标.结果:总计86例(8.6%)检出fQRS,其中男性占69.8%(60/86),平均每例的fQRS导联数目为(2.3±0.5)个.90.7%(78/86)的fQRS分布于下壁导联,另9.3%(8/86)分布于胸前导联.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QRS时限偏长及额面心电轴<30°是健康成人常规心电图检出fQRS的独立相关因素.胸前导联呈现fQRS的导联(8例)均包含QRS移行所在导联.结论:①fQRS在健康成年人群中并不罕见,特别是在下壁导联;②健康成年人fQRS的产生似与轻度室内传导延缓和(或)平均心电轴有关.  相似文献   

9.
许多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简称下壁心梗)患者,有胸前导联ST段下移,其短暂和持续ST段下移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尚有争议.鉴于前壁和后壁心肌电活动是相对应的,下壁心梗过程中胸前导联 ST(?)段下移就可以表示后壁受累。解剖学上穿壁性心梗可发生心梗相关的心包炎.作者假设急性下壁心梗患者胸前导联 ST段下移与心梗相关的心包炎有关.方法:157例首次急性 Q 波型下壁心梗患者,心梗24h 内 V_1、V_2、V_3中任一或多导联 ST 段(J 点后80ms)下移≥1mm,持续≥72h,被认为持续性 ST 段下移.入院后72h 内发现心包摩擦音就诊断为心梗相关的心包炎.入院三天内在两维超声心动图的长轴和短轴图象上分析左心室室壁11个节段活动情况,计算左心室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健康成年人群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碎裂QRS波群(fQRS)的检出率、分布规律与特征。 方法:前瞻性连续入选1500例无症状的健康体检者,同时回顾性入选经心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91例,年龄范围均在18~65岁。记录并分析所有患者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fQRS的定义为至少2个连续导联的QRS波群存在≥2个R波或者R波的波顶或S波的波谷出现顿挫波。 结果:健康成人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分别有76(5.1%)和19例(20.9%)检出fQRS(P=0.001),fQRS平均导联数目无明显差异(2.3±0.7 vs 2.1±0.3,P=0.082)。健康成人中86.8%(66/76)的fQRS分布于下壁导联,另外13.2%(10/76)分布于胸前导联,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fQRS主要分布在下壁导联(10/19,52.6%),其次分布在前壁导联(6/19,31.8%)以及侧壁导联(3/19,15.8%)(与健康成人相比,P<0.001)。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fQRS相比,健康成人的fQRS的平均额面心电轴更偏左(27.9±30.7°vs 45.5±63.0°,P=0.024)。 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fQRS的检出率高于健康成年人群。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fQRS相比,见于健康成人的fQRS的分布范围更加集中,主要分布于下壁导联,而且后者的额面心电轴更加偏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