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绝经后女性腹部脂肪和椎旁肌肉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6年10月就诊于我院的绝经后女性75例,年龄45~83(62.2±9.1)岁,应用DXA(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腰椎骨密度,再对受检者行腹部CT扫描,并在后处理工作站选定平脐水平的CT片,勾画出腹部脂肪和椎旁肌肉的面积。为了进一步分析,将样本根据体重指数分为2组,A组18.5≤BMI24,B组BMI≥24。结果腰椎骨密度与体重指数、腹部皮下脂肪、腹部内脏脂肪、腹部总脂肪、腰大肌及竖脊肌均呈正相关(r=0.264,P=0.022;r=0.244,P=0.035;r=0.286,P=0.013;r=0.298,P=0.009;r=0.371,P=0.001;r=0.258,P=0.025)。通过将BMI(body Mass Index)分为2组后得到结果:A组骨密度主要与腰大肌和竖脊肌呈正相关(r=0.479,P=0.011;r=0.424,P=0.028),B组骨密度主要与内脏脂肪和总脂肪呈正相关(r=0.318,P=0.028;r=0.339,P=0.019)。结论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绝经后女性而言,腹部脂肪和椎旁肌肉对骨密度具有保护作用,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保持正常的体重更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50岁以上体检人群局部肌肉含量(髋部、腰部)与相应骨密度变化趋势,分析不同年龄段局部肌肉含量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50岁以上体检人群8 305例资料,整理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的骨密度数据(腰椎和髋部),同时整理每人"骨密度局部模式"所检测的"腰椎周围""髋部周围"肌肉比值数据;按性别分男女两组,两组再按年龄分为50~59、60~69、70~79、≥80岁四个亚组,用折线图显示局部肌肉含量及相应骨密度随年龄变化趋势,用偏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局部肌肉含量与相应骨密度的关系。结果①髋部肌肉含量与股骨颈骨密度关系:50~59、60~69岁两个年龄段中,男性及女性具有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 05); 70~79、≥80岁两个年龄段中,男性及女性无相关性;②腰部肌肉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关系:仅在男性70~79岁年龄段中具有负相关关系(P0. 05),其余各组无相关性。结论 50岁以上人群中,在70岁之前,髋部肌肉含量对股骨颈骨密度影响显著,70岁之后,髋部肌肉含量对股骨颈骨密度影响不显著;所以,在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相关范畴,建议50~70岁人群应关注下肢肌肉含量提高,以利骨量提高; 70岁以上老年人群,应更关注下肢肌肉含量之外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男性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身体成分的关系。方法记录166名80~94岁老年男性的年龄、身高、体重、BMI,检测L1-4、左侧股骨颈、Wards三角、大粗隆、左侧股骨上端的BMD及总肌肉含量(total lean mass,TLM)和总脂肪含量(total fat mass,TFM),根据BMD水平将受试者分为骨量正常组(n=50)、骨量低下组(n=91)和骨质疏松组(n=25)。结果 (1)骨量低下组及骨质疏松组的BMD均明显低于正常骨量组(P0.01),骨质疏松组又明显低于骨量低下组(P0.01);(2)骨质疏松组体重、TLM、TFM及BMI均明显低于正常骨量组(P0.01);(3)TLM与左侧股骨颈、Wards三角、左侧股骨上端的BMD相关系数分别为0.227、0.203及0.193(P0.05),TFM与腰椎1-4、左侧股骨颈、Wards三角、大粗隆、左侧股骨上端的BMD相关系数为0.269、0.222、0.206、0.246及0.242(P0.01)。结论大部分老年男性BMD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与体重、BMI及TFM、TLM呈显著正相关,适当的运动和适度的肥胖,增强肌肉量和维持一定的脂肪量,保持健康的体重,可能有利于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血常规指标与骨髓脂肪含量、骨密度相关性。方法 选取72名绝经后女性(年龄55~79岁),测量受试者身高、体重、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运用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扫描L3椎体骨髓脂肪含量(fat fraction,FF),通过双能X线吸收检测(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扫描获取受试者腰椎(L1~4)、左股骨颈及全身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评价MRS扫描可重复性,分析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FF值及BMD值相关性,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FF值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L3椎体FF值测量可重复性变异系数(CV)为2.86 %。