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个体化运动康复疗法对老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影响。 方法 选取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2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增加基于心肺运动试验制订的个体化运动康复疗法。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Borg评分评估2组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记录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最大摄氧量(VO2max)、无氧阈(AT)、心率(HR)、心脏指数(CI),采用6 min步行距离(6MWD)测定患者的最大步行距离,评估康复疗效。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Borg评分、心肺功能指标、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Borg评分、心肺功能指标、6MWD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试验组治疗后Borg评分[(2.38±0.45)分]、FEV1[(3.65±1.31)%]、FVC[(64.09±12.10)%]、FEV1/FVC[(61.98±11.34)%]、VO2max[(19.62±4.06) ml/kg/min]、AT[(669.25±133.82) ml/min]、HR[(96.52±20.59)次/分]、CI[(3.98±1.17) L/min/m2]、6MWD[(315.25±60.12)m]、总有效率(58.33%)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个体化运动康复疗法,可以缓解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和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穴位疗法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炎症因子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将入选的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穴位疗法,对照组给予舒利迭治疗,共治疗4周。观测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近期)和停止治疗3个月后(远期)的哮喘控制测试(ACT)积分、治疗1个月后(近期)哮喘控制情况(完全控制、部分控制、未控制)以及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近期)和停止治疗3个月后(远期)的白介素5(IL-5)、白介素10(IL-10)的含量,并对2组患者的ACT积分、近期疗效及IL-5和IL-10的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①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ACT积分分别为(14.11±3.24)和(13.75±3.02)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近期和远期的ACT积分[(21.56±1.81)和(24.03±0.78)分]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18.71±1.63)和(22.15±0.96)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近期控制哮喘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5);③治疗组治疗后近期和远期的IL-5和IL-10炎症因子的含量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 结论穴位疗法通过调节IL-5和IL-10炎症因子含量水平,降低气道炎症,控制支气管哮喘症状,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个体化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中年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心率恢复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40例经多导睡眠监测诊断为患有中重度OSAS的中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及行为能力的培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强度为60%~75%峰值功率的有氧训练以及60%~80%最大重复10次所使用重量(10RM)的抗阻训练,有氧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为30 min,每个项目间或同一项目中可休息5 min,抗阻运动每个训练动作重复8~10次,共3组,每组间可休息5 min;每次联合运动60 min,每周训练3次,共12周。分别于入组时(训练前)及训练12周结束后(训练后),对2组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及心肺运动试验(CPET),采集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氧减指数(OD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等PSG评估指标,并记录患者的峰值摄氧量(VO2peak)、峰值功率、无氧阈等运动能力指标以及患者CPET终止后第1、2、3分钟坐位心率恢复数(HRR),记为HRR-1、HRR-2、HRR-3。 结果 训练前2组患者的各项观测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①训练后,观察组患者的AHI[(21.19±5.43)次/h]、ODI[(24.36±5.92)次/h]和L-SaO2值[(83.65±5.24)%]与组内训练前[(27.55±6.12)次/h、(30.51±6.75)次/h和(79.26±6.43)%]及对照组训练后[(28.25±6.74)次/h和(29.81±6.53) 次/h和(79.03±6.44)%]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②训练后,观察组患者的VO2peak[(18.92±3.63) ml/(kg·min)]、峰值功率[(94.18±16.26)W]和无氧阈[(13.10±3.35) ml/(kg·min)]与组内训练前[(15.62±3.87) ml/(kg·min)、[(83.37±13.61)W]和(10.23±2.15) ml/(kg·min)] 及对照组训练后[(15.34±3.45) ml/(kg·min)、[(80.14±14.57)W]和(10.02±3.18)]比较,均有明显提升(P<0.05)。③训练后患者的心率恢复方面,观察组的HRR-1、HRR-2和HRR-3均高于组内训练前及对照组训练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有氧联合抗阻运动能明显提高中年中重度OSAS患者的运动能力,并改善其心率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肺康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COPD患者61例,根据患者早期开始进行肺康复治疗的时间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一组(20例)、治疗二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3组患者均依据2018年COPD全球倡议(GOLD)治疗方案进行临床COPD的相关治疗及抗感染药物治疗,肺康复治疗时间计算均从入院第1天算起。治疗一组患者于入院后第6天开始行肺康复训练,治疗二组患者于入院后第14天开始行肺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于入院4周后择期进行肺康复治疗。肺康复治疗的措施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上肢上举训练、排痰训练,康复治疗一组持续23 d,治疗二组持续治疗15 d。