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以下简称Hp)是脊椎动物螺杆菌科幽门螺杆菌属G-菌,微需氧,呈螺形、球形,在Columbia平板上生长,β溶血,生长缓慢,菌落湿润、光滑、细小。1982年由澳大利亚内科医生Warren及其同事,生化学家Marshall首次成功分离并证实该菌为人胃病的重要病原微生物。此后,该菌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兴趣,目前大量的研究证明Hp与人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冠心病、非酒精性肝硬化、MALT淋巴瘤及小儿发育迟缓均有关[1~4],该菌主要定植于人…  相似文献   

2.
李秋生  徐德兴  孙桂华  田野 《广东医学》2000,21(11):918-918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并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已被WHO列入第一级致癌物质[1]。因此,准确检测Hp对防治胃炎、消化性溃疡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用细菌培养鉴定、尿素酶试验、染色直接镜检和PCR四种方法检测动物模型中的Hp,以比较这些方法对Hp的检出率,为临床检测Hp提供参考。同时,本文还就Hp在消化道不同部位的感染进行了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 中国一号小型猪,由北京农业大学提供。足月妊娠母猪出现先兆后,于手术间内无菌剖腹取胎,将乳猪置于无菌隔离器内给予灭菌牛奶饲养。12 H…  相似文献   

3.
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HP)与胃癌的危险性增高密切相关。1994年HP被WHO定为人胃癌的I类致癌原。相关研究为胃癌的一级预防提供了新的手段。但单纯的流行病学资料不能再深入了解HP与胃癌的关系。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更加关注HP致病因子、免疫疫苗以及其致胃癌的分子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重视幽门螺杆菌耐药株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胡伏莲 《中华医学杂志》2000,80(11):805-806
现已公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MALT淋巴瘤和胃癌密切相关。所以,Hp感染的治疗一直是胃肠病研究中最热门的课题。随着抗生素在Hp根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Hp耐药株的发生率不断上升,以致当前Hp根除难度愈来愈大,特别是对甲硝唑的耐药株在迅速增加。应用不久的克拉霉素亦开始耐药,导致Hp根治的失败。要重视Hp耐药株的研究,首先应该寻找导致Hp耐药株产生的原因和探讨其发生机制,并且要研究如何避免和克服Hp耐药株的产生,这是在Hp根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  相似文献   

5.
蒙古沙鼠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建立稳定、可靠的幽门螺杆菌 (Hp) NCTC11637株和临床分离的 Y0 6株沙鼠感染模型 ,观察感染沙鼠胃粘膜组织的病理改变。方法 :蒙古沙鼠随机分成 6组标准菌株组 (n=6)和 6组临床菌株组 (n=6) ,另设置 6组阴性对照 (n=4 )。用布氏肉汤配制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的 NCTC11637株和 Y0 6株菌液。标准菌株组和临床菌株组各3组用 2× 10 8CFU/ ml菌液 0 .5 ml1次灌胃。标准菌株组和临床菌株组各 3组分别用 2× 10 9CFU/ ml菌液 0 .5 ml灌胃 ,连续 3次 ,每次间隔 2 4 h。末次感染后的第 2、4、6周处死沙鼠 ,取胃粘膜组织标本进行尿素酶试验、分离培养、常规病理学和 Hp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1次感染的标准菌株组和临床菌株组第 2、4、6周的感染率分别为 0 %、0 %、66.7%和 0 %、16.7%、16.7%。 3次感染的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组第 2、4、6周的感染率分别为 66.7%、10 0 %、10 0 %和 66.7%、66.7%、10 0 %。分离结果阳性的感染动物胃粘膜细胞表面和胃小凹有 Hp定植 ,固有层出现少量慢性炎症细胞的浸润。结论 :高浓度 (1× 10 9CFU) Hp多次经口感染沙鼠可制备稳定、可靠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 ,感染动物胃粘膜组织有 Hp定植并出现轻度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了解不同幽门螺杆蓖的菌体蛋白构成及其免疫印迹条带与胃十二指肠的疾病的关系。方法:将6株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菌体蛋白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免疫印迹技术分析其免疫原性;以6株Hp菌体收白的等量混合物为抗原,检测了62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血清抗Hp-IgG的免疫印迹条带。  相似文献   

7.
郑州地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解郑州地区幽门螺杆感染流行情况,研究HP与常见消化道疾病的关系。采用ELISA法对551人进行了血清HP抗体检测。结果表明:人群HP感染率为42.83%。  相似文献   

