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国内外指南均推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华法林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最有效的药物,但因其的众多缺点限制了广泛应用。目前很多临床试验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克服了华法林的缺点,并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但是因为其增加了房颤患者胃肠出血风险、需要根据肾功能调整药量、无有效的拮抗剂、价格昂贵等原因并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瞳孔直径变化是反映神经系统的重要体征之一,在神经眼科疾病的诊治过程中,瞳孔改变常常能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线索,同时也为判断病情提供重要依据。瞳孔直径变化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临床医生对瞳孔变化的判断产生误差。本文通过综述瞳孔直径变化与光线强度、性别、年龄、情绪、药物等关系,以及其与颅脑疾病的联系,为临床医生精准观测瞳孔直径变化准确判断颅脑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脓肿的临床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脑脓肿患者94例,收集分析临床资料、手术方式、疗效与并发症。患者平均年龄39.2±13.2岁。仅用抗菌药物治疗12例,脓肿腔钻孔引流55例,开颅手术27例,抗菌药物平均使用29.9天。结果手术后死亡5例,术后随访死亡2例,死亡率7.4%。脓液常规培养中细菌培养阳性27例,阳性率为32.9%,其中以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为主。术后随访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69例,4分患者1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患者昏迷、多房多发脓肿是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脑脓肿早诊断早治疗对患者预后极为关键。脑脓肿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措施,脓肿腔穿刺效果良好,损伤小,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  相似文献   

4.
睡眠障碍是帕金森病较常见的非运动症状,而帕金森病引起睡眠障碍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睡眠相关的解剖结构变性及神经递质的改变有关。帕金森病相关睡眠障碍可分为:失眠、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BD)、日间过度思睡(EDS)、不宁腿综合征(RLS)、睡眠呼吸障碍(SBD)、夜尿症等几类。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和运动障碍学会(MDS)发布的指南表示治疗药物的选择需从分类出发。本文总结了各类帕金森病相关睡眠障碍的治疗药物,希望可借此指导临床医生用药。  相似文献   

5.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又称发作性运动诱发性手足徐动症或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PKC),主要表现为突然运动诱发的发作性异常运动,具有临床表型和遗传异质性,发作持续时间短,发作频率不等,发作期意识清楚,发作间期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预后良好。临床工作中误诊率高,需与癫痫等多种疾病相鉴别,本文就PKD的流行病学特点、疾病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更新了发病机制中遗传学说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药物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内接诊的80例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患者,遵循药物差异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38例,头孢曲松钠常规治疗)和观察组(42例,联合开展地塞米松治疗),观察两组在临床疗效、症状和体征恢复时间、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情况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症状和体征恢复时间缩短(P<0.05);住院时间也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炎症因子各指标水平较低(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头孢曲松钠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提升了临床疗效,缩短了症状和体征恢复时间,降低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了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中枢神经损伤疾病主要包括脊髓损伤(SCI)和脑卒中两大类,常可造成膀胱功能障碍,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易引起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甚至出现尿毒症和肾功衰竭等,严重者危及生命。目前临床上治疗多采用间歇导尿、药物、膀胱训练和手术等治疗方法,但这些治疗多数存在不良反应和局限性。因此,选择盆底肌电生物反馈这类新兴的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都极为重要。本文将综述中枢神经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传统治疗及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等新技术和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帕金森健康操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38例。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并在此基础上教授帕金森健康操,每天2 h;对照组仅给予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5月及14月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治疗5月后UPDRSⅡ评分和UPDRSⅢ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14月后,与治疗前比较降低更加显著(P0.01)。治疗组在治疗14月后与治疗5月后比较也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月后和治疗14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金森健康操能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特别是长期预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电生理特点,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受累肢体肌力均有减弱,5例伴易疲劳,3例伴寒冷不耐受,5例伴肢体疼痛。典型电生理表现为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募集相减少;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均正常。结论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最常见表现为无力、慢性疲劳、疼痛,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临床表现、电生理等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治疗主要为康复及药物治疗,早期干预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传统的手术、放化疗对其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很多治疗药物难以到达脑部肿瘤组织。纳米载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能有效穿过血脑屏障,增强胶质瘤治疗效果。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跨血脑屏障纳米药物载体在治疗胶质瘤方面的研究进展,分别总结和阐述了常用于脑部递药的纳米载体、改造纳米载体增强其跨血脑屏障能力的方法,以及纳米药物载体在胶质瘤治疗中的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立体定向联合尿激酶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后脑出血后患者血肿周围水肿(Perihematomal edema,PHE)程度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张家界医院行立体定向联合尿激酶治疗或单纯药物治疗的96名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以1∶1的比例对患者进行匹配,匹配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是否破入脑室、ICH评分、GCS评分、基线血肿体积、基线血糖、基线收缩压及基线舒张压。最终将完成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立体定向组)与单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的各2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结果两组均无治疗期间死亡病例。水肿延伸距离(Edema extension distance,EED)、血肿体积、血肿及水肿总体积随时间变化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肿体积及总体积的组别与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EED在入院时,治疗后第1天,治疗后第3天相似(P 0. 05),治疗后第3天立体定向组EED大于药物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立体定向组血肿体积在治疗后第1天,治疗后第3天及治疗后第7天显著少于药物治疗组(P 0. 01),且立体定向组总体积在第1天及第3天也小于药物治疗组(P 0. 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1月(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评分与1月m RS评分相似(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虽能明显减轻占位效应,但可能不能改善PHE及近期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2.
长期应用抗栓药物的患者合并颅内出血时,面临着更高的血肿扩大、手术止血困难和术后再出血的风险,及时正确的纠正抗栓药物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是治疗的关键环节。抗栓药物主要包括抗凝药物、溶栓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不同的抗栓药物引起的凝血功能改变不同,相应的凝血功能障碍纠正策略也不同。本文针对不同种类的抗栓药物,对其引起的凝血功能改变及相应的纠正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癫痫是一组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性慢性脑部疾病,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本文将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并着重通过药物的机制、适用类型及不良反应等方面探讨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托吡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抗癫痫药物在青少年癫痫治疗中的应用,分析青少年癫痫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术后急性发作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52例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治疗,术后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根据术后7天患者有无急性发作,分为2组,分为实验组(复发),对照组(未复发)。将2组患者随访资料、远期预后(5年)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癫痫控制满意率为35.0%,对照组控制满意率为68.8%,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3,P=0.017)。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复发次数、术前使用抗癫痫药物数量、术后脑电图,术后急性发作与术前习惯性发作相似是影响远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难治性颞叶癫痫术后急性发作对患者远期预后存在影响,已明确的影响因子包括:复发次数、术前抗癫痫药≥3种,术后脑电图及术后急性发作与术前习惯性发作相似。  相似文献   

