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灸作用有别于西药"点-点""点-系统"的靶向作用,网络调节是针刺作用的最基本模式。外泌体(exo-some)是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细胞间通讯的重要载体,前期研究发现针刺可调节外泌体释放且与针效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以exosome为切入点,以针刺足三里治疗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为研究平台,利用蛋白组学技术检测针刺血清exosome内含全蛋白成分,构建针刺蛋白网络图谱。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检测针刺大鼠血清exosome内含代谢物,构建针刺代谢网络图谱。整合蛋白组学及代谢组学实验数据,结合当前针刺机制研究文献证据,利用分子生物信息学方法绘制针刺网络调节图谱,应用复杂网络等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网络关键响应子,通过缺失/捕获技术调控exosome或关键响应子的表达,观察对针刺疗效的影响,可初步揭示针刺网络调节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提高针刺疗效的新方法,探索符合中医整体观念的研究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针灸作为一种物理刺激,在穴位局部被感知并转化传递到病变部位发挥效应的过程是复杂的.直至目前针灸的起效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的新方式,前期研究发现针灸可以调控外泌体的释放,外泌体与针效之间关系密切,发现外泌体可能在针刺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针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外泌体具有分布广、来源广、运载物质...  相似文献   

3.
穴位感受针刺物理刺激,并将信息转换、传递到靶器官的过程是复杂的,无疑与许多信息载体密切相关。外泌体是由多种类型的细胞经一系列调控形成并分泌到细胞外基质的膜性囊泡,笔者认为,外泌体及其运载物作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细胞间相互通讯的重要载体,可能在针刺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穴区外泌体是针刺物理信息向化学信息转换的重要交互形式,循环外泌体是针刺发挥网络调节作用的重要运载方式,外泌体结构及运载的信息分子是针刺靶向趋病效应的重要物质基础。前期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针刺可调节外泌体释放且与针效之间可能存在密切关系。因此,提出外泌体可能在针刺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针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挖掘探索针刺疗法潜在优势治疗病症,以现有针刺机制研究海量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针刺神经-内分泌-免疫(NEI)调节网络网络,挖掘分析NEI网络响应子功能失调导致的疾病,构建"针刺—NEI网络及关键响应子—疾病"数学模型,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与技术预测针刺潜在适应症。结合针刺作用输入参数,构建"疾病发病机制—针刺NEI调控网络及关键响应子—针刺作用参数"三者的数学模型,通过数据挖掘方法,预测针刺潜在适应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为针灸大数据及精准医疗提供研究思路,促进针灸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  相似文献   

5.
外泌体作为胞间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通过结构修饰和装载药物已在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了药物递送领域的研究热点。穴位注射是能够发挥针刺效应和药物性能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药效强、作用快、安全性高等特点,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文章基于目前穴位注射外泌体的应用现状和理论基础,提出了需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前WHO、NIH推荐的针灸适应症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主,病种有限,限制了针灸临床应用推广,针灸还可以治疗哪些潜在疾病,是国内外针灸研究的热点问题。以目前针灸基础研究国际较为公认的研究结论"针刺释放内源性阿片肽物质"为切入点,应用蛋白互作软件STRING,构建针刺阿片肽及相关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针刺阿片肽系统的重要蛋白,利用人类基因数据库MalaCards探索蛋白功能失常引发的病症,以针刺阿片肽系统的关键蛋白为源节点,以病症为目标节点,利用Gephi软件构建基于针刺阿片肽系统的针刺潜在治疗病症预测系统,从针刺效应靶标分子精准预测针刺潜在的治疗病症,为针灸适应病症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从神经一內分泌-免疫(Nerve-endocrine-immune NEI)网络探寻针灸作用的机制,系统地分析了针刺调节NEI网络研究进展,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发现NEI网络是人体维持自稳态的生物学基础,存在着传递信息的共同介质,针灸调节作用可能是激活了NEI网络或其共同介质。针灸学是注重整体调节的系统性医学,系统生物学与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从系统把握和整体认识针刺网络调节效应和机制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特异性治疗性外泌体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治疗的新靶点,本文旨在研究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新介质对于IS的诊断及对于受损脑组织的保护作用,讨论外泌体中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s,miRNA)作为缺血性中风的新兴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的潜在临床应用。进一步探讨针灸对外泌体的影响,外泌体对针灸刺激的应答作用,为阐述针灸治疗IS的机制提供新思路,为发挥针灸治疗优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血管新生与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血管因素造成的疾病关系密切,而外泌体经研究发现与血管新生息息相关,外泌体可以修复血管损伤,促进血管新生从而延缓病理进程及病发预后等,本文旨在总结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特性及研究外泌体中的微小核苷酸(microRNAs,miRNAs)在血管损伤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对于血管新生的作用及一步探讨针灸对外泌体的影响,外泌体对于针灸刺激的应答作用,为临床针灸治疗血管因素疾病及发挥针灸的优势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近5年来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资料,从头皮针、体针、电针、针灸与药物、针灸与康复等5方面进行总结概括,肯定了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客观分析了目前研究的问题与不足,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625-2627
"腹脑"与颅脑是相互影响的整体,两者在胚胎发育、解剖学以及神经递质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迷走神经是颅脑与"腹脑"相互联系的重要基础。作者通过针刺腹部任脉上的"腹人中"穴、"腹百会"穴以及督脉上命门、腰阳关穴,发现针刺可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大脑可塑性产生明显促进作用。而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针灸作用机制方面,"腹脑"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有共同点,但也有其差异性。针刺"腹脑"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大脑的可塑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迷走神经功能的抑制作用,调节神经细胞内、外钙离子的稳态,从而起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文章试从腹脑-颅脑的相关理论来探讨针刺"腹脑"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可塑性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乳腺增生病(MGH)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多根据激素紊乱理论, 运用相应抗激素类药物治疗,但效果往往不明确、难巩固,更有可能造成人体内激素的失衡。 而针刺治疗MGH有着绿色、经济、安全等明显的优势,相关文献报告较多,临床效果明确。 近年来随着NEI网络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推出和全面运用,有越来越多的医家认为NEI网络系统和祖国针灸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针刺治疗疾病与NEI网络调控关系的相关文献分析,探讨针刺基于NEI网络治疗乳腺增生的机制有望取得进一步进展。  相似文献   