8.
9.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分子机制非常复杂,可能通过多个途径的调节而发生。动物模型的建立为阐明Hp感染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本文就近年来该领域流行病学、动物模型、分子发病机制等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院工作人员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状况。方法:应用ELISA法对1 582名医院工作人员及213名非医院工作人员进行血清Hp-IgG抗体检测。结果:医院工作人员Hp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医院工作人员(P0.01);有消化不良症状者的Hp抗体阳性率高于无症状者(P0.01)。结论:医院工作人员是Hp感染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的C57BL/6 CD177基因敲除(CD177 gene knock-out, CD177 KO)小鼠模型,为进一步进行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屏障环境中饲养的无特定病原生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C57BL/6野生型(wild type, WT)小鼠及CD177基因敲除小鼠各22只,雌雄各半,野生型及CD177基因敲除小鼠各自随机分成2组: 野生型小鼠Hp悉尼菌株(SS1)灌胃组(HpSS1 WT组)10只、野生型小鼠Hp49503株灌胃组(Hp49503 WT组)10只、CD177基因敲除小鼠Hp悉尼株灌胃组(HpSS1 KO组)10只、CD177基因敲除小鼠Hp49503株灌胃组(Hp49503 KO组)10只,另设WT及KO空白对照各1组,各自相应对照组小鼠每组随机各2只,共6组。每组小鼠均禁食12 h后按HpSS1组和Hp49503分组分别予各自菌株的菌液予灌胃。灌胃2周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取小鼠胃黏膜组织,分别行快速尿素酶实验、病理切片常规H-E染色及特殊组化Warthin-Starry银染色,观察Hp在小鼠胃腔内定植,胃黏膜炎症细胞构成及炎症变化等病理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无论HpSS1株还是Hp49503株在C57BL/6 WT及CD177KO小鼠胃窦隐窝可观察到细菌定植,胃黏膜及胃黏膜下层可见炎症细胞浸润。结论成功建立了Hp感染诱发C57BL/6 CD177KO小鼠胃炎模型。  相似文献   

12.
为了建立幽门螺杆菌(Hp)感染BALB/c小鼠动物模型,在小鼠胃大弯窦部粘膜下埋上带腐蚀性药物的丝线致胃溃疡,或用2号手术针穿过小鼠胃大弯致假溃疡,随后灌服经微生物酶学和PCR鉴定为Hp的菌液。结果,在灌服Hp后的17,65,72天,取小鼠胃粘膜做Hp条件培养,见有乳白色菌落生长。表明通过这两种方法均可使Hp定植于BALB/c小鼠胃粘膜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浙江地区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患者感染的幽门螺杆菌 (Hp) vac A优势基因型及其序列特点。方法 :分别从 2 9例消化性溃疡和 34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胃体粘膜组织中分离出 12 6株 Hp。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vac A基因的信号区 (s)和中间区 (m)亚型 ,部分优势基因型的扩增产物 T- A克隆后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 :所有菌株均扩增出 vac A s区和 m区基因片段 ,发现 s1a/ m1、s1a/ m2、s1a/ m1b、s1a/ m1b- m2 4种基因型 ,其比例分别为 7.1% (9/ 12 6)、61.9% (78/ 12 6)、2 9.4 % (37/ 12 6)、1.6% (2 / 12 6)。 17.5 %患者 (11/ 63)存在不同 vac A基因型Hp菌株混合感染 ,但在胃炎组和溃疡组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6株 s1a型 Hp菌株的 s区扩增产物与报道的 s1a型 60 190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 93.15~ 94 .86% ,4株 m2型 Hp菌株的 m区扩增产物与报道的 m2型 87-2 0 3株核苷酸序列之间同源性为 93.63~ 97.61%。结论 :s1a/ m2和 s1a/ m1b均是浙江地区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胃炎患者感染的 Hp菌株的 vac A优势基因型 ,部分优势 vac A基因型菌株的核苷酸序列与国外报道的参考菌株有较高的同源性 ;部分患者同时感染多株不同 vac A基因型 Hp。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为进一步探讨H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8只新西兰兔高脂喂养第6周时,随机抽取6只处死,另外12只兔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经兔耳缘静脉注射Hp标准菌株Sydney Strain1(SS1)0.5ml(4×108CFU),每间隔24h注射1次,连续3次。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同样处理。实验第8周时,将所有实验动物处死。分别于实验前(第0周)、实验第6和第8周检测血脂水平;同期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观察斑块形成情况。以空气栓塞法处死动物后,留取颈动脉,肉眼观察血管形态、有无斑块以及斑块形态,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血管病变并测量血管内膜厚度。结果所有动物均存活。高脂喂养第6周时成功建立新西兰兔高脂血症模型。实验第8周时,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兔血脂水平、颈动脉IMT、血管内膜厚度均明显增加(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更为明显。结论在高脂血症新西兰兔基础上,经兔耳缘静脉注射Hp可成功...  相似文献   

