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家庭认知康复训练的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60例分为训练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口服药物治疗和常规运动功能康复锻炼,在此基础上训练组增加家庭认知康复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6个月后进行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 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的MMSE、MoCA和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6个月后,训练组的MMSE、MoCA和MBI评分分别为(28.33±2.85)分、(26.64±2.09)分和(74.66±11.22)分,与对照组的(26.95±1.77)分、(25.39±2.47)分和(73.98±12.6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家庭认知康复训练可改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同时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认知功能及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的影响。 方法选取VCIND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传统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40min/次,每日1次,每周6次,共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Barthel指数(BI)、肌电诱发电位仪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P300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oCA、MMSE、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患者治疗后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延迟记忆、MMSE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训练组MoCA总分[(22.40±4.38)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3.27±0.58)分]、注意力[(4.30±1.60)分]、语言[(2.67±0.48)分]、延迟记忆[(3.67±0.80)分]、MMSE[(22.03±3.55)分]、BI评分[(82.17±11.28)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前,2组患者P300潜伏期、波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患者治疗后P300潜伏期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5),波幅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训练组P300潜伏期[(352.10±30.68)ms]较对照组P300潜伏期[(356.45±40.30)ms]短,波幅[(8.65±1.18)μV]较对照组波幅[(6.73±1.81)μ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能有效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ADL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6例腰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及对照组(5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同时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2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量表(ODI)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其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疗程结束时2组患者疼痛VAS、ODI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其ODI评分较疗程结束时明显升高(P<0.05),MBI评分较疗程结束时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3个月后其疼痛VAS评分[(1.88±0.93)分]、ODI评分[(26.7±11.4)分]及MBI评分[(86.2±7.4)分]与疗程结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疗程结束时观察组患者ODI评分[ (21.8±10.6)分]较对照组ODI评分[(29.6±12.3) 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ODI及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腰椎病复发率(13.8%)亦显著低于对照组(29.3%)。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较常规康复干预能更显著改善腰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能预防短期(治疗结束3个月内)内腰痛症状复发,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虚拟情景互动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对2组患者的上肢功能、ADL能力及生存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MBI及SF-36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MBI及SF-36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FMA评分[(56.63±11.57)分]、MBI评分[(75.6±12.2)分]及SF-36评分[(83.5±12.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MA评分[(42.32±10.43)分]、MBI评分[(65.1±11.8)分]及SF-36评分[(68.3±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后,发现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与ADL能力(r=0.882,P<0.01)和生存质量(r=0.715,P<0.05)改善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结论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结合作业疗法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对其ADL能力和生存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m最大步行速度(MW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BBS、MBI评分、MWS及FAC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FMA评分[(27.81±4.52)分]、BBS评分[(49.08±5.15)分]、MBI评分[(70.64±16.15)分]、MWS[(45.33±13.27)m/min]及FAC分级(评级达4~5级者共有25例,占83.3%)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虚拟现实(VR)训练对脑外伤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外伤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6例)。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临床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VR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简明神经状态检查量表(MMSE)、Fugl-Meyer量表(FMA)以及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MMSE评分、FMA评分、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分别为(24.37±3.80)分、(70.12±12.40)分和(64.15±10.33)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VR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外伤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认知功能训练对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运动及执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认知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治疗后)分别采用汉诺塔(TOH)测试、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及Sroop-3测试对2组患者执行功能情况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对2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WCST保持反应率[(22.1±4.2)%]及错误率[(47.2±5.5)%]均显著下降,WCST完成分类数(4.81±0.39)显著增加,TOH测试时间[(120.74±19.34)s]和TOH步数(12.34±1.98)显著减少,Stroop-3错误率[(3.4±0.3)%]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79.34±8.45)分]、BBS评分[(48.13±4.75)分]、MBI评分[(68.45±5.79)分]及MWS[(44.58±5.27)m/min]、对照组FMA评分[(73.21±5.78)分]、BBS评分[(45.43±6.74)分]、MBI评分[(65.65±7.48)分]及MWS[(42.23±6.09)m/min]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与工作记忆有关的认知功能训练可显著提高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执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平行杠上支撑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或脑外伤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辅以上肢平行杠上支撑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期、简化Fugl-Meyer评分(FMA)上肢部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其手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上肢评分[治疗组为(38.25±9.62)分,对照组为(27.31±8.98)分]及MBI评分[治疗组为(38.46±8.46)分,对照组为(21.25±9.12)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平行杠上支撑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或脑外伤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手抓握训练联合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脑功能重组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机器人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抓握强化训练,每天训练120min,机器人训练组患者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天训练120min,联合治疗组患者则给予手抓握强化训练及上肢机器人训练各60min。