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及膀胱组织中细胞色素C和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初步探讨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雌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改良的脊髓横断法制作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模型,于造模后第19天取"次髎""中极""三阴交""大椎"行电针干预,连续治疗7天后处死动物迅速剖取大鼠膀胱组织行HE染色后光镜观察膀胱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膀胱组织中细胞色素C和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HE染色光镜下,模型组及电针组膀胱逼尿肌肌纤维排列、细胞形态大小等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且电针组逼尿肌损害较模型组轻;(2)细胞色素C和procaspase-9及活化的caspase-9蛋白表达: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膀胱组织中细胞色素C和pro-caspase-9及活化的caspase-9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膀胱组织中的细胞色素C和pro-caspase-9及活化的caspase-9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3)Caspase-3蛋白的表达: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电针组的pro-caspase-3(35 KD)蛋白表达量下降,活化的caspase-3(17 KD/19 KD)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的pro-caspase-3(35 KD)蛋白表达明显增加,活化的caspase-3(17 KD/19 KD)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骶上脊髓损伤可使大鼠膀胱组织中细胞色素C、活化的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升高,电针"次髎""中极""三阴交""大椎"可下调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大鼠膀胱组织中细胞色素C、活化的caspase-3,9蛋白表达,保护膀胱组织,这可能是其保护骶上脊髓损伤后受累膀胱逼尿肌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针次髎对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4只,脊髓横断术后纳入37只,分为假手术组5只、模型组16只、电针组16只。电针组于大鼠出现尿失禁后给予电针双侧"次髎",每日1次,每次2h,共治疗14次。于治疗前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于末次治疗后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骶髓排尿中枢原癌基因c-fos表达的情况。结果: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的最大膀胱内压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最大膀胱顺应性降低(P0.05),骶髓排尿中枢c-fos表达增多(P0.05)。治疗后,电针组的最大膀胱内压明显降低(P0.05),最大膀胱顺应性明显升高(P0.05),骶髓排尿中枢c-fos表达较模型组减弱(P0.05)。结论:电针"次髎"穴能抑制脊髓横断大鼠的膀胱活动过度状态,可以降低骶髓排尿中枢c-fos的表达,表明C纤维活动减弱,这可能是电针"次髎"治疗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回医烙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逼尿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电针结合回医烙灸组(电+烙组)、电针组、模型对照组、正常组每组10只。采用重物坠落法建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电+烙组在电针次髎治疗基础上,烙灸关元治疗;电针组仅采用电针次髎方法;模型组仅造模,不治疗;正常组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各组分别在第10次治疗结束24 h后取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BaxA表达。结果:电+烙组、电针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膀胱逼尿肌TUNEL检测细胞阳性率显著降低(P0.001);膀胱逼尿肌中BcL-2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1);膀胱逼尿肌中BaxA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电针次髎、烙灸关元可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膀胱逼尿肌中Bcl-2升高、BaxA蛋白表达下调,逼尿肌细胞凋亡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阳极阻滞电刺激术刺激骶神经根对恢复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价值及机制。方法选取新西兰清洁级白兔54只,均经尿流动力学检查证实无异常。随机选择18只作为对照组(假手术),其余36只采用脊髓完全夹闭法造成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白兔按是否植入电极分成电刺激组18只与神经源性膀胱组18只。电刺激组予以长期电刺激,刺激时间为30 min/次,6次/d,刺激4周。检查3组尿动力学情况,评估膀胱功能。结果对照组术前术后未见逼尿肌收缩现象,尿动力参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膀胱充盈期压力曲线较为平滑,无排尿期反射;神经源性膀胱组术后膀胱逼尿肌漏尿点压、静息压升高,逼尿肌活动亢进且收缩多为无效,在排尿过程中出现逼尿肌-括约肌失调,残余尿量增多且排尿量减少,膀胱体积明显减少,排尿效率与膀胱顺应性均下降;电刺激组膀胱静息压有所上升,膀胱充盈中逼尿肌收缩较佳,漏尿点压有所降低,且括约肌在排尿中肌电图十分稳定,排尿量有所增加,残余尿量相应减少,排尿效率以及膀胱顺应性均增高。结论阳极阻滞电刺激法可以明显减少残余尿量,增大膀胱体积,有助于排尿率的提升,可降低逼尿肌压、漏尿点压以及膀胱静息压,对恢复膀胱功能及重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骶上脊髓损伤所致的神经原性膀胱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60只,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各12只,剩余大鼠造模.取24只成功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各12只。手术造模后第19天起,电针组取"次髎""中极""三阴交""大椎"穴进行电针干预,留针20 min,每日1次,连续7d,其余三组仅捆绑相同时间.