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胫神经-M1区成对关联刺激(PAS)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前肢功能障碍的影响,并从大脑和脊髓两个水平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随机选取8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别于PAS干预前5 min、干预后5、30和60 min行左侧桡侧腕伸肌(ECR)静息运动阈值(RMT)测定。将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6)和模型组(n=32)。模型组采用线栓栓塞右侧大脑中动脉(MCAO)制作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入线栓外手术操作与模型组相同。模型组模型制作成功后,随机分为MCAO组(n=16)和PAS治疗组(n=16)。PAS治疗组术后第1天开始PAS治疗,连续7 d,PAS作用部位为左侧胫神经-患侧M1区。于术后第1天和第7天进行转角实验和左侧前肢抓力测定。术后第7天,测定各组大鼠左侧ECR的RMT,用磁共振波谱法检测颈膨大左侧区域神经代谢情况,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颈膨大左右两侧区域Bcl-2、Bax的蛋白表达。 结果 健康SD大鼠接受PAS干预后5、30和60 min时,左侧ECR的RMT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MCAO组和PAS治疗组的转角实验评分均较假手术组增高,左侧前肢抓力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AS治疗7 d后,PAS治疗组的转角实验评分较MCAO组降低,左侧前肢抓力较MCAO组增加,左侧ECR的RMT较MCAO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MCAO组颈膨大左侧区GABA含量减少(P<0.05),PAS治疗组GABA含量与MCAO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间其他代谢物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颈膨大左右两侧区域Bcl-2、Bax的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胫神经-M1区成对关联刺激可增加大鼠前肢运动皮质代表区的神经元膜兴奋性,并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前肢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动物磁共振波谱(MRS)成像技术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机制。方法: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构建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CIMT组,每组6只。对照组于笼中自由活动;CIMT组于造模后第7天进行CIMT干预,干预时将大鼠健侧固定后置于跑台上,强迫患侧运动,1次/d,20 min/次,7 d/周,连续干预2周。于干预前后,采用旷场实验评价2组大鼠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9.4 T小动物核磁进行MRS成像扫描,检测大鼠双侧运动皮层M1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水平的变化。结果:(1)运动功能:与对照组比较,CIMT组干预后大鼠自主活动总距离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CIMT组干预后mNS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运动皮层M1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水平比较:与干预前比较,对照组干预后健侧运动皮层M1区谷氨酸/肌酐明显降低,CIMT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改进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制作方法,并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 方法:实验于2004—02/2005—06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干细胞研究中心完成。(1)选取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传统组20只。改良组30只。对照组10只。(2)传统组向右侧中脑黑质致密部和中脑腹侧被盖区两点各注射6-羟基多巴胺8μg制作传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改良组向中脑腹侧被盖区单点6-羟基多巴胺12μg制作改良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对照组向右侧中脑黑质致密部和中脑腹侧被盖区两点各注射含2g/L抗坏血酸的生理盐水4μL。(3)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及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化。 结果:对照组和传统组术后分别有1只和4只动物在1周内死亡,改良组无动物死亡。行为学和免疫组化检测显示:(1)改良组30只大鼠有22只旋转稳定。平均转数〉7r/min。成功率超过70%,与传统组相当。改良组大鼠死亡率低于传统组(20%)和对照组(10%)。(2)术后传统组和改良组均有部分动物出现震颤、活动迟缓、易激惹、竖毛、尾僵等异常行为。(3)成功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中脑黑质注射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达90%以上,改良组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注射侧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显著减少(P〈0.001)。 结论:改良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方法简便实用,动物死亡率低,模型成功率高,可以较快建立稳定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4.
李娜  王天俊  高俊淑  陈景红  贾子善 《临床荟萃》2011,26(24):2141-2144
