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与药物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连续入选644例房颤患者,获取基线特征,应用倾向评分方法进行匹配分组,获得两组不同治疗策略的入选人群(257例),进行为期约18个月的随访,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导管消融和药物治疗对房颤患者一级终点房颤复发事件以及二级终点因心力衰竭住院率、血栓栓塞事件、累积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结果 (1)无房颤复发终点:导管消融术组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HR:3.12,95%CI:1.93~5.03,P<0.01)。(2)因心力衰竭住院率:导管消融术组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4,95%CI:0.67~1.94,P=0.34)。(3)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在导管消融术组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8,95%CI:0.44~2.20,P=0.38)。(4)累积生存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05,95%CI:0.33~3.32,P=0.73)。(5)生活质量评分:抗心律失常药物组生活质量无明显改善,而导管消融术组仅对精神方面评分有显著改善(随访3个月和12个月均为P=0.04)。结论导管消融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房颤复发率更低,并可以改善精神方面的生活质量,但未能降低因心力衰竭住院率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风险,两种治疗手段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年龄≥75岁人群中发病率为10%,AF发病率的增加除了人口老龄化因素外,越来越多的致命性心肌病变患者,经过有效治疗而度过急性期存活下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欧美国家年龄≥65岁人群患病率为7.2%,≥80岁者达到5.1%~15.0%,而在40~50岁人群只有0.5%。中国AF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AF患病率为0.6%,其中年龄50~59岁人群为0.5%,≥80岁人群为7.5%,据此估计全国有AF患者800万。AF可造成严重的临床后果,包括脑卒中及外周  相似文献   

3.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成人的患病率为2%~4%。房颤无法预测易反复发作,与脑卒中、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导管消融术能更有效地维持窦性心律和改善症状,是药物难治性房颤的I类推荐治疗措施,但术后复发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据统计,患者早期复发率约为50%,术后3个月至1年的复发率为25%~40%,并且晚期复发率随时间的延长将继续增加[2]。肺静脉隔离是所有类型房颤导管消融术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的节律控制是指通过心脏电复律、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或导管消融治疗恢复和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研究发现,房颤患者早期节律控制可改善心血管预后,为房颤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随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房颤发病率逐年升高。据估计到2030年,欧洲将有1400万以上的房颤患者。年龄20岁的人群中,房颤发生率约为3%[1-2]。房颤增加脑卒中、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ESC发布的《2016年ESC/EACTS心房颤动管理指南》强调了房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患者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是临床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两种基本策略.为了进一步比较两种治疗策略在不同人群中的获益,该研究入选了10个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进行荟萃分析.方法 以房颤、室率控制、节律控制、随机对照试验为检索词,对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The Clinical Trials 和中国维普期刊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检索截止时间为2010年5月31日.结果 该研究总入选人群7876例,3932例分布在室率控制组,3944例分布在节律控制组.结果显示,在总体年龄中,室率控制组的住院率明显低于节律控制组(17.56%与22.98%,OR:0.37,95% CI:0.19~0.71);而在平均年龄<65岁的亚组人群中,室率控制组的总病死率(3.6%与1.9%,OR:1.89,95%CI:1.01~3.53)和进行性加重的心力衰竭事件(2.3%与0.3%,OR:5.6,95% CI:1.44~21.69)明显高于节律控制组.而对于血栓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在总体人群和亚组人群中,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结果提示,对于相对年轻的房颤患者,节律控制策略可能优于室率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医学的进步,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人数持续增加,心房颤动(房颤)的患病率随之增加,带来新的挑战。其特殊的心脏解剖结构、病理生理特点、矫正手术的多样性以及相关并发症使临床决策复杂化。现总结目前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及病理生理学进展,尤其是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长期管理策略,包括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导管消融、外科手术消融以及预防血栓栓塞等,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探讨环肺静脉消融术(circumferential ablation of pulmonary vein,CAPV)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术后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74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41例,持续性房颤33例,均接受CAPV,术前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术后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B组术后3个月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所有患者通过心电图和Hoher进行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CAPV手术.术后随访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复发:A组14例(37.8%),B组5例(13.5%),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远期复发:A组11例(29.7%),B组9例(24.3%),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更远期复发:A组3例(8.1%),B组3例(8.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复发率:A组为37.8%,B组为32.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后短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只能降低CAPV术的早期复发,对远期、更远期复发及总体复发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房颤)的节律控制是指通过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直流电转复、导管或外科消融恢复窦性心律并进行长期维持。如今节律控制已成为房颤治疗的主流策略,抗心律失常药物回归核心地位,导管消融迅速崛起,使用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导管消融将是临床实践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冷冻球囊消融术治疗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的有效性,并分析其术后AF复发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内科行AF冷冻消融术的老年患者165例,术前收集受试者基线资料,平均随访(8.90±5.62)个月,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出现AF复发分为复发组40例和非复发组125例,对比2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复发组阵发性AF比例明显低于非复发组,早期复发比例明显高于非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早期复发(HR=10.098,95%CI:3.627~28.111,P=0.000)和右心房上下径(HR=1.130,95%CI:1.025~1.247,P=0.014)为老年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AF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冷冻球囊消融术可作为老年AF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3个月内早期复发和右心房上下径为老年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AF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心率变化的时间效应。方法入选导管消融术后随访无房性心动过速或房颤复发的症状性房颤患者52例,平均年龄64.65±10.18岁(38~76岁)。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24小时动态心电图,观察平均心率的变化。结果52例均完成导管消融术,术前平均心室率为68.92±7.53次/min,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平均心室率分别为75.58±6.48次/min、71.13±6.45次/min和68.90±7.28次/min。43例随访6个月时的心室率为70.47±5.95次/min。22例随访12个月时的心室率为69.95±5.35次/min。除术后1周平均心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余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房颤消融可引起心率增加,以术后1周最为明显。症状明显者可增服控制心率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单中心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经验.方法 入选2018年1月~2019年9月于本中心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老年房颤患者122例,完善相关检查.术中针对不同心律失常采取对应消融策略.结果 122例患者合并疾病(2.4±1.1)种,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821±235)μg/L,左心房前后径(40.2...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现阶段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肺静脉电隔离治疗最常采用的两种导管消融策略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连续完成的第51~100例肺静脉节段性消融术(SPVA组)和第51~100例肺静脉环形消融术(CPVA组)的相关资料,比较两组的操作相关指标、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所有患者均为发作频繁、症状严重的阵发性房颤。结果两组的基线资料和平均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PVA组的平均X线透视时间较长(P〈0.01),平均放电时间较短(P〈0.01)。术后3个月内CPVA组和SPVA组症状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a)的复发率分别为30%和48%(P=0.10)。术后随访6个月时,CPVA组有41例(82%)患者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已经至少连续3个月未再发作症状性ATa,而SPVA组仅有30例(60%)达此标准(P〈0.05)。两组术中各出现1例无症状性右上肺静脉狭窄,无其他重要并发症。结论肺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房颤的CPVA策略在临床效果方面显著优于SPVA策略,且二者的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患者转复心律与控制心室率疗效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比观察转复心律与控制心室率治疗对心对颤动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43例住院的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转复心律组(22例),控制心室率组(21例)。比较两组的心功能状态,6分钟步行距离,再入院次数等。结果:转复心律组心功能状态,六分钟步行距离优于控制心室率组(P〈0.01,〈0.05)。结论:两种治疗各有利弊,对于心房颤动的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据统计,我国30岁以上成年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总体患病率为0.77%.这意味着我国目前已有大约1 000万的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所占的比例没有确切统计数据,可能在30%~50%之间.  相似文献   