15.
Jin Z  Hu FL  Wei H  Tang XY  Do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2):1518-1522
目的 建立幽门螺杆菌(Hp)长期感染蒙古沙土鼠(简称沙鼠)腺胃的模型,并观察Hp长期感染引起的胃黏膜病理改变及其与致癌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是否具有协同致损伤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沙鼠9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22只)、Hp组(24只)、MNNG组(20只)、Hp+MNNG组(24只).采用国际标准菌株NCTC11637灌胃,建立Hp长期感染沙鼠腺胃模型.并在接种Hp 4周后在相应组给予MNNG灌胃.接种Hp后20周及40周时分两批处死动物Warthin-Starry银染判定Hp定植情况,HE染色观察沙鼠胃黏膜病理改变.结果 (1)成功建立了Hp长期感染沙鼠腺胃的动物模型.(2)沙鼠胃黏膜病理学变化显示:20周时,对照组沙鼠胃黏膜腺体排列整齐,未见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等异常表现;Hp组3只出现腺体萎缩;MNNG组1只出现腺体萎缩;Hp+MNNG组5只出现腺体萎缩,1只出现肠上皮化生.40周时,对照组胃黏膜病理未见异常表现;Hp组6只出现腺体萎缩,5只出现肠上皮化生,1只出现非典型增生;MNNG组5只出现腺体萎缩,2只出现肠上皮化生,无非典型增生发生;Hp+MNNG组10只全部出现腺体萎缩,7只出现肠上皮化生,5只出现非典型增生.Hp+MNNG组发生癌前病变的例数多于其他各组,由于时间尚短,暂未观察到胃癌发生.结论 Hp NCTC11637可以稳定的定植于沙鼠腺胃黏膜,并使之出现类似于人感染Hp后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Hp与MNNG两者均可对胃黏膜造成损伤,两者同时作用会导致胃黏膜更严重的病理改变,两者存在协同致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胃肠B细胞淋巴瘤中幽门螺杆菌(Hp)毒力决定簇vac A(s1、s2、m2)、cag A及ice A 1的表达以及各致病基因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及PCR方法分析49例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胃肠B细胞淋巴瘤标本.结果:49例胃肠B细胞淋巴瘤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L)14例(胃8例,肠6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35例(胃21例,肠14例).在MALT-L中Hp毒力决定簇vac A s1,vac A s2,vac Am2,ice A 1及cag A的表达分别为50.0%,42.9%,50.0%,14.3%和85.7%;在DLBCL中,分别为57.1%,40.0%,25.7%,5.7%和91.4%.结论:含cagA基因的高毒力Hp菌株在胃肠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而Hp的vac A m2基因似乎与MALT-L关系更为密切.临床分期与各毒力基因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球形幽门螺杆菌(Hp)感染BALB/c小鼠的疾病模型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禁食12 h后,分别于第0,3,6,9 d共4次以抗生素诱变后的球形Hp对SPF级BALB/c小鼠给予灌胃处理。于末次灌胃4周后禁食36 h取胃组织作细菌学(组织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和病理学检测。结果球形Hp灌胃4周后,实验组BALB/c小鼠组织尿素酶试验阳性率达80%、Hp培养阳性率达100%,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70%实验组小鼠胃黏膜出现糜烂,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球形Hp-BALB/c小鼠感染的疾病模型,证实了其在实验动物体内的可致病性。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鼠腺胃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Zeng Z  Hu P  Chen M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7):494-497
目的 建立适合不同研究需要的Hp动物模型,方法 二级Wistar大鼠,二级C37HL/6小鼠及三级BALB/c小鼠40只,每种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及对照组(20只)。实验组动物拉种Hp(sydneystrain1SS1)小鼠0.4ml/只,大鼠1.5ml/只(约10^9/ml)连续5次,1周完成,而对照组则不作相应处理,距最后一次接种Hp的4,8,12及24周(BALB/c16周)分别处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VacA基因型在各种胃肠疾病中的分布及关系.方法:从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胃粘膜标本中分离培养H.pylori,PCR测定VacA基因型.结果:108株H.pylori菌株,VacA s1a阳性为85株(79%),VacA s1b阳性22株(20%),VacA m1阳性29株(27%),VacA m2阳性77株(71%),VacA s1a/m2阳性66株(61.1%),未发现s2型菌株.其中,慢性胃炎患者VacA s1a阳性率为65.4%(34/52),消化性溃疡患者VacA s1a阳性率为90%(36/40),胃癌患者VacA s1a阳性率为94%(15/16).结论:H.pylori菌株VacA基因型绝大多数为s1a/m2型,该型菌株存在于各种胃肠疾病中,无s2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