目的观察不同环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40只。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10只)和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手术组(130只).再将MCAO手术纽随机分为独居组(30只)、社会交往组(40只)、探索学习组(30只)和丰富环境组(30只)。假手术对照组和各MCAO手术组分别于术后7、28天随机选取5只大鼠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NF、GFAP阳性表达。结果社会交往组、探索学习组和丰富环境组术后7、28天NF、GFAP阳性表达均明显优于独居组和假手术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社会交往、探索学习和丰富环境均能促进梗死灶周围NF、GFAP的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脑出血(ICH)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用健康雄性SD大鼠155只。其中120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出血后运动n=40)、对照组(出血后不运动 n=40)、假手术组(无出血不运动n=40只)。各组又分为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共4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5只用于免疫组化检测,5只用于RT-PCR检测。实验组大鼠于术后第72h开始跑笼训练,其余大鼠在标准笼内自由活动。另外35只随机分为脑出血后第6小时、 第12小时、 第24小时、 第48小时、第72小时,假手术和正常组,每组5只,用于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结果:①免疫组化结果:BDNF阳性细胞表达为细胞浆着棕黄色,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血肿周围和大脑皮质的神经元。脑出血后第12h BDNF曾一度升高,第72h基本恢复正常。实验组随运动训练时间延长表达有上调趋势,第28d达高峰,较对照组相比有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RT-PCR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的BDNFmRNA表达(第21—28d)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但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BDNF参与了脑出血后神经可塑性的发生,运动训练可促进BDNF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从而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游泳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及神经营养因子-3(NT-3)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 方法共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及训练组。采用线栓法将对照组及训练组大鼠制成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h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制模期间不阻塞大脑中动脉血流。训练组大鼠制模后给予游泳训练,每日1次,每次持续10min,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制模后不给予任何特殊处理。于制模后3d、7d及14d时采用Bederson评分法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NGF及NT-3 mRNA表达量。 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术后无神经行为缺陷,制模后3d、7d及14d时训练组大鼠Bederson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时相点对照组水平(P<0.05),高于同时相点假手术组水平(P<0.05),并且制模后14d时训练组Bederson评分[(1.20±0.45)分]亦显著低于制模后3d及7d时水平(P<0.05)。训练组各时相点缺血侧脑皮质NGF及NT-3 mRNA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假手术明显增强(P<0.05);随着时间进展,制模后14d时训练组NGF及NT-3 mRNA含量[分别为(0.66±0.07),(0.79±0.06)]均较制模后3d及7d时明显提高(P<0.05)。 结论游泳训练能上调脑梗死大鼠缺血脑皮质NGF及NT-3 mRNA表达,这可能是运动训练促进脑梗死大鼠受损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强制性使用”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学恢复的影响。方法:用60只Wistar大鼠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24h后随机分为3组,患侧前肢固定(A)组、未固定(B)组和健侧前肢固定(C)组,并进行肢体固定。21d后解除固定,于MCAO后24h、21d和28d时,对每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估,观察其恢复情况。分别于MCAO后21d及28d,测定大鼠前肢前臂肌肉湿重及横截面积。结果:MCAO后24h3组各项功能评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姿势反射评定及平衡木行走测评:MCAO后21d时C组恢复差于A、B两组(P<0.05,P<0.01);28d时C组恢复仍明显较B组差(P<0.05)。肌力评定比较:3组各时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MCAO后21d时,A组大鼠患肢前臂肌湿重明显低于健肢(P<0.05),B组与C组大鼠患侧前肢与健侧前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脑损伤后短期内患侧前肢完全休息和过度运动均不利于功能的恢复;脑损伤后患侧前肢早期过度运动比完全休息更不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脑出血大鼠微管相关蛋白-2(MAP-2)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60只。将其中9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出血后运动)、对照组(出血后不运动)、假手术组(无出血,不运动),每组32只,各组又分为术后7,14,21,28 d共4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4只用于免疫组化检测,4只用于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实验组大鼠于术后72 h开始跑笼训练,其余组大鼠在标准笼内自由活动。