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采用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数字化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障碍的特点,并分析各项参数与误吸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方法采集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12例(患者组)和健康受试者10例(健康组)的VFSS影像资料,每例受检者按要求1次性吞咽浓流质5ml,每例完成2次吞咽。分析的参数包括口腔运送时间(OTT),吞咽反应时间(SRT),舌骨运动时间(HMT),食道上括约肌开放时间(UOT),喉关闭时间(LCT);同时采用8分制渗漏误吸量表(PAS)评估患者误吸严重程度,并分析各项参数与误吸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患者组的OTT[(3.091±1.803)s]、HMT[(1.498±0.550)s]、LCT[(0.651±0.186)s]与健康组比较,均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RT与误吸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40,P=0.032)。 结论 脑干梗死患者的吞咽障碍表现涉及口腔期及咽期。OTT、HMT、LCT等参数可用于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的评估,SRT可用于预测误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吞咽障碍患者电视透视下吞咽能力检查(VFSS)结果.方法 16例知情同意吞咽障碍患者接受VFSS检查.分别采用稀钡餐(50% w/v)、稠钡餐(270% w/v)、饼干沾稠钡餐进行咀嚼测试.一口量为10 ml.采用正位、侧位动态造影测试,依次观察双侧梨状窝对称情况、口期时长、咽期起始时间、咽期时长、滞留、误吸及其时间、剂量等.结果5例为口期吞咽障碍;3例为咽期吞咽障碍,显示存在咽期起始迟缓,并且有1例表现为吞咽后误吸;8例为口咽期吞咽障碍,其中5例不伴误吸,3例伴有误吸,其中2例为安静误吸,1例表现为吞咽前误吸,1例表现为吞咽后误吸(梨状窝滞留引起),1例无法判断误吸时间.4例误吸患者中,3例存在钡剂25%以上的重度误吸,1例存在5%的轻度误吸,同时配合吞咽康复治疗.结论VFSS检测可为制订吞咽障碍的康复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指导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80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入院第1天及第28天进行VFSS检查,治疗组另外每周进行1次VFSS检查。2组均接受常规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对照组患者根据第1次VFSS检查结果选择相应训练方法及冰刺激;治疗组除给予冰刺激外,还根据每周VFSS检查结果选择对应训练方法。于治疗4周后采用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VFSS对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组患者根据每周VFSS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第2、3、4周时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0.6%、40.7%和15.8%。2组患者治疗前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VFSS检查结果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相应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碘剂口、咽通过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连续VFSS指导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具有治疗针对性强、疗效好等优点,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吞咽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与分析电视透视检查吞咽试验(VFSS)检查脑卒中口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口咽期吞咽障碍4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收治的37例脑卒中非吞咽功能障碍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行电视透视检查吞咽试验检查的结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吞咽次数较少、无渗透误吸率较低、轻度渗透率较高、重度渗透率较高、误吸发生率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透视检查吞咽试验在检查诊断脑卒中口咽期吞咽功能障碍及非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时可见较大的差异,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利用录像X线透视技术的目的是使正侧位下的吞咽过程可视化,使得吞咽障碍的症状可视化,并评价各种已选用的治疗措施的有效性。通过分析使用录像X线透视技术的评价结果,能够提供(制定)治疗计划的根据。本文将包括如下部分:正常解剖、生理概述,与吞咽相关的组织结构的影像学定位,正常吞咽的生理过程的录像X线透视图像,识别反映吞咽问题的症状和障碍,治疗计划概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洼田吞咽能力评定联合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对脑卒中患者营养风险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脑卒中住院患者病例资料176例,均由管床医生采用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对其营养不良风险进行评估,然后采用VFSS行吞咽障碍评估。所有入选对象随访1个月,观察营养不良发生情况,并分析单纯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单纯VFSS评定法及两者联合评估对营养不良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显示,营养不良风险者42例,VFSS结果显示营养不良风险者41例;随访1个月有38例(21.59%)发生营养不良。洼田吞咽能力评定联合VFSS并联和串联的灵敏度分别为92.11%和55.26%;特异度分别为89.85%和97.10%;准确度分别为90.34%和88.0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1.43%和84.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63%和88.74%。结论:洼田吞咽能力评定联合VFSS对脑卒中患者住院营养风险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纤维鼻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摄食训练的指导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信封法将2019年1月-2021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在阴性后进行摄食训练,观察组采用FEES,在阴性后进行摄食训练,最终观察组纳入55例,对照组纳入54例。比较治疗前1周和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误吸程度、吞咽功能评级和安全性指标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误吸和腹胀发生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治疗后,两组患者误吸程度均较治疗前减轻,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脑卒中吞...  相似文献   

8.
