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年功能性构音障碍(FAD)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语音训练方法。 方法对37例成年FAD患者进行语音评估,分析其临床特点并进行针对性的语音训练。 结果37例成年FAD患者主要的构音错误类型为置换、歪曲,其次为脱落。构音错误方式有舌前音化(19例)、非送气化(11例)、侧化构音(10例)、舌后音化(7例)、辅音脱落(7例)、混合型(4例)、唇齿音化(3例)、舌面音化(2例)。经过1~5个疗程的语音训练,28例治愈,8例好转,1例无效,训练后的语音清晰度测定值[(91.22±10.10)%]较训练前[(56.03±14.71)%]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成年FAD患者主要的构音错误类型是置换和歪曲,基于构音错误方式开展针对性语音训练是治疗成年FAD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功能性构音障碍(FAD)患者侧化构音语音特点及语音训练疗效。 方法 选取52例FAD侧化构音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侧化构音语音特点并进行针对性语音训练(包括基础训练、舌位稳定训练、舌位诱导训练、引导送气居中训练等)。 结果 入选患者舌尖前音(71.2%)、舌尖后音(63.5%)、舌面音(61.5%)侧化构音比例较高,其次为舌尖中音(17.3%)及双唇音(13.5%);FAD侧化构音可合并不送气化、辅音置换等错误发音方式。入选患者经15~50课时针对性语音训练后,通过朗读普通话声韵母及音节表发现其侧化构音字数由训练前(90.35±41.59)个减少至训练后(10.37±7.81)个,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结论 FAD患者侧化构音主要涉及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面音;侧化构音可合并其他异常发音方式;基于侧化构音发生机制采取综合性语音训练方法是纠正FAD侧化构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语音训练对功能性构音障碍(FAD)儿童构音清晰度和口部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FAD患儿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语音训练,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24周。训练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语音训练,每次20 min,每周5次,共24周。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治疗后),比较2组患儿的构音语音能力评估词表得分和口部运动功能得分。 结果 治疗前,2组患儿的构音清晰度、口部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构音清晰度、口部运动功能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后训练组构音清晰度[(84.33±3.84)%],下颌[(79.45±5.20)%]、舌[(82.75±3.60)%]、唇[(90.75±4.46)%]运动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语音训练可以显著改善FAD儿童的构音清晰度和口部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功能性语音障碍的发音错误特点,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对90例功能性语音障碍患者按发音语音学规则进行分类,找出各类发音错误发生的规律。结果90例功能性语音障碍分类如下:非送气化、腭化、侧化、舌前音化、舌后音化、声门停顿音、辅音省略、塞音化、塞擦音化及舌后音化鼻腔构音。其中舌后音化鼻腔构音仅发生在舌尖边音l,非送气化错误主要发生在送气性塞音、塞擦音(p、t、k、q、c、ch等)。结论功能性语音障碍发生错误主要累及音节中的辅音,不同类型的发音错误,其辅音受累情况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构音障碍语言评价及训练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功能性构音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康复治疗。方法 对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 12例及功能性构音障碍成人 5例进行语言评价及语言训练 ,比较并分析儿童及成人功能性构音障碍患者的特点及疗效。结果 构音检查方面 ,儿童与成人的主要错误方式为歪曲、置换 ,主要的错误音为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根音、舌面音和舌尖音。