16.
随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的日益广泛开展,导管消融术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即继发性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逐渐成为临床心律失常治疗的关注热点,其机制在不同患者中不尽相同,甚至同一患者亦可涉及多种机制,因此这种心律失常的处理可能较心房颤动本身更为棘手。现就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及其防治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心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心衰)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Pubmed(1966~2009年)、ScienceDirect(1966~2009年)、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数据库(1980~2009年)、Google学术网站,纳入房颤合并心衰患者以药物作为一线治疗,进行心室率控制(室率组)或节律控制(节律组)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并应用Revman 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4个随机对照研究2486例患者入选。Meta分析结果显示,节律组与室率组全因病死率、心血管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室率组的全因住院率低于节律组(OR=0.79,95% CI:0.66~0.94)。结论对于房颤合并心衰并以药物作为一线治疗的患者,节律控制不优于心室率控制,且增加住院概率。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药物治疗策略包括节律控制和心率控制。节律控制的药物治疗包括离子通道阻滞剂、基质治疗、连接蛋白、细胞内钙稳态和基因治疗等。Ⅰ、Ⅲ类离子通道阻滞剂是目前应用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的常用药物,但长期有效性欠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对房颤发生基质有改善作用,可降低房颤的发生,但对房颤本身无治疗作用,其他方面的药物治疗尚处于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9.
最新研究证明,以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s,AADs)为主的节律控制策略明显改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预后,房颤治疗将告别室率控制策略而进入节律控制时代,房颤AADs的应用将会大幅度增加,因此,熟知房颤患者常用各种AADs的特征及如何选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详细介绍了各种房颤AADs...  相似文献   

20.
<正>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虽然对生命没有直接危胁,但它常常引起心脑血管系统的急性栓塞,同时由于长期的心输出量减少,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对于心房颤动的治疗又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并且,药物复律和减慢心室率仍然是治疗心房颤动的主要手段.悦复隆(亦称心律平,propafenone)是IC类抗心律失常药,研究表明,对部分心房颤动有一定治疗作用.本文应用静脉注射悦复隆治疗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观察其对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心室率和病人耐受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