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郁”是以热邪内结不能外达宣泄为主要矛盾,以气机升降失常为根本病机的病证,故治宜因势利导,散而发之。凡使气机畅达,无论是发汗、升散、疏导,皆可谓之“发”。用药上有解郁和除热两端,以温药开郁散结,以寒药清火降泄。《伤寒论》首创寒热错杂方,“火郁发之”的思想在其中多有体现。烦躁、心下痞、四肢厥逆为典型表现,代表方剂大青龙汤表寒热闭,治以解表清热;栀子干姜汤热郁胸膈,治以宣泄并举;半夏泻心汤中虚热结,治以辛开苦降;柴胡桂枝干姜汤饮结阳郁,治以透达郁阳;麻黄升麻汤阳郁下陷,治以发越郁阳。治疗上寒热并用,升降气机,调和阴阳。煎法上,使用麻沸汤渍,轻泄拂郁。服法上,中病即止,以和为度。  相似文献   

2.
《艾灸图》是中国最早以医事为题材的绘画之一,为古医家用灸治痈疽提供事实依据,同时也鲜明形象地将灸治痈疽的方法呈现于后人的面前,但现代中医临床用灸法治疗痈疽鲜见,其方其法逐渐被人淡忘,为继承发扬灸法在痈疽当中的应用,该文针对不同医家的论著概括了灸法治疗痈疽特点及禁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临床。  相似文献   

3.
艾灸治疗热证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灸可治寒、热、虚、实诸证,然自《伤寒沧州后,却有效证忌灸之说,且奉行千余年延至今日,笔者以为其因有三:(1)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内经)有“热者寒之”之准绳;(2)医圣张机之著《伤寒论》有热证忌灸之载;(3)灸治热证之理欠明久也。上述三因,乃使古今请医用灸治热者众,言热证可灸者寡,甚至有人在临床上将艾灸运用于多种热证,而在理论上仍坚持热证忌灸论。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将灸法运用于热证治疗屡获效验。故此对其治疗机理作一讨论。1火部发之论惬学人*云:“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郁发之”之语出自(…  相似文献   

4.
陈自明为南宋江西旴江医家,其代表著作《外科精要》中多处专论灸法治疗痈疽疖疮等外科疾病。从辨证施灸,治病求本;提出上病下灸原则;灸药兼施为用;多种灸式灸法;明确灸治痛痒为度以及告诫重视灸治禁忌等方面总结概括其灸法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5.
《针灸学·施灸的禁忌》谓:“凡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 疔疮实热阳证的病因病机为外感火热毒邪,而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热盛肉腐而成脓。治疗原则应为“热者寒之”,宜用清热解毒法,药用寒凉之剂,内治外治皆然。若用辛温的艾灸之,以火济火,似犯重戒,故疔疮实热阳证忌灸,似乎以成定论,但笔者以为不能一概而论,故特商榷如下。 1 文献记载疔疮实热阳证可灸 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灸法治疗众多疾病的内容,因当时针法尚未产生,故所有的经脉病证均用灸法治疗,并未指明灸法仅适用于虚寒阴证而禁用于实热阳…  相似文献   

6.
孙彪 《西部中医药》1993,6(5):31-33
热证禁灸之说的产生,源于对《伤寒论》的理解,其理论依据缺乏临床凭证。通过临床观察,艾灸治病,不论虚实寒热,用之得当均有较好的疗效。灸法完全可以用于热证的治疗,因为实热证用灸,可以以热引热,使热外出.乃“火郁发之”之意;虚热证用灸,是因为灸能补阳,“阳生阴长”之故。  相似文献   

7.
杨頔  田永衍 《光明中医》2022,(20):3682-3684
自古以来,人们被《伤寒杂病论》中“热病禁灸”的观点所束缚,艾灸疗法的发展因此得到限制。20世纪80年代,“热病贵灸”理论在临床上得到初步认可,以周楣声、魏稼等为代表的现代医家为灸法正名。该文通过对部分汉唐文献的整理研究,明确热病用灸的理论依据,为灸法在中医临床热证治疗中引热外达、活血化瘀、清化湿热和抑阴扶阳作用提供了一定的文献资料支持。  相似文献   

8.
灸疗是我国最早的治病方法之一。根据《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推论,灸术早于针术(《中国灸疗学》),《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诸络坚紧,火所治之”。历代许多医家提倡“灼艾第一,丹药第二”,“大病宜灸”[1]。如晋代葛洪,用灸法疗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病症,能力挽狂澜转危为安。中国古代的灸法,基本上是化脓灸。化脓灸就是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柱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的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力,从而起到治疗…  相似文献   

9.
张胜  朱春冬  李远 《中医杂志》2006,47(3):235-235
“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病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实为治疗火郁证之根本法则。所谓发之,即宣发、发泄之意。这种治法,在《伤寒论》中得到很好的体现。1《伤寒论》治疗火郁举隅《伤寒论》虽为外感寒邪所致热病而置,但书中也对火郁证的治疗提供了不少的方法。第48条云:“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即用发汗解表的方法。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出现变证,可用“更发汗”,“小发汗”的方法。若火郁…  相似文献   