分别于入院第6天(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检测各组患者肺功能中的主要指标用力肺活量(F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并采用COPD评估测试(CAT)量表和6 min步行距离(6MWD)检测各组患者的自主症状评分和运动耐力。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的FVC、FEV1、CAT评分和6MWD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一组的FVC和FEV1分别为(1776.7±360.19)ml和(985.50±317.64)ml,与对照组[(1546.5±328.21)ml和(795.50±220.23)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二组患者的FVC[(1785.7±349.81)ml]和FEV1[(971.90±196.94)ml]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一组和治疗二组的CAT评分[(16.25±2.36)分和(16.81±2.29)分]均较对照组治疗后[(19.30±4.21)分]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一组治疗后的6MWD[(194.45±47.71)m]较对照组6MWD[(166.35±48.47)m]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二组的6MWD[(189.14±52.73)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肺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肺功能及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FMS)联合腹直肌电刺激对中、低位颈髓损伤(CSCI)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25例中、低位CS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上肢主动运动、站立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rFMS及腹直肌中频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对2组患者肺功能[包括最大肺活量(VC)、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呼气峰值流速(PEF)及潮气量(VT)等指标]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3个月治疗后,发现治疗组VC[(3.24±0.89)L]、FEV1[(2.58±0.74)L]、PEF[(6.74±1.63)L]、VT[(394.33±96.54)ml]及对照组VC[(2.19±0.52)L]、FEV1[(2.10±0.47)L]、PEF[(5.24±1.69)L]、VT[(316.72±74.18)ml]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低位CSCI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rFMS及腹直肌中频电刺激,可进一步改善通气效率,提高肺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微波照射子宫附件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于痛经期间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观察组患者于月经干净后第1天开始采用微波照射子宫附件,连续治疗14d,共治疗2个月经周期。于入选时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时分别采用McGill疼痛问卷和痛经症状评分对2组患者疼痛病情进行评定,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外周血雌、孕激素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外周血前列腺素F水平。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McGill疼痛问卷、痛经症状评分及外周血雌激素、孕激素、前列腺素F表达量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1个月、2个月后发现观察组患者McGill疼痛问卷评分[分别为(23.9±6.3)分和(7.0±4.4)分]、痛经症状评分[分别为(12.7±2.2)分和(4.3±2.4)分]、外周血雌激素表达量[分别为(114.3±14.5)pg/ml和(82.9±16.1)pg/ml]、孕激素表达量[分别为(0.72±0.22)ng/ml和(0.86±0.20)ng/ml]及前列腺素F表达水平[分别为(89.4±13.7)ng/ml和(65.5±16.1)ng/ml]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5)。而对照组上述指标结果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微波照射子宫附件能显著改善痛经患者疼痛症状,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促进外周血雌、孕激素平衡及抑制前列腺素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个体化有氧运动对高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心率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高龄冠心病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凝集、扩张血管、控制血压等),同时遵医嘱适量运动;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个体化有氧运动干预。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心功能、心率恢复情况,同时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及最大摄氧量(VO2max)分别为(36.38±6.15)%、(435.77±50.76)m、(19.43±2.86)L/min,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分别为(31.38±3.29)%、(405.85±41.76)m、(16.75±2.72)L/min]及对照组水平[分别为(32.56±5.75)%、(411.46±41.39)m、(16.75±2.76)L/min](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峰值心率、1min心率恢复值(HRR1)分别为(105.49±11.26)次/分钟、(18.62±6.05)次/分钟,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分别为(100.58±11.25)次/分钟、(15.45±5.33)次/分钟]及对照组水平[分别为(101.42±11.31)次/分钟、(16.02.46±5.74)次/分钟](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F-36量表总分为(495.25±39.44)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330.72±25.76)分]及对照组水平[(432.79±35.27)分](P<0.05)。 结论个体化有氧运动干预能显著改善高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促进其心率恢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肺俞穴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及诱导痰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轻、中度(肺功能Ⅰ-Ⅱ级)COPD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患者给予肺俞穴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对照组患者则给予肺俞穴经皮神经假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肺功能,体质指数-气流阻塞-呼吸困难-运动能力(BODE)指数及诱导痰中TNF-α浓度进行检测。