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FF呈负相关(P<0.01);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腰椎(L1~4)骨密度、左股骨颈骨密度无相关性,与全身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进一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校正了年龄、身高、体重、BMI后,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是影响FF的独立负性相关因素(P<0.05,R2=0.518)。结论 血常规指标(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FF及绝经后女性骨密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各部位脂肪指数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自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在昆山市中医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1 229例绝经后妇女的BMD数据(包括L1~4、全髋关节、股骨颈),同时收集身体各部位的脂肪指数数据,按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分为:体重正常组(18.5 kg/m2≤BMI<24 kg/m2)和体重超重组(BMI≥24 kg/m2)。正常组526例,年龄48~91岁,平均年龄(65.43±9.14)岁。超重组703例,年龄48~86岁,平均年龄(65.33±8.58)岁。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探讨绝经后女性各部位脂肪指数与BMD的相关性。结果 超重组L1~4BMD、股骨颈BMD及全髋关节BMD均高于体重正常组(P<0.001)。超重组L1~4BMD与全身脂肪指数呈负相关(P<0.001),与Android脂肪指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腰椎周围及髋部周围脂肪比例与骨密度的关系,探讨局部脂肪含量对骨密度检测值的影响。方法收集12285例正常体检人群双能X线骨密度(DEXA)检测的骨密度数据(腰椎和髋部),同时收集每人"骨密度局部模式"所检测的"腰椎周围"及"髋部周围"脂肪比例值数据,按照性别、体重指数(BMI)对本组检测人员分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统计方法,回顾分析局部脂肪比例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在髋部脂肪比例高的组中,各组骨密度的平均值均较低。男性髋部和腰椎骨密度在腰周脂肪比例高的组别中平均值较高,而女性腰椎骨密度在腰周脂肪比例高的组中平均值较低,髋部的骨密度则没有明显的改变。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女性组:骨密度与身高(r=0.276~0.497)和体重(r=0.216~0.526)正相关,与年龄负相关(r=-0.730~-0.454),与髋部周围脂肪比例负相关(r=-0.369~-0.352),与腰椎周围脂肪比例负相关(r=-0.400~-0.245)。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控制其他变量后,腰椎骨密度和腰椎周围脂肪比例无统计学上的相关性。腰椎骨密度和髋部周围脂肪比、髋部骨密度和两个部位的脂肪比均呈负相关,并且在BMI高的组中,负相关性较为显著,其中髋部脂肪比和腰椎骨密度负相关性最为显著(r=-0.220~-0.194)。男性组:骨密度与身高(r=0.139~0.388)和体重呈正相关,与年龄相关性差(r=-0.494~0.077),与髋部周围脂肪比例负相关(r=-0.400~-0.216),与腰椎周围脂肪比例负相关(r=-0.329~-0.223)。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控制其他变量后,腰椎骨密度和腰椎周围脂肪比例在BMI20 kg/m2组中呈显著的正相关(r=0.294),在其它组中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腰椎骨密度和髋部周围脂肪比、髋部骨密度和两个部位的脂肪比例呈负相关,其中腰椎骨密度和髋部周围脂肪比的负相关性最为显著(r=-0.207~-0.108),并且在BMI低的组中,负相关程度较高。结论脂肪含量对骨密度有显著的影响,局部脂肪比例增加骨密度下降显著(成年女性BMI指数越高相关性越高);脂肪分布对骨密度影响明显,髋部脂肪比(皮下脂肪为主)与腰椎骨密度的负相关性最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绝经后女性肌肉强度和肌肉质量与骨密度相关性。方法分析了2014年3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340名绝经后妇女。使用双能量X射线吸收测定法检测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全身骨密度和附肢骨骼肌肌肉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ASM)。ASM指数(ASMI,kg/m~2)按照ASM(kg)除以高度的平方(m~2)计算。测量握力(kg)作为肌肉力量的指标。结果调整ASMI和年龄后(股骨颈标准化偏回归系数β=0. 105,腰椎=0. 116),握力强度与几个骨骼部位BMD呈显著性正相关(P0. 05)。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的调整平均值显示出握力强度从最低到最高三分位数的显著增加趋势。本研究结果表明肌肉强度与绝经后妇女肌肉量的几个位点的BMD密切相关。无论肌肉大小如何,肌力强健的绝经后妇女都有健康的骨骼状态。结论绝经后女性骨密度和肌肉强度密切相关,与肌肉质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女性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relative 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RASM)与骨密度及脂肪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年龄≥60岁的女性受试者127例,其中低RASM组46例,正常组81例。