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餐前或餐后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32例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未给予药物治疗,均采用饮食疗法及运动疗法进行控制。实验组患者于早餐后1h及晚餐后1h每天各运动1次,对照组患者于早餐前30min及晚餐前1h每天各运动1次。2组患者运动方式均为慢跑。于入选时及干预4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等进行检测。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MI、TC、TG、LDL及HDL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通过组间比较发现,实验组餐后2h血糖[(7.2±0.5)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8.4±0.7)mmol/L],而BMI[(21.5±0.6)kg/m2]则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19.4±0.4)mmol/L],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餐前或餐后适度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控制均具有一定疗效,餐后运动对于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可能更具积极意义,而餐前运动减重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急性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对中心动脉压的影响。 方法选取在实验干预前6个月均无系统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史的健康男性受试者15例,采用自身配对实验设计,即所有受试者先进行1次30min中等强度有氧训练,2周后,再以最大重复1次(1-RM)力量的60%强度进行1次8个动作抗阻训练。分别于急性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的干预前(基础值)、干预后5,20和40min(恢复期值),检测右上臂肱动脉血压及中心动脉压指标,并对2种干预前后不同恢复期的肱动脉血压、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及桡动脉增益指数(AI)等指标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急性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后,CSBP在干预后40min恢复期值与训练前的基础值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分别从(102.33±10.03)和(107.92±12.08)mmHg降至(93.33±8.87)和(94.00±9.78)mmHg,但比较2种干预后恢复期之间的CSB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但有氧训练后40min恢复期间,收缩压(SBP)和脉压差(PP)明显低于抗阻训练后,其中SBP在有氧运动训练后20min恢复期值明显低于急性抗阻训练后20min恢复期值[(108.08±9.72)mmHg比(119.31±6.68)mmHg,P<0.05],PP在有氧运动训练后恢复期20min和40min的值[(47.58±8.17)和(48.58±7.15)mmHg]亦明显低于急性抗阻训练后的同时间恢复期值[(65.75±5.67)和(59.08±7.74)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增益指数(AI)在有氧运动训练后5min的恢复期值明显低于急性抗阻训练后的同时间恢复期值[(48.50±8.94)%比(59.69±14.13)%,P<0.05]。 结论急性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对中心动脉压均产生良性影响,而有氧运动可能对血压影响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训练对急性脑卒中(AIS)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含量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AIS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运动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及基本康复训练,运动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早期运动训练。运动前及运动14 d后,抽取患者静脉血5 ml(抗凝),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EPCs含量,另抽取5 ml静脉血(非抗凝),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含量,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EPCs细胞数、VEGF含量及NIHSS评分与组内运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14 d后,运动组患者EPCs细胞数由[(27.93±6.08)个/ml]升高到[(457.49±73.02)个/ml](P<0.05),对照组患者EPCs细胞数由[(28.29±5.93)个/ml]升高到[(81.87±9.92)个/ml](P<0.05)。运动14 d后,运动组VEGF的表达量[(968.19±67.40)ng/L]较对照组[(353.85±74.03)ng/L]明显升高(P<0.05)。2组患者运动14 d后NIHSS、FMA、MBI评分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早期运动训练能够促进AIS患者EPCs数量增加,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VEGF水平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对肩关节周围炎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肩关节周围炎患者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采用痛点封闭和肩关节松动术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角度尺及Primus RS系统评定患者的VAS评分、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及峰力矩(PT)。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肩关节VAS评分、AROM及PT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肩关节VAS评分、AROM及PT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2.11±1.08)分]低于对照组[(2.56±1.15)分](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侧肩关节前屈[(131.28±25.60)°]、后伸[(37.83±11.24)°]、外展[(117.78±20.23)°]的AROM均大于对照组前屈[(111.11±20.80)°]、后伸[(25.56±8.36)°]、外展[(98.33±24.70)°]的AROM(P<0.05),在60°/s、120°/s及180°/s的角速度下,治疗组治疗后患侧肩关节在外展、前屈、后伸时的PT均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痛点封闭疗法和关节松动术基础上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运动康复干预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运动组(37例)及对照组(3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美托洛尔、二甲双胍等)治疗,运动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于入选时、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3个月治疗后,发现其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并且以运动组患者空腹血糖[(5.75±1.13)mmol/L]、糖化血红蛋白[(6.29±0.87)%]、总胆固醇[(3.77±0.66)mmol/L]、低密度脂蛋白[(2.02±0.50)mmol/L]及生活质量评分[其生理功能为(68.4±14.9)分,生理职能为(50.4±18)分,躯体疼痛为(57.6±20.4)分,总体健康为(53.9±17.3)分,生命活力为(57.3±21.7)分,社会功能为(66.9±20.0)分,情感职能为(69.8±22.5)分,精神健康为(80.0±18.5)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康复运动干预,能进一步改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功能及生活质量,表明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LDH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干扰电、超短波及湿热敷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辅以SET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VAS评分、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2组患者腰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疼痛VAS评分[(3.22±0.94)分]、腰椎功能评分[(23.6±5.8)分]、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66±0.92)分]、腰椎功能评分[(15.4±6.