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及呼气峰值流速(PEFR)]、BODE指数及诱导痰中TNF-α浓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FVC[(2.75±0.77)L]、FEV1[(1.77±0.50)L]、FEV1%[(73.20±7.69)%]及PEFR[(4.33±1.09)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诱导痰中TNF-α浓度[(14.27±2.78)pg/ml]、BODE指数[(0.43±0.65)分]亦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rt;0.05)。 结论肺俞穴经皮电神经刺激能缓解轻、中度COPD患者气道炎性反应,改善肺功能,降低其BODE指数,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吸气肌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膈肌运动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由于患者原因,有6例患者退出(其中对照组3例,观察组3例),最终有24例患者完成本研究,每组12例。2组患者根据功能障碍情况均接受相应的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5 d,共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采用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气流量峰值(PEF)占预计值百分比评估肺通气功能,采用最大吸气压(MIP)和吸气峰流速(PIF)评估吸气肌功能,通过超声测量患者膈肌移动度以及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和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并计算膈肌增厚率(DTF),分析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FVC、FEV1、PEF、MIP和PIF以及深呼吸时患侧膈肌移动度和隔肌厚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观测指标[FVC(84.67±15.97)%、FEV1(79.08±11.46)%、MIP(63.77±23.50)cmH2O、PIF(3.55±1.38)L/s、膈肌移动度(4.80±1.42)cm、DTei(0.59±0.15)cm、DTF(97.29±46.11)%]均较组内治疗前[FVC(57.42±17.84)%、FEV1(56.00±19.16)%、MIP(39.33±18.86 cmH2O、PIF(1.87±0.85)L/s及(3.14±1.24)cm、(0.42±0.10)cm、(54.79±31.38)%]和对照组治疗后[FVC(67.75±22.26)%、FEV1(66.08±17.95)%、MIP(41.73±20.67)cmH2O、PIF(2.32±1.27)L/s及(3.29±1.09)cm、(0.47±0.11)cm、(49.97±44.57)%]有显著提高(P<0.05)。但2组患者治疗后的PEF、DTee、肺部感染发生率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吸气肌训练能有效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吸气肌功能、膈肌移动度及收缩时膈肌厚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帕金森病(PD)早期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30例PD早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两组均接受tDCS治疗,干预组治疗电流为2mA,对照组为安慰电流;两组治疗时间均为每次2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5d。治疗前和治疗5d后(治疗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评估,采用计时起立-行走测试评估患者的步行功能,用三维步态分析采集患者行走时的步速、步频和步宽等时空参数。 结果 治疗前、后,2组患者TUG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TUGT[(9.67±2.27)s]较组内治疗前[(10.85±2.37)s]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步速、步频和步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仅干预组治疗后步频[(111.00±7.66)step/s]较组内治疗前[(108.60±10.24)step/s]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干预组步宽[(0.088±0.02)m]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DCS可改善PD早期患者的步行功能,提高行走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早期肺康复干预联合俞募配穴法针刺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SA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包括肺炎对证治疗、营养支持、降脂、抗感染等,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俞募配穴法针刺,观察组则辅以俞募配穴法针刺及肺康复干预。于治疗前、治疗14 d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峰值流速(PEF)、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含量,同时采用中医证候积分对2组患者咯痰、气短、肺啰音、咳嗽、发热、乏力等指标进行评分;记录2组患者住院期间抗生素持续使用时间及ICU 住院时间。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5.0% ,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抗生素持续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2组患者FVC、FEV1、PEF、WBC、CRP、PCT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FVC[(3.10±0.68)L]、FEV1[(2.79±0.67)L]、PEF[(6.01±0.78)L/min]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水平(P<0.05),WBC[(9.38±1.91)109·L-1]、CRP[(12.91±4.26)ρ/mg·L-1]、PCT[(0.41±0.17)ρ/mg·L-1]及中医证候总积分[(6.79±5.38)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早期肺康复干预联合俞募配穴法针刺对SAP患者具有确切疗效,能显著缩短抗生素持续使用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同时在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减轻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及针刺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0d后分别对2组患者肺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量(PEF)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d后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FVC[分别为(3.38±0.25)L和(2.92±0.31)L]、FEV1[分别为(2.93±0.15)L和(2.48±0.11)L]、PEF[分别为(6.37±0.18)L/s和(5.75±0.13)L/s]及FMA评分[分别为(43.8±1.8)分和(36.3±2.1)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联合呼吸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其肢体运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以及与外周血神经营养因子的相关性。 