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痛风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痛风的发病趋向年轻化。西医西药治疗小儿痛风的安全性尚缺乏循证证据,因此,有效的中医中药治疗尤为重要。本研究阐述与分析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并在小儿痛风与肝脾的关系、辨证用药及日常调理方面提出浅见,希望能为小儿痛风的防治拓展中医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2.
明代医家万全受《内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水不胜二火”的启示及丹溪学说的影响,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及治疗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就“肝常有余”之说,浅述己见。  相似文献   

3.
"肝常有余"小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肝常有余”之说 ,源于北宋医家钱乙 ,钱氏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 ,针对肝气有余 ,易生实变 ,不宜妄用温补的发病、用药特点 ,创立泻清丸等泻肝之方 ,而未出补肝之剂。故明·宋濂谓其“建为五脏之方 ,各随其宜。肝有相火 ,则有泻无补 ;肾为真水 ,则有补无泻”(见俞景茂《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迄至元代 ,朱丹溪更明确提出了“肝只是有余”的论断。但丹溪之“肝只是有余”纯属于病理概念。把“肝常有余”从生理、病理两方面加以系统阐述的 ,则始于明代的万密斋。万氏在前人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 ,认为“肝常有余”不…  相似文献   

4.
就小儿"肝常有余"的生理、病理观及其"有余"与"不足"的相对属性结合临证注意事项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明代医家万全,受《内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水不胜二火”的启示及丹溪学说的影响,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及治疗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就“脾常不足”之说,聊陈管见。  相似文献   

6.
毕慧娟  于越 《中医药学刊》2007,25(12):2585-2586
肝阳有温煦、升发、条畅的生理功能,“肝阳常有余”,但亦有不足之时。肝阳虚则会出现一系列相关症状,涉及多个脏腑组织,治疗当宜温补肝阳、酸敛肝阳、疏肝柔肝、散寒止痛之法。  相似文献   

7.
小儿"脾常不足"是由明代著名医家万全首先提出的,该理论对后世诊治小儿脾胃疾病产生了深远影响。笔者首先阐述了"脾常不足"的生理及病理含义。其生理上是指虽然小儿脾胃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相对还不完善、不成熟,但是只要调护得当,并不阻碍小儿生长发育;病理上是指小儿由于脾胃功能尚未健全,易罹患脾胃功能失调的一系列病症;继而阐述了"脾常不足"理论对临床实践的重要意义。小儿脾常不足,若调护失当,不仅易罹脾胃疾患,还可致百病蜂起,变生他疾;在治疗上,应时刻顾护脾胃,以健脾和中作为治疗小儿疾病的基本原则;在疾病预防上,应加强科学喂养,使得脾胃健旺,生化有源,小儿健康成长;在病后调护方面,应强调补益脾胃,以助小儿体质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8.
脾常不足是小儿的生理特点,又是病理基础,若再调护失当,不仅易生脾胃疾患,还可百病蜂起,变生他疾.因此,临症中应时时顾护脾胃,刻刻勿忘和中,以健脾和中作为小儿病防治的基本原则.脾胃勿伤,则后天之本常固也.  相似文献   

9.
试论“脾常不足”与“脾健贵在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脾常不足”当谓脾胃常不足,其生理内涵是指小儿时期其脾胃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相对于成人而言,还处于不完善、不成熟状态,但就小儿自身来讲,其脾胃的结构与功能是与小儿的机体状态相适应的。“脾常不足”的病理意义在于小儿时期脾胃的代偿调节机能不足,代偿储备差,因而易出现代偿状态而发生脾胃病。针对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临证治疗脾胃病当以“脾健贵在运”为指导思想、运用“运脾法”为治疗大法,使脾  相似文献   

10.
蔡作英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7):125-126
脾胃病系儿科常见病症,历代儿科医家无不重视脾胃。万全提出小儿"脾常不足",关于"不足"之意我认为不是简单的"不够"、"不完善",更重要的一点是"容易受伤"。  相似文献   

