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盐酸哌罗匹隆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对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9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47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哌罗匹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9.36%)高于对照组(70.21%)(P0.05);观察组治疗后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t=21.739,P0.05);观察组治疗后LOCAT评分低于对照组(t=21.708,P0.05);观察组治疗后动力和精力、心理社会、症状和不良反应评分低于对照组(t=8.455、5.946、5.447,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盐酸哌罗匹隆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随访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的疗效。方法应用统一PD评分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Hoehn-Yahr(H-Y)分级、PD非运动症状(NMS)筛查问卷(NMSQ)、PD睡眠量表(PD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37例应用药物和r TMS治疗的PD患者(r TMS+药物组)及45例单纯药物治疗的PD患者(药物组)在基线和2年随访末的运动症状(MS)和非运动症状(NMS)进行评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病情进展。结果 r TMS+药物组2年随访末H-Y分级较基线显著升高(P 0.05);药物组2年随访末UPDRSⅢ、H-Y分级、HAMD、HAMA评分及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较基线均显著升高(P 0.05);对两组2年随访末的症状进行比较,药物组的UPDRSⅢ、H-Y分级、HAMD评分及LED较r TMS+药物组升高显著(P 0.05)。结论规律的r TMS辅助常规抗PD药物治疗可减缓PD进展,优于单纯抗PD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研究背景以往研究显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但帕金森病晚期非运动性症状给患者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患者情绪和认知功能障碍等非运动性症状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共纳入65例诊断明确的帕金森病患者,根据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P300波,评价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患者精神行为和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帕金森病患者UPDRS总评分(t=10.872,P=0.000)和UPDRSⅠ(t=4.538,P=0.023)、UPDRSⅡ(t=8.846,P=0.012)、UPDRSⅢ(t=9.114,P=0.000)评分降低。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由治疗前的52.46%(32/61)降至29.51%(18/61),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由治疗前的42.62%(26/61)降至32.79%(20/61),HAMA(t=3.692,P=0.000)和HAMD(t=4.241,P=0.000)评分显著降低,但幻觉发生率由治疗前的18.03%(11/61)升至29.51%(18/61)。P300波潜伏期(t=5.924,P=0.000)和波幅(t=8.512,P=0.00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减轻帕金森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改善其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单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抗抑郁药物及其联合治疗产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产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A(氟西汀治疗)、B(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C组(氟西汀+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各40例,比较三组治疗效果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分析不同疗法对患者产后泌乳的影响。结果 (1)治疗10周,B、C组分类数高于A组(t=13.514、37.104,P均0.05),RE低于A组(t=4.593、6.115,P均0.05),C组PE、RE均低于B组(t=2.252、7.140,P均0.05),其分类数高于B组(t=32.109,P0.05);(2)治疗10周,B、C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量表评分降低幅度高于A组(t=4.775、9.984、4.604、9.549,P均0.05),C组降低幅度又高于B组(t=4.715、4.686,P均0.05);(3)治疗10周,B、C组睡眠质量各维度评分降低幅度高于A组(t=24.464、35.332、14.039、30.454、18.617、51.600、19.000、44.308,P均0.05),C组降低幅度高于B组(t=12.181、18.895、43.544、26.167,P均0.05);(4)C组泌乳量少所占比例低于A组(χ~2=5.591,P0.05),泌乳量多所占比例高于A组(χ~2=3.887,P0.05)。结论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产后抑郁症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睡眠质量及抑郁症状,且对产后泌乳影响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PD)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PD后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PD治疗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rTMS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对治疗前后2组患者抑郁状态及生活、运动功能进行对比。记录治疗组患者rTMS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HAMD及UPDRS评分显著降低;治疗组HAMD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rTMS治疗PD后抑郁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联合舍曲林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诊断标准的7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舍曲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辅用r TMS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Herth希望指数量表(HHI)、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两组HRS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t=34.212,26.631,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6.705,P0.01);治疗后两组HHI总分及各项因子评分高于治疗前(t=6.737,6.245,11.008,6.403,P0.01),两组HHI总分及各项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84,2.799,4.265,2.855,P0.01);治疗后观察组WCST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99,18.558,5.101,5.894,15.385,P0.01),观察组WCST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00,10.614,3.739,3.573,6.229,P0.01)。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合并舍曲林可能提高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疗效及心理希望水平,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生物反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rTMS和生物反馈治疗。颅磁刺激联合生物治疗前应用加拿大功能神经功能量表(CN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经4周治疗后再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治疗后4周观察组CNS、MBI、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MS联合生物反馈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阿立哌唑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疗效。方法将64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对照组单用阿立哌唑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4、6周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NS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2组显效率、PNSS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疗效优于单一应用阿立哌唑治疗,起效快,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9.
