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造口(以下简称造口)缺血坏死是造口术后最为严重的早期并发症,常发生于术后24~48h 内[1],造口黏膜缺血坏死的常见原因有手术损伤结肠边缘动脉、提拉肠管时张力过大、扭曲压迫肠管或缝合时误扎了肠系膜血管、腹壁切口过小或缝合过紧等,影响血供引起缺血坏死[2]。若外置肠管失去光泽,出现暗紫、变黑、分泌物恶臭,说明血运障碍,有肠管坏死可能[3]。2013年5月本院成功护理了1例低位直肠癌 Miles 术后乙状结肠造口黏膜、皮下组织完全坏死的患者,通过精心的护理,最终造口黏膜恢复正常,周围皮肤完全愈合,未发生腹壁感染、造口狭窄及造口内陷并发症。现将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特点,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患者30例,结合其皮肤黏膜分离的特点,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30例患者中,表浅皮肤黏膜分离26例,7~10 d愈合,未发生造口回缩及造口狭窄;深层皮肤黏膜分离4例,15 d愈合。结论:采取综合的、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促进肠造口分离的皮肤黏膜愈合,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肠造口黏膜皮肤分离是肠造口术后并发症之一,是肠造口处黏膜与腹壁皮肤的缝合处发生分离.多发生在术后1~3周,肠造口开口端肠壁黏膜部分坏死、黏膜缝线脱落、伤口感染、营养不良、糖尿病导致肠造口黏膜缝线处愈合不良,使皮肤与肠造口黏膜分离形成开放性伤口[1].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我科共有15例肠造口黏膜皮肤分离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均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缩短肠造口术后皮肤黏膜分离愈合时间、减少皮肤黏膜分离后并发症发生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将发生肠造口术后皮肤黏膜分离的60例患者,运用循证护理和湿性愈合敷料进行切口护理,出院后门诊随诊2个月,观察其愈合时间,肠造口内陷及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运用循证护理和湿性愈合敷料进行切口护理后,患者7~28 d痊愈出院,造口内陷2例,造口狭窄1例,出院1个月后恢复正常。结论:将循证护理所获得的证据、护理经验和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能明显缩短患者的愈合时间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肠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正>肠造口(intestinal stoma)是指因治疗需要,把一段肠管拉出腹腔,并将开口缝于腹壁切口上,以排泄粪便和尿液[1]。肠造口是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11%~60%[2]。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是造口术后常见早期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术后1~3周[3-4]。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造口皮肤黏膜缝线处组织愈合不良,使皮肤与肠造口黏膜分离并留下一个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造口患者皮肤黏膜分离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13例肠造口患者皮肤黏膜分离伤口的客观评估,根据伤口深度选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及合理选用现代湿性愈合敷料,观察到皮肤黏膜分离伤口愈合所用的时间。结果经湿性愈合敷料伤口护理方法处理后,4例皮肤黏膜分离伤口深度0.2~0.4 cm患者5~7 d更换底盘时即可观察到伤口愈合;4例伤口深度0.5~0.8 cm患者10~15 d更换底盘时即可观察到伤口愈合;3例伤口深度1.0 cm患者在经较深伤口护理方法处理后,伤口深度变浅,改用浅表伤口护理方法处理,18~21 d更换底盘时即可观察到伤口愈合;2例伤口深度1.1 cm患者在较深伤口护理方法处理2周后,伤口深度变浅改用浅表伤口护理方法处理,20~28 d更换底盘时即可观察到伤口愈合。结论现代湿性愈合敷料的合理应用是帮助患者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尽快恢复和预防造口并发症的有效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肠造口黏膜皮肤分离伤口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晓  谢玲女 《护理与康复》2010,9(7):596-597
总结13例肠造口黏膜皮肤分离伤口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全面评估造口黏膜皮肤分离伤口,正确选择伤口清洗液和敷料,深伤口放置负压吸引管引流,保证造口袋粘贴牢固,以有效收集粪便,同时加强排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伤口。13例伤口均在7~14 d愈合。  相似文献   

8.