分析两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总脂肪含量(TFM)、总组织含量及总肌肉含量(TLM)。结果60岁的老年女性中低RASM者检出率为36.2%,骨质疏松者检出率为44.1%;低RASM组的年龄、BMI、全身BMD、TFM、总组织含量及TLM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SM与L1~4 BMD及年龄的相关系数为0.188与-0.176(P<0.05),RASM与全身BMD、TFM、BMI的相关系数为0.369、0.375及0.620(P<0.01),TFM与全身BMD、L1~4 BMD的相关系数为0.442与0.407(P<0.01)。结论老年女性的肌肉质量、骨密度、脂肪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适当的运动和营养支持可增加肌肉质量、改善骨密度、促进脂肪组织的正向作用,有利于预防老年人发生跌倒、骨折及致残的风险,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骨质疏松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chemerin水平,探讨血清chemerin水平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就医的200名参与者,进行年龄和性别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Pearson相关性检验用于调查血清chemerin水平与BMD之间的关系。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100例,对照组100例。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87. 65±5. 57) ng/m L]显著高于对照组[(70. 09±5. 16) n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两组股骨骨密度与chemerin呈负相关(骨质疏松组:r=-0. 394,P0. 01;对照组:r=-0. 679,P0. 01);两组腰椎骨密度与chemerin也呈负相关(骨质疏松组:r=-0. 305,P0. 01;对照组r=-0. 361,P0. 01)。结论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升高,与BMD呈负相关。需进一步研究chemerin在骨质疏松症病理生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骨密度与双手握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8月至2021年12月行骨密度检查的1137例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中位年龄为61岁(23~84岁),女性中位年龄为62岁(23~87岁)。使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股骨颈及全髋部的骨密度,使用握力计测定双手握力。对一般资料作描述性统计并比较组间差异,使用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趋势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三个部位骨密度与双手握力之间的关系。结果:男性受试者优势手握力平均值显著高于女性[(36.26±7.88)kg vs.(22.76±4.52)kg,P<0.001]。绝经前女性受试者优势手握力平均值显著高于绝经后女性[(24.67±5.13)kg vs.(22.36±4.28)kg,P<0.001]。校正年龄和体重指数后,绝经前女性和绝经后女性腰椎、股骨颈及全髋部的骨密度均与优势手及非优势手握力呈正相关,但在男性研究对象中未能观察到。结论:握力可以作为女性骨质疏松症高风险人群的辅助筛查手段,用于评估骨质疏松症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正常体重中年人体脂含量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相关性。方法选取499名成年受试者(平均年龄48.7岁),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测量受试者BMD和体脂含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协方差分析评估BMD与体脂含量之间的关联。结果按体脂百分比截止值进行分组。体质量指数为18.5~22.9 kg/m2的男性临界值分别为20.6%和25.7%,而女性的临界值分别为33.4%和36%。体脂百分比往往与BMD呈负相关。身体脂肪百分比的增加与正常体重中年人的BMD降低有关。正常体重人群体脂百分比对BMD的影响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明显。结论体重正常的中年男性和女性体脂百分比与骨密度呈负相关,这种关联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BMI)、腹部脂肪、臀部脂肪对不同年龄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能X线BMD仪和医用身高体重测量仪测定393名正常体检人群腰椎松质骨密度、腹部脂肪含量、臀部脂肪含量、全身其他部位脂肪含量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并计算BMI和腰臀比.然后将人群按不同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分析骨密度与不同部位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 (1)体内脂肪含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女性比男性的变化趋势更明显(P<0.05);(2)在中年患者中,BMI与骨密度成正相关(男性组r=0.237,P=0.018;女性组r=0.279,P=0.024);(3)老年男性患者腹部脂肪含量和臀部脂肪含量与骨密度成正相关(P<0.05).