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改善率[(90.3±16.5)% vs(79.3±24.9)%]及治愈显效率(87.5% vs 73.3%)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ET训练可显著减轻LDH患者腰痛症状,促其腰椎功能改善,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及其疗效。 方法邵逸夫医院康复医学科收集38例诊断明确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对照组仅接受2周常规牵引理疗治疗,训练组在接受2周常规牵引理疗治疗后,再进行2周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治疗后)进行VAS评分、JOA下背痛评分及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VAS评分[(1.11±0.74)分]和JOA评分[(21.05±3.08)分]及训练组VAS评分[(0.95±0.62)分]和JOA评分[(23.47±2.04)分]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1),组间对比,治疗后,训练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训练组患侧竖脊肌中位频率值[(84.84±12.78)分]、患侧竖脊肌平均振幅值[(108.94±24.70)分]和患侧多裂肌的中位频率值[(95.63±16.35)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健患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组间对比,训练组患侧竖脊肌[(84.84±12.78)分]与多裂肌[(95.63±16.35)分]中位频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前后2组平均振幅值比较,除患侧竖脊肌[(108.94±24.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进一步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症状、改善腰背部核心肌群耐疲劳性和两侧多裂肌肌功能不平衡性,但训练对于腰部整体肌肉力量的改善程度有待于进一步延长治疗时间后的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刺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2组患者均给予脱水降颅压、止血、营养脑神经、抗炎、抑酸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头部电刺激和正中神经电刺激促醒疗法(MNS)。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采用单光子发射CT扫描(SPECT)技术评定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治疗期间连续7d监测患者的颅内压(ICP)变化。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GC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组GCS评分改善程度[(10.53±3.82)分]明显优于对照组[(8.73±2.27)分](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值均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治疗第5、6、7天,治疗组ICP水平[(2.72±0.10)分、(2.48±0.19)分、(2.09±0.2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03±0.14)分、(2.89±0.12)分、(2.53±0.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刺激治疗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意识状态水平,对其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6例腰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及对照组(5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同时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2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量表(ODI)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其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疗程结束时2组患者疼痛VAS、ODI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其ODI评分较疗程结束时明显升高(P<0.05),MBI评分较疗程结束时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3个月后其疼痛VAS评分[(1.88±0.93)分]、ODI评分[(26.7±11.4)分]及MBI评分[(86.2±7.4)分]与疗程结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疗程结束时观察组患者ODI评分[ (21.8±10.6)分]较对照组ODI评分[(29.6±12.3) 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ODI及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腰椎病复发率(13.8%)亦显著低于对照组(29.3%)。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较常规康复干预能更显著改善腰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能预防短期(治疗结束3个月内)内腰痛症状复发,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记忆训练对脑血管病后记忆障碍患者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3例脑血管病后记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传统康复训练(Bobath、Brunnstrom等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和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计算机辅助记忆训练,对照组给予人工记忆康复训练,每次30min,每日2次,每周5d,共训练6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对所有患者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临床记忆量表进行记忆力评定,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患者指向记忆[(17.13±3.62)分]、联想学习[(21.32±5.33)分]、图像自由回忆[(23.98±5.22)分]、无意义图形再认[(24.85±5.31)分]、人像特点联系回忆[(25.35±3.48)分]、总量表分[(111.65±13.59)分]、记忆商[(109.34±12.65)分]评分等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记忆量表治疗前后差值指向记忆[(7.50±3.32)分比(4.25±2.78)分]、联想学习[(8.89±3.45)分比(5.13±3.30)分]、无意义图形再认[(9.30±3.87)分比(4.74±3.68)分]、人像特点联系回忆[(7.47±2.98)分比(3.81±1.89)分]、总量表分[(42.87±6.18)分VS(24.99±5.89)分]、记忆商[(32.78±5.35)分比(19.61±4.85)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计算机辅助训练能有效提高脑血管病后记忆障碍患者的记忆功能,疗效优于传统人工训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认知功能训练对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运动及