肠造口患者恢复期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静蕙  王凌 《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1):1039-1040
目的 探讨肠造口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3例肠造口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生并发症 2 3例 ,其中肠造口发生缺血、坏死 2例 ,肠造口出血 3例 ,皮肤粘膜分离 2例 ,感染 4例 ,周围皮肤炎症 7例 ,肠造口回缩 2例 ,狭窄不全梗阻 2例 ,造口旁疝 1例。结论 对肠造口患者术前注意合理确定肠造口部位 ,术中造口肠管系膜游离充分 ,彻底止血 ,注意造口皮肤切口大小及肠管提出腹壁的长度等操作 ,术后关注肠造口的康复及合理治疗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26例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的护理过程,主要包括皮肤黏膜分离的时间、原因及护理措施,认为有针对性的运用湿性愈合理论,利用新型伤口敷料并选用合适的造口底盘处理分离伤口,同时注重患者心理护理和造口周围皮肤护理,可以促进分离伤口快速愈合,并大幅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肠造口是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11%~60%,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是造口术后常见早期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造口皮肤黏膜缝线处组织愈合不良,使皮肤与肠造口黏膜分离并留下一个开放性的创面。一旦发生,可导致:造口袋粘贴困难黏贴不牢;患者有不安情绪,增加患者的痛苦;手术切口与造口较近,增加感染的危险;二期愈合由于瘢痕收缩可能会导致造口狭窄,如过度狭窄影响排便,需要再次手术方能解决,因此,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治疗及护理是否正确有效,对减轻患者痛苦、预防感染、促进其身心健康十分重要。本院采用亲水银敷料治疗造口皮肤黏膜深度分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回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1例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琦 《上海护理》2009,9(1):89-90
回肠造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很高,并发症总发生率达40%。皮肤黏膜分离是常见并发症中的一种,系指肠造口处肠黏膜与腹壁皮肤的缝合处发生分离。皮肤黏膜分离又会导致产生其他的并发症:即分离后可造成造口回缩,愈合后疤痕收缩会造成造口狭窄,给患者带来痛苦。由于伤口位于造口旁,极易受排泄物污染,易感染,难以愈合,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2008年5月8日-5月19日,我们采用湿性愈合理论处理1例回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肠造口脱垂主要是肠管固定于腹壁不牢、腹壁肌层开口过大,肠管由造口内向外翻出来,可由数厘米至20 cm。多发生在术后2个月~7个月,常见于游离性较大的结肠部位,以横结肠造口的发生率最高,均系袢式造口术。表现为轻者黏膜水肿、呈环形脱出,重者表现为外突性肠套叠引起水肿、出血、溃疡等。轻者指导造口者平躺放松,医护人员戴上手套,用生理盐水纱布敷盖,缓慢地将肠造口推回腹腔内,用弹性绷带对肠造口稍加压,防止脱垂。严重者要切除脱垂的肠段,重新做肠造口[1,2]。本例病人肠造口术后3年,病人从不让他人参与造口护理,直到生命垂危,不能如厕,此时病人肠造口脱垂,让医护人员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裴新荣  杜月娥  龙菲菲 《护理研究》2014,(10):1239-1240
[目的]探讨缩短肠造口术后皮肤黏膜分离愈合时间、减少皮肤黏膜分离后并发症发生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将发生肠造口术后皮肤黏膜分离的54例病人,分为干预组(20例)与对照组(34例),观察其愈合时间等;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应用循证护理。[结果]干预组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愈合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将循证护理所获得的证据、护理经验和病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能明显缩短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发生后的愈合时间及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缩短肠造口术后皮肤黏膜分离愈合时间、减少皮肤黏膜分离后并发症发生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将发生肠造口术后皮肤黏膜分离的54例病人,分为干预组(20例)与对照组(34例),观察其愈合时间等;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应用循证护理.[结果]干预组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愈合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将循证护理所获得的证据、护理经验和病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能明显缩短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发生后的愈合时间及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1例切口全层哆裂合并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儿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1例切口全层哆裂合并重度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营养不良脑瘫患儿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积极抗感染;切口、造口及造口周围皮肤管理,运用湿性愈合理念,科学裁剪、粘贴造口袋,及时清除伤口及造口渗液和粪水,促进创面及周围皮肤愈合;实施个性化营养方案,积极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经过62 d的治疗及精心护理,患儿创面恢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陈秀君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710-1712
目的总结藻酸盐银离子敷料治疗肠造口术后患者重度皮肤黏膜分离及造口回缩的护理经验。方法行肠造口手术患者8例,术后发生重度皮肤黏膜分离,其中1例合并造口回缩,予以积极的全身治疗及心理护理,正确评估与处理伤口,及早运用藻酸盐银离子敷料治疗以及营养和健康教育。结果8例15~28d伤口愈合。结论及时发现患者皮肤黏膜分离并发症,及早应用藻酸盐银离子敷料控制感染,促进伤口肉芽组织生长,有利于伤口早日愈合。  相似文献   

17.
