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並治》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组成: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相似文献   

2.
<正>麻黄附子甘草汤作为仲景经方的代表,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均有论述。《伤寒论》302条有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 (炙),附子一枚 (炮,去皮),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1]。”《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16条原文则说:“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  相似文献   

3.
麻杏甘石汤     
<正>麻杏甘石汤始载于东汉医家张仲景的《伤寒论》,又名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为常用辛凉解表剂。方剂组成:麻黄9克,杏仁9克(去皮、尖),甘草6克(炙),石膏18克(碎,绵裹)。上四味,用水1.4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本方具有宣肺泄热,止咳平喘的功能,用于外感风邪,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相似文献   

4.
泽漆汤,始见于《金匮要略》:“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再见于《备急千金要方》: “夫上气其脉沉者泽漆汤方”,并将原方中紫参作紫苑,桂枝用桂心。现摘《金匮要略》厚朴麻黄汤和泽漆汤方如后,厚朴麻黄汤: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羔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泽漆汤: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苑)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右九味,(口父)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相似文献   

5.
死胎不下     
【验方一】瞿麦(即燕麦)一撮,用水五升煮至剩二升,温服。【验方二】以桂心末二钱,待疼痛收紧时,用温热童子小便送下,此方又叫(观音救生散)。  相似文献   

6.
1桂枝救逆汤 原文 治火邪者.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洗去腥).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相似文献   

7.
升阳散火汤     
升阳散火葛升柴,羌独防风参芍侪。生炙二草加姜枣,阳经火郁发之佳。本方有升脾胃阳气、散中焦郁火的作用,所以叫做升阳散火汤。方用葛根、升麻、羌活、独活、人参、白芍药各五钱(15克),柴胡八钱(24克),生甘草二钱(6克),炙甘草三钱(9克),防风二钱半(7.5克),共研粗末,每次用五钱(15克),加生姜、大枣同煎温服。柴胡发散少阳之火,升麻、葛根发散阳明之火,羌活、防风发散太阳之火,独活发散少阴之火,都是味薄气轻,上行升散的药物,使三焦舒畅,阳气升腾,火郁得以解散。又恐升散太过,耗伤正气,所以配合人参、甘草以益气健脾,白芍药以敛阴清热,生姜、…  相似文献   

8.
三黄石膏汤出自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卷中明言其引自《深师方》.原方为石膏、黄连、黄柏、黄芩各二两,香豉一升(绵裹),栀子十枚(擘),麻黄三两(去节).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并服出汗.  相似文献   

9.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肾炎肾炎,多数人认为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水肿,始于面部,后波及全身,患者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甚至高血压等症状。如不彻底治愈,常延续多年或终身不愈。处方:麻黄二钱、连翘五钱、赤小豆八钱、猪苓四钱、茯苓四钱、泽泻三钱、桂枝五钱、白术三饯、金钱草四钱。  相似文献   

10.
小青龙汤     
<正>本方为辛温解表剂,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方药组成:麻黄(去节)9克,芍药15克,细辛3克,干姜9克,甘草(炙)9克,桂枝(去皮)9克,五味子6克,半夏(洗)9克。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相似文献   

11.
胎漏     
【验方一】用苧麻根一两,南瓜蒂三至五个,煎汤服。腰酸者加杜仲三钱、续断三钱,可治好胎动不安及胎漏。【验方二】孕妇腹痛,胎动不安或怀孕期漏红,用芋麻根一两(鲜根二至三两),水煎浓汁,去渣,一日二至三次分服。【验方三】葱白二两,煮浓汁饮,可治胎漏,如不止血,再加川芎三钱、粳米一两  相似文献   

12.
小户妒痛     
[妙方一]牛膝五合(切),酒三升,煮二升,分三服。 [妙方二]冬青叶、小麦、甘草等分,水煎洗。  相似文献   

13.
自1952年开始用中药治疗兰尾炎,经过临床长期观察和研究,共治疗患者150例,疗效达99%。方剂:加减大黄牡丹皮汤。处方:大黄一钱半、牡丹皮二钱、滴乳香五钱、全当归四钱、黄栢四钱、金银花一两、红花二钱、郁李仁五钱、白头翁一两、连翘三钱、公英八钱、蜈蚣二条去足(煨)竹茹二钱。  相似文献   

