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步行能力、Lovett肌力分级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12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康复治疗至少8周的86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训练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n=43)和对照组(n=43)。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观察分析两组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神经功能、步行能力、Lovett肌力分级、平衡能力、不良反应。结果 训练后,两组NIHSS评分、Rankin评分均较训练前降低,且联合组NIHSS评分、Rankin评分分别为(10.96±1.32)、(2.12±0.24)分,均低于对照组[(15.93±1.79)、(2.65±0.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FAC高分级均较训练前增加,且联合组FAC及Lovett肌力高分级比例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BBS评分均较训练前升高,且联合组BBS评分(45.19±4.83)分,高于对照组[(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太极拳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Brunnstrom肢体功能恢复分期Ⅳ期、平衡功能障碍Berg评分21—40分、步行功能障碍(FAC)Ⅲ级的60例无严重认知和言语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施加太极拳训练,两组均为1次/d,40min/次,6d/周,8周后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躯干功能量表(TIS)、平衡功能量表(BBS)、步行功能(FAC)和10m最大步行速度(MWS)进行指标测评。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TIS值、BBB值、FAC以及10m MWS评定无显著差异性(P0.05)。经8周康复训练治疗后,对照组各测评指标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改善(P0.01);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辅以太极拳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改善平衡功能、提高步行能力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下肢肌力与站立的关系;当人体进入老年时首先主诉站立困难。不同高度站立的能力是人体步入衰老的一个独立因素。为此,采用简单可信的方法观察老年女性下肢肌力与站立之间的关系预测其衰老程度。方法:使用前瞻、对比、描述和相关关系的方法。所有受试均在20,40cm高度,自然轻松而不使用上肢协助情况下的站立动作。每一次站立到坐下所需时间均使用录像带做客观记录。受试在测试中使用自感用力度分级(RPEs)方法。取右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和距小腿踝关节三组肌力,使用Power-TrackⅡ(NIHON MEDX)肌力计各测定3次。结果:在40cm和20cm高度椅子站立时,髋关节伸肌和膝关节伸肌肌力与高度有相关关系。即在老年妇女中,髋关节和膝关节的伸肌肌力在站立动作中具有其重要性,其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结论:有针对性的增强髋关节和膝关节的伸肌肌力可以改善老龄女性站立动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太极拳锻炼对绝经后女性骨密度、骨质疏松发生情况的影响以及不同太极拳锻炼年限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105 名绝经后女性分为太极拳组(n=54)和对照组(n=51),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结果太极拳组L1、L2、股骨干骨密度值高于对照组(P<0.05),L4、左股骨颈、左Wards 三角区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太极拳组骨质疏松患病率(31.48%)略低于对照组(39.22%),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练习太极拳5 年以上的绝经后女性在L1、L2、左股骨颈、左Wards 三角区、股骨干部位的骨密度值高于练习太极拳小于5 年的绝经后女性(P<0.05)。结论长期锻炼太极拳可改善绝经后女性骨密度水平,降低骨质疏松患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下肢肌力与站立的关系;当人体进入老年时首先主诉站立困难。不同高度站立的能力是人体步入衰老的一个独立因素。为此,采用简单可信的方法观察老年女性下肢肌力与站立之间的关系预测其衰老程度。方法:使用前瞻、对比、描述和相关关系的方法。所有受试者均在 20,40cm高度,自然轻松而不使用上肢协助情况下的站立动作。每一次站立到坐下所需时间均使用录像带做客观记录。受试者在测试中使用自感用力度分级 RPEs)方法。取右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和距小腿踝关节三组 (肌力,使用 Power-Track II NIHON M EDX ( )肌力计各测定 次。 3结果:在 40cm 和 20cm 高度椅子站立时,髋关节伸肌和膝关节伸肌肌力与高度有相关关系。即在老年妇女中,髋关节和膝关节的伸肌肌力在站立动作中具有其重要性,其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结论:有针对性的增强髋关节和膝关节的伸肌肌力可以改善老龄女性站立动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平衡功能及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平衡组、等速组及联合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平衡组、等速组在上述干预基础上分别辅以平衡功能训练或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组患者则辅以平衡功能及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及10m步行时间对各组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8周后平衡组、等速组及联合组患者其FAC分级及10m步行时间[分别为(35.97±8.49)s,(36.03±8.62)s和(31.61±6.64)s]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并且联合组患者FAC分级及10m步行时间亦显著优于等速组及平衡组(P<0.05)。 结论平衡功能训练及等速肌力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两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平衡能力、促进步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下肢闭链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肌肉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60例初次发病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为主的神经发育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偏瘫下肢闭链肌力训练,训练模式为普通等速离心/离心模式,连续治疗8周,每周治疗3次。