成都电视设备厂生产的DSX-Ⅱ型电视设备电路部分多由分离元件组成,检修时较为复杂,但维修成本很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肌电生物反馈治疗(EMGBF)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舌骨喉复合体运动速率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42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15例)、EMGBF组(14例)和强化EMGBF组(13例)。3组患者均给予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常规组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每日30 min,每周5 d;EMGBF组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增加1次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强化EMGBF组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增加2次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每日2次,每周10次。所有患者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进行吞咽造影检查(VFSS),测量舌骨在吞咽半流质食物时向前、向上的运动幅度、时间,计算运动速率,采用吞咽障碍程度评定、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对3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吞咽障碍程度、PAS评分、舌骨前移运动速度、舌骨上移运动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吞咽障碍程度、PAS评分、舌骨前移运动速度、舌骨上移运动速度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与常规组比较,EMGBF组和强化EMGBF组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均较高(P<0.05)、PAS评分较低(P<0.05),强化EMGBF组治疗后吞咽障碍程度评分虽然高于EMGB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EMGBF组治疗后PAS评分[(2.38±1.19)分]低于EMGBF组[(3.57±1.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EMGBF组和强化EMGBF组舌骨前移、上移运动速度均较高(P<0.05)。与EMGBF组治疗后比较,强化EMGBF组舌骨前移[(34.10±12.67)mm/s]、上移运动速度[(34.30±9.16)mm/s]较高(P<0.05)。 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强化训练在改善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提高舌骨喉复合体运动速率方面优于常规吞咽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施吞咽器官功能训练对老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病房的80例老年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为期8周的吞咽器官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4、8周后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得分、洼田饮水试验(WST)结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干预4、8周后的SSA得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8周后的WST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器官功能训练对老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透视吞咽功能检查在老年人误吸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老年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估.观察误吸发生的情况及康复前后误吸程度的变化,以提高预防和治疗误吸的水平。方法:对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28例老年患者进行VFSS评估。其中2:5例患者进行了康复治疗,4周后复查VFSS,比较康复前后VFSS异常征象的发生情况及变化。结果:老年患者吞咽功能障碍VFSS检查中主要是误吸,发生次数为54%,康复治疗后误吸发生率较治疗前减少(P〈0.05)。误吸发生率为89%。隐匿性误吸占误吸的44%。结论:VFSS可准确诊断老年患者吞咽功能障碍中较为常见的误吸。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不同程度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124例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障碍程度评定,分为轻度组58例、中度组50例和重度组16例,3组均给予吞咽功能训练、电刺激及针刺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定,并将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与NIHSS、HAMD及SWAL-QOL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轻度和中度组VF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轻度及中度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重度组,且轻度组痊愈率更高于中度组(P<0.01,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吞咽困难的严重程度与NIHS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103,P>0.05),与HAMD评分有弱相关性(r=-0.562,P<0.05),与SWAL-QOL评分有高度相关性(r=-0.715,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轻、中度吞咽障碍疗效显著,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其吞咽功能的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不同部位电刺激对患者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A组、治疗B组及对照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药物治疗及一般康复治疗,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舌骨上、下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B组则辅以单纯舌骨上区神经肌肉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各组患者进行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并测量吞咽半流质食物时其舌骨及甲状软骨向上、向前移动距离;同时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吞咽障碍结局与严重度量表(DOSS)对各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其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才藤分级、DOS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A组及治疗B组洼田分级[分别为(2.40±1.26)级和(2.10±0.99)级]、才藤分级[分别为(5.30±1.89)级和(5.20±1.69)级]、DOSS量表评分[分别为(5.20±1.40)分和(5.10±1.45)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电刺激组患者治疗后上述疗效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B组患者治疗后在吞咽半流质食物时其舌骨前移距离[(12.15±7.59)mm]较治疗前及治疗A组、对照组均明显增大(P<0.05)。 结论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将电极片放置在舌骨上区或舌骨上、下区刺激时其疗效间无显著差异,但单纯舌骨上区电刺激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时舌骨前移距离。  相似文献   

14.
