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联合膀胱训练治疗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62例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共有患者32例)行常规间歇性导尿,治疗组(共有患者30例)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电刺激及膀胱训练。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尿动力学检测指标、拔尿管试验成功率以及治疗15d、30d时尿路感染率,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5个月。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或平均尿流率、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等指标均明显改善(均P<0.05);随访终末期时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12.34±1.34)ml]、最大尿流率[(19.21±2.41)ml/s]或平均尿流率[(15.35±2.49)ml/s]、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32.43±7.65)kPa]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治疗组拔尿管成功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平均导尿天数[(18.3±5.6)d]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治疗15d、30d时治疗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16.7%和6.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 结论盆底肌电刺激结合膀胱训练可显著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排尿功能,减少持续导尿天数,降低尿路感染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电针联合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体表神经电刺激基础上辅以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2组患者膀胱排尿情况,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量等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个月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369.2±76.5)ml]、最大尿道闭合压[(75.4±10.5)cmH2O]和最大尿流率[(12.3±3.3)ml/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而充盈期逼尿肌压力[(21.8±5.7)cmH2O]、残余尿量[(85.4±41.8)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联合体表神经电刺激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在超声引导下经腹向膀胱壁内注射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5例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分为观察组(12例)和对照组(13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酒石酸托特罗定片口服,观察组则辅以超声引导下经腹向膀胱壁内注射肉毒毒素。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观察指标包括最大膀胱内压、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等。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其最大膀胱内压均显著降低(P<0.05),膀胱容量均显著增加(P<0.05),残余尿量则无显著变化(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其最大膀胱内压[(10.3±1.2)cmH2O]及膀胱容量[(321.6±4.4)ml]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经腹向膀胱壁内注射肉毒毒素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的最大膀胱内压及膀胱容量,且不影响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经皮胫神经电刺激(PTNS)联合电针调节骶3神经治疗对脊髓损伤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及电针调节S3神经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PTNS治疗(电刺激双侧胫神经,频率10 Hz,脉宽200 μs),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5 d,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通过尿流动力学分析仪、排尿日记(详细记录和计算患者72 h排尿情况,包括24 h总排尿次数、24 h尿失禁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尿流动力学、排尿情况及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首次非自主逼尿肌收缩的膀胱容量(IDCV)、充盈期最大逼尿肌压(Pdet·max)、膀胱顺应性(BC)、残余尿、尿道括约肌肌电图TL值(LgTLR)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首次IDCV、BC、 LgTLR分别为(167.3±37.0)ml、(12.4±4.0)ml/cmH2O和(0.24±0.0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41.3±32.4)ml、(9.8±3.8)ml/cmH2O和(0.15±0.05)];而观察组治疗后的Pdet·max[(36.4±17.5)cmH2O]、残余尿[(100.5±22.2)ml]则明显低于对照组[(49.6±19.8)cmH2O和(131.3±23.4)ml],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日平均单次尿量和I-QOL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而24 h总排尿次数和24 h尿失禁次数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这些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PTNS联合电针调节S3神经治疗可有效地抑制脊髓损伤逼尿肌过度活动,减少尿失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围术期盆底训练联合膀胱经皮电刺激对前列腺增生患者逼尿肌功能不稳定的影响。 方法 选取70例前列腺增生合并逼尿肌功能不稳定、行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盆底训练(每次15~30 min、每日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膀胱经皮电刺激治疗(每次40 min、每日3次)。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和残余尿量(Rv)。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IPSS、OABSS、QOL、Qmax、R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IPSS[(5.91±0.44)分]、OABSS[(4.78±0.22)分]、QOL[(2.20±0.13)分]、Qmax[(20.85±0.43)m/s]、Rv[(10.22±0.61)ml]改善较为显著(P<0.05)。 结论 对于前列腺增生合并逼尿肌功能不稳定、行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的患者,围术期行盆底训练可以改善逼尿肌功能,联合膀胱经皮电刺激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肉毒毒素A(BTX-A)注射尿道外括约肌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收缩失协调(DSD)患者逼尿肌厚度及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脊髓损伤后DSD成年患者21例,所有患者均在会阴超声引导下向尿道外括约肌注射BTX-A(100U)。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时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和下尿道超声评估,测定患者逼尿肌厚度、逼尿肌漏尿点压、残余尿量及最大膀胱容量。 结果 治疗后4周时入选患者残余尿量显著下降(P<0.05),而逼尿肌厚度、逼尿肌漏尿点压及最大膀胱容量均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8周时入选患者逼尿肌厚度为(0.93±0.17)mm,较治疗前下降了17.2%(P<0.05);逼尿肌漏尿点压、残余尿量及最大膀胱容量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向尿道外括约肌注射BTX-A可显著降低脊髓损伤后DSD患者逼尿肌厚度,改善膀胱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膀胱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膀胱治疗仪治疗,联合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方案实施前、后排尿日记的指标:24h排尿次数、24h尿失禁次数、每次排尿量;尿流动力学指标:膀胱充盈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残余尿量;LUTS评分,比较2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24 h 尿失禁次数、24 h排尿次数及尿流动力学观察指标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分别较治疗方案实施前均减少,联合组减少更明显,排尿日记的观察指标每次排尿量及尿流动力学观察指标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较治疗方案实施前均增大,联合组增大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 LUTS 评分较前均有明显减少(P<0.05),且联合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SCI后 NB临床疗效较好,明显减少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状态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具有联合康复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颅微电流刺激治疗(CES)联合心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CES。