儿童与成人平均错误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训练时 ,引出每个目标音正确发音平均需时儿童较成人长 (P <0 .0 0 1) ,而每个目标音较熟练应用所需时间儿童较成人短 (P <0 .0 0 1)。经训练后 ,12例儿童患者中有 10例完全纠正 ,2例部分纠正 ,治愈率为 83.33 % ,有效率为 10 0 .0 0 % ;5例成人患者全部纠正 ,治愈率为 10 0 .0 0 % ;总治愈率为 88.2 4% ,总有效率为 10 0 .0 0 %。结论 儿童与成人功能性构音障碍的临床特点差别不大 ,均以歪曲、置换的错误方式为主 ;语言训练效果好 ,但开始训练的时机应该适当 ,并非越早训练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腭裂患者术后语音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综合性语言治疗的效果. 方法:于2003—06/2005—10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腭裂术后仍存在构音障碍的患者16例为观察对象。根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版构音障碍检查法进行构音障碍检查、根据王国民编“汉语语音清晰度测试字表”进行语音清晰度评价。采用VS9700语音工作站1.0版软件,以/te/,/pai/,/kan/,/si/为检测语音样本,进行语谱图分析,利用冲直条、乱纹的出现率及辅音结构中空白间隙来描述辅音的特征。观察患者语言训练前后辅音出现率,观察语音障碍的临床特点;并针对性地进行综合性语言训练,包括腭咽闭合功能训练、增强节制呼气功能训练、强化正确的构音器官运动训练,治疗开始每周一两次,后期每2周1次,30-60min/次,训练3-6个月。比较训练前后语音学指标。 结果:纳入患者1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1)腭裂患者术后语音障碍临床特点主要包括:继发于腭咽闭合功能不全所致的结构性发音不清6例(38%),表现为鼻漏气、过重鼻音,韵母、声母均可发生;因不良代偿发音习惯而引起的功能性语音障碍16例(100%),主要表现为腭化构音16例(100%)、侧化构音14例(88%)、鼻咽构音13例(81%)和声母的歪曲16例(100%)、置换16例(100%)或省略14例(88%);言语呼吸障碍4例(25%),表现为最长声时缩短。(2)治疗前后平均语音清晰度由32.63%提高到79.5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3)测试音节声母频谱特征性指标冲直条、乱纹出现率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 结论:腭裂修补术后语音障碍主要原因是不良代偿发音习惯而引起的功能性语音障碍;综合性语言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语音状况;计算机频谱分析有助于腭裂术后语音状况评估及训练疗效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腭裂患者术后语音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综合性语言治疗的效果。方法:于2003-06/2005-10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腭裂术后仍存在构音障碍的患者16例为观察对象。根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版构音障碍检查法进行构音障碍检查、根据王国民编“汉语语音清晰度测试字表”进行语音清晰度评价。采用VS9700语音工作站1.0版软件,以/te/,/pai/,/kan/,/si/为检测语音样本,进行语谱图分析,利用冲直条、乱纹的出现率及辅音结构中空白间隙来描述辅音的特征,观察患者语言训练前后辅音出现率,观察语音障碍的临床特点;并针对性地进行综合性语言训练,包括腭咽闭合功能训练、增强节制呼气功能训练、强化正确的构音器官运动训练,治疗开始每周一两次,后期每2周1次,30~60min/次,训练3~6个月。比较训练前后语音学指标。结果:纳入患者1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腭裂患者术后语音障碍临床特点主要包括:继发于腭咽闭合功能不全所致的结构性发音不清6例(38%),表现为鼻漏气、过重鼻音,韵母、声母均可发生;因不良代偿发音习惯而引起的功能性语音障碍16例(100%),主要表现为腭化构音16例(100%)、侧化构音14例(88%)、鼻咽构音13例(81%)和声母的歪曲16例(100%)、置换16例(100%)或省略14例(88%);言语呼吸障碍4例(25%),表现为最长声时缩短。②治疗前后平均语音清晰度由32.63%提高到79.5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③测试音节声母频谱特征性指标冲直条、乱纹出现率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腭裂修补术后语音障碍主要原因是不良代偿发音习惯而引起的功能性语音障碍;综合性语言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语音状况;计算机频谱分析有助于腭裂术后语音状况评估及训练疗效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唇音构音障碍的临床特点和训练方法。