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runnstorm分期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检查各组患者脑功能重组情况。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机器人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患者Brunnstorm分期评分[分别为(4.36±0.62)分、(4.43±0.45)分和(5.35±0.55)分]、上肢Fugl-Meyer评分[分别为(45.56±8.32)分、(46.64±7.16)分和(55.82±6.88)分]及MBI评分[分别为(58.71±7.56)分、(56.52±7.11)分和(82.62±8.58)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P<0.05)。fMRI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3组患者执行对指任务时其躯体感觉激活区体积、大脑总兴奋区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大,并以联合治疗组的脑区激活范围较显著(P<0.05)。 结论手抓握强化训练及上肢机器人训练均能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上述两种疗法联用具有协同功效,能进一步促进脑梗死患者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显著提高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34例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6例)。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给予40min运动想象治疗和60min任务导向训练,对照组患者则接受40min康复宣教和60min任务导向训练,上述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周5次,共4周。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运动活动日志-14项(MAL)中的患手使用频率(MAL-AOU)和患手动作完成质量(MAL-QOM)进行功能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MBI、MAL-AOU和MAL-QOM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FMA-UE、MBI、MAL-AOU和MAL-QOM评分分别为(38.61±5.86)分、( 80.55±7.25)分、 (2.55±0.45)分和(3.12±0.59)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的(31.87±6.31)分、(73.12±9.63)分、(1.78±0.71)分和(2.38±0.76)分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运动想象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可进一步促进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治疗作用优于单纯的任务导向训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和认知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帕金森病痴呆(PDD)的疗效。 方法选取帕金森病(PD)合并轻中度痴呆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组(训练组)24例和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组(对照组) 26例。训练组给予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多奈哌齐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第4、8、12周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其认知功能,同时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估患者PD的严重程度。 结果治疗4、8、12周后,训练组患者的MoC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12周后,对照组患者的MoC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训练组患者的MoCA评分为(19.49±3.11)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的(18.08±3.0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训练组患者UPDRS量表的精神、行为和情绪评分与组内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12周后,训练组患者UPDRS量表的运动检查评分与组内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认知功能康复训练或口服盐酸多奈哌齐治疗都对PDD有效,但前者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闭链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不稳定平面(球、平衡垫、平衡板等)结合闭链运动方式进行非稳态下的躯干控制性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进行偏瘫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平衡功能评定(FMB)、步行能力评定(FAC)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MBI)。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治疗组患者的FMB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分别为(12.13±1.89)分、(4.29±1.08)级和(55.90±13.41)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闭链运动能够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合并认知和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及认知障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治疗组给予吞咽训练(包括摄食训练和电刺激疗法)和认知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吞咽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治疗后)进行认知功能(MMSE量表)和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评定。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MMSE和洼田饮水试验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MMSE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为(21.95±2.42)分和(1.95±0.88)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17.45±2.46)分和(2.60±0.88)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认知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后合并吞咽和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松弛训练治疗中青年女性焦虑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6例中青年女性焦虑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松弛训练。于入选时、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经4周治疗后,发现研究组HAMA评分[(16.7±5.3)分]及GQOLI-74评分[(73.5±8.9)分]、对照组HAMA评分[(19.3±6.7)分]及GQOLI-74评分[(69.7±6.9)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研究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松弛训练,能进一步缓解中青年女性焦虑症患者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治疗师徒手辅助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BS、FMA评分及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BBS评分[(45.00±4.47)分]、FMA评分[(28.67±3.66)分]、FAC分级[(3.55±0.94)级]及10m MWS[(0.83±0.23)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除大便控制以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如厕评分[(7.50±2.02)分]、转移评分[(13.06±1.65)分]、步行评分[(12.55±2.04)分]、上楼梯评分[(8.20±1.48)分]及MBI总分[(74.60±7.74)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减重步态训练对胸11(T11)~腰4(L4)节段脊髓损伤(SCI)患者步行能力及综合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胸腰段SCI患者按开始接受康复治疗的时间顺序进行编号(1~60),奇数编为治疗组,偶数编为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包括心理疏导、运动治疗(不包含减重步态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矫形支具治疗等,其中运动治疗每次45 min,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12周;物理因子治疗每次15~20 min,每日2次,每周6 