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峰力矩(peak torque,PT)、相对峰力矩(peak torque/body weight,PT/BW)、屈膝肌峰力矩与伸膝肌峰力矩比值(Hamstring/quadriceps,H/Q)、总功率(total work,TW)、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对患肢肌肉功能情况进行分析;利用30秒坐起测试(30s chair-stand test,30CST)、计时站立起步测试(time-up-and-go,TUG)评价患者步态、步行能力。结果:连续训练8周后,2组患者膝关节伸屈肌肌肉功能评定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提高更明显(P0.05)。TUG结果提示两种治疗方式都可以改进患者步行能力(P0.05),但治疗组效果更明显(P0.05)。30CST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式在治疗后都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采用闭链等速肌力训练方式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肌肉功能和步行能力,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普拉提运动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步行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6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普拉提组(n=30),两组均进行内科常规治疗及常规康复,普拉提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普拉提系列运动训练,共10周。训练前、训练5周和10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最大步行速度(MWS)测试、3米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及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进行评定。结果训练10周后,两组BBS评分、MWS、TUGT时间和FMA-LE评分均改善(t>2.122, P<0.05),普拉提组改善更多(t>2.264, P<0.05)。结论较长期普拉提运动可进一步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练习太极拳对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和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绝经女性志愿者59例分为太极拳组和对照组,运用X射线骨密度仪(DXA)测试骨密度,win-pop平衡仪和星状测试图测定平衡相关指标。结果 太极拳组腰椎、左股骨颈和左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太极拳组的重心轨迹偏移的长度小于对照组;足在后外侧、后内侧、后侧和对侧(后)方向能触及的距离较对照组长。结论 太极拳运动有助于提高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值,促进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太极拳锻炼结合口服钙对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方法:绝经女性80例,随机分为4组, A组:太极拳锻炼加补充钙剂。B组:单独进行太极拳锻炼。C组:单纯进行补钙。D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采用双能骨密度仪对受试者L2-4进行骨密度测定。各组间骨密度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内干预前后、停止干预20周后的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A组骨密度增加明显,与D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停止干预20周后,C组明显降低(P<0.05)。组间综合疗效比较,A组优于B组(P<0.01),B组优于C组(P<0.001)。结论:太极拳锻炼和钙剂补充均能帮助绝经妇女防止骨量丢失,增加骨密度,太极拳锻炼加补钙的作用优于单纯太极拳锻炼,同时太极拳锻炼在停训后一段时间内有维持骨量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八段锦和健身走对中老年女性平衡能力和肌力的影响,以及两者在改善平衡能力和提高肌肉力量方面的优劣。方法:招募70例年龄在55—65岁阶段的中老年女性(均为非体育人口),随机将其分为八段锦组、健身走组和对照组,对前2组进行为期18周的运动干预。运动干预前后,测试所有受试者的动态、静态平衡能力以及上下肢肌力。结果:运动干预后,八段锦组的平衡得分、最大旋转角速度、平均旋转角速度等动态平衡指标和静态位移速度等静态平衡指标,以及健身走组的ML(medial-lateral)位移速度等静态平衡指标组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健身走组和八段锦组的平衡得分、最大旋转角速度、平衡等级等动态平衡指标和位移总速度、位移总面积等静态平衡指标,以及八段锦组的RS动态平衡指标和ML位移速度、AP(anterior-posterior)和ML方向位移等静态平衡指标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60°/s测试速度下健身走组的伸膝、屈膝肌群峰力矩和八段锦组的屈肩、屈髋、屈膝、伸踝肌群峰力矩,以及240°/s测试速度下八段锦组的伸髋、伸膝、屈肩、屈髋、屈踝肌群峰力矩组内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肌力训练联合水中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6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肌力训练及陆上步行训练,观察组患者则给予肌力训练及水中步行训练。于入选时、治疗9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徒手肌力评定(MMT)及Berg平衡量表(BB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经9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FIM、MMT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下肢FMA、FIM及BBS评分[分别为(25.4±3.77)分、(99.8±4.86)分和(38.9±4.3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T肌力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肌力训练基础上辅以水中步行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对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下肢主要肌群及负重关节训练为主的肌力训练体操对老年人平衡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1-3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北京市某干休所老年人66名,坚持下肢肌力训练12周,比较不同跌倒风险等级老年人训练前后跌倒发生率、10m最大步行速度、单腿平衡时间、"起立-行走"时间等的变化。结果训练12周后,跌倒发生率由24.24%降至13.64%。高风险人群单腿平衡持续时间延长(P0.05)、步行速度增快(P0.05),中风险人群"起立-行走"时间缩短(P0.05)。结论下肢肌力训练可以改善高风险人群平衡状态、加快步行速度,提高中风险人群运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跌倒,同时方法简单易掌握,适合在社区及养老机构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支尼亚  沈小华  许维娜  刘琳   《护理与康复》2021,20(11):66-68