方法 将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DCS,强度2.0 mA,每次20 min,每日1次,共14次,对照组给予伪刺激。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用ELISA法测定外周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MBI、MMSE、HAMD、SDS评分及外周血BDNF、N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MBI评分[(68.00±14.81)分]、MMSE评分[(24.85±3.12)分]较高(P<0.05),HAMD评分[(19.70±2.11)分]较低(P<0.05),外周血BDNF水平[(108.20±36.96)pg/ml]、NGF水平[(2.90±1.03)pg/ml]较高(P<0.05)。 结论 tDCS可以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减轻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虚拟现实(VR)技术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PD)患者冻结步态(FOG)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3例PD伴FO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及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抗PD药物治疗及护理,同时给予6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VR技术康复训练。于训练前、训练6周后评估对比2组患者冻结步态严重程度、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OG问卷(FOG-Q)评分、步长、步频、步速、最大冻结指数值(FImax)、平均冻结指数值(FIavr)、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PD综合量表(UPDRS-Ⅲ)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FOG-Q评分[(12.5±2.4)分]、步长[(24.3±8.4)cm]、步频[(71.6±15.8)步/min]、步速[(19.9±7.6)m/min]、FImax(0.6±0.2)、FIavr(0.3±0.2)、BBS评分[(31.9±6.5)分]及UPDRS-Ⅲ评分[(16.5±5.2)分]均较训练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有FOG-Q评分[(13.7±1.7)分]、步长[(17.1±5.8)cm]及UPDRS-Ⅲ评分[(19.8±3.9)分]较训练前明显改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例数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VR技术康复训练可进一步缓解PD患者FOG症状,提高其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前庭康复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61例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行前庭康复训练和防跌倒教育,前庭康复训练包括适应性训练、平衡和步态训练,每周训练6次,每次50~70 min,共治疗8周时间,而对照组仅行防跌倒教育。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UGT)及39项帕金森病调查表(PDQ39)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UPDRSⅢ、BBS和PDQ39评分及TUGT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UPDRSⅢ评分[(24.53±8.93)分]和PDQ39评分[(36.52±10.37)分],较组内治疗前[(26.24±7.56)分和(37.23±11.14)分]改善不明显(P>0.05),且2组间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BBS评分[(51.70±8.47)分]和TUGT数值[(9.82±3.48)s]较组内治疗前[(42.68±12.52)分和(12.86±4.47)s]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较对照组治疗后[(43.69±11.28)分和(12.46±3.32)s]改善更为明显(P<0.05)。 结论 前庭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可以作为辅助药物治疗的重要物理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Bobath理念引导下的核心肌群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4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Bobath理念引导下的核心肌群训练。2组均接受20次康复治疗,每周3次,每次60min;分别于治疗前和第20次治疗结束时(治疗后),对2组患者给予下肢两侧髋关节等速肌力峰值力矩、峰值力矩体重比和总功测定以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10m步行测试(TWT)、6min步行测试,分析2组患者步行功能的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在6min步行测试、患侧髋关节45(°)/s屈曲峰值力矩及峰值力矩体重比、300(°)/s屈曲总功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TUGT[(15.15±3.55)s]、TWT[(17.80±5.22)s]、6min步行测试[(291.36±107.10)m]、45(°)/s屈曲的峰值力矩体重比(0.98±0.30)、45(°)/s伸展的峰值力矩体重比(0.83±0.27)及总功[(142.44±55.31)J]、300(°)/s屈曲的峰值力矩体重比(1.07±0.38)及总功[(424.83±104.99)J]、300(°)/s伸展的总功[(55.76±42.33)J]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更加明显(P<0.05)。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通过Bobath理念引导下的核心肌群训练可显著改善患侧髋关节的运动功能和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穿戴膝踝足矫形器(KAFO)和截瘫步行矫形器(WO)对腰2节段A-B级脊髓损伤步行能力及生理消耗指数(PCI)的影响。 方法 纳入30例腰2节段A-B级脊髓损伤患者,年龄20~45岁,根据患者穿戴的步行矫形器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KAFO组(穿戴KAFO)和WO组(穿戴WO),每组15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站立床训练、平衡训练、坐位下重心转移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以及电疗和针灸等。在穿戴步行矫形器后,KAFO组及WO组患者穿戴相应的步行矫形器进行步行训练,每日训练60 min,每周6 d,共12周;并对比2组患者穿戴不同步行矫形器第2周和第12周后的步长、步速、步频、10 m步行时间、6 min步行距离及PCI。 