抑郁是帕金森病(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照料者的负 担。然而,PD 抑郁往往不易识别,治疗率较低。PD 抑郁的治疗虽不乏可选择的药物和方法,但尚缺乏 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现从药物、重复经颅磁刺激、脑深部刺激、电休克、认知行为疗法等方面阐述 PD抑郁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r TMS)、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or PD)、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为中英文检索词分别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荷兰医学文摘、Ovid MEDLIN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1999-2013年发表的有关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文献,最终共计纳入16篇,中文4篇、英文12篇,根据高频(1 Hz)和低频(≤1 Hz)磁刺激分别进行Meta分析。结果 16篇文献共纳入455例帕金森病患者,试验组(经颅磁刺激组)236例、对照组219例。经高频和低频磁刺激治疗后,两组患者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总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MD=.5.010,95%CI:.7.370~.2.650,P=0.000;WMD=.6.140,95%CI:.8.750~.3.530,P=0.000)。经高频磁刺激治疗后,两组患者UPDRSⅢ评分(WMD=.4.380,95%CI:.8.260~.0.500;P=0.00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WMD=.3.740,95%CI:.4.660~.2.82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260,95%CI:.0.660~1.180;P=0.580)。经低频磁刺激治疗后,两组患者UPDRSⅢ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2.160,95%CI:.5.010~0.690;P=0.370)。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部分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未发现其对精神症状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及高血压病患者扩大的脑内血管周围间隙(EPVS)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从2012年1月起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的阿尔兹海默病(AD组)、帕金森病(PD组)患者各100例,同时纳入年龄、性别基本匹配且无以上疾病的高血压(HBP组)患者100例、健康中老年人(N组)100例。所有受试者均经3.0 T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通过观察半卵圆中心区、基底节区以及海马区这三个层面的T2WI和FLAIR的成像表现,比较4组受试者EPVS数量和分布特点,分析EPVS数目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以及AD组MMSE评分与EPVS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4组受试者无论是在半卵圆中心区还是基底节区,EPVS均存在解剖学分布差异(P<0.001)。4个组间的EPVS数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D组、HBP组、PD组均高于N组。在半卵圆中心区,AD组的EPVS数目(11.23)高于其他3组(HBP=8.97、PD=7.88、N=3.00)。在基底节区,HBP组的EPVS数目(7.21)高于其他3组(PD=5.85、AD=4.87、N=2.95)。在海马区,AD组、HBP组、PD组之间的EPVS数目无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计算半卵圆中心区的EPVS占全部脑区EPVS数目的比值发现,AD组的EPVS百分比(69.41%)高于其他3组(HBP=54.75%、PD=57.49%、N=46.35%),AD组与HBP组的百分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AD组、HBP组、PD组的EPVS数目与年龄呈正相关(rs=0.34、0.41、0.49,P<0.01),而与N组无相关性。AD组半卵圆中心区的EPVS数目与MMSE评分之间呈负相关(rs=-0.251,P<0.05),在基底节区两者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AD组的EPVS分布以半卵圆中心为主,HBP组的EPVS分布以基底节区为主,PD组的EPVS未发现脑区间分布差异的特点。AD、HBP、PD组患者的EPVS数目随年龄增长而增多。AD组患者半卵圆中心区层面的EPVS数目越多,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EPVS数目可能对评估认知障碍程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白桦脂醇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的干预作用及海马突触功能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为探索治疗AD提供新的可能。方法 采用白桦脂醇干预APP/PS1双转基因痴呆模型小鼠,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C57BL/6J健康小鼠为对照组。通过行为学观察学习记忆能力、在体电生理记录海马神经元的生物电、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Realtime PCR法检测PSD-95和Synapsin-I水平。结果 水迷宫检测结果发现白桦脂醇能改善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电生理检测AD模型组长时程增强(LTP)幅值低于对照组,经过白桦脂醇干预治疗后,白桦脂醇各组LTP幅值较AD模型组升高;AD模型组神经元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过白桦脂醇干预治疗后凋亡率下降;AD小鼠模型海马区PSD-95和Synapsin-I表达下降,但经白桦脂醇干预后其表达上升。结论 白桦脂醇通过使海马PSD-95和Synapsin-I的表达增加,发挥对APP/PS1双转基因痴呆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保护,使海马长时程增强。  相似文献   

13.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除了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外,常伴随胃肠道症状,在不同疾病患者体内可观察到相应肠道菌群失调现象。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可通过外周神经、免疫等途径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肠道菌群失调与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研究证明,模型动物或患者在接受粪菌移植治疗后症状改善。该文就粪菌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Klotho (KL)蛋白是由抗衰老基因KL编码的单次跨膜蛋白,是一种在细胞代谢和稳态维持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循环因子。用Klotho蛋白对神经元进行预处理,可以减轻与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毒性β淀粉样蛋白和谷氨酸盐引起的神经元损伤,提示Klotho蛋白在AD发病过程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最近研究发现,AD患者脑脊液中Klotho蛋白水平明显下调,而过表达KL基因的AD小鼠模型的认知功能明显改善,且该作用与其抗衰老作用无关。在AD早期,提高Klotho蛋白水平可作为一种治疗策略,防止病情恶化,改善AD患者的预后。由此可见Klotho与AD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近几年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被证明与胆固醇代谢相关,而他汀类药物能否治疗AD也颇具争议。