11.
王素梅从肝常有余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之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常有余之说源于北宋医家钱乙,明代万全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有余,四不足”的观点。近年来.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呈上升趋势.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医药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受到肯定。王素梅教授研究多发性抽动症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王教授认为由于小儿肝常有余.而肝又以气为用.所以感邪后或受情志因素的影响.更易引起气机逆乱或肝阳亢而无制,化火生风,出现抽动的症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小儿“脾常不足”的认识,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脾虚与小儿过敏性皮肤病的关系,指出用健脾利湿法在治疗小儿过敏性皮肤病中的重要作用,并举验案证明。  相似文献   

13.
“肝常有余”是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之一,历代医家均有所论及。《内经·素问》有“血归于肝”、“血有余,则泻其盛经”等论述,为后世“肝常有余”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孙思邈创制的龙胆汤为后世医家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论提供了临床实践依据;北宋儿科专家钱乙在前人脏腑辨证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以五脏为纲的小儿辨证方法,认为“肝无补法,故无补肝之药”,并以泻青丸以泻肝之实;  相似文献   

14.
“肝常有余”乃小儿重要的生理特点之一,许多常见儿科疾病均直接或间接与肝相关。从“肝常有余”理论探讨其应用于临床治疗的体会,并阐述咳嗽、皮炎、抽动症及夜啼从肝论治之理。  相似文献   

15.
胡献国 《中医杂志》2007,48(7):663-663
答:小儿发热为儿科常见急症之一,其中以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若不及时处理,甚者往往可危及小儿生命。中医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易虚易实,且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故外感风温邪毒,病邪侵袭易化热化火,而现发热诸症。当以疏风解表,宣肺清热为治,笔者习用中成药内外合治小儿发热,收效尚可,介绍如下,供选用。  相似文献   

16.
万鹏 《四川中医》2011,(11):104-105
基于小儿"脾常不足"、"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和"禀赋不耐"的皮肤病发病因素,结合临床治疗小儿皮肤病的案例,提出了在临证论治小儿皮肤病时,要注重调补脾土、充实形气,切忌苦寒伤阳、祛邪伤正。  相似文献   

17.
小儿脾常不足非虚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者 ,土也 ,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脾藏者 ,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 ,生万物而法天地。”脾乃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小儿脾常不足 ,是指小儿易罹患脾胃病的病理特点而言。其涵义有三 ,1是指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脾胃的生理功能活动未臻成熟和完善 ,与成人相比呈现脾胃功能活动之不足 ;2小儿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 ,水谷精微需求量大而迫切 ,而水谷精微来源于脾胃 ,赖之运化。因此 ,感到脾胃功能相对的不足 ;3小儿时期 ,其他脏腑疾病也常常累及 ,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损伤中气。加之小儿乳食不能自节和自洁 ,故易产生脾胃疾病。古…  相似文献   

18.
特应性皮炎又名特应性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儿童特应性皮炎为临床常见病,中医通常认为此病与先天胎毒遗热、后天脏腑失调及外感风湿热邪等因素相关。特应性皮炎发病阶段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与成人期、老年期。临床中发现儿童期特应性皮炎患者居多。皮损表现与婴儿期相比,患儿皮损更局限,渗出较婴儿期减轻,红斑颜色变暗、变浅,多呈慢性苔藓化表现,皮损界限不清,主要累及四肢屈侧,以肘窝及腘窝为著。病处阴位,与湿热之邪密切相关。儿童期发病年龄为2~12岁,此时期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加之乳食不知自节,易伤脾胃,舌苔多表现为舌尖红、苔白厚腻,辨证为心火脾虚证,因此“脾常不足”为本病根本。文章基于“心常有余,脾常不足”的脏腑相关理论,结合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病理特点,发现本病病机以脾虚为本,心火为标。据此,临床上疏风散邪,清心健脾,从心脾来论治儿童特应性皮炎,取得了良好效果。文章结合案例介绍从心脾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小儿肝常有余之说,源于北宋医家钱乙,他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针对肝气有余,易生实变,不宜妄用温补之特点,创立泻青丸方,为后世提出肝常有余奠定了基础。明代医家万全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基础上,提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丹溪心法》有云:气有余,便是火,加之小儿纯阳之体,一旦感邪易于化火、化热,生风动痉,诚如万全所言:肝主风,小儿病则有热、热则生风。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20.
《素问·金匮真言论》[1]曰:"阴中之至阴,脾也。"《脾胃论》[2]中又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据此,笔者提出"脾之阳常不足而阴常有余"的观点,并试从脾之生理、病理角度阐述其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