方法分析92 例功能性构音障碍(FAD)患者和85 例腭裂术后构音障碍患者双唇音构音障碍的特点;再各选择20 例有双唇音构音障碍的患者进行语音训练。结果FAD患者中/p/置换成/b/占同类患者有双唇音构音错误总人数的78.8%,腭裂术后构音障碍患者中/b/脱落和置换分别占30.2%和60.4%。经过语音训练,两类患者双唇音构音错误的个数显著减少(P<0.001)。结论双唇音构音障碍在FAD患者中主要为/p/音的不送气化,在腭裂术后构音障碍患者中主要表现为/b/音的脱落和置换;语音训练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六字诀”训练联合基础构音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构音障碍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运动性构音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呼吸训练+基础构音训练,观察组给予“六字诀”训练+基础构音训练,2组患者均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改良版Frenchay构音障碍量表(FDA)及相关言语呼吸专项评定、最长声时(MPT)测试、最大数数能力(MCA)测试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言语呼吸专项评定、MPT、MCA以及FD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言语呼吸专项治疗有效率(80.0%)、MCA改善值[(3.1±2.3)s]及FDA改善值[(5.7±2.9)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观察组MPT治疗后改善值[(3.2±2.7)s]较对照组有增加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六字诀”训练联合基础构音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运动性构音障碍患者呼吸及言语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呼吸训练+基础构音训练,该联合治疗模式值得在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功能性构音障碍(FAD)患儿英语辅音发音障碍的特点及矫正方法。 方法 选择经过系统语音矫正康复后仍存在英语辅音发音障碍的FAD患儿26例,分析其英语辅音发音错误后,制订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其进行矫正。矫正前、后,采用异常英语辅音检测表、复辅音检测表对患儿的英语辅音及复辅音进行测试。 结果 语音矫正后,患儿发[w]、[v]、[θ]、[]、[z]、[r]、[tr]、[dr]、[l]9个英语辅音的正确个数由矫正前[(8.15±2.03)个]显著增加至[(18.04±1.08)]个,发复辅音的错误个数由矫正前的[(14.46±2.37)]个减少至[(0.62±0.7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FAD患儿的英语辅音发音障碍主要表现在[w]、[v]、[θ]、[]、[z]、[r]、[tr]、[dr]、[l]9个辅音及复辅音,采用针对性的矫正方法能显著改善患儿的发音状况。  相似文献   

11.
背景功能性构音障碍是在学龄前儿童和学龄期儿童中最常见的语言障碍,影响了患者日常的交流能力、心理发育、学习,成年患者甚至影响工作及社会交往.因此对功能性构音障碍患者进行语言评价及语言训练具有重大意义.目的探讨功能性构音障碍临床特点及康复治疗方法.设计病例分析.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对象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25例功能性构音障碍患者,其中15例为4~11岁学龄前期、学龄期儿童,10例为17~25岁成年人.方法对15例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及10例功能性构音障碍成人进行语言评价及语言训练.主要观察指标①功能性构音障碍临床特点.②儿童与成年患者语言治疗的治愈率.③观察语言训练的次数.结果构音检查方面,儿童与成人主要错误方式为歪曲、置换,主要错误音为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根音、舌面音和舌尖音.平均错误音儿童与成人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O.910 0).训练时,引出每个目标音正确发音平均需时儿童较成人长(P=O.003),而每个目标音较熟练应用所需时间儿童较成人短(P=O.008).经训练15例儿童患者12例完全纠正,3例部分纠正;10例成人患者9例完全纠正,1例部分纠正后失访.结论功能性构音障碍临床特点儿童与成人差别不大,均以歪曲、置换的错误方式为主;语言训练效果好,但开始训练的时机应该适当,并非越早训练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2.
