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更好地改进针刺镇痛疗效,必须首先搞清针刺镇痛产生的机制。本文介绍了针刺镇痛作用的几个主要机制,即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生物电调节与生物磁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2.
摘要:针刺镇痛是针灸领域的研究重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证实了针刺镇痛的有效性,其作用机制仍然不明确。腺苷(Adenosine,ADO)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调质,与腺苷受体(Adenosine receptor,AR)共同参与了疼痛调控和针刺镇痛作用,腺苷及其受体在急性疼痛、炎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内脏疼痛的传导和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重点阐述腺苷及其受体参与疼痛和针刺镇痛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阐明针刺镇痛的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疼痛是涉及到感觉、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的一种痛苦体验,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针刺镇痛优势显著,一直是针刺领域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趋化因子调节疼痛作用的研究受到高度关注,趋化因子及受体参与疼痛调节,为针刺镇痛机制提供新思路。本文通过对趋化因子及受体参与疼痛调节的作用机制以及趋化因子介导针刺镇痛机制现有文献进行综述,总结趋化因子及受体参与疼痛调节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趋化因子参与针刺镇痛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疼痛和炎性疾病是针灸临床适应证的重要范畴,并在国际社会广泛应用。既往机制研究多集中于针刺通过神经系统快速镇痛,针对慢性疼痛外周敏化的炎性反应机制研究甚少。本团队结合多年针刺穴位效应原理的前期基础、针刺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的相关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针刺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Neuro-endocrine-immune,NEI)网络及关键响应递质,调节靶器官病网络,进而达到抗炎镇痛的科学假说。团队建立了稳定的针刺足三里改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炎性痛效应平台;基于多时点、多位点、高通量检测NEI共有信号分子的多维数据及复杂网络分析,明确了针刺对机体NEI网络和下游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并计算分析出单核巨噬细胞为针刺效应的关键细胞;系统阐释了针刺可能通过调节淋巴结T细胞极化,调控靶器官M1/M2巨噬细胞极化,实现抗炎镇痛;发现针刺镇痛的新关键信号分子——趋化因子CXCL1,阐明了CXCL1/CXCR2脱敏介导的中枢镇痛新机制。本研究实现了从NEI网络视角挖掘针刺整体调节的关键物质,揭示了针刺抗炎镇痛的新机制和提供了针刺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5.
炎性痛是由外周组织损伤或炎症时引起的疼痛。近10年来,关于针刺缓解炎症性疼痛机制的研究有了显著性进展。本研究从神经免疫交互的角度,在炎症局部和外周背根神经节(DRG)水平,总结针刺通过调节机体神经-免疫相互作用改善炎性痛的镇痛机制。在炎症局部,针刺可通过调节组织的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及信号转导通路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并促进阿片肽、大麻素与腺苷类等镇痛物质及其受体的活性,控制炎症级联反应及疼痛的神经传入,减轻炎性痛。在DRG水平,针刺能够通过抑制外周DRG神经元的过度兴奋、TRPV1信号通路的转导及其释放的P物质(SP)、P2X4受体、P2X7受体和酪氨酸羟化酶TH等,改善慢性炎症性疼痛。综上,本研究围绕针刺调节炎症局部与DRG神经-免疫互作改善炎性痛的镇痛机制角度展开论述,为改善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策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思路,也为基础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
查阅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探讨针灸调节病理状态的研究文献,分析针灸效应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情况,结果表明:1针刺机制研究较之于灸法机制研究,数量上稍多,质量稍高;2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刺镇痛,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已经初步定位于针刺对"疼痛矩阵"脑区和疼痛相关默认网络的靶向性调节,而针灸其它效应的中枢机制尚处于探索之中;3研究方案中多选用单一穴位,较少关注穴位配伍。故建议今后关于静息态fMRI与针灸机制相关的研究需加强灸法应用的中枢机制探讨,考虑与临床实际治疗方案一致的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疼痛都是备受全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亟待解决。针刺是良好的镇痛疗法,具有整体调节的优势,针刺并非只改善疼痛患者某一方面的功能障碍,而对疼痛感觉、情绪、认知及社交等维度具有综合性影响。大脑是针刺镇痛过程中的最高级中枢,其中与学习、记忆以及情绪调节有关的海马参与疼痛多维度的形成与调节。随着针刺镇痛的脑机制研究逐步深入,针刺通过多角度调控海马以镇痛的机制值得关注,并有望成为解开针刺镇痛脑机制奥秘的落脚点,因此本研究围绕海马在疼痛中的作用及其介导针刺镇痛的研究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3,(5):1046-1047
收集近5年来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机制研究的有关文献加以归纳整理。从临床疗效和机制研究2个方面加以论述,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具有安全、经济、疗效肯定、易于推广等优势。其作用机制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外周血管阻力调节相关。  相似文献   