另外64只随机分为脑出血组(48只)、无出血组(8只)和正常组(8只),脑出血组又分为术后6,12,24,48,72 h和7 d共6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8只,无出血组、正常组及脑出血组各时相点的4只大鼠用于免疫组化检测,4只用于RT-PCR检测。 结果①免疫组化结果:MAP-2阳性细胞表达为细胞胞浆着棕黄色,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血肿周围和大脑皮质的神经元。脑出血后24 h MAP-2开始上调,持续到7 d,与正常组和无出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于术后14 d出现表达上调,28 d表达达高峰,但实验组表达上调更显著,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RT-PCR结果:脑出血后12~24 h MAP-2 mRNA有一短暂表达上调,与无出血组和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恢复接近正常。实验组术后14~28 d表达上调,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同样有上调表现,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AP-2参与了脑出血后神经可塑性的发生,且运动训练可促进MAP-2的表达,从而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强化游泳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及蛋白激酶A(PK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 h再灌注动物模型.120只造模成功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1组、训练2组、训练3组和MCAO对照组,每组30只.训练1组大鼠每日游泳5 min,训练2组大鼠每日游泳10 min,训练3组大鼠每日游泳20 min;MCAO对照组大鼠不给予任何训练.另选30只大鼠为假手术组,不阻塞大脑中动脉血流,不给予任何训练.以上5组大鼠又分别随机分为术后3、7和14 d三个时间点亚组,每个时间点10只大鼠.分别于术后3、7和14d三个时间点,采用Menzies神经行为评分和前肢放置试验评价各亚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各亚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PKA阳性细胞的表达率,采用RT-PCR的方法测定各亚组大鼠脑缺血侧大脑皮质PKA的mRNA表达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假手术组神经功能正常.MCAO对照组各时间点的神经功能评分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训练组分别在训练3、7和14 d后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同时间点MCAO对照组;训练3组训练14 d后受损神经功能改善最明显(P<0.05),其训练3、7和14 d后的Menzies评分分别为(1.40±0.55)、(1.00±0.71)和(0.80±0.45)分,前肢放置试验评分分别为(5.20±0.84)、(3.80±1.30)和(2.40±1.14)分.训练1、2和3组各时间点的PKA阳性细胞表达率及其mRNA表达量高于同时间点MCAO对照组;且训练3组训练14d后的PKA阳性细胞表达率及其mRNA表达量增加较其它各训练组更为明显(P<0.05),其训练3、7和14 d后的PKA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32.84±1.66)%、(35.05±1.33)%和(45.92 ±2.03)%,PKA mRNA表达量分别为(32.18±0.86)%、(37.44±1.27)%和(42.77±0.81)%.结论 强化游泳训练可以增加脑缺血再灌注大鼠PKA阳性细胞表达率及其mRNA表达量,改善受损神经功能,促进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运动训练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基因caspase-3 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用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出血后运动,40只)、对照组(出血后不运动,40只)、假手术组(无出血不运动,40只)。各组又分为术后7d,14d,21d,28d共4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5只用于免疫组化检测,5只用于RT-PCR 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实验组于术后24h开始跑笼训练,其余大鼠在标准笼内自由活动。结果:①免疫组化结果: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为细胞胞浆着棕黄色,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血肿周围和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实验组随运动训练时间延长似乎有表达上调趋势,28d时表达虽有下降迹象,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对照组表达水平较实验组更明显,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②Western blotting和RT-PCR 结果与免疫组化一致。结论:caspase-3参与了脑出血后细胞凋亡的发生,但运动训练对caspase-3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12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40只。出血并运动)、对照组(40只,出血不运动)和假手术组(40只,无出血,不运动),前两组又分为术后24h,7d,14d,21d,28d,5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3只用于TUNEL,5只用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TUNEL阳性细胞数在脑出血(ICH)24h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无区别,但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凋亡于ICH术后7-14d一度下降,21d后回升,28d又下降,但实验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凋亡不仅存在于血肿周围组织和皮质,海马区也可见明显凋亡现象。