而老年女性患者腹部脂肪含量与骨密度成负相关(r=0.263,P<0.05).结论 脂肪分布对骨密度的影响是复杂的,其中腹部脂肪和臀部脂肪可能是影响老年男性骨密度的主要因素,腹部脂肪是中老年女性骨密度的重要负调节因素.因此对中老年患者需注意减肥方式,以避免骨量的丢失和骨质疏松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老年性常见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绝经后雌激素缺乏及与年龄相关的骨量丢失.肌肉作为骨骼最为邻近的组织之一,收缩时产生的机械负荷作用于骨骼,使骨产生应变;这种应变再作用于骨组织中的力学-生物力学调控系统,刺激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调节骨形成和骨吸收,使骨密度和骨矿物含量发生改变.此外,肌肉收缩可增加身体协调和稳定性,减少跌倒的发生,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关系密切.该文就肌肉在骨代谢中的作用、肌肉与骨密度和骨矿物含量、肌肉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日趋突出,使得骨密度的测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颌骨作为全身骨骼的一部分,其骨矿量与骨质疏松症密切相关。本文就骨质疏松症患者颌骨骨密度与全身骨密度的相关研究进展及测量方法进行综述,由于颌骨骨密度的测量方法远未成熟,研究适合于颌骨测量的探测器及先进的软件开发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仫佬族绝经前与绝经后女性体成分和骨密度的相关关系,探讨体成分的变化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广西仫佬族成年女性200名,追溯其三代均为仫佬族,应用TANITA-MC180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其肌肉量、脂肪量等体成分指标,采用SONOT3000超声骨密度仪测定其右侧跟骨的骨硬度指数。结果 (1)绝经前女性的体重、去脂体重、肌肉量、皮下脂肪量、躯干脂肪量、四肢肌肉量、推定骨量、骨硬度指数和T值等均显著高于绝经后女性(P0.01);而绝经前女性的内脏脂肪面积、腰臀比显著低于绝经后女性(P0.01)。(2)绝经前女性和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检出率分别为6%和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相关分析发现肌肉量、四肢肌肉量和躯干肌肉量与骨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或P0.05),而当控制年龄和绝经状态后体成分和骨密度之间没有相关性;根据年龄分组后发现,≥50岁组的肌肉量各指标与骨密度存在较显著的关联(P0.05),而50岁组的体成分与骨密度不存在关联性(P0.05)。(4)多重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只有绝经状态、躯干肌肉量和内脏脂肪量与骨密度相关,而躯干肌肉量对骨密度影响最大。结论仫佬族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显著高于绝经前女性;控制年龄和绝经因素后,只有躯干肌肉量与骨密度较显著相关,结果可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2):1128-1131
[目的]研究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脂肪细胞因子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80例受检者进行骨密度测定,根据骨密度测量T值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各70例,骨量正常组即健康受检者4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受检者血清瘦素(leptin)、抵抗素(resistin)、脂联素(adiponectin)、内脂素(visfatin)、网膜素-1(omentin-1)和内源性配体(apelin)水平。[结果]三组血清Visfatin因子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eptin、Resistin、Adiponectin、Omentin-1、Apel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椎骨密度与Leptin(B=0.145,P=0.044)呈线性正相关,与Resistin(B=-0.020,P=0.004)、Adiponectin(B=-0.031,P=0.008)、Omentin-1(B=-0.030,P=0.001)呈线性负相关。[结论]脂代谢异常可能与骨质疏松有关,提示脂肪细胞相关因子的异常表达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磁共振脂肪定量技术评估女性腰椎骨质疏松程度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将121名健康女性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21~30岁组(n=17)、31~40岁组(n=11)、41~50岁组(n=24)、51~60岁组(n=63)、61~70岁组(n=6)。以DXA测量L_1-L_4椎体骨密度,以VIBE-Dixon技术测量L1-L4椎体骨髓脂肪分数。比较不同组间骨髓脂肪分数差异,同时分别对骨髓脂肪分数与BMD、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另外,分别对BMD、骨髓脂肪分数与绝经年限做相关性分析。结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14.541,P0.001)。骨髓脂肪分数与年龄之间存在相关性(r=0.659,P0.001);骨密度随脂肪分数上升呈下降趋势;随绝经年限的延长,BMD呈下降趋势,骨髓脂肪分数呈上升趋势。