13.
针灸基础研究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针灸临床实践的动力。针灸治疗高血压具有悠久的历史,相应基础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但其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动物模型、穴位选择、刺激参数、机制研究4个方面总结针刺降压的动物实验研究现状,发现针灸降压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脱节明显,不能在穴位选择、刺激参数等方面很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据此本文探讨如何架设针灸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转化桥梁,认为针灸临床实践中存在问题是基础研究的立脚点,除揭示针灸作用的机制外,促进针灸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也应作为终极目标,两者共同实现针灸从验证疗效到提高疗效的飞跃,促进针灸医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针刺"双向调节"作用是近代学者们提出的概念,强调辨证思想指导下补泻手法所起的不同或相反作用,而现代针刺研究则强调相同穴位、相同刺激量的前提下进行客观观察,除经络学说外,对其作用机制多从神经调控角度进行阐述。随着对中枢神经无创观测手段的进步,分析方法的不断丰富,学者们将数学模型与脑网络理论相结合,除了对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阐述外,还用此方法对针刺效应的机制进行研究,并从更加科学客观的角度证明了针刺"双向调节"作用对脑网络的影响方式,它通过多靶点双向调整脑网络关键节点的相关脑区,进而调整脑网络,使其趋向于正常的功能状态,协调默认网与其他子网络之间的运行。  相似文献   

15.
针刺效应/信号调节网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杨  郭义 《针刺研究》2013,38(4):330-333
针灸通过复杂的网络实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穴位作为感受器和放大器在针刺网络信号的传递和放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穴位”作为切入点,以穴位下的神经结构、肥大细胞、钙离子、相关神经化学物质(P物质、组织胺与5-羟色胺、ATP、内源性阿片肽)作为针刺信号传递的关键节点,探究针刺网络调节过程中各节点间的关系,试图从整体上阐释针刺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针刺手法作为针灸施术的基础,是影响针灸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如何总结、分析并传承针刺手法的特征业已成为针灸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从理论和实验研究两个角度总结了现今针刺手法参数测定研究的理论基础及仪器实践,并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思路。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会有诸如"运动视频"、"红外运动跟踪"等更多技术手段应用于针刺手法参数研究之中,以为中医的量化、规范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经穴特异性与针刺效应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穴特异性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针刺效应作用是反映经穴特异性存在的重要内容,也是针灸有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影响针刺效应的体内外因素来阐明针刺效应作用与经穴特异性理论密切关系及针灸治病的部分作用机制,以丰富经穴特异性理论,从而有利于将其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针刺手法与针感的关系,按定量描述针刺刺激量的M-QNS规则,进行若干实验,提示针刺和电刺激强度常为变量,手法与"针感峰值"可不存在确定性关系,手法产生的"针感峰值"在一定条件下是随机变量。假针刺不一定具有零刺激量的特征。故针灸和药物的研究对象具有某种异质性,以神经科学的基础框架为主要作用机理的针刺应以监控针感及"针感峰值"为主要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直径为30-150 nm的脂质双层膜囊泡,其含有蛋白质、脂质和核酸。外泌体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可通过传递各种蛋白质、生物活性脂质和遗传信息来改变受体细胞的表型和功能,与癌症、感染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直接靶向外泌体以抑制其在介导疾病中的作用,或开发外泌体作为载体运送生物大分子和天然药物分子进入细胞,有望成为疾病新的治疗策略。外泌体生物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受体细胞识别、结合并内化外泌体,而这一过程依赖于外泌体膜蛋白的种类和功能。本文聚焦于外泌体的膜蛋白,对这些膜蛋白进行分类并阐述其功能。  相似文献   

20.
针灸的安全性、有效性已被国内外大型权威临床观察所验证, 但近年《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中部分针刺临床RCT结果显示, 针刺效应与假针刺无显著性差异。针灸医学是学术与临床规律总结, 不同于化学药物, 其刺激量、施术方式、技术均因人而异, 目前国内外针刺临床试验中假针刺受到众多学者质疑, 认为"假针不假", 呼吁停止"假针对照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假针刺对照研究的设计, 将现代5G+虚拟现实(VR)技术与假针刺的原则要素结合, 分析针灸临床研究中假针刺现状, 并结合现代智能医学技术探讨针灸临床试验中假针刺对照的方法, 以及5G+VR技术下假针刺对照设立的优势与前景, 旨在推进针灸临床试验标准化, 促进针灸研究领域在国内外的发展创新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