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以排尿困难为主诉的产后女性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女性患者,年龄22~37岁,临床表现为排尿费力,采用尿动力学方法检查尿流率、同步膀胱压力容积流率及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测定。结果非神经原性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占53.7%,膀胱颈梗阻占29.6%,外括约肌痉挛症占14.8%;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占1.8%。结论尿动力学检查能了解膀胱的功能状况和膀胱出口梗阻的部位,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膀胱白斑患者电切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月该院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的37 例女性膀胱白斑患者,分别进行术前和术后3~6 个月尿动力学检查。观察术前尿动力学检查和手术前后尿动力学变化的特点。结果30 例患者术前尿动力学检查异常,占全部患者的81.1%,主要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膀胱感觉增强、膀胱出口梗阻及逼尿肌活动低下,发生率分别为32.4%(12/37)、21.6%(8/37)、16.2%(6/37)和10.8%(4/37),尿动力学表现呈多样化。患者电切术后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及膀胱顺应性较术前增加,最大尿道闭合压力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前后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功能性尿道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女性膀胱白斑患者多数同时存在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尿动力学检查对患者手术前后下尿路功能的评估、手术疗效的判断、辅助治疗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膀胱出口梗阻(FBOO)的诊治及尿动力学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2例疑似FBOO的患者,年龄21~80岁,平均56.3岁。主诉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下尿路症状,对患者完善常规检查,同期行膀胱镜、排尿期尿道造影以及尿动力学检查。对确诊为解剖性FBOO的患者行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比较。结果 32例疑似FBOO患者中解剖性FBOO 20例,功能性FBOO 7例,正常5例。解剖性FBOO组与功能性FBOO组比较尿动力指标,其中最大尿流率、峰值尿流率膀胱逼尿肌压力、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20例解剖性FBOO患者行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术前和术后比较,最大尿流率、峰值尿流率膀胱逼尿肌压力、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残余尿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可对功能性与解剖性的女性膀胱出口梗阻作出客观判断。经尿道离子束刀膀胱颈切开术治疗解剖性FB00疗效安全、恢复快、并发症少。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膀胱出口梗阻术后评价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女性膀胱白斑患者尿动力学特征。方法选择48例女性膀胱白斑患者为观察组,20例泌尿系检查及尿动力学检查均正常的女性为对照组。测定尿流率、充盈期膀胱压力、压力-流率和静态尿道压力,比较两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48例均有尿频、尿急症状,其中伴尿痛11例,夜尿增多14例,排尿不畅7例,肉眼血尿5例,镜下血尿25例,伴焦虑、紧张、失眠等精神症状22例。观察组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最大膀胱容量(MCC)、膀胱顺应性(BC)均低于对照组,最大尿道闭合压力(MUCP)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最大逼尿肌压力(Pmax)、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Qmax)、功能性尿道长度(FU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膀胱白斑患者尿动力学检查异常主要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O)、膀胱感觉增强(IBS)、膀胱出口梗阻(BOO)和逼尿肌活动低下(DU),发生率分别为33.3%(16/48)、22.9%(11/48)、14.6%(7/48)和12.5%(6/48),其余16.7%(8/48)患者尿动力学检查正常。结论女性膀胱白斑患者尿动力学检查异常表现多样化,多数患者同时存在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53例女性患者排尿困难的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尿动力学在女性排尿困难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以排尿困难为主诉的53例女性患者进行全套常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53例患者中神经源性膀胱13例,逼尿肌收缩乏力21例,膀胱出口梗阻9例,不稳定膀胱3例, 5例膀胱颈梗阻合并逼尿肌收缩无力,2例正常.结论 尿流动力学是明确女性排尿困难的必要检查,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女性排尿困难的尿动力学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女性排尿困难的尿动力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00年9月至2005年9月,对以排尿困难为主诉的女性患者170例进行全套常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受检者尿动力学相关指标如尿流率测定、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压力流率同步测定、尿道压力测定等均较正常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排尿困难的诊治中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女性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尿动力学检查在诊断女性尿失禁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例女性尿失禁患者为病例组和因上尿路疾病需要手术治疗而下尿路功能正常的20例女性患者为对照组.病例组依据临床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分为急迫性尿失禁患者90例,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70例,充溢性尿失禁患者40例.比较各组病例与对照组之间尿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真性压力性尿失禁组的最大逼尿肌排尿压、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压和最大尿道闭合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急迫性尿失禁组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充溢性尿失禁组最大尿流率、膀胱顺应性、最大逼尿肌排尿压和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显著低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和排尿前最大逼尿肌压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能为女性尿失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小娟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0):1232-1233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女性排尿异常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明确尿动力学的特征性改变.结果:早期组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下降,逼尿肌压力增加,初始尿意、残余尿量正常;晚期组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力下降明显,初始尿意、残余尿、膀胱容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诊疗中的意义。方法对103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尿流率测定、残余尿量测定、充盈性膀胱测压、压力一流率同步测定、尿道压力测定,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103患者行尿流率测定,25例不能自行排尿,78例患者最大尿流率〈15ml/s、平均尿流率〈10ml/s;逼尿肌稳定67例,逼尿肌不稳定36例;高顺应性膀胱11例,低顺应性膀胱22例,顺应性正常70例;膀胱充盈感觉减退21例,感觉增强23例,感觉正常59例;逼尿肌收缩有力78例,P/Q图显示膀胱出口梗阻66例,可疑梗阻12例,逼尿肌收缩力降低,未能排出尿液25例;103例患者均显示前列腺及功能尿道长度延长,75例患者显示膀胱颈压升高。结论尿动力学检查能正确判断患者是否有膀胱出口梗阻,还可评估膀胱逼尿肌功能,在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异常的尿动力学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异常的尿动力学表现。