结论 VIBE-Dixon能定量测量妇女腰椎椎体脂肪含量,可间接评估骨质疏松程度;与DXA的结果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血肌肉生长抑制素与体成份、血脂及骨密度的关系。方法纳入175名年龄在51~75岁的绝经后妇女,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其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体成分。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肌肉生长抑制素、25羟维生素D3、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P)、I型胶原C末端肽(type I collagen C terminal peptide,CTX)。结果与骨质疏松者相比,无骨质疏松的妇女体重指数、肥体重及瘦体重更高(P0.01)。骨质疏松妇女年龄显著大于无骨质疏松妇女(P0.01)。经年龄校正后,两组之间血BAP、CTX、25羟维生素D3、PTH、血脂成分及肌肉生长抑制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测定部位BMD均与绝经年龄、肥体重及瘦体重成正比,与年龄、血BAP成反比。肌肉生长抑制素与血甘油三酯成负相关(β=-0.203,P=0.007),与体成分及所有部位骨密度无相关。结论研究数据表明血肌肉生长抑制素浓度与肌肉量及骨量无相关,需进一步研究阐明肌肉生长抑制素在调节骨代谢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沈阳地区人群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情况。方法整群抽样2013-2016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的4057例女性人群为研究对象,年龄16~90岁,采用Norland公司生产的XR-600型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左侧髋关节股骨颈、大粗隆及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T值、BMD值及一般资料的调查。将检测结果以髋关节各部位T值分组,按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进行分层,对不同分组情况的骨质疏松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结果 1)本次检测的4057例调查女性人群在左侧髋关节3个部位(股骨颈、大粗隆、Ward’s三角区)中,不同年龄和BMI的T值和BMD值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39岁和40~49岁的年龄段,在3个部位BMD和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岁的人群中,以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BMD和T值下降的速度比较显著。(2)不同年龄组Ward’s三角区、大粗隆股骨颈BMD值和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骨质疏松的人群中,大粗隆的部位出现骨质疏松情况的平均年龄为(65.85±10.65)岁,股骨颈部位为(72.08±9.36)岁,Ward’s三角区部位为(63.56±10.23)岁。(4)应用卡方检验,高BMI人群股骨颈骨质疏松率为0.6%,正常BMI人群为3.4%,低BMI人群为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BMI、正常BMI和低BMI大粗隆部位骨质疏松率分别为8.6%、18.8%和53.6%(P0.001)。结论 1)在49岁的人群中,髋关节3个部位骨矿物含量下降速度均较快。(2)随着年龄的增加,Ward’s三角区的BMD值和T值下降的速度最早最快,大粗隆部位和股骨颈部位的BMD和T值相对较高,降低的速度也较慢。(3)骨质疏松的人群中,大粗隆的部位出现骨质疏松情况的平均年龄最高,其次为股骨颈部位,平均年龄最低的为Ward’s三角部位。(4)低BMI的人群3个部位的骨质疏松率显著较高。在股骨颈部位和大粗隆部位,高BMI的人群中出现骨质疏松的人数远低于低BMI的人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体脂含量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230名年龄在50~75岁之间健康的绝经后妇女进行横断面研究。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仪测量受试者全身、腰椎、左侧股骨BMD及全身脂肪和肌肉含量。通过定量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量受试者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结果 与非骨质疏松症的女性相比,骨质疏松女性血清硬化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 <0.05)。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体重和脂肪量呈正相关(P <0.05)。即使在校正年龄、绝经年龄、身高和体重之后,骨硬化蛋白水平与全身及各个部位的BMD均呈正相关(P <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与年龄、绝经年龄、脂肪量和肌肉量相比,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是全身和腰椎BMD最重要的决定因素(P <0.05)。年龄与血清硬化蛋白对髋部BMD的影响相似。结论 在绝经后妇女中,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硬化蛋白水平低于非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硬化蛋白与全身、腰椎、髋部的BMD和体脂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