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构建任意低剂量水平下螺旋CT投影数据恢复模型。方法 首先,利用噪声估计模块估计任意低剂量水平的投影数据噪声方差图;然后利用估计出的噪声方差图指导投影数据进行恢复,即投影数据恢复模块;最后,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进行图像重建。其中,噪声估计和投影数据恢复模块采用三维小波残差密集群网络结构,并利用非对称损失和全变分正则化进行约束。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利用不同恢复模型分别对1/10、1/15常规剂量CT图像进行恢复,并与现有CT图像恢复网络IRLNet、REDCNN、MWResNet进行对比实验。 结果 在定量指标对比方面,本文提出的螺旋CT投影数据恢复方法相比于其他图像域恢复方法,结构相似性提升5.79%~17.46%(P<0.05);临床影像医师图像质量评分结果显示,评分比其他方法高7.19%~17.38%(P<0.05)。结论 本文提出的投影数据恢复模型能够有效抑制不同低剂量水平投影数据中的噪声和伪影,重建得到组织结构完整、高分辨率的CT图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深度学习重建(Deep Learning Reconstruction,DLR)算法在低剂量(Low Dose,LD)颞骨CT检查中改善图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1年5—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颞骨CT检查的患者98例。将这些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正常剂量(Routine Dose,RD)组和LD组,各49例。RD组采用滤波反投影(Filter Back Projection,FBP)算法重建,LD组分别用FBP和DLR算法进行图像重建,分别记为RD-FBP、LD-FBP和LD-DLR。客观图像质量分析采用测量4个目标结构的CT值及图像SD值的方法,并计算信号噪声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主观图像质量分析采用主观盲法对16个中耳和内耳解剖结构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RD-FBP、LD-FBP和LD-DLR 3种图像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D-FBP的SD值明显低于LD-FBP,LD-DLR的SD值明显低于RD-FBP。RD-FBP的SNR明显高于LD-FBP,LDDLR的SNR明显高于RD-FBP。RD-FB...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脑出血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脑出血患者行头颅低剂量CT扫描,分析评价其图像质量,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并与传统扫描的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图像清晰无伪影,对比度、分辨率均符合诊断要求;应用低剂量技术,40例患者的平均CTDIvol为37.25 mGy,较传统扫描方式的46.08 mGy,降低约19.1%。结论低剂量CT扫描技术可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联邦特征学习的多机型低剂量CT重建算法(FedCT),以提升深度学习模型对多CT机型的泛化能力并保护数据隐私。方法 FedCT框架在每个协作学习的客户端中设置了一个基于数据-解析模型耦合驱动的Radon反变换智能重建模型作为局部网络模型,并采用投影域特异性学习策略,在局部投影域保留成像几何特异性。同时,引入联邦特征学习,使用条件特征参数标记局部数据并馈入网络模型进行编码以在图像域提升网络模型的泛化性。结果 在跨站点的多机型、多协议低剂量CT重建实验中,FedCT的重建结果在所有对比联邦学习方法中获得了最高的PSNR(高于次优的联邦学习方法+2.8048、+2.7301、+2.7263)、最高的SSIM指标(高于次优的联邦学习方法+0.0009、+0.0165、+0.0131)以及最低的RMSE指标(低于次优的对比联邦学习方法-0.6687、-1.5956、-0.9962)。在消融实验中,相较于一般联邦学习策略,采用投影特异学习策略的模型在测试集上的PSNR指标的Q1平均提升1.18,RMSE指标的Q3平均降低1.36。在引入联邦特征学习后,FedCT在测试集上的PSN...  相似文献   

5.