颜瑜  张继荣  吴珊 《中国康复》2017,32(3):244-248
正限于经济、技术等原因,多年来临床对吞咽的评估多使用各种主观测量及量表,但因上述方法不够直观和准确,容易误诊漏诊,且对误吸后不引发咳嗽或痛苦症状的隐匿性误吸难以发现~[1]。所以为了更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吞咽障碍,并更好地了解治疗和代偿策略对吞咽功能的改善,以早期诊断、合理评定及个性化治疗;吞咽功能的各种辅助检查自上世纪末逐渐成为医学研究热点。1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相似文献   

15.
吞咽功能紊乱的动态X线分析(附10例报告)李炎①李敬宏王加伟1临床资料和方法本文10例中,男8例,女2例,发病年龄30~70岁,平均50岁,全部病例均因吞咽障碍来做X线检查。本文造影方法:钡剂浓度150%~250%,病人口含20ml,尽可能一次全部咽...  相似文献   

16.
俞茗文  万萍 《中国康复》2017,32(6):518-521
正吞咽障碍是指由于吞咽器官结构和(或)功能受损,导致食物不能安全有效地进入到胃中的过程~([1])。脑卒中患者出现吞咽障碍的概率在22%~65%~([2])。吞咽障碍可表现为口期吞咽障碍,咽期吞咽障碍,或口咽期吞咽障碍。其中咽期吞咽障碍可造成咽残留、误吸、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塞、窒息、脱水和营养不良~([2])。吞咽困难导致吸入性肺炎,并显著提高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及死亡率~([3])。本文通过采用咽期吞咽障碍评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基于标准吞咽评估(SSA)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高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水平及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高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试验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基于SSA评估给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比较2组营养指标[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和转铁蛋白(sF)水平]、吞咽功能[吞咽视频内镜检查(VESS)和吞咽障碍筛查量表(Burke)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治疗后Hb、血清ALB和sF水平高于对照组,VESS评分高于、Burke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SSA评估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能够改善高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水平,通过患者自身误吸风险等级制定相应干预措施,从而有效改善吞咽功能,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吞咽造影检查评估脑卒中后患者的口服胶囊吞咽功能,探讨其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分级4~7级且饮水无误吸的患者27例(脑卒中组)及健康人16例(对照组)。脑卒中组及对照组均在吞咽造影检查过程中用水送服硫酸钡混悬剂填充的胶囊。由专业人员对造影视频进行分析,获取吞服胶囊的成功率,记录胶囊吞咽的口腔期运送时间(OTT)、咽期吞咽的启动时间(STT)、胶囊在咽期的运送时间(PTT)、环咽肌开放时间(UOT)、胶囊与水通过环咽肌的时间间隔(DT),记录舌骨的向上位移(HSM)、向前位移(HAM)及环咽肌开放幅度(UOD)等运动学参数。 结果 脑卒中组患者胶囊吞咽的成功率为78.3%,较对照组低(P<0.05),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口腔或咽腔运送障碍,在口咽期滞留。脑卒中组的STT[ms,66.0(-66.5,217.0)]、DT[ms,67.0(283.5,184.0)]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脑卒中后患者的经口进食能力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仍存在口服药物吞咽困难。吞咽造影可作为一种评估手段,用于临床评估患者的口服药物能力。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的临床影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的表现,分析脑卒中部位与吞咽障碍发生类型的关系。方法:首次发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2例,根据不同病变部位分为单侧大脑半球组、双侧大脑半球组、脑干与小脑组及多发性卒中组。入院后3d内完成临床吞咽功能评估;入院7d进行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记录分析吞咽障碍的类型和脑卒中的病变部位。结果:入院3d内临床吞咽评定4组患者中有29例(46.8%)存在吞咽困难,其中脑干及小脑组发生吞咽困难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于7d时VFSS检测11例能完成,其中单侧大脑半球组3例、双侧大脑半球组2例,多出现口腔期困难;脑干及小脑组2例,多出现咽期困难;多发卒中组4例,口腔期和咽期均受影响。吞咽异常表现类型为唇闭合无力、舌运动减弱、误吸及环咽肌功能不全、吞咽反射延迟、喉上抬差、会厌谷和/或梨状窝滞留、喉渗透等。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评定可明确吞咽口阶段的生理状态,VFSS可明确咽阶段及有无误吸。为避免吞咽困难所致的并发症及预防或治疗吞咽困难,需尽早完成吞咽评定,且可以节省患者总体费用及加快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对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2例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针对性的吞咽功能训练,训练10d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患者进行评估,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康复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和摄食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经吞咽功能训练后能减轻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明显改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