15.

左乙拉西坦是目前近年应用于临床的新型抗癫痫药物之一。其有理想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和独特于传统抗癫痫药物的抗癫痫作用机制,现已成为4岁以上儿童、青少年及成人部分性发作癫痫的优选添加治疗药物之一。近来左乙拉西坦的适应证进一步扩大,在多种发作形式的癫痫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其抗癫痫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生酮饮食结合抗癫痫药物对难治性癫痫患者发作频率、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2例难治性癫痫患儿纳入研究,所有患儿均在原有抗癫痫药物基础上进行至少3个月的生酮饮食治疗,于治疗后3、6、12个月时统计癫痫发作频率,复查脑电图评价脑部放电控制情况;于治疗6个月时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患儿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测定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水平。结果所有患儿均接受随访,治疗维持3、6、12个月的患者分别为72例、60例、38例。生酮饮食治疗3、6、12个月时临床发作控制有效率分别为40.3%、50%、55.3%,完全控制发作率分别为2.8%、18.3%、21.1%;脑电波减少有效率分别为50%、68.3%、76.3%;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时患儿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全量表智商得分未见显著性改变(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时患儿N_2PL显著降低,P3波幅及血清NE、DA、5-HT等神经递质水平显著升高(P 0.05)。结论总体上生酮饮食结合抗癫痫药物治疗难治性癫痫有效,不仅可降低癫痫发作次数,也可一定程度改善患儿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对神经递质的调控相关。  相似文献   

17.
睡眠是一个自我平衡调节的生理过程,这个自我平衡的特性已经纳入睡眠调控的双历程模式,即睡眠的稳态调节和昼夜节律调节。如果睡眠的稳态调节和昼夜节律调节功能失调,或者清醒系统功能过强,都可能导致失眠。失眠具有慢性化倾向,3P模型认为,个体的易感性和先天倾向遇到诱发因素,会导致急性失眠。而负性想法和非适应性的应对行为将产生条件性唤醒,多次重复后即习得并维持至慢性失眠。目前对慢性失眠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一类作用与睡眠药物相当、没有副作用、复发次数更少,并且远期效果优于睡眠药物的非药物治疗方法,该疗法包括渐进性放松、生物反馈、认知方法、刺激控制、时间疗法和睡眠限制疗法等,但目前在临床上未被充分利用,建议将CBT-I作为慢性失眠的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随访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的疗效。方法应用统一PD评分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Hoehn-Yahr(H-Y)分级、PD非运动症状(NMS)筛查问卷(NMSQ)、PD睡眠量表(PD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37例应用药物和r TMS治疗的PD患者(r TMS+药物组)及45例单纯药物治疗的PD患者(药物组)在基线和2年随访末的运动症状(MS)和非运动症状(NMS)进行评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病情进展。结果 r TMS+药物组2年随访末H-Y分级较基线显著升高(P 0.05);药物组2年随访末UPDRSⅢ、H-Y分级、HAMD、HAMA评分及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较基线均显著升高(P 0.05);对两组2年随访末的症状进行比较,药物组的UPDRSⅢ、H-Y分级、HAMD评分及LED较r TMS+药物组升高显著(P 0.05)。结论规律的r TMS辅助常规抗PD药物治疗可减缓PD进展,优于单纯抗PD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的分子靶向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大量针对GBM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相继开展,部分靶向药物如贝伐单抗、西地尼布、西仑吉肽、恩扎妥林和尼妥珠单抗已完成了Ⅲ期临床试验。大部分Ⅲ期临床试验未得出预想的阳性结果 ,然而,研究结果也显示某些特定的亚型能从靶向治疗中获益。未来的研究应充分考虑到GBM的异质性,转变试图以一种靶向药物治疗所有GBM的观念。寻找能预测特定靶向治疗效果的分子标记物,在基因和分子分型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的精准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20.
低温治疗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治疗措施,其以多种机制减少脑损伤后有害因素的产生,维护脑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有效的脑保护途径。但是,随着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低温治疗导致的一系列全身性的或某些系统为主的反应也逐渐受到关注。这些反应涉及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能量和药物代谢以及其他全身改变,对低温治疗的应用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本文就低温治疗脑损伤时容易出现的生理、病理变化及不良反应作一综述,以期为低温治疗更为有效地开展提供指导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