双源CT低剂量冠脉成像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燕  白林  陶客言 《四川医学》2009,30(12):1967-1969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冠脉成像技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方法将进行冠脉成像的患者分成A,B,C3组,每组20例。A组患者随机选取,采用120kV,380MAS常规剂量扫描;B组选取体重指数〉25的患者,采用120kV,330MAS进行扫描;C组选取体重指数〈25的患者,采用100kV,220MAS进行扫描。比较3组影像的质量及剂量指标,噪声指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A,B,C 3组影像最佳期相影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达到优良。A,B,C 3组剂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容积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B组较A组下降23.76%;C组较A组下降75.24%,较B组下降67.51%;剂量长度积(DLP),B组较A组下降32.13%;C组较A组下降77.6%,较B组下降66.98%。有效剂量(ED)下降幅度同DLP。A,B,C 3组的噪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B组〉A组。结论根据体重指数选择不同的双源CT低剂量冠脉成像方式,在保证优质成像的同时,可以减少受检者的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了低剂量CT图像恢复的研究进展.方法:从低剂量CT研究的价值与面临问题、图像去噪算法、投影数据解析重建和迭代重建四个角度,阐述了低剂量技术的优缺点和图像恢复算法的发展趋势.结果:最新图像恢复算法的不断涌现,有效去除了低剂量CT投影数据噪声,提高了图像质量,确保了诊断的准确性.结论:尽管每种算法均有自身局限性,但仍然为低剂量CT成像技术降低了患者辐射剂量,并为更深广的诊断需求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降低病人在CT扫描中所受的辐射剂量.方法 在低剂量的扫描条件下,由于有效投影信息的缺少,CT图像易受到量子噪声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非局部先验Bayesian重建算法来提高CT图像重建质最.结果 与传统的图像重建方法比较,本文提出的重建方法,能够利用目标图像中更多形态结构的全局信息来构建先验项,从而克服了传统图像重建信息局限性的缺点.结论 试验证明本文所提出的CT图像重建方法在低剂量扫描条件下具有很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扫描技术联合图像重建在泌尿系结石患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6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结果为准。使用常规剂量、低剂量进行CT扫描各一次,并将其分为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且对低剂量组分别使用滤过反投影技术及域迭代重建算法对图像进行重建,比较两组全部结石检出率、肾结石检出率、输尿管结石检出率,记录患者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volume dose index,CTDIvol);比较不同图像重建技术的图像噪声、信噪比等图像质量,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低剂量组全部结石检出率、肾结石检出率、输尿管结石检出率分别为96.67%、93.75%及100.00%;而常规剂量组各部位结石检出率均为100.00%。两组检查方法的结石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的平均CTDIvol为(18.56±3.72)m Gy,低剂量组为(2.91±0.34)m Gy,低剂量组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比常规剂量组降低84%,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IRIS算法图像平均噪声低于FBP算法图像,平均信噪比高于FBP算法图像,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CT扫描技术联合IRIS对图像进行重建,可保证图像质量,且对泌尿系结石的检出率与常规剂量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可用于泌尿系结石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10.
顾吉军  戴晓梅 《大家健康》2016,(10):166-167
目的:研究分析低剂量CT技术发展及其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在该院接受CT成像检查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所有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剂量CT技术和低剂量CT技术进行扫描检查,以两种剂量扫描对患者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患者分别经相应扫描检查后,常规剂量CT技术扫描加权指数为13.21 mGy,明显高于低剂量CT技术扫描加权指数6.51 mGy;两种剂量图像质量比较,常规剂量与低剂量CT技术优良率分别为96.4%、94.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低剂量CT技术对身体头颅、腹部、心脏冠脉、胸部、颅面等方面进行检查,不仅能够确保图像质量,且能满足诊断需求,同时减少了对患者的辐射伤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平面重建是否有助于提高常规横断面CT图像不易检出的急性脑外伤患者颅内的出血灶。方法选取过去12周内急性脑外伤的436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常规CT扫描,然后将图像以1.5mm进行重组,重建间隔1 mm。436例患者中有64例(14.6%)发现有外伤性颅内出血。由2名影像诊断医生对所有颅内出血的病例的出血部位及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在426例患者中有64例、208处出血灶。208处出血灶中有16例、30处(30/206、14.6%)在常规轴位图像漏诊,多平面重建后将出血灶清晰的显示出来,这些轴位容易漏诊的出血部位主要以前、中颅窝、颅顶、胼胝体、大脑镰、小脑幕和枕骨凸多见。而且有14例、28处在横断面上可疑为出血灶,经MPR图像证实不是出血。结论多平面重建图像结合常规横断面图像有助于提高对颅内出血的诊断。因此,对急性脑外伤患者头颅CT常规轴位图像分析时,结合多平面重建图像进行分析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讨各种类型新生儿颅内出血早期诊断方法,明确其临床特点与CT的关系。方法对本院近6年来CT证实有颅内出血的住院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6例患儿中缺氧所致123例(72.6%),产伤21例(11.9%),新生儿出血症22例(12.5%),早产儿10例。患儿有意识障碍者156例(88.6%),惊厥98例(55.68%),肌张力改变113例(64.2%),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104例(59%),贫血16例。CT示出SAH 121例占68.75%,为NICH最常见类型,SDH 17例占9.66%,IPH 13例,IVH5例,混合性出血20例。结论凡有窒息史、异常分娩史,系产伤、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未注射过VitK1的小儿,应严密监测神志改变、前囟、瞳孔、呼吸节律、惊厥、肌张力及原始反射及有无贫血,一旦有上述病史体征,应想到NICH可能,有条件者常规头颅CT或头颅B超检查。CT是确诊的最佳手段,能正确显示出血部位、范围、程度及区分各种类型,头颅B超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IVHI、PH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13.