何亚会  马婕  何英莲 《现代护理》2006,12(29):2838-2838
腭化语音多是由于舌后缩、舌面、舌根上拱使舌腭接触位置后移,在后移的构音点上阻塞限制语音气流而使相应辅音产生变化[1],多见于一些年龄较小的腭裂修复术患儿。术后腭咽闭合运动功能良好,容易出现腭化构音的辅音,多见于齿音和齿槽音,如[s]、[t]、[ts]等,临床检查时常被误听为[k]、[g]、[z][2]。腭化构音是功能性语音异常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目前我国西北地区患儿术后的语音训练以家庭训练为主,故其康复指导对于功能性语音异常有重要意义。1资料与方法对2003年10月~2006年5月,经诊断为功能性异常语音腭化构音的患儿28例,无智力、听力障碍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错误构音的特点与语音训练方案。方法对65例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儿童主要的构音错误方式为置换,其次为省略和歪曲音。经过2~6个月口腔功能训练、构音运动训练以及靶音位训练,58例全部纠正,7例部分纠正。结论置换音是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最主要的构音错误方式;语音训练是治疗功能性构音障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记忆训练对脑血管病后记忆障碍患者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3例脑血管病后记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传统康复训练(Bobath、Brunnstrom等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和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计算机辅助记忆训练,对照组给予人工记忆康复训练,每次30min,每日2次,每周5d,共训练6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对所有患者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临床记忆量表进行记忆力评定,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患者指向记忆[(17.13±3.62)分]、联想学习[(21.32±5.33)分]、图像自由回忆[(23.98±5.22)分]、无意义图形再认[(24.85±5.31)分]、人像特点联系回忆[(25.35±3.48)分]、总量表分[(111.65±13.59)分]、记忆商[(109.34±12.65)分]评分等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记忆量表治疗前后差值指向记忆[(7.50±3.32)分比(4.25±2.78)分]、联想学习[(8.89±3.45)分比(5.13±3.30)分]、无意义图形再认[(9.30±3.87)分比(4.74±3.68)分]、人像特点联系回忆[(7.47±2.98)分比(3.81±1.89)分]、总量表分[(42.87±6.18)分VS(24.99±5.89)分]、记忆商[(32.78±5.35)分比(19.61±4.85)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计算机辅助训练能有效提高脑血管病后记忆障碍患者的记忆功能,疗效优于传统人工训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构音小组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言语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例因不能按时完成疗程而剔除,对照组中有2例因并发心血管疾病而转科治疗,最终纳入本研究病例84例,其中观察组43例,对照组41例。2组患者均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以单纯一对一方式训练,每日2次,每次30 min,共60 min,每周治疗6 d,持续4周;观察组在每日上午进行一对一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每日下午进行构音小组综合康复训练,每次30 min,每周治疗6 d,持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构音障碍综合性评价和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评价。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构音障碍综合性评价量表分项积分均低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后的8项分项积分中,观察组除颌位置积分[(3.15±0.85)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观察组其余7项分项积分[呼吸 (1.02±1.03)分、唇的运动(2.04±1.25)分、反射(1.02±0.74)分、软腭运动(1.00±0.88)分、喉运动(1.30±1.23)分、舌运动(2.36±1.30)分、言语(2.23±1.33)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呼吸(1.99±0.91)分、唇的运动( 4.14±1.91)分、反射(2.08±1.29)分、软腭运动(1.79±1.45)分、喉运动(3.22±1.64)分、舌运动(5.31±2.62)分、言语(3.88±1.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WHOQOL-100量表的各指标评分[生理领域(68.51±4.32)分、心理领域(67.53±4.52)分、环境领域(68.86±5.22)分、社会领域(50.36±4.65)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生理领域(41.22±3.90)分、心理领域(48.66±5.00)分、环境领域(43.63±4.60)分、社会领域(43.92±4.10)分],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构音小组综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的言语功能,且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构音障碍临床表现及语言训练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功能性构音障碍是在学龄前儿童和学龄期儿童中最常见的语言障碍.影响了患日常的交流能力、心理发育、学习,成年患甚至影响工作及社会交往。因此对功能性构音障碍患进行语言评价及语言训练具有重大意义。目的:探讨功能性构音障碍临床特点及康复治疗方法。设计:病例分析。