干预结束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测,取损伤部位脊髓组织,Western-blot法检测PACAP-38及PACIR的含量。结果:①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膀胱最大容量、漏尿点压力、膀胱顺应性及脊髓组织内PACAP-38、PAC1R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均较低(均P0.05),漏尿点压力较高(P0.05),PACAP-38及PAC1R的含量较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的膀胱最大容量及膀胱顺应性较高(均P0.05),漏尿点压力较低(P0.05),PACAP-38及PAC1R的含量较高(均P0.05)。结论:电针"次髎""中极""三阴交""大椎"可改善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大鼠膀胱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受损脊髓组织中PAC AP-38及PACIR蛋白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大椎""次髎"穴对骶上脊髓横断后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的干预作用,探讨电针通过调控Wnt-1、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神经基因蛋白1(Ngn1)表达而改善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排尿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电针组、电针对照组,每组12只。采用胸(T)10脊髓横断制备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模型,挤压膀胱排尿法辅助排尿。电针组予"大椎""次髎"穴电针干预;电针对照组于"大椎""次髎"穴区旁开(左右交替)1 cm处进行电针干预,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1周。通过脊髓损伤行为学(BBB)评分评价术后大鼠运动功能;通过尿流动力学判断模型大鼠的排尿功能;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组织中Wnt-1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组织中Ngn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BBB评分显著下降(P<0. 01);电针组大鼠BBB评分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和电针对照组(P<0. 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膀胱基础压力、最大压力和漏尿点压力升高(P<0. 01),膀胱最大容量和顺应性下降(P<0. 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膀胱基础压力、最大压力和漏尿点压力下降(P<0. 01),膀胱最大容量和顺应性升高(P<0. 01,P<0. 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对照组大鼠膀胱基础压力、最大压力和漏尿点压力升高(P<0. 01),膀胱最大容量和顺应性下降(P<0. 01,P<0. 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中Wnt-1、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 05,P<0. 01),Ngn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 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脊髓组织中Wnt-1、β-catenin和Ngn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 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中Wnt-1、β-catenin和Ngn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 01)。结论:电针"大椎""次髎"穴对骶上脊髓横断所致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排尿功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其部分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活化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Wnt-1、β-catenin和Ngn1蛋白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脊髓康对犬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治疗作用,并与选择性骶神经根切断术进行对照.方法:雄性家犬30只随机分为6组(n=5),A组:正常组;B组:模型组;C组:切断S1神经根;D组:切断S1、S2神经根;E组:切断S1~S3神经根;F组:脊髓康组,造模后予脊髓康.造模成功1周后行选择性骶神经根切断术.观察犬一般表现,存活率,排尿量及阴茎勃起情况;实验结束取损伤脊髓作病理学分析.结果:A组活动能力正常,B、C、D、E组双后肢无任何活动,F组活动能力较强.手术后第1、第7天A组勃起功能正常,B、F组勃起率相似;C、D、E组勃起率随骶神经根切断数量的增加而依次降低.C、D、E及F组术后排尿量高于B组而低于A组.病理结果:脊髓康组犬脊髓病理变化程度较轻.结论:脊髓康可改善脊髓损伤犬生存质量;可缓解逼尿肌、括约肌痉挛,改善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贮尿功能及降低尿道出口阻力;可促进损伤脊髓的恢复,减轻脊髓水肿.阴茎勃起功能与S3神经关系密切,但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电针“次髎”“中极”“三阴交”“大椎”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流动力学及脊髓组织ERK/CREB/Bcl-2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选取24只分为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各12只,其余36只采用脊髓横断法造模,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电针组取单侧“次髎”“中极”“三阴交”“大椎”进行电针刺激,每次30 min,1次/d,连续7 d。