流式细胞分析:不同时间细胞凋亡率的变化趋势与TUNEL阳性细胞数一致,而且实验组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但双参数分析较单参数灵敏性更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运动训练可以通过抑制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神经细胞凋亡,从而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来骨髓基质细胞多向分化潜能的发现,特别是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干细胞方向分化的成功,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损伤提供了可能。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基质源干细胞对脑损伤的治疗作用。设计:以BrdU标记的自体骨髓基质源干细胞在模型动物损伤脑区和其他脑区的分布为观察对象的前瞻性研究。单位:北京军区总医院。材料:实验于1999-10/2002-02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完成。取1.5~3.0岁成年家犬22只,雌雄不限,体质量(13±2)k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只,常规治疗组8只,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组8只。方法:对犬骨髓基质细胞进行采集、分离、体外扩增、标记和移植用细胞培养。假手术组仅做皮肤切口及颅骨锥孔,不致中脑损伤,于麻醉清醒后行正常进食。常规治疗组行中脑被盖区毁损后行三磷酸腺苷20mg,辅酶A50u,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2次/d,共3d。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组行中脑被盖区毁损,然后给予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1mL和脑脊液1mL的混合液,注入脑室,1次/d,共3d。术后第1,7,14,28天4个时间点观察骨髓基质源干细胞在损伤脑区及其他脑区的分布情况。主要观察指标:观察骨髓基质源干细胞在损伤脑区及其它脑区的分布情况。结果:22只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术后第28天: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组BrdU阳性细胞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常规治疗组[(15.4±2.4,0.5±0.5,0.5±0.5)个]。②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组术后第14天脑片BrdU阳性细胞数:中脑的伤侧明显高于对侧[(15.5±3.3,5.0±1.5)个];额叶的伤侧高于对侧[(1.6±0.6,1.5±0.7)个]。结论:由于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数在脑损伤区的分布明显多于对侧非伤区和两个对照组的同部位。提示骨髓基质源干细胞可向损伤脑区迁移,能对脑干损伤的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饲养的不同环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学恢复及梗死灶周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的影响,为临床应用不同环境进行脑卒中康复治疗提供基础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15只)和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90只)。手术组用电凝法造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术后标准笼中群居社交组,5只为一组,共30只;迷宫笼中居学习组,10只一组,共30只;30只居于丰富环境笼。术后剖颅取脑,采用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测梗死灶周围皮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情况,分别在术后28天、14天、7天、3天、1天随机在各组中选取5只进行,假手术组于术后1天、3天、7天随机选取大鼠5只处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IGF-1阳性细胞表达:社交组MCAO术后3d可见梗死灶周围IGF-1表达增高(P〈0.05),7d时表达略有下降,各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各手术组梗死灶周围皮质IGF-1阳性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于MCAO术后第14天和28天时各手术组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探索学习组、丰富环境组于MCAO术后IGF-1表达均明显优于社交组在14天和28天(P〈0.05)。结论在丰富环境及学习笼中的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层IGF-1的表达明显上调,可能为功能恢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完全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及神经功能自然恢复情况,为SCI后运动训练时机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共选取45只成年SD大鼠,分为实验组(40只)和假手术组(5只)。实验组手术切除T10椎板暴露脊髓,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致SCI;假手术组仅手术切除T10椎板暴露脊髓。实验组分别于损伤前及损伤后1,3,5,7,14 d,21 d和28 d,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5,7 d时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采用脊髓诱发电位评定神经功能。实验组于上述各时间点分别取5只大鼠处死,假手术组于术后7 d时处死,取2组大鼠T10节段脊髓进行形态学检测。 结果①实验组大鼠在损伤后1~3 d斜板角度、改良Tarlov评分和BBB评分均较损伤前显著降低,自损伤后5 d时开始增加,至14 d时达到平台期,显著高于术后1,3,5 d及7 d时水平(P<0.05),与21,28 d时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但仍低于损伤前水平(P<0.05)。