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对象: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25例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其中15例为4~11岁学龄前期、学龄期儿童,10例为17~25岁成年人。方法:对15例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及10例功能性构音障碍成人进行语言评价及语言训练。主要观察指标:①功能性构音障碍临床特点。②儿童与成年患语言治疗的治愈率。③观察语言训练的次数。结果:构音检查方面,儿童与成人主要错误方式为歪曲、置换,主要错误音为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根音、舌面音和舌尖音。平均错误音儿童与成人差别无显性意义(P=0.9100)。训练时,引出每个目标音正确发音平均需时儿童较成人长(P=0.003),而每个目标音较熟练应用所需时间儿童较成人短(P=0.008)。经训练15例儿童患12例完全纠正,3例部分纠正;10例成人患9例完全纠正,1例部分纠正后失访。结论:功能性构音障碍临床特点儿童与成人差别不大,均以歪曲、置换的错误方式为主;语言训练效果好,但开始训练的时机应该适当,并非越早训练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边缘性舌系带过短患者异常舌尖后音的语音特点和康复训练方法。 方法选择边缘性舌系带过短患者176例,分析患者异常舌尖后音的语音特点,再从中选择舌尖后音构音障碍的患者35例进行训练方法的研究。 结果176例患者中/zh/的构音错误形式主要为与/a/、/o/、/e/、/u/或以其为介母的韵母组合时置换成/d/有57例(32.4%),与/i/组合时置换成/j/有65例(36.9%),/zh/完全置换成/z/有37例(21.0%),侧化29例(16.5%)。/ch/的构音错误形式主要为,与/a/、/o/、/e/、/u/或以其为介母的韵母组合时置换成舌尖中音/d(35例)和/t/(86例),分别为19.9%和48.9%);/ch/置换成/c/有42例(23.9%),与/i/组合时置换成/q/有53例(30.1%),侧化17例(9.7%)。/sh/的构音错误形式主要为,完全置换成/s/有77例(43.8%),置换成/x/42例(23.9%),置换成/z/有11例,置换成/zh/8例,侧化14例(8.0%)。/r/的构音错误形式主要为,脱落有65例(36.9%)、完全置换成/y/有32例(18.2%),置换成/θ/有15例(8.5%),以及与/a/、/o/、/e/、/u/或以其为介母的韵母组合时置换成/l/有12例(6.8%)。康复训练前,35例舌尖后音构音障碍患者舌尖后音发音错误的个数为(34.69±11.31)个,与康复训练4个疗程后的(8.09±3.38)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47,P<0.01)。 结论舌尖后音构音障碍主要发生于/zh/、/ch/、/sh/,构音错误形式主要为置换及侧化;边缘性舌系带过短舌尖后音构音障碍的患者无需手术治疗,仅通过语音训练即可恢复语音功能;本研究为舌尖后音异常的边缘性舌系带过短患者制定的康复治疗方案疗效确切,所采用的语音训练方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现实环境下采用基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功能性移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信心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现实环境中的功能性移动训练。于训练前和训练6周后(训练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态测试(FGA)、5次坐立试验(FTSS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 结果 训练后,2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训练后的BBS评分[(48.63±2.03)分]、FGA评分[(15.00±2.00)分]、FTSST时间[(15.56±3.26)s]、TUGT时间[(14.20±4.07)s]、ABC评分[(56.10±13.40)分]以及MBI评分[(70.56±5.94)分]均优于对照组训练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现实环境下采用基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功能性移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功能性步态、平衡功能、姿势控制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对其平衡信心也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腭化语音多是由于舌后缩、舌面、舌根上拱使舌腭接触位置后移,在后移的构音点上阻塞限制语音气流而使相应辅音产生变化[1],多见于一些年龄较小的腭裂修复术患儿.术后腭咽闭合运动功能良好,容易出现腭化构音的辅音,多见于齿音和齿槽音,如[s]、[t]、[ts]等,临床检查时常被误听为[k]、[g]、[z][2].腭化构音是功能性语音异常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目前我国西北地区患儿术后的语音训练以家庭训练为主,故其康复指导对于功能性语音异常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疗法(BF)治疗盆底失弛缓(PFD)性便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符合罗马Ⅲ功能性排便障碍的PFD患者40例并给予生物反馈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5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便秘症状积分和肛门直肠动力学参数,并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入选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0%;其临床便秘症状积分[(2.86±2.67)分]较治疗前[(10.38±2.43)分]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力排时肛管残余压力[(56.06±38.31)mmHg]较治疗前[(104.00±29.52)mmHg]明显下降(P<0.05);力排时直肠肛管压力梯度值[(3.15±48.50)mmHg]较治疗前[(-52.27±33.81)mmHg]显著上升(P<0.05)。 结论生物反馈治疗能显著改善PFD便秘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排便时盆底肌协调性,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