结果 经常规康复治疗后,KAFO组和WO组患者在穿戴不同步行矫形器步行训练第12周后的步长[(43.45±12.33)和(46.21±11.45)cm]、步速[(44.74±10.32)和(50.18±9.56)cm/s]、步频[(45.29±14.11)和(48.14±15.32)步/min]、10 m步行时间[(20.89±19.22)和(17.33±18.26)s]、6 min步行距离[(391.12±100.89)和(480.56±108.12)m]及PCI[(0.89±0.86)和(0.50±0.53)次/m]较训练第2周后的步长[(40.12±15.11)和(45.65±13.12)cm]、步速[(36.74±11.29)和(39.12±12.35)cm/s]、步频[(42.34±14.23)和(44.58±13.87)步/min]、10 m步行时间[(27.14±18.15)和(25.02±17.19)s]、6 min步行距离[(350.15±110.23)和(430.10±99.23)m]、PCI[(1.67±0.72)和(0.91±0.81)次/m]均有明显改善。组内比较,除WO组的步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 2组患者的上述各项观察指标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2组患者在穿戴步行矫形器的同时间点上述各项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KAFO和WO两种步行矫形器对腰2节段A-B级脊髓损伤的步行参数、步行能力及PCI均有明显改善作用,且WO较KAFO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有氧运动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疗效及氧化应激指标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压氧组(采用高压氧治疗)和联合组(采用有氧运动联合高压氧治疗),每组25例,除3例中途出院,2例中途要求退出研究外,最终45例完成研究,即高压氧组21例,联合组24例。2组患者均给予高压氧治疗,治疗参数取压力0.2 MPa(2.0ATA),加压时间20 min,减压时间20 min,戴面罩稳压吸氧时间60 min,中间吸舱内空气10 min,每次治疗110 min,1次/日, 5次/周,共8周;联合组在高压氧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下肢功率自行车训练方式进行有氧运动训练,每次训练30 min,1次/日,5次/周,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GSH和MDA的含量变化值与患者MMSE评分增加值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 结果 ①治疗后,高压氧组和联合组患者的MMSE评分[(19.00±3.42)和(21.00±2.78)分]均明显高于组内治疗前[(18.33±3.50)和(18.63±3.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联合组MMSE评分改善明显优于高压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MoCA评分[(21.67±2.35)分]较组内治疗前[(19.88±2.94)分]及高压氧组治疗后[(19.81±2.62)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高压氧组治疗后的MoC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19.62±2.96)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高压氧组和联合组的MBI评分[(81.05±4.62)和(83.21±6.21)分]均较组内治疗前[(77.52±5.15)和(79.00±6.63)分]显著提高(P<0.01),但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联合组患者血清中GSH含量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联合组患者的血清GSH含量升高值与该组患者MMSE评分增加值呈低度正相关(r=0.010,P<0.05);而高压氧组患者血清中MDA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高压氧组患者的血清MDA含量下降值与该组患者MMSE评分增加值呈低度正相关(r=0.042,P<0.05)。 结论 有氧运动联合高压氧治疗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血清中GSH含量升高及MDA含量降低均与认知功能改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和探讨高压氧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39例NAION患者分为对照组(72例)和高压氧组(67例)。对照组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钴胺、复方樟柳碱等常规治疗;高压氧组则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行高压氧治疗,舱压0.2 MPa,加压时间20 min,稳压吸氧60 min,中间吸舱内空气10 min,减压20 min,共治疗11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0 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0 d后(治疗后),观察并分析2组患者的视力、视野平均敏感度(MS),并根据视力、视野MS等改变情况,评定治疗有效率。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视力[对照组(4.37±0.30),高压氧组(4.31±0.38)]及视野MS[对照组(12.84±1.08),高压氧组(13.17±1.18)]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压氧组患者的视力 [(4.88±0.25)]和视野MS[(16.68±1.19)]明显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视力(4.59±0.25),视野MS(13.94±1.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压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1.04%)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治疗联合高压氧治疗可以明显提高NAION患者的视力、视野MS及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新Bobath技术联合心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心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0例脑卒中后肢体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8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新Bobath技术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辅以心肺康复训练,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中国卒中量表(CSS)对2组患者肢体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同时采用心肺测试仪检测患者心肺功能情况,具体检测指标包括峰值摄氧量(VO2peak)、峰值代谢当量(METpeak)、峰值心率(HRpeak)及无氧阈(AT)等。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FMA、MBI、CSS评分及各项心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FMA评分[(84.09±5.91)分]、MBI评分[(84.44±18.64)分]、CSS评分[(11.86±10.48)分]及各项心肺功能指标[HRpeak为(122.21±9.64)次/min、VO2peak为(16.40±2.83)ml·kg-1·min-1、METpeak为(4.97±0.78)ml·kg-1·min-1、AT为(7.79±1.62)ml·kg-1·min-1]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新Bobath技术联合心肺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心肺功能,对改善患者ADL能力及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