假手术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②实验组大鼠在损伤后1 d时脊髓体感诱发电位(SCEP)潜伏期较损伤前明显延长(P<0.05);随时间进展该潜伏期呈逐渐缩短趋势,至术后21 d时达到平台期,但仍显著长于损伤前水平(P&rt;0.05);波幅在损伤后1 d时明显降低,随时间进展呈逐渐增加趋势;假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潜伏期和波幅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③2组大鼠术前脊髓结构完整,实验组术后1~3 d脊髓灰白质可见片状出血、细胞肿胀及变性;术后5~7 d炎性细胞减少,可见细胞内嗜碱性颗粒沉积、胶质细胞及少量神经纤维增生等;术后14~28 d可见胶质细胞、神经纤维增生明显,细胞内有空泡结构形成;假手术组大鼠脊髓形态学方面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 结论SCI大鼠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脊髓病理形态学变化均与损伤时程密切相关,其运动功能改善一般于损伤后14 d时达到平台期,而神经功能改善一般于损伤后21 d时达到平台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LFS)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和梗死侧脑组织神经干细胞(NSC)增殖、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MCAO),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又分为7 d 和14 d 两个亚组,每个亚组12 只。术后2 d 开始进行LFS治疗。采用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梗死侧大脑侧脑室的室管膜下层(SVZ)的5-溴尿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BrdU),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梗死侧大脑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结果LFS治疗后14 d,实验组大鼠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LFS 治疗后各时间点实验组大鼠梗死侧大脑的SDF-1、BrdU 和VEGF 水平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上调(P<0.01)。结论LFS 能改善脑梗死大鼠功能障碍,其可能机制是通过激活SDF-1/CXCR4 轴,进而发挥促进NSC增殖和血管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介入运动再学习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9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运动再学习组(54只)、对照组(18只)和假手术组(18只),依据运动再学习的介入时间不同,将运动再学习组细分为造模后3d亚组(18只)、造模后7d亚组(18只)、造模后14d亚组(18只)。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对所有大鼠进行造模,1.5h后,将运动再学习组和对照组大鼠所用造模线栓拉出1cm,造成再灌注损伤,假手术组不予以特殊处理。造模后3d、7d及14d,分别给予运动再学习各亚组大鼠运动再学习训练。造模后7d、14d及21d,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评定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可塑性相关基因15(CPG15)、核转录因子B(NF-кB)的表达水平。 结果造模后3d亚组神经功能评分、CPG15含量及NF-кB水平均优于造模后7d亚组和造模后14d亚组(P<0.05),造模后7d亚组上述指标均优于造模后14d亚组(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造模后3d亚组所有时间点的神经功能评分均较低(P<0.05),造模后7d亚组在造模7d时[(10.477±0.163)分]的评分较低(P&rt;0.05),造模后14d亚组在造模7d[(10.503±0.245)分]及14d时[(8.673±0.261)分]的神经功能评分亦较低(P&rt;0.05)。造模后3d亚组所有时间点的CPG1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造模后7d亚组在造模7d时的CPG水平较高(P&rt;0.05),造模后14d亚组所有时间点的CPG15水平亦较高(P&rt;0.05)。造模后3d亚组不同时间点的NF-кB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造模后7d亚组在造模7d时的NF-кB水平较低(P&rt;0.05),造模后14d亚组所有时间点的NF-кB水平亦较低(P&rt;0.05)。 结论运动再学习能显著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MCAO后3d介入运动再学习训练对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基因Bcl-2、Bax及其蛋白表达的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将其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大鼠采用胶原酶诱导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对照组大鼠手术操作同实验组,但术后不给予运动训练;假手术组大鼠正常饲养。实验组大鼠于术后24 h开始跑笼训练,其余大鼠则在标准笼内自由活动。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7,14,21及28天时各取5只用于免疫组化检测,另取5只用于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 结果①免疫组化结果:大鼠Bcl-2、Bax阳性细胞胞浆均呈棕黄色,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血肿周围及大脑皮质区域。实验组大鼠Bcl-2表达水平于术后第21天时开始上升,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于术后28 d时达到峰值,此时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大鼠Bax表达水平于术后7 d时开始下降,术后14~21 d下降显著,术后28 d时虽有回升趋势,但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Western blotting及RT-PCR检测结果:各组大鼠检测结果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实验组大鼠Bcl-2 mRNA和Bax mRNA表达高峰时间均较相应蛋白表达高峰时间提前。 