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Barthel指数(BI)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HAMD、MMSE及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HAMD、MMSE及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HAMD[(11.91±4.34)分]、MMSE[(25.54±1.49)分]及BI评分[(65.19±5.28)分]优于对照组HAMD[(14.76±3.43)分]、MMSE[(22.79±1.38)分]及BI评分[(60.88±6.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显效率(70.0%)高于对照组总显效率(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ES联合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4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9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留置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给予自我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于入选时、导尿2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膀胱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80.6±16.7)ml]、尿路结石发生率(2.1%)及尿路感染发生率(2.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膀胱最大排尿量[(313.8±0.4)ml]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2组患者入选时均不能自主排尿,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患者例数(46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有助于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路结石及尿路感染等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FM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型NB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包括制订饮水计划、间歇性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盆底肌电刺激(PES),观察组则辅以S3神经根rF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量(MCC)、最大闭合尿道压(Pura.clos.max)均有明显提高(P<0.05),而最大逼尿肌压(Pdet.max)明显降低(P<0.05),最大尿流率(Qmax)则无明显变化(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MCC[(360.35±26.49)ml]、Pdet.max[(48.22±3.67)cmH2O]、Pura.clos.max[(79.00±9.62)cmH2O]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而Qmax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FMS治疗脊髓损伤后NB患者疗效明显优于PES治疗,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疗效。 方法选取DEACMP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高压氧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改善微循环及康复治疗,高压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治疗前、治疗35d、治疗70d,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BI评分(BI)、年龄相关的白质改变量表(ARWMC)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脑白质损伤程度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高压氧组和对照组MMSE、BI、ARWMC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高压氧组治疗35d及70d后MMSE、BI评分均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治疗70d后ARWMC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5d后,高压氧组MMSE评分[(10.78±4.41)分]高于对照组[(2.54±1.50)分](P<0.05),BI评分[(48.75±11.85)分]高于对照组BI评分[(9.46±6.43)分](P<0.05),其ARWMC评分与对照组ARWMC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70d后,高压氧组MMSE评分[(23.69±3.79)分]高于对照组[(2.89±1.64)分]( P<0.05),BI评分[(75.78±16.37)分]高于对照组BI评分[(12.14±8.65)分](P<0.05),其ARWMC评分[(7.13±3.22)分]低于对照组[(15.79±4.70)分](P<0.05)。 结论在改善微循环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高压氧能够改善DEACMP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治疗70d后可显著减轻患者脑白质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通任调气”法针刺结合艾灸治疗硬膜外麻醉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及尿流动力学观察。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广西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硬膜外麻醉术后尿潴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通任调气”法针刺结合艾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尿流动力学指标、膀胱残余尿量及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的56.67%(P<0.05);两组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指标均发生变化,观察组最大尿流速、平均尿流速、膀胱容量、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水平高于对照组,膀胱压力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均减少,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硬膜外麻醉术后尿潴留患者采用“通任调气”法针刺结合艾灸治疗可改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并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配合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中药熏洗和推拿治疗,所有治疗均持续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Clonus分级法、Fugl-Meyer量表(FMA)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踝阵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AS、Clonus、FMA及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MAS[(1.68±0.59)分]、Clonus评分[(1.05±0.49)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FMA[(30.24±1.86)分]、BI评分[(64.41±6.02)分]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对照组患者MAS[(2.98±1.13)分]、Clonus评分[(2.48±0.53)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FMA[(26.89±2.12)分]、BI评分[(50.12±4.84)分]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对照组MAS、Clonus评分较高(P<0.05),FMA、BI评分较低(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中药熏洗及推拿治疗,可显著减轻脑卒中患者的足内翻状态,改善其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膀胱和肠道功能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在我院住院且符合纳入条件的脊髓损伤截瘫患者38例,根据患者入院编号的奇偶性进行分组,单数入常规训练组19例,双数入机器人训练组19例。常规训练组进行常规综合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组患者在常规综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的适应期、训练期和巩固期三个阶段训练。2组治疗时间均为每次30min, 1次/日,5次/周,持续时间12周。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12周结束后(训练后),使用尿动力检查系统测定2组患者的最大尿流量、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膀胱压力和逼尿肌压力等尿动力学指标,用结肠传输实验法测定结肠传输时间,用平均直肠压测定法测定平均直肠压值,采用FIM量表评定肠道功能。 结果 机器人训练组患者训练后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平均直肠压和分别为(357.4±13.2)ml、(20.43±4.05)ml/s、(18.09±4.24)ml/s、(60.16±16.13)kPa、(4.45±1.72) ml/cmH2O和(39.12±6.57)cmH2O,均明显高于组内训练前(P<0.05),而残余尿量和结肠传输时间分别为(105.5±7.9)ml和(90.83±7.22)h,明显低于训练前(P<0.05)。