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异黄酮(soy isoflavones,SIF)是一类与内源性雌激素信号通路相互作用的植物雌激素。大豆和大豆制品是异黄酮的主要来源,在大豆中,异黄酮以大豆异黄酮糖苷的形式存在,即与糖分子结合。大豆或大豆产品的消化或发酵使异黄酮糖苷释放糖分子,留下异黄酮苷元。大豆异黄酮糖苷包括染料木苷(Genistin)、大豆苷(Daidzin)和黄豆黄苷(Glycitin),而苷元称为染料木素(Genistein)、大豆苷元(Daidzein)和黄豆黄素(Glycitein)。亚洲人传统的富含大豆的饮食被认为与较低的更年期症状、乳腺癌、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发病率有关,但已有一系列的研究报道表明,一些特殊人群如幼儿、胎儿、孕妇若长期暴露于植物雌激素下,也许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杨春 《食品与健康》2001,(11):18-19
大豆及其制品具有降血脂、抗氧化、抗癌、抗动脉粥样硬化等生理作用,主要应归功于大豆异黄酮.大豆经加工或微生物发酵经人体摄入后,在肠道细菌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异黄酮的糖苷配基脱离,释放出有生物活性的三羟异黄酮或称染料木黄酮(genistein,G)、二羟异黄酮或称大豆苷原(daidzein,D)和6-甲基大豆素(glycitein).  相似文献   

3.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豆异黄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大豆异黄酮是一类从大豆中分离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异黄酮类化合物的典型结构。目前发现的大豆异黄酮共有12种,分为游离型的苷元和相应的糖苷。在大豆籽粒及大部分豆制品中,90%以上的异黄酮以糖苷形式存在,只有极少量以游离苷元形式存在,其中异黄酮苷元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疾病最有效的形式。因此,对大豆食品中各异黄酮的准确定量分析是研究异黄酮药理作用的基础。本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豆异黄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研究表明 ,在以大豆为主食的东方 ,人群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低于西方〔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豆和豆制品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功效 ,有研究报道这些功效均与大豆中的异黄酮成分密切相关。本文就大豆异黄酮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及与心血管疾病关系进行综述。1 大豆异黄酮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 ,主要存在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中 〔2〕。目前发现大豆中异黄酮共有 12种 ,分为游离型甙元 (3种 )和结合型糖甙 (9种 )。甙元约占总量的 2 %~ 3% ,包括染料木素 (也称金雀异黄素 ,三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羟异黄酮(Genistein)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生长、细胞周期及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培养MCF-7细胞,在其对数生长期加入三羟异黄酮,通过MTT试验,流式细胞仪技术及Giemsa染色法,观察三羟异黄酮对MCF-7生长的影响。结果(1)MTT试验显示,细胞培养第1天,三羟异黄酮20、40、80、160μmol.L-14个剂量组的吸光度值(该值反映对MCF-7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分别为0.460±0.018、0.450±0.020、0.440±0.020、0.385±0.040,明显低于对照组(0.520±0.023,P<0.05),第2、3、4天的变化趋势相同于第1天。(2)三羟异黄酮80、160μmol.L-12个剂量组的细胞周期G2%分别为50.0%、57.5%,而对照组为6.8%。(3)三羟异黄酮10、80μmol.L-12个剂量组晚期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51%、20.03%,而对照组为0.50%。结论三羟异黄酮对MCF-7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阻滞细胞周期的正常进行,但主要在细胞周期的后期(G2期)发挥作用;能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大豆及制品中大豆异黄酮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研究证明 ,大豆蛋白的降血脂成分可以被甲醇、乙醇等提取出来 ,证实是属于大豆异黄酮 (Isoflavonesofsoybean ,ISO) ,主要成分为染料木素 (Genistein ,G)和大豆甙元(Daidzein ,D)及与二者对应的葡萄糖甙。为探求快速、准确测定大豆及制品中Genistein、Daidzein方法 ,本文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流速梯度荧光法检测分析了大豆及制品中大豆异黄酮含量。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标准品染料木素GenisteinG( 4’ ,5 ,7-trihydrox yisonavone ,纯度 98%) ,大豆甙元DaidzeinD( 4’ ,7-dihydrxy isoflavone,纯度 97%) ,均为美…  相似文献   