10.
“火郁发之”是热性病证重要的治疗原则,其与“热者寒之”、“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等构成热病治疗体系;火针乃针灸治疗方法,古今习用治疗寒性痹痛、中风偏枯等,而少以用治热性病证,甚至视为禁忌。本文从“火郁发之”立论,并依据作者临床经验,论述了火针反治火郁性皮肤病的治疗机理及临床应用,认为火针借火力,可行、可通、可温、可散,强开门户,透热转气,引热外出,寓“发之”之义,用其治疗火郁性皮肤病获效颇佳,如此丰富了“火郁发之”的理论内涵,拓展了“火郁发之”的治疗手段,扩大了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张志国  黄兴 《新中医》2020,52(19):174-177
自《黄帝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历代医家对此续有阐发。“火郁”二字重在“郁”字,有“郁”固当“发”,“发之”核心思想在于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纵观“火郁发之”之病机,无非气血失衡,从心、肝入手,舒畅气机。火郁的治疗,宜因势利导,宣畅气机,使其外达。升降散其辨证运用的关键是气机失调,无论寒热虚实,只要是气机逆乱,都可采用升降散加减变化来调整脏腑功能气机,达到气血阴阳的协调。失眠症多因气机郁滞所致,因此从火郁发之论治升降散治疗失眠具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灸法是历代医家推崇的外治方法之一。但因外科受“诸痛痒疮,皆属于火”、“痈疽原是火毒生”等理论的影响,以及艾火有“灼伤肌肤,疼痛难堪”等副作用,所以灸法在外科临床上的应用远不如外敷法和针法那样广泛。为开阔视野,引起同行对灸法的重视,本文试将有关灸法在外科临床的应用,作一综述。1.疖及疖病:灸法对疖肿初起红、肿、热、痛,或已化脓,不论发于何部均有良效。吴氏报道对炎症范围较小者采用温和灸,即将点燃之艾条对准初起疖肿一点上灸;对  相似文献   

13.
一、火郁当疏发郁火宜发的治疗思想,源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本意是讲运气乖和,发生夏应热而反寒等自然气候的变化,作用于人体,郁而致病,当采取发越的方法来治疗。后世医家引伸其义,不断扩大了“郁”的概念,补充了“发”的方法。刘完素云“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  相似文献   

14.
试论灸法补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灸法是针灸疗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颇为盛行。早在《灵枢·官能》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医学入门》则有“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利,必须灸之”的说法。  灸法治病,既可补虚又可泻实;既可温寒又可散热;既可扶阳,又可养阴[1,2]。但是自《伤寒论》提出“火逆”、“火劫”之说,针法属泻,灸法属补的传统观察已被奉行了1000多年,直至1985年6月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法灸法学》还在“灸治注意事项”中指出“凡是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因此灸法反属温补的观点确实值得进一…  相似文献   

15.
“火郁发之”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论述六气变异,五郁之治,有“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之谓。王冰注“达,发,夺,泄,折”五法,为“吐,汗,下,解表、利小便,抑冲逆”,引起后世医家争论,使五郁之治法愈辨愈明,愈争愈详,得到不断发挥。笔者仅就“火郁发之”对火热病证的治疗指导试作论述。纵观中医的发展,概由《内经》提出治疗原则和大法,尔后经过历代医家深化为具体治法。联系“火郁发之”原文,郁者,结滞不通也,本指自然气候变化反常,如夏应热而反寒致火热之气被郁,治疗时应本着升发疏散的原则,以恢复心气的正常功能,意在强调…  相似文献   

16.
叶广祚的《采艾编》是清代岭南重要灸法专著。该书灸法治疗疮疡颇具特色,在痈疽的病因、病机、辨证、诊断和治疗上均有独到见解。从阴阳统领痈疽的分类和病名,认为痈疽虽表现在外,而根本在五脏六腑失调,将痈疽的转归归纳为"五善"、"七恶",诊断上将痈疽细分为27种病症。治疗上以灸法为主,并具有6个特色:(1)灸治宜早,未病先防;(2)所有痈疽,皆宜用灸;(3)隔蒜灸为主,参以刺血;(4)取穴精,壮数少;(5)多用特定穴,尤重五输穴;(6)重视灸后调摄。  相似文献   

17.
论强壮灸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说明灸法在上古时代是治疗于各科虚证及疑难杂症的。迨至唐宋,灸法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孙思邈对脏腑杂病及顽痼之疾特别推崇灸法,总结了“膏盲无所不治”、“一切病皆灸(足)三里”等经验。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深感灸法之要在于“扶  相似文献   

18.
热证禁灸被多数医家所认可,但笔者通过对清代及清以前"热证可灸"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热证亦可用灸。灸法是分补泻的,不仅可以助阳,亦可宣散毒火。其作用机理为"火郁发之"和"以热行热",临床运用可涉及内科的表热证、里热证,外科的疮疡、痈疽、妇科的赤白带下、产后虚热,儿科的高热不退,五官科的目赤肿痛、舌齿腐烂、聤耳等疾患。热证用灸是毋庸置疑的,但临床时应辨证施治,方能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火郁发之”在眼科清热方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郁发之”在眼科清热方剂中的应用汤念翥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医学院中医系(江苏225001)收稿:1997-04-21;修回:1997-07-30《内经》的五郁治法理论中“火郁发之”涵义较深,它是火郁病证的治疗大法。后世医家对此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火...  相似文献   

20.
梳理古代医籍,发现葛洪、巢元方、汪机三位医家持“无病勿灸”的观点,分析后认为其反对未病先灸并非是否定灸法的防病保健作用,原因分别为:随病而治的辨证用灸思想;对小儿生理特性的考量,以及对因地制宜原则的把握;对化脓灸滥用的批驳。结合相关文献,得出灸法“治未病”亦有宜忌:灸法防病须明确适应证,灸治已病须辨证,以防传变;灸法“治未病”宜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保健灸不宜使用艾炷化脓灸。在临床上,不能忽视灸法的宜忌,以避免灸误、坏证的发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