陈琳  付翠霞  陈劼  沈淳  马丽丽 《全科护理》2021,19(24):3386-3390
目的:总结新型造口封堵器应用于T型肠造口术后进行造口封堵的护理效果和经验.方法:10例T型肠造口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下,在造口关闭术前接受新型肠造口封堵器治疗,评估选用合适封堵器,观察封堵效果和相关并发症,分析和总结封堵护理要点和经验.结果:10例患儿关造口术前试验性封堵均获成功.封堵时年龄(8.3±4.7)个月,体重(7.1±2.4)kg,封堵前造口平均排出量为[(10.3±9.6)mL/(kg·d)],封堵时间2~34(10.4±12)d,封堵造口前仔细评估肠管直径选用适合新型封堵器进行封堵,在封堵过程中均未更换型号.使用封堵器封堵造口12 h后均未出现喂养不耐受、腹胀等症状,肛门口可见大便排出,造口未见漏气漏液,每2~4 h观察肠管颜色,每4~6 h更换纱布,每12 h评估水胶敷料及重新置入封堵器,达到完全封堵成功的效果.根据造口肠液排出情况及水胶敷料溶胶情况及时更换水胶敷料,封堵后未出现肠管黏膜破损、皮肤糜烂及压力性损伤,造口皮肤黏膜均未对封堵器过敏,10例关造口术后也均未出现腹胀、不耐受等相关症状.结论:新型肠造口封堵器使用简单、有效、可行;封堵前护理人员应评估造口排便性状、造口肠管直径及造口黏膜凸起皮肤高度,针对不同状态选用不同型号的封堵器,运用相应的护理方法进行造口封堵,可取得良好效果,封堵成功即为临床造口关闭术提供依据,也有利于减少术后肠道功能不耐受等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是指造口处肠黏膜与腹壁皮肤的缝合处分离,常发生于造口术后早期,如处理不当,近期可能发生造口回缩,甚至缩至腹腔造成腹腔感染,必须再次手术,愈合后由于瘢痕收缩会引致造口狭窄。给病人生理、心理带来极大的创伤,直接影响病人术后康复,降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造口黏膜分离是指造口黏膜与腹壁缝合处皮肤愈合不良,使皮肤与黏膜分离造成的伤口,是造口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发生术后一周内。远期常出现造口回缩、狭窄、造口袋粘贴困难进而出现造口周围粪水性皮炎,病人痛苦不堪。现将我院2005年8月~2008年9月27例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护理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蒋理立  李卡  杨婕 《华西医学》2011,(12):1898-1899
目的观察德湿康、溃疡粉联合防漏膏治疗结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8月2010年8月,对21例直肠癌Miles术后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采用聚维酮碘溶液对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处周围皮肤消毒,表浅伤口洒予溃疡粉,较深伤口施填德湿康敷料,并涂抹防漏膏,粘贴造口袋等措施予以治疗及护理。结果 21例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均痊愈,无伤口感染发生。结论湿性愈合敷料联合防漏膏治疗结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其吸收渗液多,肉芽生长快,可防止肠内容物污染伤口,有效地促进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