7.
异黄酮类化合物是天然存在于大豆中的植物雌激素,与雌激素结构相似,在组织中能够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具有弱类雌激素样作用,被认为是雌激素的天然替代品,受到极大的关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1 大豆异黄酮的生物作用 目前发现的大豆异黄酮共12种,分为游离型的甙原和结合型糖苷两类。甙原包括染料大黄酮、黄豆甙原、大豆黄素,约占总量的2%~3%。摄入体内的异黄酮在肠道细菌作用下释放游离形式的异黄酮甙原,异黄酮甙原在小肠被机体吸收或转变为雌激素活性更高的代谢产物,如雌马酚。不同机体吸收异黄酮的能力以及吸收后在体内的代谢程度存在显著  相似文献   

8.
二羟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生长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异黄酮是豆科植物的重要成分.近年来研究显示,其具有抗肿瘤作用,尤其对人类乳腺癌细胞株及前列腺癌细胞株均具有明显的体外抗肿瘤作用.献表明,二羟异黄酮可以抑制细胞增殖及阻滞细胞周期.本实验初步探讨二羟异黄酮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or protein kinase,MAPK)在三羟异黄酮(genistein)抗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以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为研究对象,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实验检测三羟异黄酮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ECV304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激酶活性分析方法检测ECV304细胞MAPK磷酸化水平和激酶活性。结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单独处理能使ECV304细胞增殖,MAPK磷酸化水平和活性升高,而三羟异黄酮单独处理能抑制ECV304细胞增殖,MAPK磷酸化水平和活性降低,三羟异黄酮和VEGF同时处理时,细胞增殖受抑,MAPK磷酸化和MAPK激酶活性比VEGF单独处理组低,而比三羟异黄酮单独处理组高。结论MAPK在三羟异黄酮抑制ECV304细胞增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能是三羟异黄酮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三羟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忠  牛雯  陈龙 《中国公共卫生》2003,19(5):536-537
目的 观察三羟异黄酮对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MDA—MB—435S细胞存活率、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噻唑蓝(MTT)法观察三羟异黄酮对MDA—MB—435S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观察三羟异黄酮处理人乳腺癌细胞后细胞周期改变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吖啶橙/溴乙锭染色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三羟异黄酮对MDA—MB—435S细胞的凋亡作用。结果 随剂量增大和作用时间延长,三羟异黄酮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同时可以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而且随剂量的增大,作用时间的延长,阻滞作用也增强。经吖啶橙染色法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随三羟异黄酮剂量增大,细胞凋亡也逐渐明显。结论 三羟异黄酮可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诱导细胞凋亡和G2—M期阻滞。  相似文献   

11.
三羟异黄酮(genistein,Gen)是一种异黄酮类化合物,天然的Gen主要存在于豆科类植物中。有关Gen生理功能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80年,Troll等首次报道在动物饲料中添加大豆异黄酮制品能降低x线诱导的大鼠乳腺癌发生率。自此,关于Gen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不断增多。有关文献报道了Gen在抑制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促进癌细胞凋亡以及癌症的辅助治疗等各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相似文献   