干预结束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测,HE染色观察大鼠膀胱逼尿肌组织形态,TUNEL法检测脊髓组织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测定脊髓组织p-ERK1/2、p-CREB、p-p90Rsk、CRE、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基础压力、最大压力及漏尿点压明显增加(P<0.01),膀胱最大容量及顺应性明显降低(P<0.01);膀胱平滑肌细胞结构严重破坏、排列紊乱,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脊髓组织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脊髓组织p-ERK1/2、p-p90Rsk、p-CREB、CRE、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艾灸"关元""神阙"穴对骶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NB)大鼠膀胱组织乙酰胆碱(Ach)、三磷酸腺苷(ATP)及毒蕈碱型胆碱受体(M)2、嘌呤能受体P2X3的影响,探讨艾灸促进逼尿肌收缩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制备组(n=45)和假手术组(n=15),模型制备组采用改良的Ha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和研究通腑茯苓饮联合电针穴位刺激对骶上脊髓损伤大鼠脊髓损伤区域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表达及膀胱功能的影响,旨在明确中医综合疗法作用优势及作用机制,为其临床使用提供可循性的实验依据及相关理论。方法 39只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中随机挑取13只作为空白组、其余26只大鼠予以骶上脊髓损伤手术造模,确定模型成功后,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3只。空白组大鼠不予任何干预,模型组大鼠仅予以捆绑及0.9%生理盐水灌胃干预,治疗组采用通腑茯苓饮联合电针穴位刺激。观察和比较3组大鼠治疗前后膀胱功能及治疗后脊髓S-100β表达。结果 3组大鼠脊髓S-100β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模型组、治疗组膀胱最大容量和膀胱顺应性均低于空白组,膀胱基础压和漏尿点压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空白组、模型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膀胱基础压、漏尿点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隔盐隔姜灸"神阙"穴对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其中20只大鼠采用T9完全脊髓横断方法建立逼尿肌反射亢进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和艾灸组(10只),余10只作为假手术组行假脊髓横断手术。艾灸组大鼠出现尿失禁(约造模2周)后,给以隔盐隔姜灸"神阙"穴治疗,每次灸3壮,每日1次,连续治疗7d。各组在干预结束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之后取膀胱逼尿肌,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M2、M3受体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排尿间期明显较短(P0.01),最大膀胱内压明显较高(P0.01),膀胱逼尿肌M2受体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M3受体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大鼠排尿间期明显较长(P0.01),最大膀胱内压明显降低(P0.01),膀胱逼尿肌M2受体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而M3受体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艾灸组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隔盐隔姜灸"神阙"穴能抑制脊髓横断大鼠的膀胱过度活动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膀胱逼尿肌M2受体蛋白的表达、抑制逼尿肌的过度收缩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5月~2017年8月收治的63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2)。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电针刺激疗法。记录两组治疗前后24h尿失禁次数、24h排尿次数、排尿量、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积、充盈期逼尿肌压力、逼尿肌漏尿点压和生活质量评分(QOL)。结果:治疗后,两组QOL评分、每次排尿量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24h尿失禁次数、24h排尿次数、充盈期逼尿肌压力、逼尿肌漏尿点压均下降,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排尿、贮尿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溴吡斯的明联合酚苄明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则在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配合服用溴吡斯的明(30/60mg,tid)和酚苄明(10mg,tid),采用尿动力学检查评定膀胱容量、膀胱逼尿肌压力、尿道压力、膀胱残余尿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尿动力学检查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溴吡斯的明联合酚苄明能有效增加膀胱逼尿肌及膀胱压力、降低尿道括约肌压力,促进尿液排出,减少残余尿量,在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骶2神经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重量、排尿量、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TrkA)的影响,探讨骶神经电针刺激治疗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机制。方法以尖刀横断T9脊髓方式建立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通过膀胱重量、排尿量的测量观察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大鼠的膀胱功能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内NGF及TrkA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治疗4周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膀胱重量均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膀胱重量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手法排尿量增加(P0.05)。与空白组比较,电针组手法排尿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手法排尿量减少(P0.05)。空白组和电针组的NGF及TrkA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的NGF高于空白组,TrkA的表达低于空白组(P0.05)。