执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认知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治疗后)分别采用汉诺塔(TOH)测试、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及Sroop-3测试对2组患者执行功能情况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对2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WCST保持反应率[(22.1±4.2)%]及错误率[(47.2±5.5)%]均显著下降,WCST完成分类数(4.81±0.39)显著增加,TOH测试时间[(120.74±19.34)s]和TOH步数(12.34±1.98)显著减少,Stroop-3错误率[(3.4±0.3)%]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79.34±8.45)分]、BBS评分[(48.13±4.75)分]、MBI评分[(68.45±5.79)分]及MWS[(44.58±5.27)m/min]、对照组FMA评分[(73.21±5.78)分]、BBS评分[(45.43±6.74)分]、MBI评分[(65.65±7.48)分]及MWS[(42.23±6.09)m/min]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与工作记忆有关的认知功能训练可显著提高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执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认知功能及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的影响。 方法选取VCIND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传统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40min/次,每日1次,每周6次,共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Barthel指数(BI)、肌电诱发电位仪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P300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oCA、MMSE、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患者治疗后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延迟记忆、MMSE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训练组MoCA总分[(22.40±4.38)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3.27±0.58)分]、注意力[(4.30±1.60)分]、语言[(2.67±0.48)分]、延迟记忆[(3.67±0.80)分]、MMSE[(22.03±3.55)分]、BI评分[(82.17±11.28)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前,2组患者P300潜伏期、波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患者治疗后P300潜伏期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5),波幅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训练组P300潜伏期[(352.10±30.68)ms]较对照组P300潜伏期[(356.45±40.30)ms]短,波幅[(8.65±1.18)μV]较对照组波幅[(6.73±1.81)μ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能有效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ADL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疗效。 方法选取DEACMP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高压氧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改善微循环及康复治疗,高压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治疗前、治疗35d、治疗70d,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BI评分(BI)、年龄相关的白质改变量表(ARWMC)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脑白质损伤程度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高压氧组和对照组MMSE、BI、ARWMC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高压氧组治疗35d及70d后MMSE、BI评分均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治疗70d后ARWMC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5d后,高压氧组MMSE评分[(10.78±4.41)分]高于对照组[(2.54±1.50)分](P<0.05),BI评分[(48.75±11.85)分]高于对照组BI评分[(9.46±6.43)分](P<0.05),其ARWMC评分与对照组ARWMC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70d后,高压氧组MMSE评分[(23.69±3.79)分]高于对照组[(2.89±1.64)分]( P<0.05),BI评分[(75.78±16.37)分]高于对照组BI评分[(12.14±8.65)分](P<0.05),其ARWMC评分[(7.13±3.22)分]低于对照组[(15.79±4.70)分](P<0.05)。 结论在改善微循环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高压氧能够改善DEACMP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治疗70d后可显著减轻患者脑白质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虚拟情景互动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对2组患者的上肢功能、ADL能力及生存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MBI及SF-36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MBI及SF-36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FMA评分[(56.63±11.57)分]、MBI评分[(75.6±12.2)分]及SF-36评分[(83.5±12.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MA评分[(42.32±10.43)分]、MBI评分[(65.1±11.8)分]及SF-36评分[(68.3±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后,发现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与ADL能力(r=0.882,P<0.01)和生存质量(r=0.715,P<0.05)改善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结论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结合作业疗法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对其ADL能力和生存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放松训练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化疗期间焦虑及不适反应的干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筛选的3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化疗期间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放松训练。