刘芳  赵芳  马立燕  吕菁 《宁夏医学杂志》2004,26(12):786-788
目的 为探讨各种类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早期诊断方法,明确其临床特点与CT的关系。方法 对176例经CT证实有颅内出血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6例患儿中缺氧所致123例(72.6%),产伤21例(11.9%),新生儿出血症22例(12.5%),早产儿10例。患儿有意识障碍者156例(88.6%),惊厥98例(55.68%),肌张力改变113例(64.2%),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104例(59%),贫血16例。CT示:SAH121例。占68.75%,为NICH最常见类型;SDH17例,IPH13例,IVH5例,混合性出血20例。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考虑NICH者应做头颅CT或头颅B超检查。Cr是确诊的最佳手段,能正确显示出血部位、范围、程度及区分各种类型,头颅B超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IVH、IPH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了减少脑灌注CT检查的辐射剂量,提高低剂量脑灌注CT图像质量,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非局部低秩稀疏矩阵分解的低剂量脑灌注CT图像恢复方法。方法 对低剂量脑灌注CT图像进行分块形成一个矩阵,构建低秩稀疏矩阵分解模型进行求解后得到优质的低剂量脑灌注CT图像,最后利用恢复后的脑灌注CT序列图像计算出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图像。结果 在数值实验中,滤波反投影算法的图像的平均结构相似性为0.9438,本文方法恢复结果的平均结构相似性提高到0.9765;滤波反投影算法得到的脑血流量和脑血容量参数图像的结构相似性分别为0.7005和0.6856,本文方法得到的脑血流量和脑血容量参数图像的结构相似性提高到0.7871和0.7972。结论 本文方法在低剂量脑灌注CT图像噪声抑制和结构保持方面均有很好的表现,并且可以获取准确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图像。  相似文献   

15.
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轻中型脑出血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适应证及手术时机。方法 对63例出血量在20-60ml之间,GC3评分≥6分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施行了CT定位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及术中、术后尿激酶溶解方法。结果 63例无1例死亡,术后第3天和第7天分别复查头颅CT,术后第3天血肿消除量达到80%的54例,术后1周时有60例血肿清除量达到了90%以上。住院期间(平均住院12d)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个月后随访,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ADL1 19例,hDL2 26例,ADL3 12例,ADL4 6例,ADL5 0例。结论 轻中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用立体定向手术方法治疗近期内可取得良好效果,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降低了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与立体定向抽吸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为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行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照组行立体定向抽吸术,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3 d平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术后12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以及术后3、6、12个月的活动能力状况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均优于立体定向抽吸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头部CT在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住院病人的临床表现以及头部CT的特点.结果CT表现为多发性出血灶,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多见,其中50%以上合并2个部位出血.结论CT检查是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s better than routin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n detecting intracranial calcifica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value of MR 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SWI) in the dete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intracranial calcification and hemorrhage.
Methods Enrolled in this study were 35 patients including 13 cases of calcification demonstrated by CT and 22 case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R sequences used in all the subjects included axial T1WI, T2WI and SWI. The phase shift (PS) of calcification and hemorrhage on SWI was calculated and their signal features on corrected phase images were compared. The sensitivity of T1WI, T2WI and SWI in detecting intracranial calcification and hemorrhage was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SWI for cranial calcification was 98.2%,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1WI and T2WI. It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T (P 〉0.05). There were 49 hemorrhagic lesions at different stages detected on SWI, 30 on T2WI and 18 on T1WI. The average PS of calcification and hemorrhage was +0.734±0.073 and -0.112±0.032 respectively (P 〈0.05). The PS of calcification was positive and presented as a high signal or the mixed signal dominated by a high signal on the corrected phase images, whereas the PS of hemorrhage was negative and presented as a low signal or the mixed signal dominated by a low signal.
Conclusions SWI can accurately demonstrate intracranial calcification, not dependant on CT. Being more sensitive than routine MRI in detecting micro-hemorrhage, SWI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ifferentiating cerebral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calcification or hemorrhag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强化降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扩大及血肿周围水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我院神经内、外科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压管理方式的不同,将病例资料分为强化降压组(3h内收缩压降至≤140 mmHg,并维持120~140 mmHg 1周)和对照组(目标收缩压160 ~ 180 mmHg,平均动脉压100 ~130 mmHg).分别从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收缩压、起病后干预时间、血肿体积5个方面分层次比较2组3d内血肿扩大发生率,并计算相对危险度降低率(relative riskreduction,RRR),对比2组第3、7、14天水肿变化.结果 共筛选出90例行强化降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再筛选出与之相匹配的对照组90例,2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降压组血肿扩大9例(10.0%),对照组血肿扩大24例(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RR值为62.5%(95% CI为23.9%~81.5%).2组水肿量在第3、7、1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早期强化降压能减少患者颅内血肿扩大概率,不增加血肿周围水肿体积.  相似文献   

20.
兔颅脑螺旋CT扫描吸收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螺旋CT在兔颅脑进行低剂量扫描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为新生儿颅脑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水体模的同一层面,用120 kV,分别作1.0和1.5两种螺距,3 mm层厚的200、110、70 mAs扫描.在每幅图像的相同位置测5个兴趣区,作CT值的均匀性和噪声水平比较;选用15只健康成年兔,用扫描参数120 kV、3 mm层厚、FOV115,1.0和1.5两种螺距在同一范围作200、110、70 mAs三种不同剂量的螺旋扫描.由4名CT医生盲法评价兔脑CT图像,按优、良、差三个等级评判每一幅图像.结果:CT图像的均匀性随CT扫描剂量减少而变差,图像噪声水平随CT扫描剂量减少而增高.对螺距1.0,200、110、70 mAs及螺距1.5,200、110 mAs五组扫描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兔颅脑进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既能保证图像质量,又能降低兔在接受颅脑CT检查时的放射辐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