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20年来,针灸学科在临床研究、方法构建、标准制定、指南推广及学科基础理论和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际针灸发展从关注临床证据,逐渐开始关注学科本身的基础问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聚焦穴位知识库和数据库的建设及外周神经刺激装备的转化,是针灸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目前中医针灸学科发展的短板,提出未来高质量发展策略:梳理针灸学科基本科学问题,形成针灸学术共识;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针灸理论的科学内涵,构建开放、自洽的现代针灸理论体系;吸引多学科人才融合创新,开辟针灸基础科研成果转化新局面;创立以针灸为代表的“体表医学”理论体系,引领针灸学对现代生命科学和未来医学的原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2.
分析西方医学研究的先进性和优势,对比西方医学体表神经刺激与传统中医针灸的差异,以期对我国针灸科学研究有所启发。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系统归纳美国刺激外周神经减轻症状(stimulating peripheral activity to relieve condition,SPARC)计划的前期研究基础、研究内容及成果,从理论体系、刺激部位、刺激方式、作用机制等角度比较西方外周神经刺激与中医针灸的异同点。通过对比分析发现,SPARC计划"高分辨率神经环路图谱"的系统构建,本质上正是我国传统经络腧穴分布图的升级版,与中医针灸研究在神经系统起源、刺激部位方面存在相似点。在其他国家"中医本土化"的冲击下,借鉴国际先进研究技术、汇聚顶尖人才、鼓励开放与创新将是中国医者提升针灸科研质量、掌握知识主动权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3.
《针刺研究》2021,(1):44-44
经络穴位作为生命系统的中医重要理论实践基础,针灸作为一种在经络穴位上操作相对容易、但机制复杂的传统治疗技术体系,既亘古永恒,又历久弥新。随着针灸学科的发展,出现了多种不同观点及争鸣,见仁见智,同时也出现了对于针灸认识相互矛盾甚至冲突的现象,已无法通过单一学科、理论或模型去解释。如何认识经络穴位及针灸、把握针灸学科整体发展动向、探索针灸基本规律和相对应的评价方法、充分发挥针灸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已成为针灸领域亟需综合多学科知识体系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实验研究角度对近年来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文献报道进行综述。在各种刺激方式中,以针刺法方面的研究最多,其研究主要体现在针灸对下丘脑-垂体-性轴、神经-内分泌-免疫的影响方面。通过综述可以看到针灸对女性绝经后生殖内分泌环境有调节作用。利用生物医学与多学科交叉优势,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力争从多层次、多指标、多学科交叉的角度,探讨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2016年10月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启动的"刺激外周神经缓解疾病症状(SPARC)"计划,目的在于开发新的神经刺激装置和刺激方案,通过对终末器官系统功能的精准神经控制来治疗疾病和病症。这一计划对国内外针灸从业者和研究者带来不小的触动。SPARC计划到底是针灸研究的推手还是挑战?本文介绍了SPARC计划,并将它和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做了比较。SPARC重在绘制出支配内脏的神经图谱,揭示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编码。而针刺研究也希望找到针刺刺激的神经编码和对内脏调控过程的解码,从而调节刺激参数,达到对内脏功能的精准调节。二者的科学基础在外周调控的机制上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针灸治疗通过寻找和刺激内脏病变的反应点(穴位),调节内脏的功能,其间要经过多重神经环路,有多个神经反馈参与,是基于体表刺激调动机体内稳态的调节,调节效应安全却有限;SPARC直接作用于外周神经,可以达到精准高效的调节,但是没有反馈的环路调控,难免会产生机体耐受或者不良反应。因此,在触发刺激这一始动环节和靶器官效应的反馈抑制等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SPARC计划一定是揭示针灸作用机制的一个强有力的推手。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中医针灸众先贤所开创的传统中医针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探究出一套创伤小、痛苦小、安全、高效、简单、易学的以"浅刺"代"深刺"的新针刺疗法。通过对现代医学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深入学习研究,发现中医理论追求机体达到的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显然,传统的针灸也正是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进而通过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进行调节,使失去平衡的机体重新恢复平衡。基于这一理论基础,通过对人体解剖结构的研究学习发现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在皮层分布最为密集,从肌肉层以下其分布密集程度越来越低。故针灸时针刺至真皮下,即可达到最大的刺激量,而不需要深刺。这种"浅刺"针法相对于传统针灸的"深刺"更加安全、高效,在减轻传统针刺对患者带来的恐惧和痛苦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抑郁症是受到全球广泛关注的重点精神类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胆碱能系统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aVNS)是基于中医的针灸耳穴理论和现代神经调控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方法,可取得和传统颈部迷走神经刺激相似的疗效。临床研究表明taVNS抗抑郁作用显著,但内在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拟从炎性反应、神经可塑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轴和脑区活动四个方面展开,探讨胆碱能系统参与taVNS抗抑郁的可能作用机制,以优化taVNS抗抑郁的临床应用,同时为taVNS治疗与胆碱能系统相关的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信息科学时代,信息的载体就是数据。计算机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为针灸学领域储备了大量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背后蕴含哪些尚未发现的特征与规律,缺乏系统深入的挖掘研究,严重制约了针灸学的学科发展。作为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计算针灸学应运而生,以针灸学中的现象和规律、理论作为研究对象,以解决针灸医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为最终目标,为针灸科学研究铺开一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速路。  相似文献   