于入选时、出院前1~2d时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鹿特丹症状量表(RSCL)对2组患者化疗期间焦虑程度及不适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出院时发现观察组患者HAMA评分[(16.55±3.07)分]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5),RSCL评分[(73.88±13.29)分]较入选时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对照组患者出院时HAMA评分[(20.81±3.26)分]较入选时无明显改善(P&rt;0.05),RSCL评分[(96.60±11.54)分]较入选时明显增加(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出院时其HAMA评分及RSC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辅以放松训练,能进一步缓解乳腺癌术后患者化疗期间焦虑症状及不适反应发生情况,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配合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中药熏洗和推拿治疗,所有治疗均持续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Clonus分级法、Fugl-Meyer量表(FMA)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踝阵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AS、Clonus、FMA及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MAS[(1.68±0.59)分]、Clonus评分[(1.05±0.49)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FMA[(30.24±1.86)分]、BI评分[(64.41±6.02)分]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对照组患者MAS[(2.98±1.13)分]、Clonus评分[(2.48±0.53)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FMA[(26.89±2.12)分]、BI评分[(50.12±4.84)分]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对照组MAS、Clonus评分较高(P<0.05),FMA、BI评分较低(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中药熏洗及推拿治疗,可显著减轻脑卒中患者的足内翻状态,改善其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牵伸疗法治疗足底筋膜炎(PF)的疗效观察。 方法选取PF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53例)。2组患者均给予牵伸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ESWT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8周时,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对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站立行走时的足底疼痛程度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对照组分别有1例、2例患者脱落。治疗前,2组患者AOFAS评分及VAS评分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及8周后的AOFAS评分显著提高(P<0.05)。与组内治疗4周后比较,对照组治疗8周后的AOFAS评分[(78.81±10.97)分]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8周后的AOFAS评分[(92.07±9.83)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87.07±11.26)分]及8周后[(92.07±9.83)分]的AOF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及8周后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4周后比较,对照组治疗8周后的VAS评分[(3.91±0.45)分]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8周后的VAS评分[(3.05±0.15)分]继续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3.15±0.32)分]及8周后[(3.05±0.15)分]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牵伸治疗基础上辅以ESWT治疗,可显著改善PF患者的足踝功能,缓解疼痛症状,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Mulligan松动术配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退变性下颈椎不稳症的疗效。 方法选取64例确诊为退变性下颈椎不稳症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Mulligan松动术配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颈椎推拿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每日治疗1次,每个治疗项目持续15~20min,每周训练6d,连续治疗2周。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治疗后)摄颈椎正侧位片及动力性侧位X线片,并测量颈椎X线片相邻椎体水平位移及角位移,评定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颈椎X线片测量水平位移[(1.79±0.85)mm和(2.05±1.15)mm]及角位移[(3.08±2.85)°和(4.74±3.11)°]均较治疗前[(2.34±0.92)mm和(2.29±1.24)mm及(6.43±2.66)°和(6.59±1.87)°]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治疗后的NDI评分[(16.33±6.54)%和(20.05±7.32)%]亦较治疗前[(36.85±8.82)%和(35.85±9.13)%]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Mulligan松动术配合悬吊运动训练可以明显降低退变性下颈椎不稳症的颈椎功能障碍程度并有效提高颈椎的稳定性,是保守治疗退变性下颈椎不稳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早期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每次40min,1次/日,每周治疗6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A3)进行下肢强化训练,每次20min,1次/日,每周训练6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 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 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记录和分析患者患侧的皮质电位P40波幅和P40潜伏期。 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运动FMA评分[(13.24±5.47)和(13.75±5.31)分]和MBI评分[(31.61±6.45)和(32.25±6.23)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经8周治疗后,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FMA评分[(18.37±5.49)和(23.93±5.63)分]和MBI评分[(47.36±7.19)和(65.67±8.39)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下肢P40波幅[(1.47±0.35)和(1.42±0.37)μV]和P40潜伏期[(39.12±2.31)和(39.25±2.23)m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的下肢P40波幅[(1.77±0.41)和(2.13±0.43)μV]和P40潜伏期[(34.57±2.74)和(29.87±2.16)ms]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恢复(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A3)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SEP可以作为一项良好的康复疗效评价指标,能准确、客观、定量地反映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治疗师徒手辅助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BS、FMA评分及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BBS评分[(45.00±4.47)分]、FMA评分[(28.67±3.66)分]、FAC分级[(3.55±0.94)级]及10m MWS[(0.83±0.23)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除大便控制以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如厕评分[(7.50±2.02)分]、转移评分[(13.06±1.65)分]、步行评分[(12.55±2.04)分]、上楼梯评分[(8.20±1.48)分]及MBI总分[(74.60±7.74)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