训练后,机器人训练组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平均直肠压均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P<0.01);残余尿量和结肠传输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训练组(P<0.01)。机器人训练组患者训练后FIM评分肠道部分改善>6分的改善率为31.6%,均高于常规训练组(10.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脊髓损伤截瘫患者的膀胱和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吞咽训练结合营养干预对喉癌患者术后放疗后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喉癌术后放疗后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健康咨询和吞咽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营养干预。在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采用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MDADI)、患者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分量表(PG-SGA)、生活质量调查表30(QLQ-C30)评价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营养状态、生活质量。 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MDADI评分、PG-SGA评分、QLQ-C3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后3个月MDADI评分[(63.96±11.37)分]、PG-SGA评分[(3.07±1.75)分]、QLQ-C30评分[(55.93±7.07)分]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干预后3个月仅MDADI评分[(58.72±10.57)分]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3个月比较,实验组MDADI评分、PG-SGA评分、QLQ-C30评分显著改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3个月MDADI评分、PG-SGA评分、QLQ-C30评分差值[(13.43±10.23)分、(1.81±1.63)分、(7.47±6.3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吞咽训练结合营养干预可以更有效改善喉癌患者术后放疗后的吞咽功能和营养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康复治疗对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影响。 方法选取经骨密度(BMD)仪诊断为骨质疏松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11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药物组(85例)和康复组(79例)。2组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BMD、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疼痛及功能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BMD、骨代谢生化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西部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治疗6个月后BMD较组内治疗前增高,与药物组治疗6个月后[(0.58±0.19)g/cm2]比较,康复组治疗6个月后BMD[(0.76±0.21)g/cm2]较高(P<0.05)。2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钙、磷、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与组内治疗前[(16.42±5.76)μg/L]及药物组治疗6个月后[(15.21±4.65)μg/L]比较,康复组治疗6个月后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SAP)[(12.43±6.36)μg/L]降低(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VAS评分、WOMAC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且康复组治疗6个月后VAS评分[(3.15±1.76)分]、WOMAC评分[(31.56±9.48)分]显著低于药物组VAS评分[(4.56±2.33)分]、WOMAC评分[(42.04±10.35)分](P<0.05)。 结论药物联合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骨质疏松症状,缓解疼痛,减轻其功能障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关节镜清理术联合中频电药物导入及康复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KOA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2组患者均给予关节镜清理术治疗,并于术后辅以膝关节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中频电药物导入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12周时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Lequesne膝关节功能量表评定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治疗4周时发现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1±1.1)分]、Lequesne评分[(65.9±10.3)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3.2±1.23)分]、Lequesne评分[(64.0±10.8)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但此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7±0.8)分和(1.9±0.9)分]、Lequesne评分[分别为(81.3±10.9)分和(83.5±11.4)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8±1.4)分和(3.1±1.4)分]、Lequesne评分[分别为(72.9±12.1)分和(70.4±12.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联合关节镜清理术、中频电药物导入及康复训练治疗KOA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架构下的康复治疗流程对脑瘫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ICF-CY架构下,对观察组从身体功能、身体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等方面实施评估,制订近期目标、执行治疗方案和措施,并从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等方面设计和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评估,制订治疗方案和措施,并进行指导。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比较2组患儿Barthel指数(BI)评分、家长满意度评分。治疗2个月后,比较2组患儿家庭康复指导考核评分。 结果 2组患儿治疗前BI评分、家长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及2个月后,2组患儿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2组患儿的家长满意度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所增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治疗1个月及2个月后的BI评分、家长满意度评分均较高(P<0.05)。治疗2个月后,2组患儿身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家庭康复指导总分[(22.10±3.99)分]、活动和参与评分[(16.50±3.25)分]、环境因素评分[(8.10±2.56)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CF-CY架构下的康复治疗工作模式,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活动能力和参与能力,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普拉提核心肌群训练治疗小脑梗死共济失调的疗效。 方法 选取小脑梗死共济失调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普拉提核心肌群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评价2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ICARS、BBS、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的ICARS、BBS、BI评分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ICARS[(22.2±6.23)分]、BBS[(43.2±4.4)分]、BI评分[(85.2±10.7)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普拉提核心肌群训练可显著改善小脑梗死患者的协调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电针俞募穴,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变化。结果 联合组总效率达86.7%,显著高于对照组63.3%(P<0.05)。两组康复治疗后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量、残余尿量及充盈期逼尿肌压力等各尿动力学指标均显著改善,而联合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24 h排尿次数、24 h尿失禁次数及24 h排尿量均明显改善,而联合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针俞募穴应用于SCI后NB可改善患者膀胱储尿、排尿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