9.
<正> 国内针麻研究的大量工作表明,针刺诱导引起的机体神经体液调节与针刺镇痛原理具有密切关系,植物性神经系统可能是参与“调整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通则不痛”作用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从疼痛病症、穴位、针具、针刺方法、组织层次等方面,对针刺深度与针刺镇痛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认为针刺深度是影响针刺镇痛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对针刺深度(特别是组织层次)与针刺镇痛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针刺深度与针刺镇痛关系的临床效应及机制研究,涉及疼痛病症、穴位、针具、针刺方法、组织层次等多因素,必须进行学科协作攻关的系统研究;针刺深度与针刺镇痛关系研究,可为优化针刺镇痛方案、针刺镇痛机制研究等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1.
探索P物质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分析近30多年来P物质与针刺效应的研究进展。发现20世纪末,P物质主要集中在循经感传现象的解释和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21世纪后,P物质在针灸作用中的研究仍以针刺镇痛和信息传递为主,基于以往的基础研究,本时期的研究更偏向于临床应用的机制研究,除此之外还发现P物质在针刺免疫调节、胃肠运动调节、神经保护、抗缺血、抗哮喘等方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刺镇痛作为针灸临床应用的精华一直备受关注,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研究层次也从临床实验观察深入到分子研究水平.重新评价针刺镇痛效果,从现代分子生物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全息、心理学、边缘频谱分析等多学科和中医传统理论角度探讨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趋势,明确研究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刘公望  胡明海 《针刺研究》1998,23(4):313-314
本文根据《素问》、《灵枢》等古典医籍中关于针刺止痛的中医传统理论,结合现代针刺止痛原理研究成果,将针刺止痛机制概括为4种,即物理作用、化学作用、信息作用和意念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刺镇痛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张吉  张宁 《中国针灸》2007,27(1):72-75
针刺镇痛涉及整个神经系统各部的功能,脊髓是初步对针刺镇痛处理、译释的第一站;脑干是针刺镇痛信息整理、辨析、激发、综合、承上启下的中继站,对针刺镇痛起到重要作用;丘脑部分对各种信息的复杂分析,综合调整,有多种神经体液参与,是加强针刺镇痛和控制镇痛的协调中枢;边缘系统及其核团和多种神经介质参与,对针刺镇痛起到协调作用;大脑皮层是最高中枢,对针刺镇痛不单是兴奋和抑制过程,而且是一个复杂的调整、指挥中枢,既能加强镇痛,又能抑制其太过,起到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In the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an important aspect often overlooked is 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f acupuncture, which is mainly attained through the self-limiting inflammatory response-inflammatory reflex and its regulation of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 axis and autonomic nerve system(the vagus nerve and the sympathetic postganglionic fiber). The significance of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f acupuncture in analgesia is manifested twofold: The first, inflammatory nociceptive pain is a major type of chronic pain. The second, neurogenic inflammation is the mechanism by which certain acupoints or acu-reflex points(ARPs) are formed at the body surface and have short-cut connections to the pathological focus. Selecting ARPs and applying appropriate sensory stimulation or local microtrauma(affected by different needling means or stimulation parameters), combined with low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r the vagus stimulation in the concha region, are helpful to strengthen the anti-inflammatory and analges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相似文献   

16.
围绕"神经肽-细胞因子网络",从细胞因子对镇痛的影响、神经肽对免疫调节的影响、针刺对神经肽和细胞因子间相关性的调节等三方面讨论针刺镇痛与免疫调节机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针刺镇痛是针刺主要功效,5-羟色胺(5-HT)、内源性阿片肽、八肽缩胆囊素(CCK-8)是中枢神经参与针刺镇痛的重要神经递质,其含量变化及相互影响了针刺镇痛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Acupuncture, as a healing ar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treat various diseases. In the history of acupuncture anesthesia, in the past decades,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has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and in recent years, acupuncture protection on organ functions has attracted great interest.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for analgesia and of its protection against organ function injury in anesthesia, and its perspective of analgesia, immunomodulation, neuroendocrine regulation and multiple organ protection. The current evidence supports that acupuncture analgesia and its organ protection in anesthesia is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s in the level of neurotransmitters, cytokines, hormones, neuronal ensembles, lymphocytes, and endocrine cells. Although the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and its organ protection are still not completely understood, basic as well as clinic researches on the 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related techniques are being carried out.  相似文献   

19.
<正> 我们曾经报道过,在临床针麻胃大部切除术过程中,血中游离5-HT的含量改变与针麻手术效果密切相关。针麻效果好的病人,大多数血浆中游离5-HT的含量明显下降,交感神经的活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狗针麻胃大部切除术动物模型中,观察到针麻效果优级的,术中全血5-TH的升高率(与针前血中5-HT的含量比)也比针麻效果差的为低(P<0.05),在同一模型上,用组织荧光化学的方法观察到,针麻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