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7,(4)
目的:研究补肾法对运用芳香化酶抑制剂(AIs)进行内分泌治疗后导致骨量减少的乳腺癌患者骨密度和血清骨转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观察70例因AIs所致骨量减少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服用钙尔奇D片,每日1片,治疗组同时予补肾中药,每日1剂,连续治疗12个月。检测治疗前后腰椎和股骨颈BMD、骨密度T值、血清骨钙素(BGP)和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并评价用药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腰椎和股骨颈BMD、骨密度T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BGP、BALP水平下降(P0.05),对照组腰椎和股骨颈BMD水平、BGP、BAL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骨密度T值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腰椎和股骨颈BMD骨密度T值水平升高(P0.05),BGP、BALP水平明显下降(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未出现有骨折等不良骨关节事件,而对照组出现1例下肢骨折事件。结论:补肾法可减轻AIs内分泌治疗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骨丢失,提高骨密度,改善骨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膦酸二钠预防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剂内分泌治疗引起骨丢失的效果。方法 64例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经本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回顾性分为治疗组(氯膦酸二钠与芳香化酶抑制剂连用)和对照组(单用芳香化酶抑制剂)。随访24个月,观察不同时期两组患者前臂远端桡骨+尺骨的骨密度,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氯膦酸二钠组前臂远端桡骨+尺骨的骨密度与单用芳香化酶抑制剂组相比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骨丢失事件的发生间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12个月时,治疗组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24个月时,治疗组的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期间,除治疗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外(P<0.05),两组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似(P>0.05)。结论氯膦酸二钠对芳香化酶抑制剂内分泌治疗引起的骨丢失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治疗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所致的肌肉关节疼痛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美国医学在线(PubMed)、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及国际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针灸治疗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所致肌肉关节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采用Cochrane手册5.3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质量。由2名研究者各自独立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运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篇文献,共46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简要疼痛量表评估(BPI)[SMD=-0.56,95%CI(-0.71,-0.41),P<0.01]、WOMAC评分表[SMD=-0.58,95%CI(-0.81,-0.35), P<0.01]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同时,BPI[SMD=-0.73,95%CI(-0... 相似文献
4.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一种激素依赖性全身性疾病。近年来对乳腺癌以内分泌治疗已受到人们广泛重视,随着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AIs)的研制和开发,它对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服用他莫昔芬(TAM)内分泌治疗的“金标准”地位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并逐渐成为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发展方向,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唑来磷酸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伴有不同程度骨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4例,应用唑来磷酸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对照组24例,应用唑来磷酸或来曲唑治疗,观察骨转移灶的变化及止痛效果.结果 观察组24例患者骨转移灶有效率54.17%,止痛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24例患者骨转移灶有效率8.33%,止痛总有效率70.8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唑来磷酸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是一种有效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灶的临床方法,且对骨转移所致的疼痛止痛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补肾法对乳腺癌患者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AIs)进行内分泌治疗后导致骨丢失的疗效。【方法】将70例应用AIs治疗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来曲唑片+钙尔奇D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补肾中药(以山药、茯苓、白术、五指毛桃、骨碎补、补骨脂、淮牛膝、桑寄生、狗脊、鸡血藤等为基本方)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骨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BMD)值,血清骨钙素(OST)、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和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疗效方面: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腰椎BMD值升高,VAS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股骨颈BMD值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代谢指标OST、β-CTX、PINP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对照组治疗后腰椎和股骨颈BMD值均下降,VAS评分和骨代谢指标OST、β-CTX、PINP水平均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安全性方面: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补肾法可缓解AIs内分泌治疗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骨丢失,提高患者的BMD值,改善患者的骨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8.