9.
探索符合针灸学科特点,遵循中医基本理论的针灸临床设计及评价的新方法。本研究分析随机对照试验在中医针灸临床应用中面临的困难,分析中医基本理论与贝叶斯理论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现行以随机对照双盲试验为塔尖的传统循证医学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符合中医针灸学科的特点,违背了中医"天人合一"的系统观及"以人为本"的个体化治疗理念。贝叶斯符合中医针灸学科特点,可为中医针灸临床设计及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转化医学理念为针灸学传承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方法。本文概述我国针灸转化医学研究现状和转化面临的主要困境,主要包括理论研究难以有效指导临床、临床研究缺少规范化的试验设计与评价体系、机制研究与临床应用相分离方面。由此提出适用于针灸学科的转化研究模式:基于“经典/经验到基础再到临床”的路径提炼新方法;基于“从临床到基础再到临床”的思路优化旧方法。针灸学的转化研究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利用多学科交叉优势创新发展针灸理论,结合循证研究方法优化针灸临床方案设计,立足针灸整体观系统评价针灸效应机制,从而提升针灸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应用和推广,更好地推动针灸学的转化研究和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院是以医疗技术为主体的多学科业务运行系统。综合性医院的针灸科,是其中一个子系统,与其它学科一样它具有自身固有的医疗业务管理规律。除事务性管理工作外,医疗技术管理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针灸科医疗管理中的基础业务管理。同时,为适应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强医疗技术建设及科研管理,是针灸科医疗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一、针灸机构设置 一般综合性医院的针灸医生应按卫技人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冲任学说的再认识,立足中医理论,结合临床资料;并对临床上各种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文献进行分析整理,探讨国内外针灸治疗该病的现代机制,从中医冲任生殖轴这一全新视角,深入评析了针灸治疗本病的取穴规律和疗效机制,总结出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新的术效方案。依托针灸和妇科学科交叉,创新中医经络理论关于生殖调控的"冲任学说",目标导向是提高针刺的生殖疗效。  相似文献   

13.
作为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推拿医学,传承发展数千年,不断与时俱进。在康复医学传入我国之后,推拿与康复医学学科交叉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如何有机地将两者融合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康复临床,成为中医教育研究重点之一。通过教学实验实践,认为有必要将"推拿和康复融合理念指导下的临床思维和技术能力"确定为康复推拿学科交叉型教学的核心素养,在理念、评定、技术三方面多层次进行《康复推拿学》课程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4.
经穴特异性被传统中医认为是决定针灸疗效差异的关键因素。特定穴与非特定穴对比研究业已表明特定穴穴位具有生物物理特异性和效应特异性。然而综观既往的研究,基础研究少,缺乏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效应研究,针对特定穴效应特异性的系统机理研究也很少。今后有必要通过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引入新的科学技术以及在针灸临床研究中广泛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方法,对特定穴的相对特异性进行证实。  相似文献   

15.
借鉴康复医学成果促进针灸推拿学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借鉴康复医学成果促进针灸推拿学科的发展。方法: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当代研究成果,结合临床体会进行论述。结论:在探索发展我国中医和康复医学事业过程中,我们要重视继承发挥中医药学的优势,注重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经验,针灸、推拿的优势及可进一步发展之处。反之,针灸推拿某些方面是可以借鉴康复医学理论与技术,促进针灸推拿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针刺镇痛作为针灸临床应用的精华一直备受关注,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研究层次也从临床实验观察深入到分子研究水平.重新评价针刺镇痛效果,从现代分子生物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全息、心理学、边缘频谱分析等多学科和中医传统理论角度探讨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趋势,明确研究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针灸可有效调控神经功能。神经可塑性被认为是针灸发挥作用的基础之一,针灸可在多个水平调控神经可塑性。本文以近年来针灸调控神经可塑性的相关文献为基础,初步探讨针灸调控神经可塑性的作用机制,其作用机制具体包括改善突触传递效能、促进神经发生和突触再生,调整神经环路和脑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等。针灸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目前许多关于针灸调控神经可塑性的研究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今后应积极开展相关的临床应用研究,通过借助影像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和电生理技术等进一步阐释针灸调控神经可塑性作用机制。针灸调控神经可塑性作用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可完善针灸作用机制理论体系,为针灸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预示着对我国医疗模式的探索已处在新旧转化的重要时期。目前,随着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现代学科交叉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医学正在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以针灸为例,其作为中国医学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本文试从学科交叉助力针灸发展的角度展开讨论,以期探索针灸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上掌控针灸刺激量是决定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本文就针灸刺激量的概念、因人因病控制针灸刺激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临床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针灸医生应该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不断提高临床思辨水平,完善治疗技艺,达到在中医针灸标准化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个性化、人性化的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20.
胃肠电作为一种安全无创、稳定、重复性高的生物电指标,在临床适用性越来越广。运用先进的微电脑胃肠电检测技术是深入探索传统中医经脉脏腑相关性理论重要方法之一,这一方法使运用现代科学语言阐述"经络内属脏腑外络支节"成为了可能。针灸可以多系统、双向调节胃肠电变化,并证实经脉与脏腑具有相关性,而这与刺激强度、频率、时间、手法等有关,其机理主要通过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调节,并与神经递质、胃肠激素的分泌密切相关。鉴于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期待今后全方位研究领域结合、多系统方法论设定、开创性研究思想指导予寻求在研究经络调控在针灸治病的作用机理上有个更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