d,共治疗12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美国Pneumex公司生产的减重步态训练仪(型号:Pneu-DPW)进行减重步态训练治疗,每次30~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1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计划全程实施完成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分别采用综合功能评定量表(FCA)进行综合功能评分(FCA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2011年修订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中的运动项目评分法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ASIA评分),采用FCA中的行走项评分法进行患者步行能力(WA) 评分,并全部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FCA、MBI、ASIA和WA评定评分分别为(42.83±10.13)、(26.50±12.33)、(9.97±11.44)和(2.10±0.40)分,对照组上述各项评分分别为(43.67±11.73)、(27.17±12.98)、(9.93±11.52)和(2.13±0.43)分;治疗前2组上述各项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各项评分分别为(81.87±7.49)、(72.67±7.04)、(17.30±16.40)和(7.47±2.05)分,对照组则分别为(74.93±8.89)、(66.00±8.03)、(13.67±12.85)和(5.07±1.87)分;2组FCA、MBI、ASIA和W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各项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减重步态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较单纯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胸腰段SCI患者更能显著提高胸腰段SCI患者的步行能力,且更能显著地促进胸腰段SCI患者的综合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音乐疗法配合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早期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早期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音乐疗法配合认知训练,对照组进行认知训练。应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TCA)中文第二版评定认知功能,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的LOTCA总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LOTCA总分、MBI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LOTCA子项目除空间知觉外,在视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思维操作、注意力及专注力方面,观察组、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音乐疗法配合认知训练比单纯的认知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早期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更加有利,并能更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康复治疗效果。 方法研究组5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计算机辅助认知作业训练治疗2个月,对照组5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常规工娱疗法治疗2个月。2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连线测验A和B、韦氏成人记忆量表(WMS)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等神经认知功能测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①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PANSS量表总评分[(59.82±8.41)、(59.45±9.05)分]及阴性症状量表的评分[(16.67±3.20)、(17.08±3.23)分]均较组内治疗前[PANSS总评分(70.23±7.62)、(68.32±10.14)分及阴性症状量表评分(21.46±3.26)、(20.82±4.21)分]明显下降,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上述各项的减分程度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②治疗后,研究组连线测验A测验成绩[(44.14±17.51)分]和B测验成绩[(96.47±34.43)分]均较组内治疗前[(51.76±21.18)和(114.31±35.76)分]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连线测验A测验成绩和B测验成绩治疗前后变化不大(P&rt;0.05)。③治疗后,研究组WMS再认和WMS再生两个分测验成绩[(8.21±3.96)、(10.24±3.52)分]较组内治疗前[(5.83±3.12)、(8.63±3.45)分]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WMS再认和WMS再生两个分测验成绩治疗前后变化不大(P&rt;0.05);研究组测验成绩提高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④治疗后,研究组WCST的总测验数、持续错误数、正确数和分类数成绩[(87.82±23.21)、(23.20±11.5)、(23.14±42.00)、(4.80±0.76)]较组内治疗前[(78.20±21.40)、(28.87±10.21)、(21.54±26.50)、(4.26±0.08)]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WCST测验总测验、持续错误数、正确数和分类数成绩治疗前后变化不大(P&rt;0.05);研究组的测验成绩变化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 结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测验任务成绩,改善患者部分认知领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卒中单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10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5例。3组均给予卒中单元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训练、语言训练、心理治疗、健康教育等),常规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舍曲林(商品名:左洛复)药物治疗,联合治疗组则在卒中单元常规治疗及服用舍曲林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加用中草药方剂。治疗前及治疗第8,24周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的抑郁程度进行评定,利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HAMD、MMSE、MoC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第8周,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HAMD评分[(14.28±0.64)分、(13.32±0.91)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4周,常规治疗组HAMD、MMSE、MoCA评分[(12.65±0.75)分、(23.24±0.89)分、(23.36±0.88)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第24周HAMD、MMSE、MoCA评分[(10.15±0.67)分、(25.21±0.92)分、(25.44±0.85)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HAMD、MMSE、MoCA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各指标评分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 结论卒中单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程度,提高其认知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推拿、中频电疗、腰椎牵引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常规腰腹肌力训练,治疗组患者则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CSE)。于治疗前、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1年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 评定2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Roland-Morris失能问卷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另详细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情况。 结果治疗12周时及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时,发现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13±1.11)分和(1.48±0.82)分]、Roland-Morris失能问卷评分[分别为(11.58±4.77)分和(5.42±2.31)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49±1.38)分和(2.49±1.32)分]、Roland-Morris评分[分别为(13.90±5.57)分和(8.74±4.0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且上述时间点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Roland-Mo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经12周治疗后,2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时发现,2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均较治疗前持续改善(P<0.05),并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缓解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无痛行走距离,从而延缓甚至避免手术治疗,并且该疗法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