前言 很久以来,术后服用5年三苯氧胺一直是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辅助内分泌治疗“金标准”,它能使乳腺癌的复发和死亡的相对危险度分别降低47%和26%。随访15年的资料显示,乳腺癌的年复发危险性每年可以下降13%,乳腺癌相关性死亡危险度在15年末也能降低4%-9%。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研发使用是当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重大进展。他莫昔芬(TAM)曾是早期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金标准药物,但现在它正日益受到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的挑战,正是由于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疗效的显著性和副反应的易控性,它正取代TAM的地位,被一些国家及国际临床指南推荐为绝经后雌、孕激素受体阳性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现对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5)
乳腺癌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常采用芳香化酶抑制剂作为内分泌治疗的药物,而关节疼痛是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文章从中西医角度总结相关文献,按诊断标准、病因学研究、中医病因病机、中西医治疗现状对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疼痛进行概述,提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西医目前针对此不良反应尚无系统的诊疗方案,发病机制仍有待探索,且治疗方法存在不良反应明显或临床疗效需进一步证实等问题,而中医疗法近年来显示出较好的疗效,该文从中药、中成药、针灸疗法三部分归类整理中医治疗手段,研究发现,虽然中医疗法具有独特优势,但临床运用尚不广泛,中药、中成药的疗效缺乏高质量、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加以验证。今后仍需进一步明确病因、发病机制,探索中西医治疗方案,推动临床系统诊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健脾益肾方防治芳香化酶抑制剂致骨关节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就诊的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剂内分泌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81例,采用简单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钙剂及维生素D补充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服用健脾益肾方中药汤剂口服。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简明疼痛量表(brief pain inventory short form, BPI-SF)评分、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orisky medication adherence scale-8,MMAS-8)评分变化情况。观察时间为6个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腰椎、股骨颈BMD升高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BPI-SF的最严重疼痛评分降低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3、4、5、6个月末,治疗组MMAS-8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健脾益肾方防治芳香化酶抑制剂致骨关节痛的疗效满意,能够减轻骨关节疼痛,提高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训练项目对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剂(AI)治疗的绝经后乳腺癌幸存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招募36例接受AI治疗的绝经后乳腺癌幸存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对照组仅进行日常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分别于干预前和预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采用36项健康调查简表(S... 相似文献
14.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原发性乳腺癌的热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最早的1896年国外首次报道双侧卵巢切除可以使乳腺癌肿块缩小,到后来的一系列内分泌治疗药物,如目前仍为一线用药的抗雌激素药物他莫昔芬(TAM)等证明,内分泌治疗始终是原发性乳腺癌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尤其近年来芳香化酶抑制剂正作为此项治疗的新热点越来越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回、汉族孕妇骨代谢的变化情况,及时提出干预措施,指导孕妇合理膳食。方法分别采用光电比色法、酶免分析法对161例回、汉族妊娠妇女进行了血钙(Ca2 )、血磷(P)、骨碱性磷酸酶(BAL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的测定。结果回、汉族孕妇BALP分别为20.70±8.92和18.80±5.71,TRACP为7.94±2.19和7.24±2.84;而且BALP活性随孕周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5或P<0.01);TRACP活性随孕周增加有升高趋势,但差别无显著性。血Ca2 、血P孕期无显著变化。结论测定妊娠期妇女血清中BALP和TRACP有助于了解孕妇骨代谢状况,对孕妇钙营养的监测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系统评价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Is)对乳腺癌疗效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4年10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和手工检索相关会议资料。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他莫昔芬相比,AIs初始及序贯治疗方案都能显著提高总生存率(HR=0.91,95%CI 0.84~0.99,P=0.04;HR=0.83,95%CI 0.73~0.95,P=0.008);无病生存率在.Ms初始治疗(HR=0.86,95%CI 0.80~0.92,P<0.01)、序贯治疗(HR=0.72,95%CI 0.64~0.99,P<0.01)及后续强化治疗方案组(HR=0.62,95%CI0.52~0.74,P<0.01)均有显著提高。AIs组序贯治疗方案骨折发生率略高于他莫昔芬(P=0.05),另2种治疗方案与他昔莫芬无显著差异(P>0.05);AIs治疗方案子宫内膜癌发生率低于他莫昔芬(P<0.01);AIs单药方案血栓发生率低于他莫昔芬,而序贯方案高于他莫昔芬(P<0.01);AIs单药方案及序贯治疗方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他莫昔芬(P<0.01),而后续强化方案与他莫昔芬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AIs较他莫昔芬能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其中序贯治疗较起始治疗方案似更有优势;AIs降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而骨折、血栓、心血管不良事件等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乳癌术后化裁方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AIs)引起骨丢失的干预作用,以及对患者10年内骨质疏松性骨折和髋骨骨折率的控制作用。方法将73例患者,分为中药组(乳癌术后化裁方组)、唑来膦酸组、空白对照组。所有患者每年进行骨密度(BMD)检测,并运用骨折风险因子评估工具(FRAX)进行骨折风险因子评估。结果空白对照组患者骨密度较初始下降(P0.05),中药组未见明显变化,唑来膦酸组较初始骨密度上升(P0.05);中药组较空白对照组能提高患者骨密度(P0.05);唑来膦酸组可降低10年内主要部位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和髋骨骨折概率(P0.05),中药组骨折风险较初始无明显变化,空白对照组骨折风险有所增加(P0.05);中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能降低患者10年内髋骨骨折发生率(P0.05)。结论乳癌术后化裁方可减缓绝经后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的乳腺癌患者骨密度下降趋势,降低骨折风险,对骨质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五藤二草汤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的影响。方法将61例R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1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10 mg,口服,每周1次;来氟米特片10 mg,口服,每日1次;醋氯芬酸片100 mg,口服,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五藤二草汤,口服,每日3次。连用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主要疗效指标及骨代谢指标(BAP、TRACP5b)。结果治疗后治疗组BAP、TRACP5b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BAP较同期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TRACP5b较同期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五藤二草汤能降低活动期RA患者BAP、TRACP5b水平,改善骨代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