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对照组采用假针刺,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所有病例均配合常规的康复治疗。同时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儿童功能独立检查(WeeFIM)作观察指标,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MFM评分、WeeFIM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GMFM评分、Wee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9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假针刺疗法,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87.2%)明显优于对照组(66.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效果明显,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比较不同取穴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同时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观察指标,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在缓解中风患者肢体痉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4.
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SCP患儿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对照组采用假针刺,每天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两组均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同时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儿童功能独立检查(WeeFIM)作观察指标,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在治疗结束、随访0.5、1年时治疗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结束时MAS评分明显降低(P0.01),但随访0.5、1年时M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MAS评分在治疗结束、随访0.5、1年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患者GMFM评分、WeeFIM评分在治疗结束、随访0.5、1年时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治疗组GMFM评分、WeeFIM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肩三针穴及夹脊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4例、对照组40例。2组均取肩三针穴(肩髃、肩髎、天宗)针刺治疗,观察组同时针刺颈4~7夹脊穴,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愈率观察组为72.3%,对照组为32.5%,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9%,对照组为87.5%,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关节活动度(RO)M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前后组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相比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肩三针穴及夹脊穴针刺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洪秋成 《河南中医》2011,31(11):1293-1294
目的:观察傍针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确诊病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针刺腰夹脊穴,取突出节段患侧腰夹脊穴,及上下各一节段患侧腰夹脊穴,中央型突出者取双侧,再在近傍敏感点斜向加刺一针;对照组单纯针刺腰夹脊穴,取突出节段患侧腰夹脊穴,及上下各一节段患侧腰夹脊穴,中央型突出者取双侧,不在近傍敏感点斜向加刺一针,其余方法同治疗组,两组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 d,治疗3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27例,好转14例,未愈2例,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治愈16例,好转18例,未愈9例,有效率为79.07%,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傍针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针刺颈夹脊穴结合大椎刺络拔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4 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刺颈夹脊结合大椎刺络拔罐治疗 ,并与推拿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与结论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3.75 %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针刺夹脊穴的疗效具有持续性和积累性 ,治疗组治疗 2个疗程后治愈率和有效率均较治疗 1个疗程为高 (P <0 .0 5 )。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夹脊穴温针灸配合梅花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针灸组采用夹脊温针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选取病变节段的夹脊穴,温针灸20~30 min,然后用梅花针于针刺穴位周围皮肤叩刺,每个部位叩刺3 min,每日1次,7次一疗程,休息1 d,继续下一疗程。对照组采用药物配合牵引治疗,以5%葡萄糖250 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4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牵引时取坐位,颈前屈15°~30°,牵引力为体质量的10%~20%,每次20-30 min,每日1次。两组在治疗3个疗程后由专人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针灸组临床治愈率为49.3%(37/75),总有效率为94.7%(71/75),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24.0%(18/75),总有效率为81.3%(61/75),针灸组总有效率及临床治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痊愈患者中疗程与疗效比较显示,针灸组1个疗程内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痊愈患者6个月后随访比较,针灸组疗效更为稳定(P〈0.05)。结论:夹脊温针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夹脊穴)与对照组(阿是穴),每组35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总有效率6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腰部夹脊穴治疗跟痛症总有效率优于针刺阿是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配合正骨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夹脊穴配合正骨牵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针刺夹脊穴配合牵引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以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下降(P0.05),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夹脊穴治疗。  相似文献   

11.
夹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夹脊电针治疗组和普通针刺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夹脊电针疗法和传统针刺疗法,治疗20次。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90.00%。结论:夹脊电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夹脊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45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毫针针刺颈夹脊穴疗法,每日1次,连续5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愈24例,显效10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腰夹脊穴配合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按先后顺序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灸方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针刺方法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8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腰夹脊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确有疗效,但针刺腰夹脊穴配合艾灸的治疗是更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腰段夹脊穴配合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者坐位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1~4岁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腰段夹脊穴配合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中坐位功能区(B区)的评估,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1、2、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分别为46.7%、73.3%和83.3%,对照组分别为33.3%、46.7%和60.0%。两组治疗2、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GMFM坐位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GMFM坐位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GMFM坐位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与治疗1个疗程后GMFM坐位功能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与治疗2个疗程后GMFM坐位功能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腰段夹脊穴配合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能更好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者的坐位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9%,对照组为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hworth量表评分均降低、Fugl-Meyer量表评分均升高,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升高更显著(P〈0.01,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方法,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针刺颈、腰部夹脊穴治疗中风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颈、腰部夹脊穴针刺法结合常规针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4星期。结果治疗组对痉挛状态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明显改善运动功能水平及生活自理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表明针刺颈、腰部夹脊穴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针刺腰夹脊结合拮抗肌组穴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在使用脑病科治疗卒中基础药物、护理和康复训练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针刺腰夹脊结合拮抗肌组穴,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每隔1 d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运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的下肢痉挛评级、临床痉挛指数、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疗程开始前比较都有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6%(31/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9%(2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腰夹脊结合拮抗肌组穴与常规针刺均可改善患者偏瘫下肢的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针刺腰夹脊结合拮抗肌组穴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配合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6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8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配合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2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盆底肌功能锻炼是一种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方法,能促进产后盆底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温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的方法将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取颈夹脊穴温针灸和穴位注射,对照组只采用颈夹脊穴电针法,10d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d,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8.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针灸加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颈夹脊穴治疗基底型偏头痛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颈夹脊穴与西比灵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用西比灵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用头痛的疗效判定标准及经颅多普勒检查仪探测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值评定对基底型偏头痛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12%,对照组总有效率78.37%,两组间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降低程度比较,P<0.05,具有显著意义。结论:针刺颈夹脊穴对基底型偏头痛具有显著疗效,提示针刺颈夹脊穴是控制基底型偏头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