12.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异黄酮是一种从大豆中分离提取的植物雌性激素,具有抗氧化、改善心血管功能等功效。目前发现的大豆异黄酮分为游离型的苷元和结合型的糖苷2类,其中以染料木素和大豆苷元为主要活性成分。本实验通过研究用80%乙醇超声提取后,用水定容,采用高效色谱法测定大豆制品类保健食品中大豆异黄酮含量,方法回收率高,易于操作,满足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3.
植物雌激素对人类有很多益处,如预防乳腺癌〔1〕、前列腺癌、结肠癌和子宫内膜癌〔2〕,改善绝经期症状等。但研究证明〔3-5〕,植物雌激素对动物生殖发育有不良作用,并且目前使用大豆异黄酮保健制品的人群也日趋增多。现已知此类保健品对更年期妇女能发挥雌激素样作用,但对正常成年人群是否有不良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本实验拟通过给予成年大鼠不同剂量的三羟异黄酮,观察大鼠生长发育的情况,评价膳食摄入三羟异黄酮对成年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三羟异黄酮是植物雌激素的一种,早期研究发现其具有抗肿瘤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作用.但近期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大量摄入三羟异黄酮对母体和子代的生殖发育有不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豆异黄酮     
秦玉  糜漫天 《营养学报》2013,35(3):229-231
<正>大豆异黄酮(soy isoflavones)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具有苯并吡喃的化学结构。自然界中主要存在的大豆异黄酮有染料木黄酮、大豆苷元、黄豆黄素、鹰嘴豆芽素A和芒柄花黄素。大豆及豆制品是大豆异黄酮的主要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 探讨大豆异黄酮抑制 BCa P- 37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 : 选择二羟异黄酮、三羟异黄酮处理 BCa P- 37细胞 ,采用生长曲线3H- Td R掺入试验及流式细胞分析等实验方法 ,观察大豆异黄酮对乳腺癌细胞 BCa P- 37增殖的抑制作用 ,同时用转化生长因子 (TGP) β拮抗试验、Western blot分析 ,检测 TGFβ1、TGFβ2 及受体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  (1~ 9)× 1 0 -5mol/L三羟异黄酮作用 3~ 4d可抑制 BCa P- 37细胞增殖 ,细胞受阻于 G1期 ,且 BCa P- 37细胞的TGFβ1、TGFβ2 及受体表达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增加。而二羟异黄酮处理组不明显。结论 : 三羟异黄酮抑制 BCa P- 37细胞增殖能力强于二羟异黄酮 ,三羟异黄酮可能通过诱导 TGF-β和 TGF-β受体表达的增加而抑制人乳腺癌细胞 BCa P- 37增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对子宫雌激素受体的影响及其雌激素样作用机制. [方法]30只大鼠行双侧去卵巢手术后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蒸馏水)、低、中、高剂量大豆异黄酮组(0.02 mg/kg、0.10 mg/kg、0.50 mg/kg)和阳性对照组(0.08 mg kg雌二醇),连续用药3 d后取子宫,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和雌激素受体结合试验检测雌激素受体数量. [结果]大豆异黄酮各浓度组放射活性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豆异黄酮各浓度组雌激素受体数量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结论]大豆异黄酮影响雌二醇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但不影响雌激素受体的数量,可能是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结合显示雌激素样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三羟异黄酮对断乳大鼠生殖发育的影响。方法将3周龄幼鼠48只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雌雄各8只,口饲给予含不同剂量三羟异黄酮的基础饲料[对照组0mg/(kg.d),中剂量组20mg/(kg.d),高剂量组100mg/(kg.d)],待各组大鼠发育至9周龄时,测雌鼠血清雌二醇水平,雄鼠血清睾酮水平;待各组大鼠发育至13周龄时,分离雌鼠子宫、卵巢,雄鼠睾丸进行病理检查,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9周龄时雌鼠血清雌二醇水平降低,雄鼠血清睾酮水平升高;13周龄时,雌鼠体重和摄食量下降,阴道开放提前,生殖器与直肠间距(AGD)减小,卵巢称重减少。病理切片显示雌鼠子宫腔扩大,子宫扩张,血清雌二醇水平有所降低,子宫雌激素受体ER表达量降低;雄鼠摄食量10周龄左右有所升高,血清睾酮水平升高,但体重无明显升高,睾丸下降时间未见提前,睾丸称重无差别,病理切片未见异常。结论三羟异黄酮对断乳后大鼠的生殖指标影响较大,其中对雌性大鼠的影响大于雄性大鼠,但是对大鼠体重和摄食量的影响主要在其成年后,并且此种影响与其激素水平和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介导的机体氧化损伤作用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的关系,已引起学者广泛关注[1-2].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SIF)是一类天然存在于植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3-5].研究发现,SIF主要活性成分三羟异黄酮能够拮抗β淀粉样肽(β-amyloid peptides,Aβ)介导的大鼠神经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20.
三羟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外调节激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三羟异黄酮(genistein)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细胞外调节激酶1/2(ERK1/2)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比色法分别检测三羟异黄酮以及与ERK1/2上游激酶MEK1/2抑制剂联合作用时对MDA-MB-231增殖的抑制作用;应用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记法分别检测ERK1/2总蛋白、c-Jun、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 MT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三羟异黄酮作用48h后,细胞存活度随浓度增加而降低,合用MEK1/2抑制剂细胞存活度最低;Western blot分析提示,随三羟异黄酮剂量的增加,ERK1/2、c-Jun、c-Fos蛋白表达增加,但合用抑制剂后蛋白表达降低.结论三羟异黄酮可以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并激活了ERK1/2 MAPK信号转导通路;MEK1/2抑制剂可以抑制三羟异黄酮介导的ERK1/2活化,同时提高三羟异黄酮的肿瘤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