14.
治感冒方【处方】葛根三钱荆芥穗三钱防风三钱麻黄二钱苏叶三钱白芷三钱。发热重者加黄芩二钱柴胡五钱。  相似文献   

15.
哈小博 《开卷有益》2005,(11):34-35
射干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原文说:“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其药物的组成是:射干、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9克),半夏半升(9克),麻黄、生姜各四两(12克),大枣七枚(3枚),五味子半升(6克)。括号中剂量是后人在汤剂处方中的常用量。以上9味药,用水1200毫升,先煮麻黄2沸,去掉上沫,再下诸药,煮取汁300毫升,分3次温服。射干麻黄汤主治的症候,可用“内饮外寒”四字加以概括,即内有痰饮阻肺,外有风寒束表。痰饮阻肺,是肺气上逆,不得肃降;风寒束表,则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肺气失于宣降,则有咳嗽、喘…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在临床上初步摸索了一个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的方剂,治疗五十余例,效果较好。简要介绍如下: 处方:党参三钱寸冬三钱桂枝三钱黄芪一两归身三钱麻黄二钱白芍五钱五味子五钱陈皮三钱半夏三钱桔梗五钱云苓五钱炙甘草三钱方解: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党参、黄芪、云苓、炙甘草补脾肺,益气固表;归身、白芍补血敛阴;麦冬、五味子保护肺气;陈皮、半夏、桔梗降气化痰。互相配合可使汗出不致太过,而表解热清。治疗原则:本方适于治  相似文献   

17.
对麻黄“去节先煮去上沫”的认识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古今文献中有关麻黄去节、先煎、去上沫的论述及麻黄炮制对疗效的影响,结合现代药理试验研究结果,认为仲景所用麻黄为生麻黄,通过去节、先煮、去上沫可以提高药效,减少其副作用,具有临床意义,后世通过炮制也有相应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二年来,我们学习兄弟医院经验,应用中药龙虎酊直流电游子导入治疗骨质增生性疾病,获得较好效果,现将资料比较完整的264例分析如下: (一)增生部位264例中,颈椎162例,占61.4%;胸椎13例,占4.9%;腰椎64例,占24.2%;膝关节9例,占3.4%;足跟16例,占6.1%。(二)药物组成和治疗方法药物组成:西麻黄五钱,制草乌五钱,红丹参五钱,广地龙五钱,熟附子五钱,全当归二两,土鳖虫五钱,全蝎虫五钱,苍术二两。上药量用45%酒精2,000毫升浸半个月后待用。(如无全蝎虫可用姜蚕代) 治疗方法:按直流电常规操作法,根据患病部位大小,用相应大小的衬垫和药垫浸湿药液紧贴患病部  相似文献   

19.
生化汤小考     
妇科名方生化汤的出处,现有方剂学和妇科学教材都称出自清代傅山《傅青主女科》。笔者近日查阅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发现已有该方之记载,且该方又非景岳所创制,乃会稽钱氏所传。《景岳全书·卷六十一妇人规古方》所载钱氏生化汤为,当归五钱、川芎二钱、甘草(炙)五分、焦姜三分、桃仁十粒(去皮尖,双仁)、熟地三钱、右咬咀,水二盅,枣二枚,煎八分温服。一方无熟地。其方主治“胎衣不下或血冷气闭、  相似文献   

20.
有必要推广使用中药煮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煮散是药材粗颗粒 (粒度大小以 2~ 4mm )与水共煮去渣取汁而制成的液体药剂。从剂型上看 ,它并非独立剂型 ,而只是汤剂的一种用药形式 ,具有汤剂的一切特征 ,是一种传统的剂型 ,具有悠久的历史。中药煮散较完整的记载始见于汉·张仲景《伤寒论》中四逆散、半夏散方捣细加水煎汤的用法。在《金匮要略》中对煮散的记载更为详备 ,共 9方。“煮散”一词始见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卷八“续命煮散” ,卷十二“茯神煮散”等 ,11个煮散方剂。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 ,由于战争不断 ,药材短缺 ,为节省药材 ,医家提倡使用煮散。到宋代 ,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