目的 观察健步走对老年患者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53例老年患者,实施健步走,比较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单腿站立测试、30 s坐椅站立试验、双足并拢站立、串联站立、下蹲计时测试、原地转圈6项测试结果.结果 干预6个月后,老年患者的30 s坐椅站立试验、下蹲计时测试、原地转圈测试结果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步走可改善老年患者下肢肌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定量评价太极拳锻炼对肌力的改善效果。方法:检索Pub Med、WOS、EBSCO Host、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太极拳锻炼与肌力相关文献,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太极拳锻炼显著改善膝关节180°/s时伸肌耐力[SMD=0.87,95%CI(0.46—1.28),P0.0001]、女性膝关节60°/s伸肌最大肌力[MD=22.14,95%CI(1.11—43.17),P=0.04]、膝关节屈肌1RM [MD=3.28,95%CI(2.13—4.43),P0.00001]、伸肌1RM[SMD=0.9,95%CI(0.34—1.45),P=0.002]及握力[SMD=0.30,95%CI(0.03—0.57),P=0.03]上有显著性优势;但太极拳锻炼在改善30°/s时踝关节最大肌力、180°/s膝关节屈肌耐力及60°/s膝关节最大屈肌力上未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太极拳锻炼显著改善膝关节肌力,但可能受测量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床上康复操的临床介入对中轻度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2例中轻度脑梗死病人分为实验组(17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接受一般的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并在3d内将病人肢体进行功能位置摆放,以防关节强直。实验组生命体征平稳后在7d接受床上康复操训练,观察两组病人的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2个月后进行下肢步行能力评价,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床上康复操训练有助于改善脑梗死病人下肢步行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水中太极拳训练对老年人群平衡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平衡能力相对较差的老年对象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受试者进行陆上太极拳训练,观察组受试者则进行水中太极拳训练。分别于入选时、训练12周后对2组对象下肢肌力及身体平衡功能进行检测。 结果经12周训练后,发现2组患者各项平衡功能指标及下肢肌力指标均较训练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各项平衡功能指标[其闭目原地踏步时间为(12.92±2.62)s,平衡木上行走时间为(12.55±2.48)s,前后动摇指数为(3.21±0.68)°,左右动摇指数为(2.59±0.51)°,综合动摇指数为(4.35±0.76)°]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陆上太极拳训练比较,水中太极拳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老年人群平衡能力,对提高老年人群行走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平衡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2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平衡功能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Fugl-Meyer评定中的平衡功能评定法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对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均不能独立步行,平衡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平衡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独立步行达到71%,而对照组独立步行为5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对改善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脑外伤偏瘫患者的就诊率也随之增高。脑卒中或脑外伤偏瘫患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下肢肌力、平衡和转移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独立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改善偏瘫患者平衡和转移能力是康复重要目标之一。改善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和转移能力有多种治疗形式.例如传统的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易化技术和运动再学习等,然而这些方法比较复杂,在改善转移能力方面体现不出其优越性^[1]。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绝经后妇女膝关节肌力与静态平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60例绝经后妇女,分别用PJ-I型电脑平衡功能检测仪测定静态平衡功能,Cybex-330等速肌力测试仪测试膝关节肌力,将所测定的平衡功能参数与肌力参数做相关性分析,按年龄分为65岁以下(含65岁)以及65岁以上年龄组,每组组内进行肌力与平衡功能相关性分析。结果:总体上静态平衡功能与下肢肌力之间无直线相关,按年龄分组后,65岁以上年龄组平衡功能与下肢肌力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年龄相关的平衡功能减退涉及的因素繁杂,单纯膝关节肌力下降一般不至于引起显著的静态平衡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