结论骶神经电针刺激治疗可以通过提高损伤脊髓局部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TrkA的表达,抑制脊髓损伤局部神经细胞凋亡,保护神经细胞并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同时电针刺激促进排尿反射的协调进行,改善SCI后NB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膀胱尿压测评系统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评价应用。方法: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前后,用膀胱尿压测评系统进行膀胱功能评估和功能训练,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膀胱残余尿量、首次膀胱充盈量、首次排尿感、强烈排尿感、膀胱压力、膀胱容量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膀胱尿压测评系统测得患者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改善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膀胱尿压测评系统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能够准确评估膀胱功能、逼尿肌活动性和顺应性、并可以指导膀胱训练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陕西中医》2017,(10):1469-1470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数字法将9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尿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2%(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小腹坠胀积分、排尿困难积分、膀胱残余尿量均显著下降,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有效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艾灸相对穴“命门”“神阙”对骶上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后肢运动及膀胱功能的影响,探究其在内质网应激途径介导的膀胱组织凋亡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将28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和造模组(20只)。造模组采用改良Allen′s法损伤大鼠T10段脊髓制备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和艾灸组(8只)。艾灸组大鼠于造模麻醉清醒后2 h予艾灸“神阙”“命门”干预,每穴每次2壮,隔日1次,共干预5次。比较各组大鼠干预后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尿流动力学指标(膀胱最大容量、漏尿点压力、膀胱顺应性),HE染色法观察膀胱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膀胱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激活转录因子4(ATF4)、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2(Caspase-12)]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排列紊乱,膀胱壁变薄,可见细胞空泡变性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艾灸组大鼠膀胱移行上皮细胞较模型组层次清晰、连续,可见轻度细胞空泡变性及少量中性粒...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的膀胱逼尿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雌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葛根素治疗组。以高糖高脂饮食及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0 mg/kg)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在模型成功的Ⅱ型糖尿病大鼠中随机再分为糖尿病无干预组(12只),16周后制备逼尿肌标本,在光镜下观察膀胱逼尿肌在常规HE染色、VanGieson氏苦味酸酸性品红染色膀胱黏膜、固有层及膀胱肌层改变,和石蜡切片明胶镀银染色观察神经纤维的改变。结果:16周后葛根素治疗组大鼠的血糖值、膀胱湿重、膀胱相对重量比糖尿病组显著改善,苦味酸酸性品红(V-G)染色膀胱逼尿肌间胶原绝对含量葛根素治疗组较糖尿病组明显下降。结论: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葛根素具有保护膀胱逼尿肌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电针不同穴位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脊髓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酪氨酸受体激酶B(TrkB)表达水平和逼尿肌兴奋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不同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方法: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关元穴治疗组(关元组)、电针水道穴对照组(水道组),每组20只。按照重物坠击方法建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关元组和水道组每天给予电针治疗,共治疗10d。通过肌条实验测定各组大鼠离体逼尿肌兴奋性,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损伤段脊髓中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逼尿肌兴奋性比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低,关元组和水道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均P<0.05),且关元组优于水道组(P<0.05)。模型组脊髓中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水平比正常组和假手术组高,关元组和水道组均明显高于其它组(均P<0.05),且关元组优于水道组(P<0.05)。结论:穴位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脊髓中具有营养和修复神经功能的BDNF及TrkB表达的提高,使受损的脊髓神经通路得到修复,从而增强了逼尿肌排尿反射活动及其兴奋性。关元穴作用效应优于水道穴,说明不同穴位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督脉隔姜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督脉隔姜灸治疗。治疗过程中采用排尿日记记录数据,治疗前后均进行尿动力检查评估膀胱排尿功能。结果:两组经治1个疗程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残余尿量等评价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督脉隔姜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