结论运动训练可上调脑出血大鼠Bcl-2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下调Bax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脑出血后细胞凋亡,促进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近来骨髓基质细胞多向分化潜能的发现,特别是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干细胞方向分化的成功,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损伤提供了可能。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基质源干细胞对脑损伤的治疗作用。设计:以BrdU标记的自体骨髓基质源干细胞在模型动物损伤脑区和其他脑区的分布为观察对象的前瞻性研究。单位:北京军区总医院。材料:实验于1999-10/2002—02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完成。取1.5~3.0岁成年家犬22只,雌雄不限,体质量(13&;#177;2)k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只,常规治疗组8只,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组8只。方法:对犬骨髓基质细胞进行采集、分离、体外扩增、标记和移植用细胞培养。假手术组仅做皮肤切口及颅骨锥孔,不致中脑损伤,于麻醉清醒后行正常进食。常规治疗组行中脑被盖区毁损后行三磷酸腺苷20mg,辅酶A50U,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2次/d,共3d。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组行中脑被盖区毁损,然后给予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1mL和脑脊液1mL的混合液,注入脑室,1次/d,共3d。术后第1,7,14,28天4个时间点观察骨髓基质源干细胞在损伤脑区及其他脑区的分布情况。主要观察指标:观察骨髓基质源干细胞在损伤脑区及其它脑区的分布情况。结果:22只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术后第28天: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组BrdU阳性细胞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常规治疗组[(15.4&;#177;2.4,0.5&;#177;0.5,0.5&;#177;0.5)个1。②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组术后第14天脑片BrdU阳性细胞数:中脑的伤侧明显高于对侧[(15.5&;#177;3.3,5.0&;#177;1.5)个];额叶的伤侧高于对侧[(1.6&;#177;0.6,1.5&;#177;0.7)个]。结论:由于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数在脑损伤区的分布明显多于对侧非伤区和两个对照组的同部位。提示骨髓基质源干细胞可向损伤脑区迁移,能对脑干损伤的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可测试伤害性的热刺激和机械刺激所引发的痛觉过敏及冷、触觉异常。目的:观察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鞘内移植神经干细胞后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制作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分别于造模后第3,10天进行鞘内移植,实验组注入30μL的神经干细胞悬液,空白组和对照组注入30μL的细胞培养液。结果与结论: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和实验组移植后3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逐渐降低,至移植后7d降低至最低点(P〈0.01),于移植后21d恢复至移植前水平;实验组移植后7,14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1)。与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移植后7,14,21d各组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呈低水平(P〈0.05);移植后14,21d,实验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鞘内移植神经干细胞可提高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了周围神经损伤产生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MR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大脑行动态观察,研究其扩散变化规律。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各12只,假手术组只分离血管,模型组根据线栓法制备缺血2h再灌注模型。术后24h、7d、14d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行T2加权成像(T2WI)、DTI扫描,观察脑梗死体积与相关脑区平均弥散率(MD)和各向异性分数(FA)。结果: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后24h、7d和14d的mNSS评分均升高(均P<0.01),且缺血再灌注后7d的mNSS评分低于上一时间点(P<0.05)。T2WI成像显示,模型组大鼠梗死部位呈异常高信号,随时间推移高信号区域面积减少。DTI结果显示,缺血后24h,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患侧所有脑区MD值均显著下降(P<0.01,0.05),7d后呈假正常化,14d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0.05);缺血后24h,患侧胼胝体、海马及纹状体的FA值均显著下降(均P<0.05),7d时均持续下降(P<0.01,0.05),除了胼胝体,其他脑区在14d达到最低水平(P<0.01,0.05)。缺血后24h,除了感觉皮层,健侧脑区MD和FA值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0.05);缺血后7d,除了胼胝体和海马,其他脑区MD值均低于假手术组(P<0.01,0.05)。结论:DTI能够反映不同时期缺血再灌注后脑白质损伤的变化特点,患侧白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为不可转逆的结构破坏,健侧白质功能变化可能与交互性半球间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