现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联合常规药物治疗A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联用他汀类药物类药物治疗AD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由2名研究者独立平行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SCI中他汀类药物与AD的相关文献,筛选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8篇,共计8个随机对照研究(RCT),609例患者,其中他汀类药物联合常规用药治疗组304例,对照组305例。与对照组相比,他汀类药物类药物联合治疗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更高(MD=1.30,95%CI:0.70~1.90,P<0.001);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更低(MD=-5.28,95%CI:-7.61~-2.96),P<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82,95%CI:0.37~8.99),P=0.46)。结论 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可进一步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A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漆黄素对帕金森病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具体机制。方法 采用MPTP腹腔注射复制亚急性PD小鼠模型,漆黄素灌胃给药,实验分为3组:control组、MPTP组、漆黄素+MPTP组。通过旷场实验、爬杆实验、悬挂实验等行为学指标评估小鼠的运动行为。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纹状体中TH水平和黑质中TH阳性神经元数量。采用尼氏染色检测黑质区神经元的损伤状况。通过检测纹状体区GSH、SOD、T-AOC、MDA含量,评估脑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结果 与MPTP组相比,漆黄素+MPTP组,小鼠的运动总距离及运动速度提高(P<0.05);爬杆总时间及转头时间缩短(P<0.05)。悬挂实验评分提高(P<0.05)。尼氏染色结果发现,漆黄素可缓解MPTP小鼠黑质区神经元损伤(P<0.05)。TH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实验发现漆黄素可改善MPTP诱导的小鼠TH表达量水平下降及阳性神经元丢失(P<0.05)。同时,漆黄素处理后,提高了MPTP小鼠GSH、SOD、T-AOC水平,降低了MPTP小鼠MDA的含量(P<0.05)。结论 漆黄素能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运动功能,缓解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漆黄素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卒中(IS)是脑组织缺血坏死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生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微小RNA(miRNA)通过与靶基因mRNA 3'端非编码区(3'-UTR)碱基配对,引起靶基因mRNA的降解或翻译抑制,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IS相关基因miRNA靶区存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IS的遗传易感性和预后有关。该文拟对miRNAs靶基因(VEGF、IL-1、NLRP3、MTHFR、PON1、BDNF、CRP、HDAC9) 3'-UTR SNPs与IS遗传易感性和预后的关联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双眼竞争范式,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的双眼竞争交替速率及其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原发性PD患者32例(PD组)以及与其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32例(HC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眼竞争范式进行双眼竞争交替速率的检查。结果 PD组双眼竞争交替速率[(0.24±0.07) Hz]较健康对照组[(0.35±0.11) Hz]显著减慢,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3,P=0.000)。结论 PD患者双眼竞争交替速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减慢,推测因其额叶-基底节的神经通路损伤从而削弱了知觉的交替变化而影响了双眼竞争交替速率。  相似文献   

19.
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EOAD)是65岁之前发病的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及行为异常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作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EOAD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基因突变有关。研究表明胆固醇及其相关基因变异参与EOAD发病。胆固醇可能通过载脂蛋白E基因ε4等位基因(ApoE ε4)介导促进EOAD发生,也可能是EOAD独立于ApoE ε4的危险因素,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对EOAD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发现,与胆固醇代谢相关的载脂蛋白A1(ApoA1)基因、载脂蛋白B(ApoB)基因、载脂蛋白C1(ApoC1)基因、载脂蛋白C2(ApoC2)基因、载脂蛋白D(ApoD)基因、载脂蛋白E(ApoE)基因、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1转运蛋白(ABCA1)基因、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2转运蛋白(ABCA2)基因、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7转运蛋白(ABCA7)基因、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基因、分拣蛋白相关受体1(SORLl)均与EOAD有关。现将胆固醇及相关基因变异在EO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做一综述,旨在为EOAD早期诊断提供临床思路,为EOAD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在2018年9月之前于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文献数据库中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资料筛选和提取,利用Rev Man 5. 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11个研究共274名帕金森患者。Meta分析显示:5年单纯DBS治疗与术后5年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运动症状较术后基线改善,UPDRS-III(SMD=-21. 31,95%CI:-25. 18~-17. 44);术后5年单纯DBS治疗与药物联合DBS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运动症状UPDRSIII (SMD=-7. 26,95%CI:-9. 02~-5. 02)、生活质量UPDRS-II (SMD=-4. 2,95%CI:-6. 02~-2. 82)较单纯手术治疗有改善;术前术后LEDD (SMD=453. 76,95%CI:394. 31~513. 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DBS副作用发生率较低,脑出血发生率4. 4%,感染6例(2. 2%);癫痫3例(1. 1%)。结论脑深部电刺激术在术后5年无论是单纯手术治疗或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及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降低了左旋多巴类药物的用量,且副作用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