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诊科是医院内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也较易发生医疗纠纷和家属的不解,甚至是频繁发生医疗事故的高风险科室之一[1]。与此同时,急诊危重患者的病情相对复杂,其本身存在并可能合并发生严重的生理紊乱,需要进行有创的监测和生命器官的支持,而转运途中由于条件限制,不利于积极治疗,且无法得到援助[2],常需要到其他科室接受进一步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在转运途中可能因为患者的病情不稳定、监测治疗设备限制和辅助科室的沟通不良等因素,致使患者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极高。据报道,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有比平常高出9.6%死亡率的危险[3]。
因此,成功的转运对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与伤残率有极大的意义。有关学者也对于现在的转运模式、风险评估及相关对策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现在此将结合自身医院的有关情况,就以下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转运是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救治过程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关键在于掌握转运的指征、转运前的风险评估、转运人员的组成、转运的急救器械和药品的准备、转运前的预防处理、转运途中的观察与抢救、搬运方法是否正确、抢救预案是否有效实施及严格交接班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我院急诊机械通气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预见性护理方法.方法 127例机械通气患者为进一步诊断或治疗时需要转运,对患者转运前途中及转运后进行评价.结果 转运成功率100%,其中2例(1.57%)患者发生意外,经过处理后缓解.结论 预见性护理对危重患者转运可能是有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方法:对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应用转运制度及流程对197例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发生各类不良事件82起,其中35起(42.68%)是患者本身相关的不良事件,47起(57.32%)是由于仪器设备引起的相关不良事件,经过一系列护理措施的改进,降低了患者转运途中风险的发生,确保了转运患者的安全。结论:加强护理工作者的护理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专业知识,认真执行各项制度,是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医疗质量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5.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2149-2150
探讨分析急诊气管插管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重点。选取2015年1~12月我院的35例急诊气管插管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2011年1~12月收治的29例急诊气管插管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急诊气管插管患者为传统的转运方式,观察组患者是我院开展护理安全政策后进行规范急诊气管插管的转运患者。对比两组不良时间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94.29%;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86.21%;研究组患者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14.29%,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37.93%,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规范的、优质的护理转运过程可以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从而大大降低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率,为建立和谐、信任的医患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急诊病危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与100例急诊病危对照组做对比,对我院100例急诊病危观察组院内安全转运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率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意外事件发生率(坠床率、意外脱管率、供氧中断率、病情恶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75%)显著高于急诊病危对照组(47%)(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急诊病危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具有重要意义,能降低急诊病危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穿刺桡动脉或股动脉行PCI术后对AMI患者舒适度的不同影响及护理.方法 45例急诊PCI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组24例和股动脉组21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从术肢局部疼痛及麻木、焦虑及入睡困难、局部血肿、动脉瘤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经桡动脉急诊PCI比经股动脉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降低了护理难度.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对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安全性与护理干预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收治的患者140例进行对照研究.根据护理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70例.比较两组治疗等待与转运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等待时间、转运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支架植入术的术后护理,其术后血管出血等并发症比择期手术高,病人及家属缺乏相关知识,存在焦虑、恐惧心理。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心电监护、预防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是预防术后并发症,决定患早日康复出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对108例急诊无助患者的救治及94次院内转运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急诊无助患者救治及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护理路径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绿色通道中的效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绿色通道中的护理路径,并探讨其在绿色通道中的有效性、可行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45例,分为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对照组采取资料回顾,以常规护理为标准;实验1组实施常规护理的同时,对急诊室-导管室-CCU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五常法管理、优化护理流程、设置绿色通道专用章;实验2组在实验1组的基础上设计、修订和完善护理路径,制订以时间为横轴、项目为纵轴的临床护理路径,按路径给予病人护理,配合救治。[结果]3组间入急诊球囊扩张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人介入治疗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失眠发生率、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院内再手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实施规范化急救护理路径,进一步促进急救绿色通道的畅通无阻,缩短了抢救时间和平均住院日,降低了病人院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设计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绿色通道中的护理路径,并探讨其在绿色通道中的有效性、可行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45例,分为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对照组采取资料回顾,以常规护理为标准;实验1组实施常规护理的同时,对急诊室-导管室-CCU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五常法管理、优化护理流程、设置绿色通道专用章;实验2组在实验1组的基础上设计、修订和完善护理路径,制订以时间为横轴、项目为纵轴的临床护理路径,按路径给予病人护理,配合救治.[结果]3组间入急诊球囊扩张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人介入治疗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失眠发生率、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院内再手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实施规范化急救护理路径,进一步促进急救绿色通道的畅通无阻,缩短了抢救时间和平均住院日,降低了病人院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应用模块管理方法对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2017年1月-2017年6月院内危重症转运患者为对照组(n=1285),将2017年7月-2017年12月院内危重症转运患者为观察组(n=1794),分别应用传统管理方法转运和应用模块管理方法转运。比较两组护士安全转运管理措施执行准确率、转运意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士执行安全转运管理措施不准确138例,其中转运前准备45例、转运时监测32例、转运时交接28例、转运意外应急处理18例、转运后质控及上报15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转运过程发生意外310例,其中输液管道异常36例、仪器故障2例、引流管异常1例、气管插管异常1例、氧流量不符15例、病人病情加重或出现不适255例,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急诊科院内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实行分模块管理,可提高转运安全管理质量,降低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程序化护理工作模式在急诊冠心病介入治疗(PCI)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将程序化护理工作模式运用于152例急诊PCI术中。[结果]152例病人在来院90 min之内全部开通血管梗死相关动脉(IRA),介入治疗成功率100%。[结论]程序化护理工作模式在急诊PCI术中的应用具备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程序化护理工作模式在急诊冠心病介入治疗(PCI)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将程序化护理工作模式运用于152例急诊PCI术中。[结果]152例病人在来院90min之内全部开通血管梗死相关动脉(IRA),介入治疗成功率100%。[结论]程序化护理工作模式在急诊PCI术中的应用具备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探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评估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制定护理标准制度,规范危重患者转运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的护理。方法:对26例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及细致护理。结果:26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的患者术后均顺利完成治疗和护理。结论:有针对性的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工作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