方法:49例不同原因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其中尿潴留组24例,尿失禁组25例。对其自由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压力流率/肌电图联合测定和静止期尿道压力进行测定。结果:尿潴留组尿动力学主要表现为尿流率降低,残余尿量增加,大容量膀胱,逼尿肌无反射,高逼尿肌漏尿点压;而尿失禁组尿动力学主要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异常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对其进行尿动力学分类,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李洪波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0):150-151,153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术后给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0月诊治的腺性膀胱炎患者85例,随机分成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观察组术后联合给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术后处理,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术后一年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6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血尿、膀胱刺激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排尿困难和尿外渗等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年,观察组治愈率为86.00%,复发率为14.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现癌变病例。结论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安全性高,但术后血尿和膀胱刺激征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吴越  邓玮  张国飞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12):1793-1795,1799
目的探讨并评估经尿道低压灌注下四区分割法等离子体前列腺剜切术(FPKRP)患者术前选择性实施尿动力学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拟手术前列腺增生(BPH)患者31例,平均年龄69.5岁,平均病程5a。31例患者术前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截石位插管测定膀胱最大容量、膀胱稳定性和顺应性、逼尿肌压力等。按四区分割法实施前列腺剜切术,术后加强盆底肌功能锻炼,低顺应性膀胱术后加强膀胱容量训练,高顺应性膀胱加用α受体阻滞剂。结果术前27例I、Ⅱ度增生和4例III度增生患者尿动力学检查提示中、重度膀胱出口梗阻(BOO),最大尿流率(Qmax)均〈15(11±3.6)mL/s,平均尿量〉160mL,平均尿流率〈10mL/s。不稳定膀胱(DI)7例(23%),低顺应性膀胱4例(13%),高顺应性膀胱2例(7%),无明显逼尿肌异常18例。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Qmax达17.3mL/s。6例膀胱测压未达到40cm H2O,且充盈过程中无DI发生,保留膀胱造瘘出院,半年后再次尿动力学检查,其中4例膀胱逼尿肌收缩部分恢复,2例功能无改善,则长期留置造瘘管。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具有直观、准确、量化、比较值高等优点,对BPH的手术方案、治疗时机选择和疗效预测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膀胱微穿刺造瘘低压灌注在TURP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微穿刺造瘘低压灌注方法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症(BPH)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未行膀胱微穿刺造瘘的TURP治疗重度BPH52例为A组,行膀胱微穿刺造瘘的TURP治疗重度BPH58例为B组,通过比较术中出血量,前列腺切除重量,术中心率和血压变化情况,静脉血清钠下降值,评价两种方法的安全性,通过比较术后3个月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RU)、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评价两种方法的疗效,并比较术后出血,尿道狭窄,拔管后排尿困难等术后并发症。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冲洗液吸收量,术中心率和血压变化情况,静脉血清钠下降值均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3个月两组Qmax、RU、IPSS、QOL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间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TURP术中行膀胱微穿刺造瘘出血少,冲洗液吸收量少,血压和心率变化小,血清钠浓度降低不明显,不增加术后并发症,能显著增加患者的手术安全性,适用于重度BPH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逼尿肌不稳定(DI)及下尿路梗阻(LUTO)对男性下尿路症状(LUTS)患者尿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住院的81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伴LUTS患者的尿动力学资料,将其归类为三组,分别为LUTS伴DI组11例、LUTS合并LUTO组41例和LUTS合并LUTO伴DI组29例,对三组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比较,残余尿、最大尿流率、最大逼尿肌压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初感尿意容量、强烈尿意容量各组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年龄、初始逼尿肌压无差异(P>0.05).比较LUTS伴DI组和LUTS合并LUTO伴DI组的储尿期指标,LUTS合并LUTO伴DI组DI最大逼尿肌压更高、DI幅度增加(P<0.05).结论 DI患者残余尿及膀胱功能容量减少、膀胱感觉敏感,LUTO伴DI患者DI幅度增加,逼尿肌收缩力增强;最大尿流率对LUTO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可准确诊断DI和LUTO,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尿道电切术同期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肿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5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肿瘤患者,均同期行经尿道电切术,术后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结果: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术中无大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8±23) min、(6.4±2.0)天、(90±39) ml。术后随访5~30个月,复发6例,无尿道、前列腺窝、膀胱造瘘口等处的种植转移。术后平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最大残余尿、最大尿流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肿瘤行经尿道电切术安全,疗效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女性糖尿病膀胱病变的临床和尿流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女性糖尿病病人膀胱功能异常的尿流动力学检查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女性糖尿病膀胱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明确尿流动力学的特征性改变。结果:残尿量20-3000ml,最大膀脱容量110—3000d,最大尿流率Qmax0—22ml/s,膀胱感觉、顺应性和逼尿肌稳定性、收缩力均可发生改变。膀胱排空率0—94.9%。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收缩压Pdet Qmax 5—47cmH2O。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水平以及周围神经病与膀胱排尿功能相关。结论:女性糖尿病膀胱病变的临床表现多样,呈进行性发展,尿流动力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并且可以据此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呲柔比星( THP)膀胱内灌注在膀胱癌术后治疗中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85例我院诊治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接受THP灌注分为灌注组和非灌注组,非灌注组不进行灌注,灌注组用THP 30 mg进行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8次,后改为每月1次,共8次,总疗程10个月,进行随访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灌注组1年复发率为11.3%,2年复发率为20.8%,非灌注组1年复发率为46.9%,2年复发率为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经过10个月的治疗后,均有尿频、尿急、尿痛等不良反应症状出现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癌术后进行呲柔比星膀胱灌注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